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綠更憶插柳人散文
2002年8月6日,墾區著名詩人李吉忠在青島仙逝。當我把這消息告訴江柳文學社的社員時,大家無不悲痛萬分,于是,我們便湊在一起情不自禁地議起這個創辦文學社的人。
提起勤得利農場江柳文學社,在墾區算是小有名氣,目前活躍在墾區的創作骨干周玉玲、曹華、陳彥彬、賀俊利、高緒波等,都曾是我們文學社的一員。據不完全統計,自1981年成立文學社至今,先后有80余人在墾區內外報刊發表小說115篇,散文224篇,詩歌300余首。2002年《北大荒文學》雜志第6期刊發的“建三江文學作品專輯”中,17位作者里,有12位曾是江柳文學社的社員。由于文學社的成績顯著,1991年9月12日,我作為墾區唯一的文學社團代表,參加了省作協在東寧縣召開的“全省業余文學創作骨干座談會”,我在會上交流的事跡材料,被作為典型材料刊登在省作協主辦的《創作通訊》上(1991年增刊)。江柳文學社能取得這些成績,應歸功于李吉忠。
在江柳文學社成立之前,我場能在報刊上發表文學作品的人廖廖無幾,但愛好文學創作的卻大有人在。后來由李吉忠同志發起,要成立一個文學社團,活躍農場的.文學創作。在農場宣傳部和場工會的支持下,1981年春天,終于召開了江柳文學社成立會議。當時只有社員11人,分兩個創作組,我負責小說、散文組,李吉忠負責詩歌組。文學愛好者第一次有了自己的組織,情緒都很高。當時李吉忠在組織部工作,利用工作之便,經常與社員溝通情況,出點子,改稿子,很快涌現出張元海、王文生、王璽昌、趙云龍、高緒波等早期創作骨干。為了更好地培養創作隊伍,及時發現新苗,1984年1月,在時任農場宣傳部部長李吉忠倡議下,在農場廣播站辦了一個“文學之窗”節目,專門播農場業余作者創作的小說、散文、詩歌。那時 我已調到農場機關工作,由我擔任這個節目的業余編輯。消息發出后,來稿十分踴躍,李吉忠雖然是部長,工作很忙,有時利用業余時間,參與編輯,有些詩稿,他還親自動筆修改,或找作者面談。作者的稿子,經過我們的幫助,在節目中播出后,受到極大鼓舞,激發了他們的創作熱情。一批批創作骨干,就是從我場這塊小小的園地起步,走向了墾區。更加可喜的是,我們從這塊園地里,還發現和培養起一批文學新苗,像宋慶武、李曉紅、祝令儉、李江影等,還沒邁出校門,就在墾區內外報刊上發表了處女作,有的后來成為墾區的文學創作骨干。
為了培養出較高水平的創作隊伍,李吉忠堪稱有心人,他經常見縫插針,利用“外援”培養自己的隊伍。1984年中國作家采訪團來我場訪問時,李吉忠得到消息后,作家們還沒有到場,他就把文學社員們召集到場部等候了。作家們一到,他就提出要求,請他們為我們講課。面對既成事實,作家們只好客隨主便了。結果,有5名作家為我們講了4小時的課,還利用晚上的時間,和社員們一起開了座談會。還有一次,一位北京市的作家來農場采訪,到宣傳部聯系時,李吉忠一看來了位作家,二話沒說,就要求人家為我們講課,等第二天上班時,文學社30多名社員,早早就坐進了會議室。那位作家見了這個場面,大有天涯海角遇知音的感受,原定只講一上午,結果一高興,整整為我們講了一天的課。
此外,他還利用當宣傳部長的便利條件,請示場領導批準,請報刊編輯來農場辦文學創作班,此舉更使我們受益匪淺。每次辦班前,都提前向社員打招呼,準備稿子。初稿經審閱后,時機成熟了,再邀請編輯老師來場。第一次為我們辦班的是農墾日報社副刊編輯王秋德。辦班幾天就組了一個專版的稿子還綽綽有余。《北大荒文學》編輯部,曾三進我場辦班,三次辦班為我們在刊物上發了三個小專輯,許多從沒寫出作品的社員在編輯老師當面指點下,也都創作出較好的作品來。盡管后來李吉忠同志身任農場黨委副書記要職,可他對江柳文學社的關懷支持,一如既往。就這樣,勤得利這棵稚嫩的江柳,逐漸枝繁葉茂起來?墒牵G,插柳人李吉忠卻悄然離去,思來令人痛苦。
李吉忠一生創作頗豐,除發表了近200首詩作,還以“李牧”為筆名發了幾篇小說及文學評論文章。1995年他創辦的《我.種子夢幻》一詩,不僅榮獲《人民文學》培訓部舉辦的“九十年代文學藝術新作大展”優秀作品獎,而且還被貴州博雅苑陳列館收藏。他留給我們的最后遺作———《五月新娘》一詩的最后一節這樣寫道:“你的等待終成燃竹/藍色的響聲在轎前彌散/所有掛滿鮮花的時間/都光彩照人”?梢哉f,詩人的最后絕唱,也正是他人生的寫照。
【柳綠更憶插柳人散文】相關文章:
原隰荑綠柳詩詞鑒賞12-19
白居易《青門柳》05-29
贈柳李商隱詩詞07-24
溫庭筠題柳原文08-19
《柳》唐詩原文鑒賞06-25
柳秀才閱讀答案09-27
原隰荑綠柳_溫庭筠的詩原文賞析及翻譯08-27
柳古詩詞鑒賞08-04
菀柳原文及賞析08-16
李商隱《柳》賞析(5篇)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