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李賀詩歌的意象個性特征
無論是在學校還是在社會中,大家都聽說過或者使用過一些比較經典的詩歌吧,詩歌在形式上,不是以句子為單位,而是以行為單位,且分行主要根據節奏,而不是以意思為主。究竟什么樣的詩歌才是好的詩歌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李賀詩歌的意象個性特征,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李賀是一個以“辭尚奇詭”著稱的詩人,其詩歌意象風格獨具。
李賀的詩以凄艷詭激詩風,“驚邁時輩”,屹然別立于中國詩歌長河,其詩歌意象風格獨具,體現了詩人獨特的美學追求。對李賀詩歌意象的個性特征,本文擬從以下四個方面進行分析:
一、“虛荒誕幻”
黑格爾曾說過:“詩人最杰出的藝術本領就是想象”,艾青也認為:“沒有想象就沒有詩”。在中國文學史上,李賀可以說是最富于想象的作家之一。李賀的想象,是一種常人的思維很難進入的、甚至近于病態的天才幻想。正是這種豐富奇特的想象,使得李賀筆下的詩歌意象“幽深詭譎”、“奇而入怪”。對李賀詩歌意象的這一美學特點,杜牧在《李長吉歌詩敘》里有非常形象的概括:“鯨吸鰲擲,牛鬼蛇神,不足為其虛荒誕幻也。”
李賀詩歌意象的“奇而入怪”、“虛荒誕幻”首先表現為大量超現實意象的塑造。在詩歌極度繁榮的唐代詩壇上,能作超現實想象、并以構建超現實意象為審美追求的詩人寥寥無幾,李賀無疑是這極少數詩人中最為杰出的一位。李賀深受屈原、李白的影響,為表達其苦悶情懷,總是竭力創設虛幻的、超現實的意象世界,如:“長眉凝綠幾千年,清涼堪老鏡中鸞”、“王母桃花千遍紅,彭祖巫咸幾回死”、“王子吹笙鵝管長,呼龍耕煙種瑤草”、“石脈水流泉滴沙,鬼燈如漆點松花”、“提出西方白帝驚,嗷嗷鬼母秋郊哭”、“百年老成木魅,笑聲碧火巢中起”等。比如同樣是稱頌絲織品的精美奇絕,白居易的《繚綾》基本上是從現實存在的事物中提煉出意象來進行比喻:“應似天臺山上月明前,四十五尺瀑布泉。中有文章又奇絕,地鋪白煙花簇雪”;而李賀《羅浮山人與葛篇》卻是大量借用讓人感到詭異莫測的意象來表達:“依依宜織江雨空,雨中六月蘭臺風。博羅老仙時出洞,千載石床啼鬼工。蛇毒濃凝洞堂濕,江魚不食銜沙立。欲剪湘中一尺天,吳娥莫道吳刀澀。”
李賀詩歌意象的“虛荒誕幻”還表現為在塑造現實意象時,不按照客觀事物本來的樣式去加以描摹,而是經過移位和變形,重新拼合在一起,帶有很大的虛幻和想象的成分。比如在李賀的筆下,風可以是酸的:“東關酸風射眸子”;魚能夠當坐騎:“放妾騎魚撇波去”;金釵可以言語:“曉釵催鬢語南風”;浮云會發出水聲:“銀浦流云學水聲”,馬骨嶙峋剛硬,敲打時其響如銅:“上前敲瘦骨,猶自帶銅聲”;太陽光潔明亮,擊之則聲如玻璃:“羲和敲日玻璃聲”;銅人能哭且淚重如鉛:“憶君清淚如鉛水”;香氣有形且能咚咚作響:“玉爐碳火香冬冬”……如此等等,無不給人以新奇的感受。錢鐘書有一段話雖然不是直接評價李賀的,但用它來概括李賀詩歌意象的這種特點,則是再恰當不過的了:“顏色似乎會有溫度,聲音似乎會有形象,冷暖似乎會有重量,氣味似乎會有體質。”①――李賀詩中的意象的確就是這樣的怪詭。
