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內經秋天養生智慧
內經把人體看成是各個層次的陰陽對立統一體,還把每一臟、每一腑再分出陰陽,從而使每一層次,無論整體與局部、組織結構與生理功能都形成陰陽的對立統一。
逆秋氣,則太陰不收,肺氣焦滿。
40-60歲年齡的人,春天如果肝有病,很麻煩。夏天如果心有病,也是麻煩,如果養過來了,就翻過來了,這個很重要!這些還不是吃藥能治的,這是心,智慧的轉換能治。
1-20歲不能逆春氣,20-40歲不能逆夏氣。40歲之前逆了春氣和夏氣,種了逆天的因,40-60歲就要承受逆天的果。要想翻牌,抓緊時間通過智慧轉心。
反思過去的40年:自己夠不夠柔和?心量夠不夠大?心力夠不夠強?有沒有立過志向?有沒有“只管耕耘不問收獲”的奮斗過?走過的路是不是光明路?
如果這個年齡段的人們心力不夠,肯定是以前逆了夏氣,志向不夠。志氣的志叫什么?“志”就是“士的心”。人要有大志。人要立什么?立大志。立了大志的人就變了,馬上變,人整個精神狀態就變。《黃帝內經》講得很清楚。
春天養木,夏天養火,秋天養金,冬天養水,這是廣義的。
秋天40到60歲的人要養什么?秋天養金,養肺氣。
人生之秋(40-60歲)如何不“ 逆秋氣”?
1、不要想著享清福。
40歲到60歲是秋氣,40歲之前要退休,那就是逆秋氣。很多人50歲就不干活了,就偷懶,偷懶就生病。往往來說只要你停下來就不對,只要想偷懶就開始病來找了。秋天是要去收獲的,秋天最是有經驗的年華,風華秋實,秋天是收獲滿滿的。40歲到60的時候是什么,挑大梁的時候,你去偷懶偷閑,清福也沒享,鴻福也沒想,生病,越累越壞。最后事情也沒干,身體又難受。真正人生干活是什么,40歲到60歲挑大擔子。有人聽了這個課,上次她就說不退休了。
如果前40年(人生之春夏)的基礎不曾付出,40-60歲再不去做事就是“ 逆秋氣”,這個秋就是要受過的。很多人都說40歲不想干活,記住這是“ 逆秋氣” !
2、 有開闊胸懷。
肺是代表什么,胸懷。你胸懷打開才有“財大氣粗”。
你心胸沒打開,氣量就小,麻煩就來了。
氣量越小,麻煩越來,搞的越是一地雞毛。
3、 幫助他人,奉獻社會。
肺氣是什么?肺主交換。你有多少氣機去交換,去幫助別人,要在這個人生之秋去實踐。
“財”大氣粗,這個財也是廣義的,不僅是人民幣的“財”,還是“才”華,要有這個“才”華去造福于人。五六十歲不能退休,不但不能退休,還要為社會做大貢獻。
老天給我們幾十年工作的經驗,以及留給我們古圣先賢的文化去學習,一定要去用,一定要去踐行。不是說為了自己:“我反正大房子也買了,啥都有了,我們也可以玩玩了。”你可以玩了?不行。這是浪費時光,作賤自己。五六十歲要干一番大事。
秋天的收獲是要交換的,40-60歲這個階段,要拿你的所長去奉獻社會,服務社會。
中國文化都是一樣的,《黃帝內經》看也是這樣,《易經》看也是這樣,不會相互矛盾!
拓展閱讀:《內經》七大養生法則
養生,即保養生命的意思,又稱攝生。它是通過各種方法,頤養生命,增強體質,預防疾病,從而達到延年益壽的目的。《素問·上古天真論》說:“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陰陽,和于術數,飲食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這實為養生真諦。
1、飲食有節
飲食是人體營養物質的主要來源,是保持機體健康的一大要素。首先應“謹和五味,食宜清淡”。“五味”指酸、甘、苦、辛、咸五種味道。
《黃帝內經》非常強調多樣化飲食,極力反對偏食、偏嗜五味,主張人體生命必須以“五谷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益精氣”。
飲食五味對五臟具有滋養作用,但如果過于偏嗜某一味,就會造成五味失衡,營養失調,而對身體產生危害。所以,在日常飲食以及飲食養生中,五味調和是最基本的法則。
故《素問·生氣通天倫》一再強調指出:“是故謹和五味,骨正筋柔,氣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則骨氣以精,謹道如法,長有天命。”現代飲食宜以清淡為主:倡導“三少一多”即少脂,少鹽,少糖,多素。
若是經常的多食肥甘厚味,便令人生內熱,甚至引起癰疸瘡毒,《素問·生氣通天論》說:“膏粱之變,足生大疔。”
