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
《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收集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五百多年的詩歌305篇。先秦稱為《詩》,或取其整數稱《詩三百》、《三百篇》。西漢時被尊為儒家經典,才稱為《詩經》,并沿用至今。 《詩經》約成書于春秋時期,漢代傳授《詩經》的有齊、魯、韓、毛四家。東漢以后,齊、魯、韓三家先后亡失,僅存《毛詩外傳》。毛詩盛行于東漢以后,并流傳至今。重要的注本有《毛詩正義》、宋朱熹的《詩集傳》、清馬瑞辰的《毛詩傳箋通釋》、清陳奐的《詩毛氏傳疏》、今人程俊英的《詩經釋注》、今人余冠英的《詩經選譯》、今人趙缺的《那些年,我們讀錯的詩經》等。 據說春秋時流傳下來的詩,有三千首之多,后來只剩下三百一十一首(其中有六首笙詩:南陔、白華、華黍、由庚、崇丘、由儀),后來為方便,就稱作“詩三百”。孔門弟子中,子夏對詩的領悟力最強,所以由他傳詩。到漢初,說詩的有魯人申培公,齊人轅固生和燕人韓嬰,合稱三家詩。齊詩亡于魏,魯詩亡于西晉,韓詩到唐時還在,而如今世上只剩外傳10卷。至于當今世上流傳的詩經,則是毛公(大毛公:毛亨,小毛公:毛萇)所傳的毛詩。
一、基本信息
《詩經》約成書于春秋時期,到了漢代被儒家奉為經典。漢代傳授《詩經》的有齊、魯、韓、毛四家。東漢以后,齊、魯、韓三家先后亡失,僅存《毛詩外傳》。毛詩盛行于東漢以后,并流傳至今。重要的注本有《毛詩正義》、宋朱熹的《詩集傳》、清馬瑞辰的《毛詩傳箋通釋》、清陳奐的《詩毛氏傳疏》、今人程俊英的《詩經釋注》[1] 、今人余冠英的《詩經選譯》等。
民間有孔子刪詩之說,但據史料可證孔子并不曾刪書。現今流傳本有三百一十一首(其中有六首笙詩:南陔、白華、華黍、由庚、崇丘、由儀),后來為方便,就稱作“詩三百”。孔門弟子中,子夏對詩的領悟力最強,所以由他傳詩。到漢初,說詩的有魯人申培公,齊人轅固生和燕人韓嬰,合稱三家詩。齊詩亡于魏,魯詩亡于西晉,韓詩到唐時還在,而如今世上只剩外傳10卷。至于當今世上流傳的詩經,則是毛公(大毛公:毛亨,小毛公:毛萇)所傳的毛詩。
二、作品年代
《詩經》中最早的作品大約成于西周時期,根據《尚書》上所說,《豳風·鴟鸮》為周公旦所作。2008年入藏清華大學的一批戰國竹簡(簡稱清華簡)中的《耆夜》篇中,敘述武王等在戰勝黎國后慶功飲酒,其間周公旦即席所作的詩《蟋蟀》,內容與現存《詩經·唐風》中的《蟋蟀》一篇有非常密切的關系。最晚的作品成于春秋中葉,據鄭玄《詩譜序》,是《陳風·株林》,跨越了大約500年。
詩經作品的具體分期:
西周前期(B.C.11-B.C.10):《周頌》,部分《大雅》和少數《國風》
西周后期(B.C.9-B.C.8):《小雅》和部分《大雅》
東周前期(B.C.8-B.C.6):《國風》的大多數和《大雅》的一部分
三、作品來源
《詩經》的作者亦非一人,產生的地域也很廣。除了周王朝樂官制作的樂歌,公卿、列士進獻的樂歌,還有許多原來流傳于民間的歌謠。這些民間歌謠是如何集中到朝廷來的,則有不同說法。漢代某些學者認為,周王朝派有專門的采詩人,到民間搜集歌謠,以了解政治和風俗的盛衰利弊又有一種說法:這些民歌是由各國樂師搜集的。樂師是掌管音樂的官員和專家,他們以唱詩作曲為職業,搜集歌謠是為了豐富他們的唱詞和樂調。諸侯之樂獻給天子,這些民間歌謠便匯集到朝廷里了。這些說法,都有一定道理。
