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經》說春季養生

時間:2024-02-23 13:44:38 王娟 內經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內經》說春季養生

  《內經》告訴我們要內求,是要我們往里求。這是提示我們每一個人都要關注自己,生命就在于自己手中。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內經》說春季養生,歡迎閱讀。

《內經》說春季養生

  春三月,此謂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

  夜臥早起,廣步于庭,被發緩形,以使志生;

  生而勿殺,予而勿奪,賞而勿罰,此春氣之應,養生之道也。

  逆之則傷肝,夏為寒變,奉長者少。

  據此,春季養生要注意七點法則。

  順應春天氣場特點,春天是萬物催生,大地之氣向上走。

  養生要符合天道,春天是自由自在,就像樹木開始發芽。順應天道。人的身體開始能量催生。

  1、天地的“陽氣”開始生發,萬物復蘇,天地之間呈現一派欣欣向榮的新氣象。根據《黃帝內經》“天人合一”的原理,春季養生最重要的一點是讓春天的氣機向上、向外舒張,不斷充實、壯大人體的陽氣,盡量避免耗傷、阻礙陽氣的生發。

  2、“春三月,此謂發陳”,春三月,就是從立春開始算起的,到立夏為止的這三個月,叫“發陳”。什么叫“發陳”?發陳就是發芽,陳是舊的,新陳代謝、推陳出新,就是說,從一些陳舊的身體上面產生了新的。它是有時令的。有個中藥叫茵陳,我們采藥的時候,你就可以看到,茵陳是多年生的草本,它每次都在它那個陳舊的枝干上又長出新的芽,這就叫發陳。

  3、“天地俱生”。會有人問,冬天難道不是天地俱生嗎?這個“生”其實還有一個“生發”的感覺。

  中國人放風箏是在什么季節?天安門廣場上天天都有人放風箏,是,刮風的時候都有。但是,春天的時候最適合放風箏,為什么?

  春天是天地的氣都往上走,特別是地氣,往上走,這時候放風箏,順應了天地之氣。所以,春天天地給人的感覺都是在呼喚著一種新的生命的誕生,這叫“天地俱生”。

  春天不要殺生、不吃肉、不暴怒

  春天是催生的季節,戒殺放生會讓你順應天道。“上天有好生之德”,在春天體現得最深。

  1、春天不要吃肉。

  因為你要吃肉就得殺戮。“萬物以榮”,“榮”是什么?變綠了,原來是枯的。“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枯是干枯了,榮是草木都逐漸變綠了。春天的風是生發的風,我們經常說“吹面不寒楊柳風”,盡管外面的溫度甚至比冬天還冷,這時候的風吹在臉上,是一種暖意。人的感覺是溫度計所比不了的。溫度計可以量化,很科學,但是,人的諸多感覺溫度計體會不了,你要相信人。所以,這時候人怎么辦?

  2、春天,不要有殺心,不要殺生。

  春天的時候不要去殺戮,有很多動物還在春天產仔,這時候你要去養它們,要給與生機。會有人說,我們殺幾個動物怕什么?當你起了殺心的時候,你內心肝氣的生發也隨之被殺掉了,對你自身也不好,這是相互的。“殺人八百,自損三千”,即使只從利己,利于身體健康來講,春天也不應該去殺戮。

  春天,要“夜臥早起”,清晨散步

  1、“夜臥早起”。這個“早起”是相對于冬天的“早臥晚起”的,跟隨時間的變化,立春以后就要早點起床了。

  春季的特點,是夜臥早起一般是指晚睡早起,但古人的睡眠與太陽落山密切相關,春季雖然白天時間長了,但夜晚來的仍然比較早,所以還是應當早睡早起。早睡有助于陰氣斂降,早起有助于陽氣生發。