飲食偏嗜也會影響健康,《素問·生氣通天論》:“是故味過于酸,肝氣以津,脾氣乃絕;味過于咸,大骨氣勞,短肌,心氣抑;味過于甘,心氣喘滿,色黑,腎氣不衡;味過于苦,脾氣不濡,胃氣乃厚;味過于辛,筋脈沮馳,精神乃央。”
其次要“定時定量,寒溫適中”。《靈樞·五味篇》對不按時進餐所造成的影響說:“故谷不入,半日則氣衰,一日則氣少矣。”
《黃帝內經》主張飲食應當適量,反對暴飲暴食,反對飲食過量或不足。過饑或者過飽會對身體造成危害,《素問·痹論》:“飲食自倍,腸胃乃傷。”
飲食的溫度,不可過熱,也不可過涼,要做到寒溫適中。正如《靈樞·師傳》所說:“食飲者,熱無灼灼,寒無滄滄,寒溫中適,故氣將持,乃不至邪僻也。”有健康諺語云:“調飲食,莫過飽,心不順,賞花草”。
2、起居有常
“起居”指作息及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起居有常”指生活作息要有一定的規律,即起居調攝。《內經》強調應當根據人體的生命節律安排作息時間。
《素問·生氣通天論》:“故陽氣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氣生,日中而陽氣隆,日西而陽氣已需,氣門乃閉。”說明人體中陽氣與自然界的陽氣在一日之中是同步節律的。
因此在作息時間上一定要有規律,定時作息。由于人與天地陰陽要保持協調統一的關系,白天陽氣主事之時人要勞作,夜間陰氣用事之時人要休息。
如果違反了陰陽消長規律,就會給人體造成傷害。例如,有些人夜間通宵打麻將,白天才睡覺,這是與自然界陰陽消長規律相違背的,久而久之,肯定會給身體健康帶來很不利的影響。
《內經》除了強調要按一日之中的陰陽消長規律進行作息外,還強調要按四時生長收藏的規律進行作息。
如《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所說:“春三月,此為發陳,夜臥早起,廣步于庭,披發緩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殺,予而勿奪,賞而勿罰,此春氣之應,養生之道也。”
“夏三月,此謂蕃秀,夜臥早起,無厭于日,使志無怒,使華英成秀使氣得泄,若所愛在外,此夏氣之應,養長之道也。”
“秋三月,此謂容平。天氣以急,地氣以明,早臥早起,與雞俱興,使志安寧,以緩秋刑,收斂神氣,使秋氣平,無外其志,使肺氣清,此秋氣之應,養收之道也。”
“冬三月,此謂閉藏。水冰地坼,無擾乎陽,早臥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溫,無泄皮膚,使氣亟奪,此冬氣之應,養藏之道也。”
這些都是在“天人合一”整體觀指導下四季不同的作息規律,只有這樣順應天地四時陰陽變化進行起居作息,才能使機體陰陽氣血與天地陰陽變化保持一致,做到“順四時而適寒暑”,從而保持機體的勃勃生機。長久保持這些合理的作息規律,自然會有益機體健康,而達到延年益壽的目的。
3、不妄作勞
“不妄作勞”即不要違背常規去勞作,使“形勞而不倦”,也就是說勞作要保持一定的限度,既不過勞,也不過逸,做到勞而不倦,即有勞有逸,勞逸結合,勞逸適度之意。
過度勞倦,便會引起疾病,因此《內經》將“勞倦內傷”作為一個重要的病因,但是不僅過勞可以傷人致病,過逸也同樣會對人體健康產生不利影響。
過于安逸,身體就不活動,會導致經絡氣血瘀滯不暢,久而久之生命力隨之逐漸減弱,如《素問·宣明五氣》所說:“久臥傷氣,久坐傷肉。”
久坐久臥,懶于活動,筋骨肌肉自然會萎弱不振,所以“不妄作勞”并非什么都不做,古人也提倡“常欲小勞”。
我國唐代著名醫藥學家孫思邈,提出“養性之道,常欲小勞”。“小勞”就是適度勞動。孫思邈年輕時常常荷鋤挎簍,長途跋涉,步入深山老林采藥,直到晚年,他仍然堅持參加力所能及的勞動。
孫思邈在居住地附近開辟了一個藥圃,栽培各種藥用植物。盡管他“幼遭風冷,屢造醫門,湯藥之資,罄盡家產”,體質孱弱,但最終仍享102歲的高壽,且建樹頗豐。
4、精神內守
《內經》非常重視人的情志活動與身體健康的關系,提出七情為致病的重要因素之一。七情,即喜、怒、憂、思、悲、恐、驚七種情志變化。七情與臟腑的功能活動有著密切的關系,七情分屬五臟,以喜、怒、思、悲、恐為代表,稱為“五志”。
“精神內守”主要是調和情緒,保持心態的安閑清靜,排除雜念,防止情緒的劇烈波動,干擾氣機的正常運動,維護體內氣化活動的良好環境。
