- 相關推薦
梁實秋《排隊》原文
排隊發(fā)展到如今的時代,依然有插隊現(xiàn)象的存在,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梁實秋《排隊》原文,希望大家喜歡。
梁實秋《排隊》原文
“民權初步”講的是一般開會的法則,如果有人撰一續(xù)編,應該是講排隊。
如果你起個大早,趕到郵局燒頭炷香,柜臺前即使只有你一個人,你也休想能從容辦事,因為柜臺里面的先生小姐忙著開柜子、取郵票文件、調(diào)整郵戳,這時候就有顧客陸續(xù)進來,說不定一位站在你左邊,一位站在你右邊,也許是衣冠楚楚的,也許是破衣邋遢的,總之是會把你夾在中間。夾在中間的人未必有優(yōu)先權,所以三個人就擠得很緊,胳膊粗、個子大、腳跟穩(wěn)的占便宜。夾在中間的人也未必輪到第二名,因為說不定又有人附在你的背上,像長臂猿似的伸出一只胳膊越過你的頭部拿著錢要買郵票。人越聚越多,最后像是橄欖球賽似的擠成一團,你想鉆出來也不容易。
三人曰眾,古有明訓。所以三個人聚在一起就要擠成一堆。排隊是洋玩藝兒,我們所謂「魚貫而行」都是在極不得已的情形之下所做的動作。晉書范汪傳:「玄冬之月,沔漢干涸,皆當魚貫而行,推排而進!顾桓珊哉l肯循序而進,雖然魚貫,仍不免于推排。我小時候,在北平有過一段經(jīng)驗,過年父親常帶我逛廠甸,進入海王村,里面有舊書鋪、古玩鋪、玉器攤,以及臨時搭起的幾個茶座兒。我父親如入寶山,圖書、古董都是他所愛好的,盤旋許久,樂此不疲,可是人潮洶涌,越聚越多。等到我們興盡欲返的時候,大門口已經(jīng)壅塞了。門口只有一個,進也是它,出也是它。而且誰也不理會應靠左邊行,于是大門變成瓶頸,人人自由行動,卡成一團。也有不少人故意起哄,哪里人多往哪里擠,因為里面有的是大姑娘、小媳婦。父親手里抱了好幾包書,顧不了我。為了免于被人踐踏,我由一位身材高大的警察抱著擠了出來。我從此沒再去過廠甸,直到我自己長大有資格抱著我自己的孩子沖出殺進。
中國地方大,按說用不著擠,可是擠也有擠的趣味。逛隆福寺、護國寺,若是冷清清的凄凄滲滲覓覓,那多沒有味兒!不過時代變了,人幾乎天天到處要像是逛廟趕集。長年擠下去實在受不了,于是排隊這洋玩藝兒應運而興。奇怪的是,這洋玩藝兒興了這么多年,至今還沒有蔚成風氣。長一輩的人在人多的地方橫沖直撞,孩子們當然認為這是生存技能之一。學校不能負起教導的責任,因為教師就有許多是不守秩序的好手。法律無排隊之明文規(guī)定,警察管不了這么多。大家自由活動,也能活下去。
不要以為不守秩序、不排隊是我們民族性,生活習慣是可以改的。抗戰(zhàn)勝利后我回到北平,家人告訴我許多敵偽橫行霸道的事跡,其中之一是在前門火車站票房前面常有一名日本警察手持竹鞭來回巡視,遇到不排隊就搶先買票的人,就一聲不響高高舉起竹鞭颼的一聲著著實實的抽在他的背上。挨了一鞭之后,他一聲不響的排在隊尾了。前門車站的秩序從此改良許多。我對此事的感想很復雜。不排隊的人是應該挨一鞭子,只是不應該由日本人來執(zhí)行。拿著鞭子打我們的人,我真想抽他十鞭子!但是,我們自己人就沒有人肯對不排隊的人下那個毒手!好像是基于同胞愛,開始是勸,繼而還是勸,不聽勸也就算了,大家不傷和氣。誰也不肯揚起鞭子去取締,腆顏說是「于法無據(jù)」。一條街定為單行道、一個路口不準向左轉(zhuǎn),又何所據(jù)?法是人定的,要什么樣的生活方式便應該有什么樣的法。