二、“陰幽颯沓”
李賀生活在各種矛盾復雜交織的唐貞元元和年間,雖然才華橫溢、富于幻想、有遠大的抱負,但腐朽的政治、險惡的世態、淪落的家境、卑微的官職,乃至孱弱多病的身體等,無不給他以致命的打擊,使他陷入了未老先衰的生命悲愁之中:“長安有男兒,二十心已朽”、“我當二十不得意,一心愁謝如枯蘭”、“龐眉秋客感秋蓬,誰知死草生華風”――年輕的身軀內包裹著的竟是一顆臨老之心。正是這種與其生理發育極不相稱的臨老心態,賦予了李賀以老人般的審美感受能力,將他的審美發現和審美選擇引向了一個相當特殊的范圍,那就是“于昏黑杳冥中寫出一派陰幽颯沓景象,令人毛悚”。王思任曰:李賀“人命至促,好景盡虛,故以其哀激之思,變為晦澀之調,喜用鬼字、泣字、死字、血字,如此之類,幽冷溪刻”;謝榛云:李賀詩“險怪如夜壑風生,暝巖月墮,時時山精鬼火出焉;苦澀如枯林逆吹,陰崖凍雪,見者靡不慘然”;張表臣說:“李長吉錦囊句,非不奇也,而牛鬼蛇神太甚,所謂施諸廊廟則駭矣”;錢鐘書先生指出:“求若長吉之意境陰凄,悚然毛骨者,無聞焉爾。……《神弦曲》所謂‘山魈食時人森寒’,正可謂長吉自作詩境。”②的確,李賀在刻畫物象時,津津樂道于物象的老、死、枯、瘦、冷,而對物象雄渾壯闊的一面仿佛視而不見,由此也就形成了他詩歌獨特的意象群,如:牛鬼蛇神、白骨幽魂、血雨腥風、荒墳野墓、寒蟾老兔、青貍白狐、老木魅、漆炬陰火、怨月啼花、枯枝敗葉、瘦蛟毒虬……這些意象無一不具有“陰幽颯沓”的美學特征。《南山田中行》一詩較能體現李賀詩歌意象的這一特點:
秋野明,秋月白。塘水繆繆蟲唧唧。云根苔蘚山上石,冷紅泣露驕啼色。荒畦九月稻叉芽,蟄螢低飛隴徑斜。石脈水流泉滴沙,鬼燈如漆點松花。
詩寫秋野凄清幽冷之景:月色如霜,西風蕭瑟,寂寥的曠野上雜草叢生,苔蘚遍地,莊稼谷物稀稀落落;秋蟲在夜幕下唧唧哀鳴,山花在寒風里幽幽啜泣,流泉在石縫中低低嗚咽,殘存的螢火在荒蕪的田隴小路上飛來飛去,更有那鬼燈似的磷火,在黑暗的松林間飄蕩閃爍。秋月、寒蟲、冷花、荒畦、蟄螢、鬼燈等等意象,織成了一張陰冷的網,使人不寒而栗。
如果說《南山田中行》關于“石脈水流泉滴沙,鬼燈如漆點松花”之類的描寫尚有現實依據性可言的話,那么李賀在生機勃勃的三月看到的卻是“花城柳暗愁殺人”、“曲水漂香去不留,梨花落盡成秋苑”的蕭條,并將花團錦簇、風景秀麗的四月描繪成“老景沉重無驚飛,墮紅殘萼暗參差”,則更多地顯示出了他對幽凄陰冷意象的獨特嗜愛。
三、“設色巧妙”
