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內經不只是一部醫書
講到《內經》,大家都知道中國文化的根本中心,是以黃老之道為主,然后散而為諸子百家。所謂黃老,即是以黃帝軒轅為綜合起始的階段,到春秋戰國以后,才轉而狹義的以老子等道家學說作代表。內經可不只是一部醫書。下面一起來了解吧。
什么是黃帝之學,歷來在中國文化中,很難下一內涵的定義。因為它是籠統包括中國的全體文化,不分精粗世俗的一切一切。
通常一般的觀念,提到黃帝,就會想到《黃帝內經》,認為它只是中國上古傳統的醫藥的書,而且從考據立場來看,它的記述著作年代,很難稽考。所以越來越被輕視,即使是學醫的人,也一代不如一代,因對中國傳統文字有差距,越讀越不懂了。
扼要來說,《黃帝內經》,它不只是一部醫書,它是包括“醫世、醫人、醫國、醫社會”,所有心醫的書。
我們一般翻開《黃帝內經》,首先映入眼簾的,便是第一篇《上古天真論》(有時簡稱《天真論》),好像是從中國的玄學、哲學講起,讀也難讀懂,看也不想看了。
其實,讀中國古典的書,千萬不要以十七世紀以后,大家學了一點西洋文化文字邏輯的皮毛來看它,那就牛頭不對馬嘴,愈讀愈遠愈糊涂了。中國古典文化的習慣性,以平常散說對話為主,自有它的邏輯,而不是先立前提,再加發揮、申辯,然后再做結論。如果以西洋中古文化以后的邏輯來看中國古典文化,就會完全反感。如說西洋文字的邏輯是完整的,那也不然,你只要取印度文化佛學的因明來看,如玄奘法師等所翻譯的《瑜伽師地論》等一讀,便可知西洋中古文化以后的邏輯文字,還只是后輩新興的小兒科了。
話不要扯了,簡單的回轉來講,《黃帝內經》真正的宗旨要點,多處散見于各篇的內涵中,或一二句,或多句,其中更重要的,即在《舉痛論篇》中所說的三要義:
“黃帝問曰:(一)善言天者,必有驗于人。(二)善言古者,必有合于今。(三)善言人者,必有厭于己。如此則道不惑而要數極,所謂明也。”
讀此,《內經》全書的中心,它是“醫(壽)世,醫(壽)人,醫(壽)國,醫(壽)社會”為中心,不過是先從如何養生壽人來切入而已。
譬如說,什么是“天人合一”的內涵。它便說:“善言天者,必有驗于人”,如果只說抽象的天文,或有形的天體,而對人生生命生活了不相關,那是學問上的空談理想,不是沒有用,而是南轅北轍,背道而馳了,它必須要在人事上有實際應用,及實驗經歷才對。
再說“善言古者,必有合于今”。博古必要通今,任何學問,如果只講現在,不通古今綿延演變的因果關系,都容易落入偏見,那是不可以的。
所以“善言人者,必有厭于己”。從政或從醫,一切的一切,治理他人,醫治他人,第一學問,必須先從本人自己身上實驗做起。“如此則道不惑而要數極,所謂明也”。
總之,這一段話,《黃帝內經》的中心,也是黃老之學的要點,它是通于政治、經濟、教育、軍事任何一門學科的大原則。
拓展閱讀:內經與冬季養生
黃帝內經云:“冬三月,此謂閉藏。水冰地坼,無擾乎陽,早臥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溫,無泄皮膚,使氣亟奪,此冬氣之應,養藏之道也。逆之則傷腎,春為痿厥,奉生者少。”
冬季的三個月,太陽遠離,提供能量最少,大地封凍,植物落掉葉子,動物或進入冬眠或修生養息減少活動,萬物都以自己的方式減少能量消耗;人類身體的變化不顯著,但五臟六腑會遵循自然規律,在冬季人的行為也要遵循自然規律才是養生之道,從生理上早睡晚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減少能量消耗,從精神活動上,蟄伏以待。
腎者主蟄,封藏之本,精之處也。腎在體合骨,生髓,通腦,其華在發,在竅為耳及二陰,在志為恐,在液為唾。腎在五行屬水,為陰中之陰,與自然界冬氣相通應。冬季如果活動頻繁,不注意養藏,會加劇腎臟損耗,春季到來時生發需要腎臟提供充足的能量,與腎相關的疾病會爆發。
冬季除了要修生養息,還可適當進補肉類和堅果,為腎充電。
【內經不只是一部醫書】相關文章:
內經的認識09-10
內經的意思09-05
內經的圣人08-15
內經感悟07-14
內經的精華09-11
內經的來源09-18
內經與傷寒07-31
《內經》與天癸06-07
內經經脈別論08-13
內經中的汗0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