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黃帝內經》春季養生要點
《黃帝內經》是中國傳統醫學四大經典著作之首,是第一部冠以中華民族先祖“黃帝”之名的巨著,是中醫現存成書最早的一部醫學典籍。下面是《黃帝內經》春季養生要點,和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春養肝
中醫認為,春天對應人體的肝。肝臟與草木比較相似,草木在春季萌發生長,肝臟也喜歡生發,在春季功能比較活躍。很多慢性肝病患者在此季節都有反映,春天肝功能容易波動、升高,人的情緒易激動,而且癥狀也比較明顯。
春天也是傳染病的高發期,尤其是病毒性肝炎。歷史上肝炎的爆發流行大多在春季。有趣的是,健康之人在春天肝火也比較大。這一切說明,春季對應人體的肝,是肝病的多發期。春季養生重在養肝。
肝的主要功能
肝主疏泄
肝主疏泄,泛指肝氣具有疏通、條達、生發、暢泄等綜合生理功能,正好與春令生發之陽氣相應。主要表現在調節精神情志,促進消化吸收,以及維持氣血、津液的運行三方面。
人體主要的精神活動與肝的疏泄功能有很大關系。其中,怒是最常見的,怒則傷肝。肝的疏泄功能正常,人體就能較好地協調自身的精神活動。疏泄不及,則表現為精神抑郁、多愁善慮等;疏泄太過,則表現為異常興奮狀態,如煩躁易怒、頭暈腦漲、失眠多夢等。
肝的疏泄功能也有助于脾胃的升降和膽汁的分泌,以保持正常的消化、吸收功能。所以,愛發火的人,脾受影響,就影響到消化,出現食欲不振、消化不良、打嗝泛酸,等,中醫稱為“肝胃不和”或“肝脾不調”。
中醫講,氣是血液運行的動力,是一種功能,氣行則血行,氣滯則血淤。老百姓常說“人活一口氣”,就是指這個“氣”。如肝失疏泄,氣機阻滯,可出現胸脅刺痛,甚至腫塊,女子還可出現經行不暢、痛經和經閉等。
肝主藏血
肝主藏血,是指肝有貯藏血液和調節血量的功能。當人在休息或情緒穩定時,機體的需血量減少,大量血液貯藏于肝;當勞動或情緒激動時,機體的需血量增加,肝就排出它儲藏的血液,供應機體活動的需要。中醫有一句名言:“人動血運于諸經,人靜血歸于肝。”就是這個道理。
血液中還帶有各種營養物質,人平靜或休息時,肝會貯藏血液,對肝就有滋養作用;發怒的時候,肝臟就得將血液運出去。如果總發火,肝血則不足,肝的功能就會受到損傷,體內陰陽不平衡,就容易得病,如各種病毒性肝炎。因此,要治療肝病,病人必須注意控制自己的情緒,遇事不要著急,還要多休息,以幫助肝藏血。
現在許多人經常熬夜加班,這樣很不好,為什么呢?因為人只有休息時肝臟血流充分,才能養肝,加班時不但血不能養肝,還消耗營養,所以在春季保證充足的睡眠非常重要,這是養肝的重要方面之一。
現代醫學研究證實,睡眠時進入肝臟的血流量是站立時的7倍。肝臟血流量的增加,有利于增強肝細胞的功能,提高解毒能力,抵御春季多種傳染病的侵襲。因此,要注重科學睡眠,睡眠時間必須在保障睡眠質量的基礎上。
肝氣失調的主要表現
如果不注意情志調攝,勞累、精神緊張、發怒、郁悶等原因都可造成肝主疏泄功能異常,出現肝陽上亢、肝郁氣滯,長此以往,即可產生疾病,如血壓升高,有心腦血管病者還容易發生中風。
學會自我調控和駕馭好情緒,遇到不快的事要戒怒,并及時宣泄,可防肝氣郁結。培養樂觀開朗的性格,并多些興趣愛好,對春天養肝大有裨益。
肝陽上亢
中醫認為,肝主怒。平時有人生氣發火時,旁人會勸說氣大傷身,傷哪里呢?肝。肝氣不舒的人容易發火,發火又使肝氣不舒,循環影響。
一般男性容易把肝火發出來,表現為肝陽上亢,易患高血壓、腦溢血、冠心病等。而肝陽上亢型高血壓表現為平時火氣偏大,急躁易怒。尤其是領導層、經理們工作壓力大,而又沒時間排解,長此以往,自持清高正確,主觀易發火,這一類人很容易出現肝陽上亢的癥狀,除了上述癥狀外,還表現為面紅耳赤、眩暈。小便黃等。
但是,有一點必須指出,發火看上去是周圍人受氣,其實不然,發火的人受傷最重,這是因為發火時,血流加快、血壓增高、怒氣傷肝,使周身氣血紊亂。老百姓說的一句話“氣大傷身”,就是這個道理。
肝郁氣滯
女性通常是憋著生悶氣,表現為肝郁氣滯,易患胃病、乳腺增生、子宮肌瘤等。
百病從肝治
結合中醫經絡理論,肝經循行肋脅、小腹和外生殖器等部位,這些部位的病癥都可以從肝論治。
拓展閱讀:內經簡說
《黃帝內經》分《靈樞》、《素問》兩部分,相傳起源于軒轅黃帝,代代以口相傳,后又經醫家、醫學理論家聯合增補發展創作,于春秋戰國時期集結成書,在以黃帝、岐伯、雷公對話,問答的形式闡述病機病理的同時,主張不治已病、而治未病,同時主張養生、攝生、益壽、延年。是中國傳統醫學四大經典著作之一!饵S帝內經>、《難經》、《傷寒雜病論》、《神農本草經》,是我國醫學寶庫中現存成書最早的一部醫學典籍。在理論上建立了中醫學上的“陰陽五行學說”,“脈沖象學說”“藏象學說”等。實乃中醫藥學之綱目!