李賀是我國古代詩人中運用色彩最具特色的一位。眾所周知,我國古典詩歌是講究恬靜、不重色彩的,李賀卻敢于突破傳統的局限,他“穿幽入仄,慘淡經營,都在修辭設色”,把自己對社會、對人生、對生命的感觸,破譯成復雜變幻的色彩意象,呈現在讀者的眼前。對李賀詩歌這種奇詭非凡的色彩美,前人有許多精辟論述。宋代詩人陸游說:“賀詞如百家錦衲,五色眩耀,光奪眼目,使人不敢熟視”;清代方扶南云:“李賀如鐵網珊瑚,初離碧海,映日澄鮮”;今人錢鐘書認為:“長吉詞詭調急,色濃藻密”,“幻情奇彩,前無古人”。這些評價頗有見地。據一位日本研究者統計,李賀的詩歌每三十個字中就有一色彩字,而王維詩在六十七個字里才有一色彩字,由此可見李賀對色彩的偏愛程度。可以說在中國詩歌史上,還找不出像李賀這樣對色彩意象情有獨鐘的詩人。法國印象畫派藝術大師莫奈曾說過,畫畫的時候,他忘記了眼前是什么東西,“看到的只是色彩,只是色彩的關系”。李賀在塑造詩歌意象時,其實也和莫奈畫畫一樣,關注的“只是色彩,只是色彩的關系”。大千世界的眾多物象,在被李賀捕捉到詩里成為他的詩歌意象之后,有的失去了名稱,有的失去了形狀姿態,最終這些物象留在詩中的就只有麗的色彩。錢鐘書先生在《談藝錄》中一針見血地指出:長吉“好用代詞,不肯直說物名”。縱觀李賀的詩歌創作,我們不難發現,被李賀用來借代物名的,大多數是與此物有關的色彩詞語。對于李賀詩中的這種借代,茲舉數例說明之,比如“甘露洗空綠”:“空綠”代指天空;“塞上燕脂凝夜紫”:“燕脂”代指血;“新翠舞衿凈如水”:“新翠”代指春柳;“紫膩卷浮杯”:“紫膩”代指菜肴;“冷紅泣露嬌啼色”:“冷紅”代指秋花;此外李賀還常以“細綠”代春草、以“碧華”代暮云、以“長翠”代水等等。除好用純色彩詞語來代指事物本體外,李賀還有意使色彩意象在詩歌繁多密集、層現疊出,如《殘絲曲》、《昌谷詩》、《春歸昌谷》、《雁門太守行》等,其中以《雁門太守行》最為人稱道。《雁門太守行》是一首寫戰爭的詩,按照朱世英先生的說法,寫悲壯慘烈的戰斗場面一般不宜使用表現艷色彩的詞語,而李賀的這首詩幾乎句句都有鮮明的色彩意象,比如黑云、甲光、金鱗、秋色、燕脂、夜紫、紅旗、玉龍等,這些意象共同構成了一幅濃重艷麗的面畫,有力地烘托出了酷烈的戰爭場面,產生了極強的表達效果。
四、“雕鎪剛硬”
李賀寫詩,求新求奇,刻意雕琢,用其母的話來說就是“要嘔出心乃已耳”。關于這一點,前人早已明確指出,如高:“若長吉者,天縱奇才,驚邁時輩,所得離絕凡近,遠去筆墨畦徑”③,胡震亨:“長吉天才奇曠……故能鏤剔異藻”④,黎簡:“從來琢句之妙,無有過于長吉者”,葉衍蘭:“李長吉詩,如鏤金雕玉,無一字不經百煉,真嘔心而出者也”,如此等等。李賀自己有詩為證:“尋章摘句老雕蟲,曉月當簾掛玉弓”、“日夕著書罷,驚霜落素絲”。正因為李賀“字字句句欲傳世”,所以其詩歌意象雖然新穎奇特,但“過于劌,無天真自然之趣”,人工斧鑿痕跡比較明顯,“字字皆雕鎪”,“微情固掩,真質大傷”,不如李白詩歌意象那樣清新飄逸。我們不妨以《惱公》中“歌聲春草露,門掩杏花叢”為例子來進行說明。這句詩乍一看確實令人費解:歌聲怎么會像春天小草上的露水呢?原來這里用了邏輯思維的推移法:歌如珠,露如珠,所以歌如露。“劫灰飛盡古今平”也是如此:劫乃時間中事,平乃空間中事,兩者并無關聯;然劫既有灰,則時間變如空間之可掃平矣。