洋人排隊另有一套,他們是不拘什么地方都要排隊。郵局、銀行、劇院無論矣,就是到餐廳進膳,也常要排隊聽候指引一一入座。人多了要排隊,兩三個人也要排隊。有一次要吃披薩餅,看門口隊伍很長,只好另覓食處。為了看古物展覽,我參加過一次兩千人左右的長龍,我到場的時候才有千把人,順著龍頭往下走,拐彎抹角,走了半天才找到龍尾,立定腳跟,不久回頭一看,龍尾又不知伸展得何處去了。我仔細觀察發(fā)現(xiàn)了一個秘密:洋人排隊,浪費空間,他們排隊占用一哩,由我們來排隊大概半哩就足夠。因為他們每個人與另一個人之間通常保持相當距離,沒有肌膚之親,也沒有摩肩接踵之事。我們排隊就親熱得多,緊迫釘人,惟恐脫節(jié),前面人的胳膊肘會戳你的肋骨,后面人噴出的熱氣會輕拂你的脖梗。其緣故之一,大概是我們的人丁太旺而場地太窄。以我們的超級市場而論,實在不夠超級,往往近于迷你,遇上八折的日子,付款處的長龍擺到貨架里面去,行不得也。洋人的稅捐處很會優(yōu)待主顧,設備充分,偶然有七八個人排隊,排得松松的,龍頭走到柜臺也有五步六步之遙。辦起事來無左右受夾之煩,也無后顧催迫之感,從從容容,可以減少納稅人胸中許多戾氣。
我們是禮義之邦,君子無所爭,從來沒有鼓勵人爭先恐后之說。很多地方我們都講究揖讓,尤其是幾個朋友走出門口的時候,常不免于拉拉扯扯禮讓了半天,其實魚貫而行也就夠了。我不太明白為什么到了陌生人聚集在一起的時候,便不肯排隊,而一定要奮不顧身。
我小時候只知道上兵操時才排隊。曾路過大柵欄同仁堂,柜臺占兩間門面,顧客經(jīng)常是里三層外三層擠得水泄不通,多半是仰慕同仁堂丸散膏丹的大名而來辦貨的鄉(xiāng)巴佬。他們不知排隊猶可說也。奈何數(shù)十年后,工業(yè)已經(jīng)起飛,都市中人還不懂得這生活方式中極為重要的一個項目?難道真需要那一條鞭子才行么?
讀梁實秋先生《排隊》有感
梁實秋先生曾寫《排隊》一文,對不排隊的種種表現(xiàn)和心理作了深入淺出的描述,可謂是惟妙惟肖,而文中的某些場景至今在我們的生活中還時有上演,與當下全面開展的文明創(chuàng)建活動格格不入。
“排隊”是生活中的一個常用詞,指一個挨一個順次排列成行。如今,人們辦理很多事情時都需要排隊等候,如到火車站購票取票時需要排隊,到醫(yī)院就診拿藥時需要排隊,到商場購物結(jié)賬時需要排隊,乘坐地鐵或公交車時需要排隊,等等。排隊不僅是社會秩序的體現(xiàn),更是文明程度的象征。
現(xiàn)實生活中,不排隊而硬“加塞”的現(xiàn)象并不少見,甚至一人“加塞”,導致其他人不自覺地加入不排隊的行列。當你購票或結(jié)賬時,會有個別人悄悄地溜到靠近窗口的位置,趁人不備,瞧準機會迅即插到排隊長龍的前列;當你駕車路遇紅燈或堵車時,常會有個別車輛東拐西扭地斜沖到排隊車輛的中間,令車流交織的局面更加嚴重,直至車流通行的時候,“加塞”車輛甚至還橫在馬路中間,以至后面的車輛無法通過,招來他人的指責。
排隊,除去約定俗成以外,更多的是依照規(guī)矩和制度辦事,很少有相關法律法規(guī)對排隊作出明確規(guī)定的。對不排隊的人也沒有明確的處罰措施,這就導致一些心存僥幸的人,為占一點點時間上的便宜、省去排隊的煩惱而去插隊。甚至事后還要向親朋好友炫耀自己的“本事”,夸夸其談。只有因插隊惹上麻煩、導致糾紛,甚至大打出手時,才會受到應有的法律制裁。麻煩不大的時候,也只是調(diào)解了事,息事寧人,以致插隊的人有恃無恐。