概要:只要是筋的問題,治肝沒錯。
只要是骨的問題,治腎沒錯。
只要是肌肉的問題。治脾胃沒錯。
只要是血脈的問題,治心沒錯。
只要是皮膚病毛發的問題,治肺沒錯。
《黃帝內經》春季養生要點
《黃帝內經》:春三月,此謂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夜臥早起,廣步于庭,被發緩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殺,予而勿奪,賞而勿罰,此春氣之應,養生之道也。逆之則傷肝,夏為寒變,奉長者少。
春季的三個月謂之發陳,即推陳出新,是生命萌發的時令。天地自然,都富有生氣,萬物顯得欣欣向榮。
此時,人們應該入夜即睡眠,早些起身,使形體舒緩,放寬步子,在庭院中漫步,使精神愉快,胸懷開暢,保持萬物的生機。
不要濫行殺伐,多施與,少斂奪,多獎勵,少懲罰,這是適應春季的時令,保養生發之氣的方法。
春天在五行中屬木,而人體的五臟之中,肝也是屬木性,因而春氣通于肝。
在春天,肝氣旺盛而生發,中醫認為,春天是肝旺之時。
春為四時之首,萬象更新之始,春季養生在精神、飲食、起居、運動等方面,都應順應春天陽氣生發、萬物始生的特點,注意顧護陽氣,注重一個“生”字。
如果違逆了春生之氣,便變會損傷肝臟,使提供給夏長之氣的條件不足,到夏季就會發生寒性病變,此為五行理論中的木不能生火。
肝失疏泄,肝木克伐脾土,脾失健運而表現以胸脅脹痛、腹脹、便溏等的證侯。
病因為情志不遂,郁怒傷肝,肝失調達,橫乘脾土,或飲食不節勞倦太過,損傷脾氣脾失健運,濕雍木郁,肝失疏泄而成。
肝木與脾土的關系不難理解,荒山野嶺如果沒種上樹木,土壤看起來就很呆板,沒有活力。
而種上樹木的山野,土壤經過樹木根部疏泄,就會變得疏通有活氣。
我們看到這種現象,就可想到人體脾土郁滯板結,肥胖,或食積,或脂肪瘤,各類硬結包塊,都可以看成是土壤板結郁滯,其根源就是肝木不疏脾土,
所以春季還是調養脾胃的好時節,脾胃虛弱者,應該在春季生發之時疏解肝木,使肝氣條達,間接達到健脾的功用。
對于胃口不開、食欲不振之人,除了健脾和胃外,佐以疏通肝膽經絡,脾土郁滯就被化開了。
有些人肝脈郁滯,胃口不開,原來是吃了壓氣飯。人們常說,我氣飽了。確實,很多人生完氣后,胃口就長期不開,這時你不舒達肝木之氣,脾胃便難以消化。
《黃帝內經》里的長壽養生秘訣
《黃帝內經》是一部影響深遠的中醫著作,里面隱藏著很好長壽養生秘方,對人類身體健康有很大的幫助。因此,人們不妨從《黃帝內經》中學學長壽養生方法,以強體健身、延年益壽。
一、子時膽經值班,一定要睡覺,不吃夜宵
子時是晚上23:00至次日凌晨1:00,此時膽經值班,是膽汁運作和骨髓造血時間。子時更是身體休養及修復的開始,應該睡覺。此時不要熬夜,否則會致膽火上逆,引發失眠、頭痛、憂愁易思等多種不適癥。凡在子時前入睡者,晨醒后頭腦清晰,面色紅潤。反之,子時前不睡者,面色清白。
另外,子時不要吃夜宵,不易消化。晚飯吃得太飽、吃夜宵都會影響睡眠。
二、多吃藍莓強壯腎
三、丑時肝經值班,要愉快入眠
丑時是凌晨1:00至3:00,此時肝經值班,是肝臟修復時間。肝經可調節全身血液并疏導全身,使氣血調和,解毒和排除毒素,為人體進行清洗工作。此時我們應在精神愉快下入眠,以免過度壓抑導致氣血不暢。
中醫認為:“人臥則血歸于肝。”丑時前未入睡的人,面色會顯得青灰,情志倦怠而易煩躁。
四、寅時肺經值班,要較深的睡眠
寅時是凌晨3:00至5:00,此時肺經值班,是呼吸運作時間。其特點為“多氣少血”,“肺朝百脈”。肝在丑時把血液推陳出新之后,將新鮮血液提供給肺,通過肺送往全身。所以,人在清晨面色紅潤,精力充沛。寅時人體體溫最低,血壓也最低,脈搏和呼吸都處于最弱狀態,腦部供血最少。如果在寅時經常醒來,則為氣血不足的表現,應加以注意。老年人腎氣不足,如果寅時醒來,可以如《素問·刺法論篇第七十二》中記載:“腎有久病者,可以寅時面向南,凈神不亂思,閉氣不息七遍,以引頸咽氣順之,如咽甚硬物,如此七遍后,餌舌下津令無數。”
可見,睡覺是人生第一大補,良好的睡眠習慣和睡眠質量,有益于身體健康,更是長壽養生不能忽視的一部分。
【《黃帝內經》春季養生要點】相關文章:
黃帝內經立春養生06-11
黃帝內經運氣與養生03-28
《黃帝內經》養生名言05-29
《黃帝內經》秋季養生03-19
《黃帝內經》的四時養生02-26
黃帝內經四季養生法04-03
《黃帝內經與智慧養生》:夏天怎么養長04-11
《黃帝內經與智慧養生》:冬天怎么養藏11-14
《內經》說春季養生0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