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脾胃理論

時間:2024-08-06 23:44:54 內經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黃帝內經》脾胃理論

  閱讀是一種主動的過程,是由閱讀者根據不同的目的加以調節控制的,陶冶人們的情操,提升自我修養。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黃帝內經》脾胃理論,歡迎大家分享。

  《黃帝內經》脾胃理論

  從解剖、生理、脈法、發病方面,研究《內經》對脾胃的認識,從而為現代臨床找到理論依據。

  脾胃學說是藏象學說的重要組成部分,脾與胃共居中焦,脾為“中央土,以灌四傍”《素問五臟別論》,“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原也。”所以脾胃為“后天之本”。在二千多年前的《黃帝內經》時代,古代先賢就對脾胃的正常功能及異常變化有系統而深刻的認識,這些認識對現代臨床有很重要的指導意義。

  1、對胃的解剖結構的認識

  《靈樞腸胃》中指出“胃紆曲屈,伸之,長二尺六寸,大一尺五寸,徑五寸,大容三斗五升。”《靈樞平人絕谷》又進一步指出“其中之谷常留二斗,水一半五升而滿”;“胃滿則腸虛,腸滿則胃虛,更虛更滿。”可見,盡管當時的條件極為有限,古人對脾胃的基本認知仍起始于解剖實證,而并非一味地以象測藏。這對當時逐步認清脾胃的諸多功能是很有幫助的。

  2、對脾胃生理功能的認識

  《經脈別論》中說:“食氣入胃,散精于肝,淫氣于筋,食氣入胃,濁氣歸心,淫精于脈。飲入于胃,游溢精氣,上輸于脾,脾氣散精,上歸于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經并行”。這是對脾胃運化水谷和運化水液功能的較為全面的認識。在陰陽五行學說中,脾胃屬土,脾為陰土,胃為陽土,脾喜燥惡濕,胃喜潤惡燥。脾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脾主運化水谷精微,而胃主受納水谷;脾主升清,胃主降濁;通過受納、運化、升降,以化生氣血津液而奉養周身,故稱為“生化之源”“后天之本”。如《素問靈蘭秘典論》說:“脾胃者,倉稟之官,五味出焉”。《素問痿論》說:“脾為胃行其津液”;《素問玉機真藏論》說:“五藏者,皆稟氣于胃。胃者,五臟之本也。藏氣者,不能自致于手太陰,必因于胃氣,乃至于手太陰也”。可見,《內經》對脾胃相互關系的重要性已有較深認識。在此基礎上,后世李東垣進一步認識到“若胃氣一虛,脾無所稟受,則四臟及經絡皆病。況脾全借胃土平和,則有所受而生榮,周身四臟皆旺,十二神守職,皮毛固密,筋身柔和,九竅通利,外邪不能侮也。”

  3、《內經》脈法極重“胃氣”

  “胃氣”指脾胃的功能在脈象上的反映,即從容和緩的脈象,“脈弱以滑,是有胃氣。”《素問五機真臟論》,與后世脈法相比,此時的脈學還沒有總結出規律性的二十八部脈,但獨得胃氣,常以胃氣的盛衰存亡作為判斷善逆的標準。如《素問半人氣象論》說:“平人之常氣稟于胃,胃者人之常氣也,人無胃氣曰逆,逆者死。春胃微弦曰平,弦多胃少曰肝病,但弦無胃曰死……夏胃微鉤曰平,鉤多胃少曰心痛,但鉤無胃曰死……長夏胃微弱曰平,弱多胃少曰脾病,但代無胃曰死……秋胃微毛曰平,毛多胃少曰肺病,但毛無胃曰死……冬胃微石曰平,石多胃少曰腎病,但石無胃曰死。”可見四時五臟平脈為名時之脈中必見胃氣充足,四時五臟病脈為應時之脈多而胃氣少,死脈為只有應時之脈而毫無胃氣。無論脈象如何復雜難辨,只要脈中兼徐和之象,便是脈有胃氣,雖病無害。這種獨重胃氣的診法對后世診斷學發展很有指導意義,且有利于醫者執簡馭繁,有效地判斷疾病的轉歸預后。