  2、“廣步”。即在有草木的庭院里或林子里大踏步行走,輕松灑脫地順應春天的生發之氣。

  晚上睡覺沒有特定的要求,但是,早晨起來要早一點。

  也許天還沒蒙蒙亮就起來了,干什么呢?“廣步于庭”,就是一種閑庭信步,大步慢走。“庭”是哪兒?自家的院子,注意不是野外。

  3、“被發緩形”

  春天一定要寬袍大袖,不要拘束,腰帶都不要系,“被發緩形”。這時候我們經常講調形調氣,當你擺出某種姿勢的時候,你身體的氣血運行會隨之變化;當你的氣血運行變化的時候,你的情感、情緒也會跟著變化。所以,我說,睡覺時像嬰兒一樣,兩手往上一揚,擺出投降姿勢,看你睡得香不香。

  當你早早起來,“被發緩形”在院子里的時候,你會有什么感覺?這種感覺就是“以使志生”,這個“志”不是記憶,是志向。你就感覺到從內心里涌動出一種想法,哎喲,我今天得干點什么?我今年得干點什么?就那種愿望,發自內心的愿望油然而生,這就是你順應了春天的氣的變化。

  4、可以多按梳頭、多按摩頭部。在春天里,還要多多梳頭。隋代巢元方的《諸病源候論·養生方》中就有記載,他說:“梳理頭發,欲得多過,通流血脈,散風濕。”

  明代《攝生要錄》亦說:“發多梳,去風明目,不死之道也。”通過梳頭可以很好地促進清陽上升,促進陽氣生發。

  不妨試一下干梳頭。坐或站位均可。雙手十指分開如梳,插入發際,由前向后梳全頭,尤其要注意兩鬢、額角、耳后等部位一定要照顧到。當兩手推到頭后面時,兩拇指可以按壓兩風池穴。一般每次梳兩至三分鐘或梳四十九次就可以了,這時你會感覺到頭皮發熱,神清氣爽。

  春天,舍得奉獻,多做善事

  舍得奉獻,就是付出,就像大地釋放能量,這就厚德載物。

  “予而勿奪”。什么叫“予而勿奪”? 給別人,不時地資助別人,而不跟別人奪取、索取。春天是播種的季節,春天不播種,秋天沒什么好收獲。有人說,我沒錢我能給什么呀?你哪怕給別人兩句好話呢!

  我們經常說,過年要說拜年話,其實,那也是“予而勿奪”。“良言一句三春暖”,你給人說一句鼓勵贊賞的話的時候,你也給別人一種生機。有時候,一句話甚至能救一個人的命。

  春天養生,忌諱吃酸。可以適當吃點甜

  春天為何要忌諱吃酸適當吃甜?春天是木,木頭是肝,肝氣旺盛,如果吃酸,就會讓肝氣太旺而克制脾。如果吃甜,可以強壯脾,避免被肝氣克制。

  1、春天最忌諱吃酸的。為什么?酸是收斂的感覺,所以這跟“賞而勿罰,予而勿奪,生而勿殺”是相違背的。

  春天吃酸的其實都是在傷肝氣。

  2、從飲食上:唐代孫思邈《千金方》中曾指出,“春日宜省酸增甘,以養脾氣”。

  春季肝旺之時,要少食酸性食物,否則會使肝火更旺,傷及脾胃。此時可以多食一些性味甘平的食品補益脾胃。如:大米、小米、糯米、高粱、苡米、豇豆、扁豆、黃豆、甘藍、菠菜、春筍、香椿葉、胡蘿卜、芋頭、紅薯、土豆、南瓜、黑木耳、香菇、桂圓、栗子、大棗、山藥等。

  3、應少吃黃瓜、冬瓜、綠豆芽等寒性食品,它們會阻礙春天體內陽氣的生發。

  4、忌吃羊肉、狗肉、鵪鶉、蕎麥、炒花生、炒瓜子、海魚、蝦及辛辣物等。

  春季對應身體的肝,要注意養肝

  1、中醫理論中,春天對應的臟器是“肝”。主氣是“厥陰風木”,大家可以看春天的風不同于秋天的風一派凋零肅殺之象,而春天的風泛泛乎萬物將生之象。但是“風”為百病之長,所以我們春天也要防風。這也是“肝”的形象,為“木”相,中醫講“木曰曲直”,肝是“將軍之官,謀略出焉”,它的作用就是“調達”和“疏泄”全身氣機和氣血津液,像將軍一樣統領全軍。但是它也有“太過”和“不及”兩個方面。