庚子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突發(fā),為積極應對疫情,國家層面、地方政府以及各大超市、門店、窗口等人員密集場所紛紛作出排隊等候的規(guī)定,要求人與人間隔1.5米以上的距離。偶爾去超市購物,發(fā)現(xiàn)人們都能遵守間隔排隊的規(guī)定,成為疫情防控期間一道靚麗的風景。這是一種文明的行為,是一種好的習慣,值得稱贊。
梁實秋先生寫道:“我們是禮儀之邦,君子無所爭,從來沒有鼓勵人爭先恐后之說。很多地方我們都講究揖讓,尤其是幾個朋友走出門口的時候,常不免于拉拉扯扯禮讓了半天,其實魚貫而行也就夠了。我不太明白為什么到了陌生人聚集在一起的時候,便不肯排隊,而一定要奮不顧身!迸抨犑滦。w現(xiàn)了一個民族的文明與進步。疫情過后,愿人們依然堅守排隊的秩序,并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不用刻意為之,而是自然而為。
排隊,真的不是一件難度系數(shù)很高的事情。
【拓展資料】
作者簡介
梁實秋(1903年1月6日—1987年11月3日),浙江省杭縣(今杭州)人,出生于北京,原名梁治華,字實秋,筆名子佳、秋郎、程淑等。中國現(xiàn)當代散文家、學者、文學批評家、翻譯家。
1923年8月赴美留學,并取得哈佛大學文學碩士學位。1926年回國后,先后任教于國立東南大學(1928年更名為國立中央大學,1949年更名為南京大學)、國立青島大學(今中國海洋大學、山東大學共同前身)并任外文系主任。1949年到臺灣,任臺灣師范大學英語系主任、所長、文學院院長。1987年11月3日,梁實秋病逝于臺北,享年84歲。
梁實秋不僅一生給中國文壇留下了兩千多萬字的著作,創(chuàng)造了中國現(xiàn)代散文著作出版的最高紀錄, 而且是中國國內(nèi)第一個研究莎士比亞的權威,中國翻譯《莎士比亞全集》第一人。
作品風格
文學主張
梁實秋是中國國家社會黨黨員,否認文學有階級性。早期梁實秋專注于文學批評,曾委婉的斥過冰心散文,堅持將描寫與表達抽象的永恒不變的人性作為文學藝術的文學觀,批評魯迅翻譯外國作品的“硬譯”,不同意魯迅翻譯和主張的蘇俄“文藝政策”,主張“文學無階級”,不主張把文學當作政治的工具,反對思想統(tǒng)一,要求思想自由。這期間和魯迅等左翼作家筆戰(zhàn)不斷。
梁實秋曾被魯迅先生斥為“喪家的資本家的走狗”,毛澤東也曾把他定為“為資產(chǎn)階級文學服務的代表人物”。
從1927年到1936年,論戰(zhàn)持續(xù)了八年之久。1936年10月19日魯迅不幸逝世,對壘式論戰(zhàn)也自然結(jié)束。
從文學創(chuàng)作的主體來說,梁實秋認為文學是天才的創(chuàng)造。梁實秋一再說,“一切的文明,都是極少數(shù)天才的獨創(chuàng)”,“文藝是少數(shù)天才的獨創(chuàng)”,“大多數(shù)人就沒有文藝,文藝就不是大多數(shù)的”。并且在梁實秋看來,不但創(chuàng)作的主體只能是極少數(shù)的天才,就是鑒賞文學也是極少數(shù)天才人物的專利,“最高的藝術只能少數(shù)人能了解……藝術自有許多的等級,所以藝術的鑒賞亦有很多的等級!睂τ谝话忝癖姷奈乃囈蟮臐M足,梁實秋給他們安排了說書、唱戲、通俗文學作品等藝術,因為他們的知識只能理解這樣的作品,他們也只對這樣的藝術感興趣,至于偉大的藝術作品,像莎士比亞的戲劇,歌德的《浮士德》,那自然只有偉大的藝術家們才能欣賞、體會。