《素問·上古天真論》“志閑而少欲,心安而不懼”,“美其食,任其服,樂其俗,高下不相慕”等,就是古人推崇的做法。
具體實施宜“以恬愉為務,以自得為功”,主要是精神上排除各種不良情緒,如狂喜、暴怒、悲憂、恐懼等。
精神內守與“獨立守神”是古代進行精神修煉的專門功夫,其要領是入靜、意守、神不外馳,通過頤養意志,影響生理功能,充實元氣,防病緩老。
精神活動是由五臟所產生的,又能反作用于五臟,影響生理活動,所以情致調和一般是不會導致疾病的,只有七情太過,表現過于激烈時,才會對身體產生損害。
如《黃帝內經》所說的,過喜傷心,過悲傷肺,大怒傷肝,過恐傷腎,過思傷脾。又如《素問·舉痛論》所說,“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驚則氣亂”“思則氣結”。
因此,注意對情志進行調節與疏導,及時排除怒、憂、悲、恐、驚、思等不良的情感刺激,保持心情舒暢,心理健康,是養生保健、延年益壽的重要法則。
5、外知所避
“外知所避”即對四時不正之氣,要恰當避開,不使其侵入人體。中醫養生觀提倡“虛邪賊風,避之有時”。《靈樞·九宮八陽》:“謹候虛風而避之,故圣人日避虛邪之道,如避矢石然,邪弗能害,此之謂也。”
外邪被認為是致人疾病的主要原因,因此中醫養生觀把躲避外邪作為一種養生方法。平時,只有既注意避免外邪的侵襲,又注意調攝精神,避免情致過激和精氣妄耗,才能保持真氣充盛,使疾病無從發生。故清代醫學家高世栻說:“外知所避,內得其守,病安從來”。
古書有一案例說:當時天下瘟疫大流行,早晨三人同出家門,結果“飽者安,饑者病,飲酒者死”。這說明正氣在發病中也起很大作用,正如《內經》所云“邪之所湊,其氣必虛”。
古代的“傷寒”、“瘟病”、“瘟疫”,近時的“病毒腦”、“SARS”、“甲流感”等傳染性較強的疾病,都應以“避其毒氣”為主,進行嚴格隔離,切斷感染源,同時宜扶助正氣(即提高免疫力),做到“未病先防”,“既病防變”。
6、法于陰陽
《內經》提出“天人相應”學說,就是專門研究人與自然的關系。“天人相應”學說指出,自然界存在著人類賴以生存的必要條件,因此人離不開自然環境,要維護正常的生命活動,就必須與之相適應,否則會引起疾病,影響壽命。
“法于陰陽”即效法自然界寒暑往來的陰陽變化規律。人在春夏季節要順應自然界規律調養陽氣,在秋冬季節要順應自然界收藏的規律調養陰氣。
清代醫學家高世栻說:“圣人春夏養陽,使少陽之氣生,太陽之氣長;秋冬養陰,使太陰之氣收,少陰之氣藏。”指出養生的法則之一是順應四時陰陽特點來保健。
例如夏季,“天地氣交,萬物華實”。人體要順應陽盛長養之氣的特點,使心氣長旺,提高抗病能力,應該鍛煉形體,堅持室外活動,進行日光浴。
調節情致,積極進取,勿生懈惰厭倦之心,以使陽氣宣散于外;調節起居,晚睡早起,午睡不可太久,注意避暑,尤忌過于趨涼;調節飲食,宜清淡,忌油膩,多食營養豐富的蔬菜、瓜果之類,但不宜過涼。
7、和于術數
《素問·上古天真論》所說的“術數”,根據王冰的說法“術數者,保生之大論”,就是指各種養生之道,也包括各種鍛煉身體的運動方法。
中醫理論向來重視勞動與運動對養生的重要意義,而且創造了多樣的運動,古稱導引與按蹺。按蹺也稱“按躋”。
王冰注:“導引,謂搖筋骨,動支節;按,謂抑按皮肉;躋,謂捷舉手足。”
可以說,導引為主動運動,以骨骼肌的運動為主,如適當的勞動、行走、五禽戲、八段錦、太極拳等;按躋為被動運動,需要借助他人之力,使他的肌肉與關節等發生運動,包括現在的推拿、按摩等,主要用在治療各種疾病。
“和于術數”就是說進行運動養生一定要堅持“和”的原則,既不能太過,也不要不及。即恰當地運用各種運動養生方法。
《黃帝內經》不但強調以“靜”養神,同時也非常重視以“動”養形體(動以強身)。所謂動,就是指各種鍛煉身體的運動方法,包括吐納、導引、按蹺、散步以及各種體育活動。
《呂氏春秋》說:“流水不腐,戶樞不蠹。”正如健康諺語所云:“常鍛煉,抗衰老,量力行,勿過勞”。
【內經秋天養生智慧】相關文章:
內經飲食養生04-18
《內經》養生與美容02-09
《黃帝內經與智慧養生》:夏天怎么養長04-11
《黃帝內經與智慧養生》:冬天怎么養藏11-14
《內經》養生法則04-19
內經養生原理04-16
內經帝王養生法04-19
內經夏季養生方法04-19
《內經》之冬季養生0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