  “疏泄”太過就是我們平時講的“肝火旺”(實性的)或者“肝陽上亢”(虛性的);“疏泄”不及就是我們平時講的“肝氣”郁結。可能有人在春天“發怒”了,或者由于某事“心情不好”了,所以,這個時候我們一定要注意情緒的排遣,有“怒氣”或者“怨氣”一定要找個地方發泄出去,不能憋在心里。

  2、適當地休息。“累”是身體對你發出的求救信號,養肝最好的方式,就是每天找時間休息。平時工作很累,要有十分鐘稍微休息一下,活動活動眼睛,舒展舒展筋骨;中午小睡一下,晚上吃完飯也小小休息一下;隨時調節,抓空當休息,讓肝能發揮其解毒的作用,以清除疲勞的感覺。

  3、慎勞心。多休息,會休息,有節奏地工作和生活,不能勞累。多看點老莊之類的書籍,多接觸一點中醫,以接受一些養生方面的知識,“淡泊以明志,寧靜而致遠”,知足常樂,用平和的心態為人處世。中醫認為,春應于肝。

  保持情緒樂觀,讓自己開心快樂

  肝決定人的情緒,可以多聽音樂,多唱歌。

  1、中醫講“肝主情志”,肝異常會影響人的情緒;反之,心情的好壞也會影響到肝。所以,保持一個良好的心情是養肝血的一個好方法。當情緒不舒暢時,盡量能夠找一個可以訴說的人,或找一種可以發泄心中郁悶的方式來疏泄這種壞的情緒,不要硬憋在心里。據相關數據,癌癥和一些腫瘤患者中,無法疏泄心中郁悶的是其他人群的2~4倍。千萬別生氣。春天要心情好。 所以,老百姓常說:“萬病氣上來。”

  2、遇到不痛快的事,肝氣郁結難受時,可以嘗試“噓肝法”:面對常青綠色樹木,口發“噓”的聲音,緩緩地、深深地吐出一口惡氣,一直到心情好轉為止。經常伏案工作的白領一族,可以在自己的電腦旁邊擺一盆常青植物盆景,如蘆薈等,可以養眼舒肝。

  3、從情志上:肝氣喜條達,故不宜抑郁而宜疏泄。因此,春季尤應重視精神調攝,保持心胸開闊,情緒樂觀,以使肝氣順達,氣血調暢,達到防病保健康之目的。

  生活正常、飲食有節、恰到好處的生活方式是人體健康的最基本的條件。

  調養精神

  春天,大自然生機勃勃,萬象更新,萬物始生,在調養精神方面,也應順從自然,重點放在一個“生”字上。在春天里,人的意志當順應生發之氣,此時要力戒動怒,更不要情緒抑郁,思想上要豁達開朗,心胸寬闊,身體要放松,要舒坦自然,使情志“生”發出來。

  尤其是中老年人,如果不常生惱怒和忿恨,保持樂觀情緒,則精氣不易耗散,臟器不易老化,形體不致衰憊,自可祛病益壽。

  現代醫學研究表明,不良的情緒易導致肝氣郁滯不暢,使神經內分泌系統功能紊亂,免疫功能下降,容易引發精神病、肝病、心腦血管病、感染性疾病。因此,春天應注意調養精神、保持樂觀開朗的情緒,以使肝氣順達,起到防病保健的作用。