尹吉甫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和文學家,《詩經》的主要采集者,被尊稱為中華詩祖。尹吉甫出生于江陽(現瀘州市),晚年被流放至房陵(房縣古稱),死后葬于今湖北房縣青峰山。房縣有大量尹吉甫文化遺存。他輔助過三代帝王,到周幽王時聽信讒言,被周幽王砍了頭,后來知道錯殺,做了一個金頭進行了厚葬,為了防止別人盜墓,做了十二座墓葬于房縣東面。
周宣王大臣。兮氏,名甲,字伯吉父(一作甫),尹是官名。
西周宣王時,北方獫狁遷居焦獲,進攻到涇水北岸,侵擾甚劇。周宣王五年(公元前823年),尹吉甫奉周宣王命出征獫狁,率軍反攻到太原而返,駐防今平遙城一帶。據清光緒八年《平遙縣志》載:“周宣王時,平遙舊城狹小,大將尹吉甫北伐獫狁曾駐兵于此。筑西北兩面,俱低。”又載:“受命北伐獫狁,次師于此,增城筑臺,教士講武,以御戎寇,遂歿于斯。” 曾作《詩經·大雅·烝民》、《大雅·江漢》等。
四、詩經體裁
《詩經》收集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時期大約五百多年的三百零五篇詩歌。內容上分為風、雅、頌三部分,其中“風”是地方民歌,有十五國風,共一百六十首;“雅”主要是朝廷樂歌,分大雅和小雅,共一百零五篇;“頌”主要是宗廟樂歌,有四十首。表現手法主要是賦、比、興。“賦”就是鋪陳(敷陳其事而直言之也),“比” 就是類比(以彼物比此物也),“興”就是啟發(先言它物以引起所詠之詞也)。《詩經》思想和藝術價值最高的是民歌,“饑者歌其食,勞者歌其事”,《伐檀》、《碩鼠》就是“風”的代表作。
包含“風”“雅”“頌”和修辭手法“賦”“比”“興”,合稱《詩經》的“六義”。風、雅、頌,是詩經的體裁,也是詩經作品分類的主要依據。
“風”的意義就是聲調。它是相對于“王畿”——周王朝直接統治地區——而言的。是不同地區的地方音樂,多為民間的歌謠。《風》詩是從周南、召南、邶、鄘、衛、王、鄭、齊、魏、唐、秦、陳、檜、曹、豳等15個地區采集上來的土風歌謠。共160篇 。大部分是民歌。根據十五國風的名稱及詩的內容可推斷出詩產生于如今的陜西、山西、河南、河北、山東和湖北北部等。
“雅”是“王畿”之樂,這個地區周人稱之為“夏”,“雅”和“夏”古代通用。雅又有“正”的意思,當時把王畿之樂看作是正聲——典范的音樂。周代人把正聲叫做雅樂,猶如清代人把昆腔叫做雅部,帶有一種尊崇的意味。朱熹《詩集傳》曰:“雅者,正也,正樂之歌也。其篇本有大小之殊,而先儒說又有正變之別。以今考之,正小雅,燕饗之樂也;正大雅,朝會之樂,受釐陳戒之辭也。辭氣不同,音節亦異。故而大小雅之異乃在於其內容。”
“頌”是宗廟祭祀的樂歌和史詩,內容多是歌頌祖先的功業的。《毛詩序》中說:“頌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這是頌的含義和用途。王國維說:“頌之聲較風、雅為緩。”(《說周頌》)這是其音樂的特點。
修辭
賦、比、興,是詩經的表現手法,也就是現在所說的修辭。
賦:反復鋪陳。“賦者,敷陳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朱熹《詩集傳》,賦即鋪陳,也就是直接鋪陳敘述。是最基本的表現手法。如“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即是直接表達自己的感情。
比:打比方。“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朱熹《詩集傳》,比即比喻、打比方,也就是比喻之意,明喻和暗喻均屬此類。《詩經》中用比喻的地方很多,手法也富于變化。如《氓》用桑樹從繁茂到凋落的變化來比喻愛情的盛衰;《鶴鳴》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來比喻治國要用賢人;《碩人》連續用“葇荑”喻美人之手,“凝脂”喻美人之膚,“瓠犀”喻美人之齒,等等,都是《詩經》中用“比”的佳例。