  4、脾胃發病機制

  《靈樞小針解》指出“寒溫不適,飲食不節,而病生于腸胃”。《靈樞邪氣藏府病形》中說:“有所擊仆,若醉入房,汗出當風,則傷脾”。這是對脾胃發病原因的認識,較為集中的論述見諸《素問太陰陽明論》:“黃帝問曰:太陰陽明為表里,脾胃脈也,生病而異者何也?……故陽道實,陰道虛。故犯賊風虛邪者,陽受之;食飲不節,起居不時者,陰受之。陽受之則入六腑,陰受之則入五臟。入六腑則身熱不時臥,上為喘呼;入五臟則滿閉塞,下為飧泄,久為腸。”其中“陽”指陽明胃腑,“陰”指太陰脾臟,胃主降濁,推陳致新,病則腑氣不通,濁氣不降,糟粕不行,且陽明之病,易于化熱燥結,故病則多從燥化、熱化,易為實熱之證。脾主運化、升清,病則水谷精微不能化生,清陽不升,脾氣易虛,且濕易傷脾,故脾病多虛證、寒證。“陽道實,陰道虛”對胃病多實、脾病多虛的病機趨向作了高度概括,后世對脾胃病證總結為“實則陽明,虛則太陰”。在治療上胃病側重瀉實,脾病側重補虛。

  5、《內經》脾胃學說的應用

  5.1飲食與養生飲食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物質基礎,飲食合理與否直接影響人體臟腑生理功能。鑒于脾胃為倉廩之官,直接與飲食接觸,飲食稍不合理,則易損傷脾胃,因此《內經》在飲食方面很注重脾胃,強調食飲有節,“飲食自倍,腸胃乃傷”《素問痹論》。“食無灼灼,寒無滄滄”《靈樞師傳》。“谷肉果菜,食盡養之,無使過之,傷其正也。”《素問五常政大論》。“脾病者,宜食粳米飯、牛肉、棘葵……脾病禁酸”《靈樞五味》。大量的臨床觀察和實踐證明,寒溫不調,飲食不節,是脾胃致病的重要原因。在疾病的治療過程中,糾正病人的不良飲食習慣,往往可以加快其康復的進程。

  5.2脾胃病的治療依據脾胃的生理關系以及“陽道實,陰道虛”的發病特點,在治療上首重健脾化濕,藥用半夏、厚樸、茯苓、藿香、佩蘭等,并以此作為治療脾胃病的基礎方。陽明為多氣多血之經,其氣以降為順,故癥見脹滿噯氣嚴重者,重用代赭石,并同時使用懷山藥顧護胃氣,凡需清胃熱者,亦選用既能清熱而又不傷胃氣的藥,如蒲公英、敗醬草等。在現代臨床上,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統病及泌尿系疾病,從脾胃立論進行治療,亦取得較好療效。

  總之,《黃帝內經》對脾胃的認識雖散在于各篇,但綜而觀之,其認識是較為全面而系統的。其中的許多重要認識,很好地指導著臨床實踐,對其深入研究,可望進一步提高臨床水平,并為攻克疑難病證提供參考。

  拓展閱讀:

  黃帝內經夏季養生

  一、靜心養生

  俗話說“心靜自然涼”,心態宜清靜,越是天熱越要“心靜”,以避免不良刺激。心理納涼,以“心病要用心藥醫”的原理,可采用“心理暗示”和“心理納涼法”等法調整情緒,想象自己處于大自然之中,綠樹搖曳、飛泉漱玉,使妳心曠神怡、心平氣和。

