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經》與人體解剖

時間:2024-08-04 07:52:12 興亮 內經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內經》與人體解剖

  《內經》對人體解剖知識,如臟器質地,大小,腸胃的容量及血管的長短等,都有詳細記載。尤其血液循環的概念,呼吸與脈博頻率的比例等,遠比西歐早得多。《內經》巳明確人體十二經脈,奇經八脈,創始了祖國醫學中的重要學說之一一一經絡學說。在疾病證治方面巳初步確立了辨證施治的原則。對藥性的理論,提出了寒,熱,溫,涼四氣,酸,苦,甘,辛,咸五味等概念,以及氣味厚薄,升降浮沉的作用,并指出五味入五臟的原理,也就是后世歸經學說的本源。  秦漢時代,醫藥又進一步迅速發展起來。這時出現了《神農本草經》,它是我國歷史上第一部藥學著作,其內容豐富廣泛,所載藥物許多都有確實療效,如水銀治療疥瘡,麻黃止喘發汗,常山截瘧,大黃瀉下等。而且很多都是世界上最早的記載,例如水銀治療皮膚病,要比阿拉伯和印度早500一一800年。《神農本草經》簡稱《本經》,全書共載藥365種,包括草,谷,米,果,木,蟲,魚,家畜,金石等。其中植物藥最多共有252種,動物藥67種,礦物藥46種。同時根據藥物的性能和使用目的不同,將藥劃分上,中,下三品,上品藥120種,大都屬于營養滋補的藥品,如人參,甘草,枸等,中品藥120種,有毒或無毒,可斟酌使用以控制疾病和補虛弱,如黃連,麻黃,黃芪,沙參等。下品藥125種,有毒或藥性強烈,可除寒熱破積聚,如大戟,芫花,烏頭,狼毒等。《本經》不僅對藥物療效作了總結,而且對藥物的產地,采集,炮制方法,劑型與療效的關系,以及君,臣佐,使的配伍原則等均作了一般記述,成為后世歷代本草的藍本。對我國和世界藥物學的發展具有一定的影響。

  東漢末年,名醫張仲景通過“勤求古訓,博采眾方”,繼承前人所積累的醫療經驗和理論知識,結合自己的臨證實踐,著了一部《傷寒雜病論》。經后人整理分為兩大部份,即《傷寒論》與《金匱要略》。《傷寒論》有嚴謹的理,法,方,藥等蜜切結合的醫療規程,豐富和發展了辨證施治的原則在臨床上的運用。直到現在仍為學習與研究祖國醫學必讀的經典著作之一。《金匱要略》論述了各種雜病的病因,預防,診斷和治療等問題,為后世醫學對雜病的治療奠定了基礎。

  東晉葛洪在煉丹術方面有杰出的成就,著有《抱樸子》一書,集當時煉丹術的大成;曾用丹砂,雄黃……等原料,煉出了汞,砷,鉛等;在煉制過程中,并作過升華,蒸溜等試驗,給后世的制藥化學開辟了道路。

  南朝梁人陶宏景在《神農本草經》的基礎上,又整理和總結了漢,晉以來所陸續增加的藥物365種,編成了《神農本草經集注》。陶氏不僅豐富了《本經》的內容,而且在整理注解和改正錯誤等方面作了相當的努力,可算為我國歷史上藥物學的第二次總結

  拓展閱讀:內經名言——臟腑理論

  三焦者,決瀆[1]之官,水道出焉。《素問靈蘭秘典論》

  【注釋】

  [1]決瀆:意指疏通溝渠。決,打開缺口,疏導水流。瀆,溝渠。

  【論述】

  全身的水液代謝,雖然是由肺、脾、腎、膀胱等多個臟腑協作完成的,但必須以三焦為通路;如果三焦水道不通利,亦然會出現小便不利、水腫等水液潴留之癥,所以《靈樞本輸》也說:“三焦者,中瀆之腑也,水道出焉,屬膀胱,是孤之腑也”。“孤腑”的意思,是說明三焦雖為六腑之一,但與膽、胃、大腸,小腸、膀胱等腑不同。其他諸腑皆與相應的臟構成表里關系,惟獨三焦無所配合,只是其下合穴出于足太陽膀胱的委陽,與膀胱相聯絡。張景岳還分別指出了三焦病變的情形:“上焦不治,則水泛高原;中焦不治,則水留中脘;下焦不治,則水亂二便。”可見,三焦在水液代謝中的地位十分重要,故有“決瀆之官”、“中瀆之腑”的名稱。