興:起興。“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也”朱熹《詩集傳》,興即烘托、襯托,也就是借助其他事物為所詠之內容作鋪墊。它兼有了比喻、象征、烘襯等的手法,但正因“興”原本是思緒無端地飄移和聯想而產生的,所以即使有了比較實在的意義,也不是那么固定僵板,而是虛靈微妙的。它往往用于一首詩或一章詩的開頭。有時一句詩中的句子看似比似興時,可用是否用于句首或段首來判斷是否是興。。如《關雎》開頭的“關關雎鳩,在河之洲”,原是詩人借眼前景物以興起下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但關雎和鳴,也可以比喻男女求偶,或男女間的和諧恩愛,只是它的喻意不那么明白確定。又如《桃夭》一詩,開頭的“桃之夭夭,灼灼其華”,寫出了春天桃花開放時的美麗氛圍。可以說是寫實之筆,但也可以理解為對新娘美貌的暗喻,又可說這是在烘托結婚時的熱烈氣氛。例衛風·氓中“桑之未落,其葉沃若”就是興。大約最原始的“興”,只是一種發端,同下文并無意義上的關系,表現出思緒無端地飄移聯想。就像秦風的《晨風》,開頭“鴥彼晨風,郁彼北林”,與下文“未見君子,憂心欽欽” 云云,很難發現彼此間的意義聯系。雖然就這實例而言,也有可能是因時代懸隔才不可理解,但這種情況一定是存在的。就是在現代的歌謠中,仍可看到這樣的 “興”由于“興”是這樣一種微妙的、可以自由運用的手法,后代喜歡詩歌的含蓄委婉韻致的詩人,對此也就特別有興趣,各自逞技弄巧,翻陳出新,不一而足,構成中國古典詩歌的一種特殊味道。
“賦”和“比”都是一切詩歌中最基本的表現手法,而“興”則是《詩經》乃至中國詩歌中比較獨特的手法。“興”字的本義是“起”,因此又多稱為“起興”,對于詩歌中渲染氣氛、創造意境起著重要的作用。
風篇
《風》包括了十五個地方的民歌,
蒹葭
包括今天山西、陜西、河南、河北、山東一些地方(齊、韓、趙、魏、秦),大部分是黃河流域的民間樂歌,多半是經過潤色后的民間歌謠叫“十五國風”,有160篇, 是《詩經》中的核心內容。“風”的意思是土風、風謠。
(十五國風:周南、召南、邶[bèi]、鄘[yōng]、衛、王、鄭、齊、魏、唐、秦、陳、檜(檜即“鄶”kuài)、曹、豳[bīn])
1.衡門之下,可以棲遲。泌之揚揚,可以樂饑。《詩經·國風·陳風·衡門》
譯:陳國城門的下方,游玩休息很理想;泌丘泉水淌啊淌,清流也可充饑腸。
2.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詩經·國風·周南·關雎》
譯:雎鳩關關相對唱,雙棲河里小島上。文靜美麗的好姑娘,是君子的好配偶。
3.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詩經·國風·秦風·蒹葭》
譯:河邊蘆葦青蒼蒼,秋深露水結成霜。意中人兒在何處?在那河的那一旁。
4.桃之夭夭,灼灼其華。《詩經·國風·周南·桃夭》
譯:桃樹蓓蕾綴滿枝杈,鮮艷明麗一樹桃花。
5.手如柔荑,膚如凝脂,領如蝤蠐,齒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詩經·國風·衛風·碩人》
譯:手指纖纖如嫩荑,皮膚白皙如凝脂,美麗脖頸像蝤蠐,牙如瓠籽白又齊,額頭方正眉彎細。微微一笑酒 窩妙,美目顧盼眼波俏。
6.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悠悠蒼天,此何人哉? 《詩經·國風·王風·黍離》
譯:了解我的人,能說出我心中憂愁;不了解我的人,以為我有什么要求。高遠的蒼天啊,這(了解我的)人是誰?