梁實秋看到了不同的藝術主體對藝術有不同的要求,這無疑是正確的。但,梁實秋的錯誤在于夸大了天才等英雄人物的作用,完全忽視了廣大人民群眾在藝術創(chuàng)作和接受中的作用。
文學題材
從文學題材上來說,表面上梁實秋主張題材無限制論。他說:“文學的國土是最廣泛的,在根本和在理論上沒有國界,更沒有階級的限制!鳖}材是不應該加以限制了,但如何處理題材,卻并不是任意的,而應該是有選擇的,用梁實秋的話來說,就是“批評家并不限制作品的題材,他要追問的是作家的態(tài)度和作品的質(zhì)地!边@里,梁實秋所說的雖然是批評家,其實也代表了梁實秋心目中作家處理題材的態(tài)度,因為梁實秋心目中,批評和創(chuàng)作是大體一致的,對不符合人性的題材,作家應該通過藝術加工,使之符合人性,比如說,對通奸這樣一件事,不是說不能寫,但作家在寫作過程中,應該以藝術的方法指出,這樣的事情是悖乎人性的,不合倫理的,這才是正確的處理題材的方法。可另一方面,梁實秋又說,“藝術的題材和藝術的方法又絕非可以離開,只有高貴的題材才值得用高貴的方法!备哔F的方法只有高貴的題材才配用,那么,要想創(chuàng)造出高貴的作品,自然更要用高貴的題材了。
題材雖不可限制,但題材的價值是有高低之分的,這才是梁實秋心目中真正的題材觀。在《現(xiàn)代文學論》《論詩的大小長短》《詩與偉大的詩》等文中,梁實秋一再強調(diào),偉大的藝術作品當有一定長度,這其實是他心目中這一觀點的折射。
梁實秋看到了作者在處理題材上應起的積極作用,卻又人為的將作品的題材劃分為上中下幾等,這是由他的貴族主義思想決定了的,可以說,梁實秋骨子里的貴族主義精神注定了梁實秋的文藝思想走不出這樣一個怪圈。
文藝思想
梁實秋的人性論批評從人性善惡二元構成、善對惡的適度節(jié)制、天才才能洞察絕對真理三方面接受了白璧德的影響,但梁實秋拓展了絕對真理的范疇,強調(diào)普遍人性,更偏重實踐理性。
在美國哈佛大學留學時,曾選修美國新古典主義大師白璧德的《十六世紀以后之文藝批評》課程,在文藝思想上深受白璧德的影響,從以前的浪漫傾向和唯美傾向轉(zhuǎn)到傳統(tǒng)的、古典的傾向,究其原因是由于白璧德的思想為梁實秋反思了中國五四以來的新文學運動提供了理論資源,也由于白璧德的人文主義與中國的傳統(tǒng)儒家思想有相似之處,而梁實秋思想中的傳統(tǒng)觀念比較濃厚,這為梁實秋認同白璧德的人文主義提供了堅實基礎。
梁實秋最基本的觀點就是文學要表現(xiàn)普遍的、永恒的人性。人性論是他思想的核心。他在《文學的紀律》一書中說到:“偉大的文學乃是基于固定的普遍的人性,從人心深處流出來的情思才是好的文學,文學難得的是忠實,——忠于人性;至于與當時的時代潮流發(fā)生怎樣的關系,是受時代的影響,還是影響到時代,是與革命理論相合,還是為傳統(tǒng)思想所拘束,滿不相干,對于文學的價值不發(fā)生任何關系。
因為人性是測量文學的唯一標準。”在這里梁實秋說明了文學價值之所在。
他認為,文學的價值不在于文學是否表現(xiàn)了時代精神、革命理論、傳統(tǒng)思想而在于它是否表現(xiàn)普遍的固定的人性。正是他的這種文學價值觀確定了他的文學目的就是表現(xiàn)普遍固定之人性。
正如他在《文學的紀律》一文中說:“文學的目的是在借宇宙自然人生之種種的現(xiàn)象來表示出普遍固定之人性!