  防風御寒

  在衣著上,春天雖暖和,但別急著減衣服。因早春氣溫乍寒乍暖,如同孩兒臉,一日三變,常有寒潮來襲。

  老年人,氣弱骨疏、抗病力差,稍受風寒,易發宿疾。因驟冷會使血管痙攣,血液黏稠,血流速度減慢,臟器缺血。于是感冒、肺炎、氣管炎、哮喘、關節炎、偏頭痛、冠心病等便會接踵而來。故在此時,應防風御寒。

  春季衣著款式應寬松舒展,純棉織品吸濕性好,暖和又貼身,是內衣的合適選料。由于寒冬自下而起,傳統養生主張春時衣著宜“下厚上薄”,起到“滋陰養陽”的作用。青年女性尤應注意,不可過早地換穿裙裝,否則會導致關節炎與多種婦科病。春風于溫暖之中暗藏殺機,出汗后應及時擦去,切勿敞開胸懷讓風勁吹。春天適當捂一捂,可減少疾病,尤其是常見的呼吸系統傳染病的發生。

  調節飲食

  春天新陳代謝旺盛,飲食宜甘而溫,富含營養,以健脾扶陽為食養原則。

  宜選用甘辛、性溫清淡可口的食物,忌食油膩、生冷、酸澀、粘硬和大辛大熱之品,防止助熱生火。漢代養生家張仲景說:“當春之時,其飲食之味,宜減酸增甘,飲食不可廢之一日,以養脾氣。”唐代藥王孫思邈也說:“春日飲食宜省酸增甘,養脾益氣。”故春季飲食宜甘甜少酸。

  由于春天人體新陳代謝加快,營養消耗增加,因此應多選用既升發又富有營養之食品,如:黃豆芽、綠豆芽、豆腐、豆豉、大麥、小麥、大棗、瘦肉、魚類、蛋類、花生、芝麻、柑桔、香蕉、蜂蜜、姜、蔥、蒜之類;由于冬季新鮮蔬菜較少,攝入維生素不足,聚積一冬的內熱要散發出去,所以還要多吃一些新鮮蔬菜,如:春筍、春韭、油菜、菠菜、芹菜、薺菜、馬蘭菜、枸杞頭、香椿頭等,可起到清熱瀉火、涼血明目、消腫利尿、增進食欲等作用。

  對于體質過敏,易患花粉過敏、蕁麻疹、皮膚病等患者,應禁食含有異性蛋白等刺激性食物,如:羊肉、狗肉、豬頭、雞頭、海腥魚、蛾、蟹之類。

  此外,在飲食方面還應注意少吃辛辣,多食青菜、水果等清涼滋潤的食物,以抵消體內外的不平衡。如:煮橘子皮當水喝,可以化痰止渴,理氣和胃;用茅根和蘆根泡水,或用鴨梨、荸薺去皮煎水喝,可以清熱潤肺;多吃蘿卜可以理氣、化痰、和胃。

  運動鍛煉

  一年之計在于春,春天是體質投資的最佳季節。春天空氣清新,這種環境最有利于吐故納新,充養臟腑。生命在于運動。動則養形,活則血流。有規律的活動,適當的運動,這是古往今來長壽的秘訣。不過“動”有主動、被動之分,為適應春季之生氣,當以主動運動,持之以恒為主要。

  春季養生小常識

  1、睡眠一定要充足

  熬夜就是慢性自殺,這已經是眾所周知的了。大家都知道熬夜對身體危害大,但是很多人卻并不重視,尤其是在春天這樣一個需要通過休息來升發陽氣的季節。如果長時間熬夜或者睡眠質量差,那么身體里的陽氣將會被抑制,長此以往將引發一系列疾病。

  2、吃點新鮮的果蔬

  告別寒冷貧瘠,很多應季的水果、蔬菜在春天上市。果蔬中含有豐富的維生素,維生素也是春季養生、人體保健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如果只吃肉類而不吃果蔬,久而久之身體將出現嚴重的營養不均衡。所以對于不喜歡吃果蔬的朋友來說,春季“強迫自己吃點水果、蔬菜也是必要的。