7.風雨如晦,雞鳴不已。既見君子,云胡不喜?《詩經·國風·鄭風·風雨》
譯:風雨天氣陰又冷,雄雞喔喔報五更。丈夫已經歸家來,我心哪能不安寧?
8.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詩經·國風·鄭風·子衿》
譯:你的衣領色青青,我心惦記總不停。
9.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詩經·國風·衛風·淇奧》
譯:美君子文采風流,似象牙經過切磋,如美玉經過琢磨。
10.投我以木桃,報之以瓊瑤。匪報也,永以為好也。《詩經·國風·衛風·木瓜》
譯:送我一只大木瓜,我以美玉來報答。不僅僅是為報答,表示永遠愛著她。(注:風詩中,男女定情后,男多以美玉贈女。)
11.死生契闊(qì kuò),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 《詩經·國風·邶風·擊鼓》
譯:生生死死離離合合,(無論如何)我與你說過。與你的雙手交相執握,伴著你一起垂垂老去。
12.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詩經·國風·陳風·月出》
譯:月亮出來亮皎皎,月下美人更俊俏。
13.碩鼠碩鼠,無食我黍。三歲貫汝,莫我肯顧,逝將去汝,適彼樂土。《詩經·國風·魏風·碩鼠》
譯:大老鼠啊大老鼠,別再吃我種的黍。多年辛苦養活你,我的生活你不顧。發誓從此離開你,到那理想的新樂土。(這里把剝削階級比作老鼠)
14.式微式微,胡不歸! 《詩經·國風·邶風·式微》
譯:天漸漸黑了,為什么不回去呢?
15.交交黃鳥,止于桑。《詩經·國風·秦風·黃鳥》
譯:黃雀嘰嘰,飛來桑樹上。
16.彼采蕭兮,一日不見,如三秋兮。《詩經·國風·王風·采葛》
譯:采蒿的姑娘,一天看不見,猶似三季長。
17.綢繆束薪,三星在天。今夕何夕,見此良人。子兮子兮,如此良人何。《詩經·國風·唐風·綢繆》
譯:把柴草捆得更緊些吧,那三星高高的掛在天上。今天是個什么樣的日子呀?讓我看見如此好的人呀。你呀你呀,你這樣的好,讓我該怎么辦呀?
18.匪汝之為美,美人之貽。《詩經·國風·邶風·靜女》
譯:不是認為荑美麗,因是美人的贈貽。
19.人而無儀,不死何為。《詩經·鄘風·相鼠》
譯:為人卻沒有道德, 不死還有什么意思。
20.心之憂矣,如匪浣衣。靜言思之,不能奮飛。《詩經·國風·邶風·柏舟》
譯:心中的幽怨抹不掉,好像沒洗的臟衣裳。靜下心來思前想,只埋怨飛無翅膀。
21.漢之廣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詩經·國風·周南·漢廣》
譯:漢水滔滔深又闊,水闊游泳力不接。漢水湯湯長又長,縱有木排渡不得。
22.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國風·衛風·氓》
譯:誓言是真摯誠懇的,沒想到你會變心。你違背誓言,不念舊情,那就算了吧!
