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黃帝內經第七十七篇疏五過論
《黃帝內經》分《靈樞》、《素問》兩部分,是中國最早的醫學典籍,傳統醫學四大經典著作之一(其余三者為《難經》、《傷寒雜病論》、《神農本草經》)。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黃帝內經第七十七篇疏五過論,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原文】
黃帝曰:嗚呼遠哉!閔閔乎若視深淵,若迎浮云,視深淵尚可測,迎浮云莫知其際,圣人之術,為萬民式,論裁志意,必有法則,循經守數,按循醫事,為萬民副。故事有五過四德,汝知之乎?
雷公避席再拜曰:臣年幼小,蒙愚以惑,不聞五過與四德,比類形名,虛引其經,心無所對。
帝曰:凡未診病者,必問嘗貴后賤,雖不中邪,病從內生,名曰脫營。嘗富后貪,名曰失精,五氣留連,病有所并。醫工診之,不在臟腑,不變軀形,診之而疑,不知病名,身體日減,氣虛無精,病深無氣,灑灑然時驚。病深者,以其外耗于衛,內奪于榮。良工所失,不知病情,此亦治之一過也。
凡欲診病者,必問飲食居處,暴樂暴苦,始樂后苦,皆傷精氣。精氣竭絕,形體毀沮。暴怒傷陰,暴喜傷陽。厥氣上行,滿脈去形。愚醫治之,不知補瀉,不知病情,精華日脫,邪氣乃并,此治之二過也。
善為脈者,必以比類、奇恒,從容知之,為工而不知道,此診之不足貴,此治之三過也。
【譯文】
黃帝說:深遠啊!道之遠大幽深,好象視探深淵,又好象迎看浮云,但淵雖深,尚可以測量,迎看浮云,卻不到其邊際。圣人的醫術,是萬民學習的榜樣,論栽人的志意,必有法則,因循遵守醫學的常規和法則,審查醫事,為萬民的輔助,所以醫事有五過和四德,你知道嗎?
雷公離開席位再拜回答說:我年幼小,蒙昧無知,不曾聽說過五過和四德,雖然也能從病的癥狀和名目上來比類,但只是虛引經義而已,心理還不明白不能回答。
黃帝說:在未診病前,應問病人的生活情況,如果是先貴后賤,雖然沒有感受外邪,也會病從內生,這種病叫“脫營”。如果是先富后貧,發病叫做“失精”,由于五臟之氣留連不運,積并而為病。醫生診察這種病,病的初期,由于病不在臟腑,形體也無改變,醫生常診而疑之,不知是什么病。日久則身體逐漸消瘦,氣虛而精無以生,病勢深重則真氣被耗,陽氣日虛,因灑灑惡寒而心怯時驚,其所以病勢日益深重,是因為在外耗損了衛氣,在內劫奪了營血。這種病即便是技術高明的醫生,若不問明病人的情況,不知其致病的原因,更不能治愈,這是診治上的第一個過失。
凡欲診治疾病時,一定要問病人的飲食和居住環境,以及是否有精神上的突然歡樂,突然憂苦,或先樂后苦等情況,因為突然苦樂都能損傷精氣,使精氣遏絕,形體敗壞。暴怒則傷陰,暴喜則傷陽,陰陽俱傷,則使人氣厥逆而上行,充滿于經脈,而神亦浮越,去離于形體。技術低劣的醫生,在診治這種疾病時,既不能恰當地運用瀉治法,又不了解病情,致使精氣日漸耗散,邪氣得以積并,這是診治上的第二個過失。
善于診脈的醫生,必將病之奇恒,比類辨別,從容分析,得知其病情,如果醫生不懂得這個道理,他的診治技術就沒有什么可貴之處,這是診病上的第三個過失。
【原文】
診有三常,必問貴賤,封君敗傷,及欲侯王?故貴脫勢,雖不中邪,精神內傷,身必敗亡。始富后貧,雖不傷邪,皮焦筋屈,痿躄為攣,醫不能嚴,不能動神,外為柔弱,亂至失常,病不能移,則醫事不行,此治之四過也。
凡診者,必知終始,有知余緒,切脈問名,當合男女。離絕菀結,憂恐喜怒,五臟空虛,血氣離守,工不能知,何術之語。嘗富大傷,斬筋絕脈,身體復行,令澤不 息,故傷敗結,留薄歸陽,膿積寒熱。粗工治之,亟刺陰陽,身體解散,四支轉筋,死日有期,醫不能明,不問所發,惟言死日,亦為粗心,此治之五過也。
凡此五者,皆受術不通,人事不明也。
故曰:圣人之治病也,必知天地陰陽,四時經紀,五臟六腑,雌雄表里。刺灸砭石,毒藥所主,從容人事,以明經道,貴賤貪富,各異品理,問年少長勇懼之理審于分 部,知病本始,八正九候,診必副矣。治病之道,氣內為寶,循求其理,求之不得,過在表里。守數據治,無失俞理,能行此術,終身不殆。不知俞理,五臟菀熱, 癰發六腑。診病不審,是謂失常,謹守此治,與經相明。上經下經,揆度陰陽,奇恒五中,決以明堂,審于始終,可以橫行。
【譯文】