  二、調整生活作息習慣

  要調整起居,保證充足睡眠,中午應午睡0.5~1小時,因睡眠與情緒和免疫力密切相關,睡眠不足則抵抗力差。室外勞動者應下午三點以后再干活。并注意采取降溫散熱措施。

  三、要注意飲食調整理

  應清淡多洋化,多食營養豐富的果疏和蛋白質,并這當食用姜、蔥、蒜、醋,既能殺菌防病,又能健脾開胃。在“清熱”方面,最好喝粥。如苦瓜菊花粥、薏米小豆粥等。在“清補”方面,首先要祛濕。可吃些清淡、易消化的食物,避免傷及腸胃道功能,像山藥、蓮藕等,都是進補的佳品,清熱祛濕可首選綠豆薏仁粥。

  四、要做適當的運動

  對于年輕人而言,游泳是夏天鍛煉身體的首選運動項目,游泳不僅可散熱解暑,更可增強心臟功能。最佳的運動時間應該是清晨至早上八點鐘前,下午五六點鐘到九點鐘左右,比較合這運動。其他的運動也要適當,不要運動到大汗淋漓。

  五、大暑時節特別要注意

  1、防皮膚病及食物中毒

  三伏天濕熱交蒸,細菌、病毒繁殖快,皮膚病發病也增多,如濕疹、癢疹、真菌感染等,所以要多注意皮膚的清潔衛生屋內要多通風,出入公共場所勤洗手。

  此節氣細菌繁殖極快,易致食物中毒,癥狀主要是發熱,寒戰、腹痛,腹瀉、膿血便、里急后重等,要盡快看醫生。

  在大暑當日或在高溫暑熱時,廣東民間傳統煲荷葉冬瓜湯防暑養生。

  2、大暑節氣防暑:清補喝粥煲湯

  大暑養生飲食宜以清為補,宜補氣清暑,宜健脾養胃,宜藥粥進補。清補食物有綠豆、百合、黃瓜、豆芽、鴨肉等。

  補氣清暑食物有冬菇、紫菜、西瓜、番茄等,亦可選用西洋慘、太子慘、黃芪;

  健脾養胃食物有赤小豆、薏米、南瓜等;藥粥有綠豆粥、扁豆粥、蓮子粥、薏米粥等。

  在大暑當日或在高溫暑熱時,廣東民間傳統煲荷葉冬瓜湯防暑養生,其組成還有赤小豆、薏米、扁豆、燈芯花、豬苓、澤瀉、土伏苓等,或淡飲或為甜湯,亦可煲豬骨。

  3、大暑時節中醫養生注重養脾胃避疰夏

  疰夏,又叫苦夏,三伏天因天熱下降,地濕上升,濕熱交爭困于脾胃之故。主要癥狀不思食(納呆)、惡心、頭昏乏力、倦怠思睡、舌苔膩、小便少、汗多等。

  三伏養脾胃可服藿香正氣丸(水),醒脾化濕,或薏仁、白扁豆、荷葉、粳米粥以養脾胃,或輔以香砂養胃丸以健脾助消化。

  夏天暑氣比較重,舌苔容易比較厚,中醫認為舌苔厚代表濕氣重,腸胃中濕氣重后就沒胃口,嚴重者有胸悶,惡心,胃口不好,四肢無力,這是中醫講的濕熱癥,需要清理。中醫養生之道,夏天可吃清理藥,清理暑濕,這洋人體就比較舒服了。

  無論是小暑大暑,按照黃帝內經當中的養生理論來說,補脾胃祛暑濕,扁豆、薏仁等具有很好的健脾作用,紅豆、赤小豆等有很好的祛濕效果。

  黃帝內經簡介

  醫經著作簡稱《內經》。以黃帝、岐伯等問答的形式寫成。是我國現存最早的部系統性的理論醫著,成書約在戰國時期。原書十八卷,即《素問》和《針經》(唐以后的傳本改稱《靈樞》)各九卷。