23.豈曰無衣?與子同袍。《詩經·國風·秦風·無衣》
譯:怎能說沒有衣裳?我愿和你共披一件戰袍。
24.江有汜,之子歸,不我以。不我以,其后也悔。《詩經·國風·召南·江有汜》
譯:江水長長有支流,新人嫁來分兩頭,你不要我使人愁。今日雖然不要我,將來后悔又來求。
雅篇
《雅》分為《小雅》(74篇)和《大雅》(31篇),是宮廷樂歌,共105篇。
“雅”是正聲雅樂,即貴族享宴或諸侯朝會時的樂歌,按音樂的布局又分“大雅”、“小雅”,有詩105篇,其中大雅31篇,小雅74篇,大雅多為宴飲所作,小雅多為個人抒懷。固然多半是貴族的作品,但小雅中也不少類似風謠的勞人思辭,如黃鳥、我行其野、谷風、何草不黃等。其實周代貴族也是參與勞作的,所以學界一般認為《雅》大部分為貴族作品。
1.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詩經·小雅·采薇》
譯:當初離家出征遠方,楊柳飄揚春風蕩。如今歸來路途中,雪花紛飛漫天揚。
2.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詩經·小雅·鶴鳴》
譯:它山這個地方的石頭,能夠用來琢磨玉器。
3.靡不有初,鮮克有終。《詩經·大雅·蕩》
譯:沒有不能善始的,(只)可惜很少有能善終的。 事情都有個開頭,但很少能到終了。
4.秩秩斯干,幽幽南山《小雅·鴻雁·斯干》
譯:溪澗之水蜿蜒流淌,南山景致青翠幽深。
5.皎皎白駒,在彼空谷,生芻一束,其人如玉。《詩經·小雅·白駒》
譯:皎潔的白色駿馬,在空寂的山谷 。它咀嚼著一捆青草,那人如玉般美好 。
6.文王曰咨,咨女殷商。人亦有言:顛沛之揭,枝葉未有害,本實先撥。殷鑒不遠,在夏后之世。《詩經·大雅·蕩》
譯:文王開口嘆聲長,嘆你殷商末代王!古人有話不可忘:"大樹拔倒根出土,枝葉雖然暫不傷,樹根已壞難久長。"殷商鏡子并不遠,應知夏桀啥下場。
7.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詩經·小雅·小旻》
譯:面對政局我戰兢,就像面臨深淵,就像腳踏薄薄冰。
8.呦呦鹿鳴,食野之蘋。我有嘉賓,鼓瑟吹笙。《詩經·小雅·鹿鳴》
譯:野鹿呦呦叫著呼喚同伴,在那野外吃艾蒿。我有許多好的賓客,鼓瑟吹笙邀請他。
譯:兄弟在家內相爭,對外抗御他們的欺辱。
10.如月之恒,如日之升,如南山之壽,不騫不崩,如松柏之茂,無不爾或承。《詩經·小雅·鹿鳴之什·天保》
譯:好比天上上弦月,好比太陽正高升,好比南山壽命長,不會虧蝕不會崩,好比松柏一樣茂盛,沒有不可你繼承。
11.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大夫不均我從事獨賢。《詩經·小雅·北山之什·北山》
譯:廣大的天下,沒有不是王者的疆土。沿著土地到海濱,沒有不是王者的臣子,大夫派勞役不均勻,我做的事獨自艱辛。
頌篇
《頌》包括《周頌》(31篇),《魯頌》(4篇),和《商頌》(5篇),是宗廟用于祭祀的樂歌和舞歌,共40篇。
“頌”是祭祀樂歌,分“周頌”31篇、“魯頌”4篇、“商頌”5篇,共40篇。本是祭祀時頌神或頌祖先的樂歌,但魯頌四篇,全是頌美活著的魯僖公,商頌中也有阿諛時君的詩。
譯:讓我姑且飲酒作樂吧,只有這樣才不會永遠傷悲。
【詩經】相關文章:
《詩經》全文講解 詩經賞析05-25
詩經名句:《詩經·小雅·采薇》10-23
詩經資料03-23
詩經《清人》10-09
《詩經》的內容03-26
詩經《關雎》06-09
詩經《那》12-30
詩經:碩鼠06-26
詩經:墓門0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