  春季可以吃點草莓、白菜,草莓可以去肝火、心火,而白菜雖然廉價,但是它可以清熱、補水,非常適合在春季食用。

  3、不要停留在潮濕的環境里

  相較于冬季的寒冷、干燥,春天的天氣相對溫和、濕潤。隨著時間的推移,二十四節氣中,雨水、驚蟄過后雨天會越來越多,那么就會導致人體內的濕氣較重。這個時候大家好不要再長時間地待在潮濕陰暗的環境里,避免不知覺中加重體內濕氣,增加身體負擔。

  那么春季人們應該如何祛濕呢?建議在有陽光的時候多到戶外走走,曬曬太陽,也可以把門窗打開,讓新鮮、干燥的空氣流通到室內,被褥、衣物也趁著大太陽時搬到露天的地方曬一曬。

  4、不要盲目大進補

  有人認為,在冬季沒有吃夠的補品可以在春季繼續食用,但是專家認為好不要這樣做。中醫表示,人體的陽氣在春季正在慢慢生長,如果此時盲目進補,很容易把陽氣“掐”掉,而且沒有針對體質的進補也會引起一些不必要的麻煩。

  春季好不吃溫熱的食物來進補,如果要吃補,那么建議選擇平補,吃些味甘、性平的食物,或者吃點清熱、祛濕的飲食,這才是有利于養生的春季飲食之道。

  春季養生飲食注意事項

  春季是萬物生長、萬象更新的季節。那么春季該如何攝取有營養以及怎樣調整飲食呢?很簡單,我們可以用這樣一句順口溜來概括:“春天里來日漸暖,厚味飲食應轉淡,時鮮蔬菜要多食,酒肉辛辣要少吃,健康長壽有保障。”

  1、飲食要營養平衡

  從飲食科學的觀點來講,春季主要強調的是蛋白質、維生素、碳水化合物、礦物質要保持相對比例,防止暴飲暴食,飲食過量,避免引起肝功能障礙和膽汁分泌異常。

  2、飲食要以清淡為主

  由于冬季的膏粱厚味轉變為清溫平淡,飲食宜溫熱,忌生冷。在動物食品上,應少吃肥肉等高脂肪食物,因為油膩性的食物在食用后很容易產生飽腹感,人體也會產生疲勞現象。胃寒的人可以適當的吃點姜,以驅寒暖胃;有慢性氣管炎的人,應禁食或少食辛辣食物;有哮喘的人,可服點生姜蜂蜜水,以潤燥鎮喘。其他人也不宜多吃辛溫大熱的刺激性食物,以免助火傷身。

  3、平時要多喝水

  飲水可增加循環血容量,有利于養肝和代謝廢物的排泄,可降低毒物對肝的損害。除此外,補水還有利于腺體分泌,尤其是膽汁等消化液的分泌。春季飲香氣濃郁的花茶,可有助于散發冬天積在體內的寒邪,促進人體陽氣生發,郁滯疏散。而適量飲茶,還可提神解困,但是在春季不宜多喝冷飲。

  4、春季飲食養肝為先

  按中醫的說法,春季養陽重在養肝。在五行學說中,肝屬木,與春相應,主升發,在春季萌發、生長。因此,患有冠心病、高血壓的人更應注意在春季養陽。而且春季是細菌、病毒繁殖滋生的旺季,肝臟具有解毒、排毒的功能,負擔最重,而且由于人們肝氣升發,也會引起舊病復發,如春季肝火上升,會使虛弱的肺陰更虛,因此肺結核病就會乘虛而入。

  5、多食甜,少食酸

  當春天來臨時,人們要少吃點酸味的食品,多吃些甜味的飲食,這樣做的好處是能補益人體脾胃之氣。我國醫學認為,脾胃是后天之本,是人體氣血化生之源,脾胃健旺,人才可延年益壽。如大棗、山藥等。