診病時須注意三種情況,即必須問其社會地位的貴賤,及是否曾有被削爵失勢之事,以及是否有欲作侯王的妄想。因為原來地位高貴,失勢以后,其情志必抑郁不伸,這種人,雖然未中外邪,但由于精神已經內傷,身體必然敗亡。先富后貧的人,雖未傷于邪氣,也會發生皮毛憔枯,筋脈拘屈,足痿弱拘攣不能行走。對這類病人,醫生如果不能嚴肅地對其開導,不能動其思想改變其精神面貌,而一味的對其柔弱順從,任其發展下去,則必然亂之而失常,致病不能變動,醫治也不發生效果,這是診治上的第四個過失。
凡診治疾病,必須了解其發病初期和現在的病情,又要知其病之本末,在診脈問證時,應結合男女在生理及脈證上的特點。如因親愛之人分離而懷念不絕,致情志郁結難解,及憂恐喜怒等,都可使五臟空虛,血氣離守,醫生如不知道這些道理,還有什么診治技術可言。嘗富之人,一旦失去財勢,必大傷其心神,致筋脈嚴重損傷,形體雖然依能夠行動,但津液已不再滋生了。若舊傷敗結,致血氣留聚不散,郁而化熱,歸于陽分,久則成膿,膿血蓄積,使人寒熱交作。粗律的醫生治療這種病,由于他不了解病系勞傷膿積,而多次刺其陰陽經脈,使其氣血更虛,致身體懈散,四肢轉筋,死期已不遠了,醫生對此既不能明辯,又不問其發病原因,只是說病已危重,這是粗律的醫生,此為診治上的第五個過失。
上述的五種過失,都是由于醫生的學術不精,人情事理不明所造成的。
所以說:圣人治病,必知自然界陰陽的變化,四時寒暑的規律,五臟六腑之間的關系,經脈之陰陽表里,刺灸、砭石、毒藥治病之所宜,能周密祥審人情事理,騍有診治之常道,從病人的貴賤貧富,區分其體制裁及發病的各自特點,問其年齡之長幼,知其性情勇怯之理,審察病色出現的部位,以知其病之本始,并結合四時八風正氣及三部九侯脈象進行分析,所以他的診療技術是全備的。治病的道理,應重視病人元氣的強弱,從其元氣的強弱變化中,探求其病,如果求之不得,其病便是在陰陽表里之間。治病時應遵守氣血多少及針刺深淺等常規,不要失去取穴的理法,能這樣來進行醫療,則終生可不發生差錯。如果不知取穴的理法,而妄施針石,可使五臟積熱,癰發于六臟。若診病不能祥審周密,便是失常,若能遵守這些診治法則,自會與經旨相明,能通曉《上經》、《下經》之義,及如何揆測度量陰陽的變化,診察奇恒之疾和五臟之病,而取決于明堂之色,審知疾病的始終等道理,便可隨心所欲而遍行于天下。
黃帝內經名稱由來
《漢書·藝文志·方技略》載有“醫經”、“經方”、“神仙”和“房中”四種中醫典籍,《黃帝內經》被收錄于“醫經”中。
所謂“醫經”,就是闡發人體生理、病理、診斷、治療和預防等醫學理論之著作。之所以稱之為“經”,是因為其重要性。古人把具有一定法則、一般必須學習的重要書籍稱之為“經”,如儒家“六經”,老子的“道德經”以及淺顯的“三字經”等。之所以稱“內經”,并非像吳昆《素問注》、王九達《內經合類》所稱“五內陰陽之謂內”,也不是張介賓《類經》所說“內者,生命之道”,而僅僅是與“外”相對為言。這和“韓詩內傳”、“韓詩外傳”,“春秋內傳”、“春秋外傳”,《莊子》的《內篇》、《外篇》,《韓非子》的《內儲》、《外儲》之意相同,只是《黃帝外經》及扁鵲、白氏諸經均已散佚不傳。
成書時代
《黃帝內經》又稱《內經》,是中國最早的典籍之一,也是中國傳統醫學四大經典之首。相傳為黃帝所作,因以為名。但后世較為公認此書最終成型于西漢,作者亦非一人,而是由中國歷代黃老醫家傳承增補發展創作而來。正如《淮南子·修務訓》所指出的那樣,冠以“黃帝”之名,意在溯源崇本,藉以說明中國醫藥文化發祥之早。實非一時之言,亦非一人之手。
學術思想
《黃帝內經》接受了中國古代唯物的氣一元論的哲學思想,將人看作整個物質世界的一部分,宇宙萬物皆是由其原初物質“氣”形成的。在“人與天地相參”、“與日月相應”的觀念指導下,將人與自然緊密地聯系在一起。
一、“氣”是宇宙萬物的本原
老子在《道德經》云:“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認為構成世界的原初物質是形而上者的“道”。宋钘、尹文將這種原初物質稱之為“氣”。《黃帝內經》受這些學說的影響,也認為“氣”是宇宙萬物的本原,“太虛寥廓,肇基化元,萬物資始,五運終天”。在天地未形成之先便有了氣,充滿太虛而運行不止,然后才生成宇宙萬物。這其實是揭示天體演化及生物發生等自然法則。在宇宙形成之先,就是太虛。太虛之中充滿著本元之氣,這些氣便是天地萬物化生的開始。由于氣的運動,從此便有了星河、七曜,有了陰陽寒暑,有了萬物。陰陽五行的運動,總統著大地的運動變化和萬物的發生與發展。