值得注意的是,李賀在雕刻意象時,如錢鐘書先生所說,“好取金石硬性特征作比喻”,“變輕清者為凝重,使流易者具鋒芒”,所以其詩歌意象剛硬堅銳,富于力量和官能感受。眾所周知,自然界中的聲、光、月、云、風、霜、淚、水等本是虛空易流、輕清柔婉之物,但一旦進到李賀的詩中,就搖身一變,轉化為凝重、堅銳、剛硬的意象,如“臨歧擊劍生銅吼”、“劍光照空天自碧”、“曉月當簾掛玉弓”、“黑云壓城城欲摧”、“剔天磨刀割紫云”、“莫嫌金甲重,且去捉飄風”、“霜重鼓寒聲不起”、“憶君清淚如鉛水”、“荒溝古水光如刀”等。
綜上所述,李賀不愧是一位天才詩人,他在匆匆二十七年生命之旅中,以五彩之筆構筑了一個多姿多彩、瑰麗奇異的藝術世界。雖然他的藝術追求和風格也遭到了一些批評家的非議,但其嘔心瀝血,用全部生命和智慧澆灌出來的這些散發著幽香的藝術之花,將魅力永存,使人獲得歷時難忘的美感享受。
李賀是哪個朝代的
李賀是中唐時期有名的大詩人,他可以算是詩壇中非常不幸的一個人了,明明有著出眾的才華,但是卻只能看著進士試場的大門嘆息,年僅27歲就因病去世,給后人留下了很多精彩的詩篇,李賀通過他超凡的想象力,用鬼神般的視角,向讀者展現了一個鬼蜮般的世界,控訴了殘酷黑暗的現實。
李賀簡介
李賀出生在一個貴族世家,他的祖上是唐朝的皇室,雖然李賀一直以來對于自己的血統都很自豪,但是其實他家早在很久之前就已經破敗了,家境非常差,據李賀自己的詩作所說,當時家里是住在山上的,只有一畝田地聊以為生,可以看出他家當時還是很窮的。
李賀的一生
李賀從小長相就異于常人,古書上說是“通眉長爪”,不只是長相上的獨特,李賀的才智也是非常出眾,小小年紀的時候李賀就聰慧過人,年不過七歲就能吟詩作對,而且書法也是非常不錯尤其擅長草書。傳說在他七歲的時候當時名動一方的韓愈和皇甫湜路過造訪的時候李賀揮筆即成一篇《高軒過》,自此名揚四方,年紀稍大一點之后,李賀就白天外出尋找靈感創作,晚上就整理一天所得,學習非常刻苦,等到15歲的時候已經是名滿天下。
在李賀十八歲的時候他已經是詩名遠揚,在當時有著很高的聲望,但是因為父親早喪,需要為父親守喪,之后又有嫉妒他才能的人流出李賀的父親名字中有個“晉”字,所以和“進士”的“進”字犯忌諱,所以李賀憤而離開了考場。后來在韓愈等人的努力之下,李賀終于能夠參與考核,通過考試之后,李賀成為了一個小官,之后的三年時間內李賀雖然做得只是小官,但是也算是兢兢業業,還結交了一群志同道合都不得志的好友,李賀深刻的認識到了現實的黑暗,寫下了不少的名篇佳作,奠定了他在中國詩詞史上的地位。
之后因為仕途不順,李賀就希望能夠到地方去施展才華,但是當時各地都是奸臣小人當道,李賀根本無處施展抱負,再加上夫人的病逝,讓李賀更加的悲傷,在經過三年的漂泊之后李賀又回到了長安,專心整理自己的詩作,沒多久就去世了,享年27歲。
【李賀詩歌的意象個性特征】相關文章:
李賀詩中馬的意象03-24
李賀詩中“馬”的意象12-07
李賀的詩歌特點06-17
李賀詩歌特色分析06-08
李賀詩歌中的“盛唐之音”06-13
李賀神奇瑰麗的詩歌世界07-19
李賀詩歌藝術簡論06-14
李賀的詩歌藝術成就06-28
李賀的詩歌特點是什么0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