  6、多食蔬菜

  人們經過冬季以后,大多數都會出現多種維生素、無機鹽及微量元素攝取不足等現象,如春季人們常發口腔炎、舌炎、口角炎、夜盲癥和某些皮膚病等。因此,隨著春季的到來及各種新鮮蔬菜的大量上市,人們一定要多吃點新鮮的蔬菜,以便營養均衡,身體健康。

  春季養生穿衣注意事項

  一、春天要“捂”

  在我們長輩的只言片語中,常常可以聽到“春捂秋凍”這個詞語,其實這四個字就暗含了春天穿衣服的指導原則。雖然春天的氣溫有所回升,但是極其的不穩定。不僅早晚的溫度比較低,而且如果遇到沒有太陽的天氣,那么一整天都有可能非常的冷。所以即使是身體比較健康的人也要做到這個“捂”字。

  一般來說,當氣溫處于8攝氏度左右時就需要捂一捂,因為這個溫度對于大部分人而言還是比較寒冷的。當氣溫能夠持續保持在15攝氏度的時候,就可以適當的減少捂的程度了。

  此外,每個人的體質不一樣,年紀比較大的老人和體質比較弱的朋友可以多“捂”幾天,體熱的人則可以少“捂”幾天。在這個期間一定要保持防寒保暖衣物的數量,不要隨意脫下,以免感冒受涼。

  二、上薄下厚

  “上薄下厚”也是春天穿衣的一個重要原則,其保護的重點在于背部、腹部、腳底等部位,因為這幾個身體的部位都是非常容易受到外界寒意侵襲的地方。腹部如果受涼就容易出現消化不良和拉肚子的情況,而腳部的神經末梢非常的豐富且敏感,更需要重點的進行保護。

  對于處于發育期的孩童和體質比較差的老人來說,下身的保暖是一個不能忽視的重點。在出行的時候盡量穿戴一些防風保濕的鞋襪,并且適當的增加自己體育鍛煉的頻率,這樣才能讓整個身體都活動開來,降低患病的幾率。

  三、勤于換洗

  除了因為受到外界寒氣的侵襲從而導致患上各種疾病外,人體本身也是疾病的一個源頭。在每個人的皮膚表面都分布都大量的汗腺,研究表明,每平方厘米就有大約一千多個汗腺,這些汗腺分布于人的全身,是身體排汗的重要通道。

  但是當人們排汗的時候,汗液會和灰塵、皮脂分泌物以及表皮脫屑等混合在一起附著在衣物的纖維之中,如果不及時清除,那么衣物中就會積累大量對人體有害的細菌。而且春天是細菌繁殖的高峰期,這些細菌很有可能會對人們的身體健康產生威脅。

  春捂的好處

  1、春捂可以調節人體的恒定溫度。一般來說,人體的體溫應該維持在37℃才是最健康的,如果在春季過早的脫掉厚衣物就容易感受到外界的風邪,導致體溫的下降,從而誘發疾病,而春捂可以很好的幫助我們維持體溫。

  2、春捂能抵御風寒抗疾病。春季是一個疾病的高發季節,這是因為春季氣溫回升,很多朋友會脫下厚外套等御寒衣服,這個時候風邪就容易入侵身體引起疾病,而春捂可以幫助人們抵抗風寒預防疾病,所以春季需要適當春捂。

  3、春捂能讓你更快適應季節變化。在春季,當我們遇到寒流以及冷空氣的時候,回升的氣溫就會驟降,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我們沒有春捂的話就難適應氣溫的變化,甚至會感染上疾病。

  春寒也傷人

  春天給人的印象是暖洋洋的,寒氣有那么重嗎?一年四季中冬天的寒氣無疑是最重的,但春天的寒氣有“個性”,也要提防。初春也就是早春是冬天和春天的交界處,氣溫還未完全回升,尚留存冬天的寒氣。且春天有風有寒,風是春天的一個主氣,所以春寒特別是初春之寒以“風寒”為主要特征。