海德格爾認為藝術作品是超驗存在顯露自身的一種獨特方式,藝術與存在的真理原本同一。這些對現(xiàn)當代世界影響深遠的哲學家關于文藝的思想的一個共同點在于:文藝要顯現(xiàn)普遍性,要顯現(xiàn)無限和超越存在的真理,梁實秋所說的文學要表現(xiàn)普遍的人性和他們的理論盡管還存在這樣那樣的差別,但其基本思路與他們是相通的,這就是梁實秋的人性論文學觀的現(xiàn)代意義所在。
文學批評
梁實秋認為,文學批評不是鑒賞,而是判斷。他說,“判斷有兩層步驟——判與斷,判者乃分辨選擇之功夫,斷者乃等級價值之確定,其判斷的標準乃固定的普遍的!边@個普遍的固定的標準是什么呢,梁實秋說:“常態(tài)的人性與常態(tài)的經(jīng)驗便是文學批評的最后標舉!苯酉聛恚簩嵡锓治隽伺u的目的:“文學批評根本不是事實的歸納,而是倫理的選擇,不是統(tǒng)計的研究,而是價值的否定!睋Q言之,批評的作用一方面在于對紛繁復雜的藝術作品作價值判斷,指出哪些作品是偉大的,哪些是低劣的;另一方面,批評家還需指出這些作品哪些是符合倫理的,他們又是如何符合的。梁實秋所說的倫理,主要是指儒家的倫理道德,梁實秋一生都是儒家倫理的信奉者,他說,“儒家的倫理,在我看來,大致是不錯的。”而要完成這樣一個艱巨的任務,當然并不是每一個人都能做到的,只有文學批評家才能夠做到,因此,梁實秋認為,只有批評家的批評才是批評的正宗,“批評家的意見無論其與民眾的品味是相合或相反,總是那一時代的最精到的意見!
人物軼事
1923年,梁實秋赴美國留學,先去的科羅拉多學院,后去的哈佛大學。
這期間,給梁實秋影響最大的是哈佛大學比較文學的權威白璧德教授。此人了解中國傳統(tǒng)文化,通曉儒道著作。不只是梁實秋崇拜他,梅光迪、湯用彤、吳宓、陳寅恪、林語堂都是他的粉絲。
白璧德偏愛秩序、穩(wěn)健、理性,抵觸偏激、沖動非理智的言行,跟后來國內(nèi)激進的左翼作家有著本質(zhì)上的沖突。但這很合梁實秋的胃口,所以后來魯迅老批評他是“白璧德的門徒”。
梁實秋也曾是五四青年。“自從聽過白璧德的演講后,對于整個近代文學批評的大勢約略有了一點了解,就不再對于過度浪漫以至于頹廢的主張像從前那樣心悅誠服了。”他如此分析自己信念的轉(zhuǎn)變,開始用懷疑的眼光審視剛剛經(jīng)歷過的新文化運動,認為對五四運動應該以歷史的眼光重新看待。
在哈佛大學,梁實秋不寂寞,這里中國留學生很多,就哥幾個合租了處公寓,大家過起“初級共產(chǎn)主義生活”,輪流做飯、洗碗。
有一次輪到梁實秋主廚,做炸醬面,鍋里熬著醬,香氣四溢。正好,在哥倫比亞大學留學的潘光旦等人來玩,一進門聞到了醬香,吃膩了西餐的同學們就賴著不走了,非要討碗面吃。但是人多面少怎么辦?梁實秋有招,在醬里狂放鹽,結(jié)果把同胞們咸壞了。
大家成天待在一起,就琢磨事,有人建議傳播中華文化,演一出英文版的中國戲給老外看。選定了南戲劇本《琵琶記》,梁實秋負責翻譯。
號稱“南戲之祖”的《琵琶記》,詞曲精彩,想要在英文中保留精髓很難,需要高超的中英文功底和文學素養(yǎng)。
梁實秋搞定了,還出演男主角蔡邕。冰心演女二號。聞一多也趕來助陣,畫布景、設計服裝。
演出當天,不少美國大學教授和文化界人士都來觀看,觀眾達1000多人。第二天有報紙還刊登了消息,梁實秋的照片也上了報。
演出成功給大家很大鼓舞,梁實秋等人趁熱打鐵,成立了中華戲劇改進社,決心用戲劇形式改革中華文化。聞一多、余上沅、趙太侔、熊佛西、冰心、梁思成、林徽因等都加入了。
就在梁實秋在美國順風順水地學習、干事的時候,國內(nèi)的未婚妻程季淑寫信來了,說家里正給她介紹對象,你再不回來,我就要嫁給別人了。
出國前,梁實秋就和程季淑愛得如膠似漆,因此,雖然獎學金可以用5年,但是他待了3年就提前回國了。還好,學業(yè)已經(jīng)完成了。
【梁實秋《排隊》原文】相關文章:
梁實秋雪原文05-09
梁實秋《送行》原文08-02
梁實秋散文《排隊》閱讀理解09-03
梁實秋雅舍原文09-26
梁實秋《聽戲》原文及賞析08-08
駱駝梁實秋原文閱讀08-07
梁實秋《鳥》課文原文06-21
梁實秋《雅舍》原文08-07
《雅舍》梁實秋原文09-24
雅舍梁實秋原文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