  《內經》具有比較完整的理論體系,舉凡人與自然、攝生、防病、生理、臟腑、經絡、病證、診斷治療、中藥、方劑、針刺灸熨、導引、按撟,以及五運六氣等等學說莫不賅備,堪稱中醫理論的淵源,歷代醫家均將其奉圭臬。除醫學理論外,又廣泛涉及到天文、地理、氣象、物候、歷算、哲學等許方面,因此有人把它說成我國先秦時代的百科全書。

  《黃帝內經》繼承了“氣一元論的哲學思想,其樸素唯物論和辯證法思想發展并豐富了《內經》以的古代哲學。

  《黃帝內經》,流傳甚廣,傳本也較多,其中以《素問》、《九卷》兩傳本系統最具代表性。公元六世紀,全元起對《素問》進行了全面注釋。但由于第七卷早佚,全氏也只注了八卷。

  唐寶興元年(公元762年)啟玄子王冰對《素問》重新加以編次,加上量注語,并根據其先師張公所藏的秘本等補入七篇,作為亡佚的第七卷內容。由于王冰所加的注文甚多,于是《素問》由原來的九卷,擴充到二十四卷。

  從此《素問》一書流布日廣。北宋政府設立校正醫書局,林億等對王冰所注的《黃帝內經素問》進行了認真細致的校勘注釋,遂稱為《重廣補注黃帝內經素問》,又稱“新校正本《素問》。成為后世研究,注釋《素問》的主要版本。

  《九卷》一書傳到公元6世紀前后,出現了《針經》、《九墟》、《九靈》和《靈樞》等多書名的傳本,但后來均已失傳。南宋紹興乙亥(1135年)史崧氏將家藏《靈樞》九卷重新校訂,也擴為二十四卷,予以刊行。從此《靈樞》成了《九卷》的唯一勘本。其后盡管出現過十二卷本等各種刊本,但皆以此為據。《黃帝太素》是流傳下來的另一種《內經》古傳本。隋·楊上善對《黃帝太素》又進行了整理和注釋,命名為《黃帝內經太素》。

  由原來的二十卷擴為三十卷,但迄今只存二十五卷。晉皇甫謐所撰《甲乙經》一書就是將《素問》、《針經》和《明堂孔穴針灸治要》三書合編而成,因此也應作為《黃帝內經》的又一古傳本。后世醫家十分重視對《黃帝內經》的學習與研究。除上述外,還有許多注釋《黃帝內經》的醫家。

  其中具有代表性的醫家和著作有:明·馬蒔《黃帝內經素問注證發微》、《黃帝內經靈樞注證發微》,明·吳崑《素問注》,明·張介賓《類經》,清·張志聰《黃帝內經素問集注》、《黃帝內經素問直解》,高世栻《黃帝內經素問直解》,黃元御《素問懸解》、《靈樞懸解》,張琦《素問釋義》,周學海《內經評文》等。

  還有節要注釋《內經》的,如元·滑壽《續素問鈔》,黃俅《黃帝內經素問節文注釋》,明·李中梓《內經知要》,清·汪昂《素問靈樞類纂約注》,陳念祖《靈樞素問節要淺注》,以及唐宗海《中醫匯通醫經精義》等。

【《黃帝內經》脾胃理論】相關文章:

《黃帝內經》理論體系的形成、主要內容及學術特點(精選6篇)12-20

黃帝內經原文03-02

《黃帝內經》介紹05-10

解讀黃帝內經06-29

《黃帝內經》精華典章11-30

黃帝內經原文及翻譯10-12

黃帝內經立春養生06-11

黃帝內經運氣與養生03-28

《黃帝內經》人體的奧秘02-21

人人狠狠综合99综合久久,欧美日韩国产精品中文,极品精品国产超清自在线,人人澡欧美一区
最新日本一道免费一区二区 |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不卡的视频 | 亚洲熟女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欧洲日本美国综合 | 亚洲视频免费观看 | 日韩中文字幕第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