  風中帶有病菌,當人體感到寒的同時,病菌已侵入體內,呼吸系統的一些疾病就發生了,如感冒、哮喘、支氣管炎等。有的老人受寒后關節疼痛僵直,可能是“老寒腿”等骨關節疾病發作了。體質不好的人受寒還易誘發或復發高血壓、冠心病等心腦血管疾病。

  寒氣進一步侵襲人體,隨著侵襲臟腑的不同會有不同表現:胃寒的典型表現為胃脘部涼、疼,進一步發展就傷脾了;風寒若侵襲至腸道,引起小腸的一些變化,肚臍周圍涼痛,可能還伴隨痙攣性涼痛,涼風一吹肚子急急的想解大手,解完舒服一些,中醫講就是脾受寒了。女性容易宮寒,小肚子涼痛,在月經來之前或者月經頭兩天受了風寒,就會伴有嚴重的痛經。肝寒,風寒對肝經也有影響,肝氣凝澀,失其剛強之性,表現為驚慌善恐,憂郁膽怯,倦怠。“腰中如帶五千錢”是腎寒的典型描述,意思是腰里面像揣了五千個銅錢又重又涼,中醫叫腎濁,是腎寒的表現。

  如何知道寒氣入體了

  寒氣入對身體的影響是多方面的,如何判斷自己是否被寒氣攻擊了呢?

  怕冷:局部和全身怕冷,侵入到頭,頭是涼;侵入到胃,胃是涼的;侵入到肝,小肚子是涼的;侵入到腎,后背和腰是涼的。

  分泌物:根據排出的分泌物顏色、清晰還是稠厚來判斷,宮寒的女性白帶清晰,風寒感冒咳出的痰也是清晰的,如果是黃濃痰肯定是熱,不是受寒。

  舌頭:搭脈看舌頭,舌頭顏色較淡,舌苔較白,體內很可能有寒氣。

  面色:有些孩子面色發青,首先就要考慮是不是受寒了。

  這些防寒招數是假的

  一旦寒氣侵入體內就很難排出,所以要防寒氣侵入內臟。防寒的招數還真不少,有的看似有理,實則是個陷阱。

  多穿衣服:衣服本身不產生熱,它是護住人自身的溫度,建議三四件為宜,有的老人穿八九件,活動不方便不利于陽氣生發。著名醫家孫思邈是長壽之人,他建議初春穿衣服上薄下厚,因為陽氣往上生發,下邊穿的厚因為寒從腳起可以防寒。

  戴口罩:空氣不好和天氣冷的時候,有一定防寒效果,但防寒作用較小。另外要注意口罩的厚度和質量,過敏性哮喘的人不能帶毛絨絨的口罩,身體尚可的無需戴口罩,天冷時出來呼吸下新鮮空氣反而能鍛煉呼吸系統,不要依賴口罩。

  喝酒御寒:喝酒后有人覺得陽氣生發起來了,身上暖和了,這種暖其實是個假象,酒精讓血液循環加快,需要散熱,等能量散發出去后就冷了。在室內不外出,可以喝點白酒、黃酒等御寒,同時吃點高熱量的食物補充能量。喝酒后別頂著風寒出門,容易讓寒氣鉆了空子。

【《內經》說春季養生】相關文章:

《黃帝內經》春季養生要點02-09

《內經》養生與美容02-09

內經飲食養生04-18

內經養生原理04-16

《內經》養生法則04-19

《內經》之冬季養生07-29

內經帝王養生法04-19

內經夏季養生方法04-19

《內經》中“真人”的養生法09-29

人人狠狠综合99综合久久,欧美日韩国产精品中文,极品精品国产超清自在线,人人澡欧美一区
亚洲六月丁香六月婷婷 | 偷拍久久肏屄aⅴ | 亚洲综合天堂Av网站在线观看 | 亚洲精品乱码久久久久66 | 亚洲精品日韩国产 | 亚洲日韩国产欧美精品v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