  通行水液是三焦的主要功能,除此之外,三焦還有其他二項作用。一是布散營養,排出代謝產物,即如《靈樞營衛生會》所說:“上焦如霧,中焦如漚,下焦如瀆”。和《難經三十一難》所說:“三焦者,水谷之道路,氣之所終始也。”二是敷布原氣,總司人體氣化,如《難經三十八難》說:“腑有六者,謂三焦也,有原氣之別焉,主持諸氣。”。三焦的這三種主要功能與現代醫學所說的微循環功能是一致的,微循環結構的主要功能就是實現血液與組織細胞間水液和其他物質交換,運送營養和排出廢物,因此可以認為,三焦就是人體內的微循環結構。東漢張仲景早就說過:“血不利則為水。”(《金匱要略水氣病》)明代張景岳更是具體指出:“三焦氣治,則脈絡通而水道利,故曰決瀆之官。”(《類經卷三》)可見古人從宏觀上已模糊地感覺到了三焦與微循環的關系。

  上焦如霧,中焦如漚,下焦如瀆。《靈樞營衛生會》

  【論述】

  這句話是論述三焦在人體上、中、下三個部位的不同功能,指出上焦、中焦、下焦是水谷之氣在全身的分化過程和所經行的道路。上焦的作用主要是輸布水谷精氣如血液、營衛之氣等,像霧露蒸騰一樣,這實際上是心肺的作用;中焦的作用主要是將水谷腐熟運化而變成營養,像漚東西一樣,這實際上是脾胃的作用;下焦的作用是排泄廢物,像溝渠一樣,這實際上是腎與膀胱的作用。在《內經》中的其他篇章,也有這樣的論述。如《靈樞決氣》:“上焦開發,宣五谷味,熏膚,充身,澤毛,若霧露之溉,是謂氣……中焦受氣取汁,變化而赤,是謂血。”《靈樞營衛生會》:“上焦出于胃上口,并咽以上,貫膈而布胸中,走腋,循太陰之分而行,還至陽明,上至舌,下足陽明,常與營俱行于陽二十五度,行于陰亦二十五度,一周也,故五十度而復大會于手太陰矣……中焦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此所受氣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肺脈,乃化而為血,以奉生身,莫貴于此,故獨得行于經隧,命曰營氣……下焦者,別回腸,注于膀胱而滲入焉。故水谷者,常并居于胃中,成糟粕而俱下于大腸,而成下焦。滲而俱下,濟泌別汁,循下焦而滲入膀胱焉。”

  三焦雖屬六腑之一,但與其他腑有很大不同,故歷代醫家對三焦的看法不一。從此處三焦功能特點來看,三焦當是一個網絡全身的大腑。明代張介賓《類經附翼》說:“夫三焦者,五臟六腑之總司。”又說:“夫所謂三者,象三才也,際上極下之謂也。所謂焦者,象火類也,色赤屬陽之謂也,今夫人之一身,外自皮毛,內自臟腑,無巨無名,無細無目,其于腔腹周圍上下全體,狀若大囊者,果何物耶?且其著內一層,形色最赤,象如六合,總護諸陽,是非三焦而何?”這一認識,已經很接近于微循環結構了,因為人體內所有臟器皆存在著三焦(微循環結構),故各部分(臟腑)中的三焦功能與該臟腑的功能密不可分,即“三焦者,五臟六腑之總司”。因此,“上焦如霧,中焦如漚,下焦如瀆。”所描述的三焦功能,實際上是上、中、下三個部位的臟腑的功能。

  自《難經》以后,又將肝腎精血、命門原氣等都歸屬于下焦,突出了下焦在氣化方面的重要作用。

  內容簡介

  大多數人認為中醫沒有解剖學,這是個錯誤的認識。

  解剖一詞出自《黃帝內經》。《黃帝內經》162篇中,有117篇與解剖有關,占72%。這里所指的解剖不包括病理解剖和生理,只是與人體正常解剖相關的內容。

  《黃帝內經》解剖學以天人合一、陰陽和五行為理論核心,以人體仿天地觀為邏輯歸納演繹,并根據當時實際的解剖事實和人體數據為基礎,構成完整的、精確的解剖體系。必須強調的一點,這個體系不是像既往所認識的那樣,以為是幼稚和模糊的。

  發掘整理《黃帝內經》的幾個重大發現,《黃帝內經人體解剖學》將一一為您呈現

  作者簡介

  高也陶 澳門科技大學副教授,中國醫學哲學專業委員會委員,曾為南京-霍普金斯大學中美訪問學者,在第二軍醫大學從事臨床、教學和科研23年,獲得國家發明專利4項,獨立或以第一作者合作出版專著13部,論文40余篇。

【《內經》與人體解剖】相關文章:

《黃帝內經》人體的奧秘09-14

內經與傷寒07-31

《內經》與天癸06-07

內經感悟07-14

內經精要訣07-03

內經養生原理09-23

內經飲食養生10-05

《內經》與《易經》的精髓09-11

內經的生命規律06-07

《內經》養生法則09-16

人人狠狠综合99综合久久,欧美日韩国产精品中文,极品精品国产超清自在线,人人澡欧美一区
五月天婷五月天综合网在线 | 视频一区二区三区韩国专区 | 久久人人精品视频97 | 午夜福利中文字幕理论片 | 亚洲成色最大综合在线播放6 | 中文字幕在线免费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