二、人與自然的關系
《黃帝內經》認為人與自然息息相關,是相參相應的,自然界的運動變化無時無刻不對人體發生影響。《素問·寶命全形論》說:“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是說人和宇宙萬物一樣,是稟受天地之氣而生、按照四時的法則而生長。人生天地之間,必須要依賴天地陰陽二氣的運動和滋養才能生存。
人體的內環境必須與自然界這個外環境相協調、相一致,這就要求人對自然要有很強的適應性。《靈樞·五癃津液別》說:“天暑衣厚則腠理開,故汗出。……天寒則腠理閉,氣濕不行,水下留于膀胱,則為溺與氣。”這顯然是水液代謝方面對外環境的適應。人的脈象表現為春弦、夏洪、秋毛、冬石,同樣是由于人體氣血對春夏秋冬不同氣候變化所做出的適應性反應,以此達到與外環境的協調統一。如果人們違背了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養生之道,就有可能產生病變。就是一日之內、日夜之間,人體也會隨天陽之氣的盛衰而相應變化。如果違反了客觀規律,也會受到損害。
人與自然這種相參相應的關系在《黃帝內經》中是隨處可見的。無論是生理還是病理,無論是養生預防還是診斷與治療,都離不開這種理論的指導。
三、人是陰陽對立的統一體
人是陰陽對立的統一體,這在生命開始時已經決定了。具有生命力的父母之精相媾,也就是陰陽二氣相媾,形成了生命體。生命體形成之后,陰陽二氣存在于其中,互為存在的條件。相互聯系、相互資生、相互轉化,又相互斗爭。
從人體的組織結構上看,《黃帝內經》把人體看成是各個層次的陰陽對立統一體,還把每一臟、每一腑再分出陰陽,從而使每一層次,無論整體與局部、組織結構與生理功能都形成陰陽的對立統一。
四、人體是肝心脾肺腎五大系統的協調統一體
《黃帝內經》所說的五臟,實際上是指以肝心脾肺腎為核心的五大系統。
以心為例:心居胸中,為陽中之太陽,通于夏氣,主神明,主血脈,心合小腸,生血、榮色,其華在面,藏脈、舍神、開竅于舌、在志為喜。在談心的生理、病理時,至少要從以上諸方面系統地加以考慮才不至于失之片面。因此可以每一臟都是一大系統,五大系統通過經絡氣血聯系在一起,構成一個統一體。這五大系統又按五行生克制化規律相互協調、資生和抑制,在相對穩態的情況下,各系統按其固有的規律從事各種生命活動。
五、生命觀
《黃帝內經》否定超自然、超物質的神的存在,認識到生命現象來源于生命體自身的矛盾運動。認為陰陽二氣是萬物的胎始。對整個生物界,則認為天地萬物和人都是天地陰陽二氣交合的產物。陰陽二氣是永恒運動的,其基本方式就是升降出入。《黃帝內經》把精看成是構成生命體的基本物質,也是生命的原動力。在《靈樞·經脈》還描繪了胚胎生命的發展過程:“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腦髓生。骨為干,脈為營,筋為剛,肉為墻,皮膚堅而毛發長”。這種對生命物質屬性和胚胎發育的認識是基本正確的。
六、形神統一觀
《黃帝內經》對于形體與精神的辯證統一關系做出了的說明,指出精神統一于形體,精神是由形體產生出來的生命運動。
在先秦諸子中對神以及形神關系的認識,沒有哪一家比《黃帝內經》的認識更清楚、更接近科學。關于形神必須統一、必須相得的論述頗多,如《靈樞·天年》和《素問·上古天真論》。如果形神不統一、不相得,人就得死。如《素問·湯液醪醴》和《素問·逆調論》。《黃帝內經》這種形神統一觀點對中國古代哲學有非常大的貢獻。
《黃帝內經》以五行為框架,以人體為主要研究對象,形成醫學家所特有的天人合一的思想體系。
【黃帝內經第七十七篇疏五過論】相關文章:
黃帝內經第七十二篇刺法論08-27
黃帝內經第七十篇五常致大論07-05
黃帝內經第七十四篇至真要大論07-24
黃帝內經第六十七篇五運行大論08-22
《論貴粟疏》課文翻譯07-26
《黃帝內經》所論之眩暈05-14
《黃帝內經》論針刺補瀉05-13
黃帝內經白話文:五常政大論06-29
黃帝內經:上古天真論原文及譯文10-11
黃帝內經白話文:刺法論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