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道難》行文思路探析讀書筆記

時間:2025-02-05 17:04:44 秀雯 蜀道難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蜀道難》行文思路探析讀書筆記

  當閱讀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東西,這時就有必須要寫一篇讀書筆記了!那么你會寫讀書筆記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蜀道難》行文思路探析讀書筆記,歡迎閱讀與收藏。

《蜀道難》行文思路探析讀書筆記

  《蜀道難》是李白詩歌中的杰作,也是整個唐詩中的杰作,因此,盡管高中語文教材變來變去,但選編者總會選到它。

  《蜀道難》是一首樂府詩,篇幅比較長。我們知道,鑒賞長詩也如鑒賞散文、小說一樣,宜從思路(包括結構)入手,否則,鑒賞者往往會被景象“迷惑”,被情感“淹沒”,如墜五里云霧,不得要領。可是,教學參考里并未提到本詩的思路結構問題。

  教輔資料《贏在45分鐘》倒專門探討了這個問題,但它卻說,“統觀全詩,詩人的感嘆思路是:先嘆蜀道之高,再嘆蜀道之險,最好感嘆蜀地戰禍之亂”。公道講,這個分析有點牽強,明顯存在邏輯漏洞。比如第二節里有“連峰去天不盈尺”的句子,難道這不是寫“高”嗎?實際上,在本詩里,“高”和“險”是交織在一起的,沒有明顯的界限。

  那么,《蜀道難》的行文思路到底是怎樣的呢?原來,它是以時間為序的,是一種最簡單的行文思路模式。

  第一節寫蜀道過去留給人的印象。

  第二節寫蜀道現在給人的印象。

  第三節寫蜀道將來會出現的情況(虛寫的印象)。

  依照這樣的行文思路(實際上就是作者的構思思路)來教學,不光可以化難為易,而且有利于深入理解。

  當然,如果從詩歌的情理內質來理解,我們不難發現,本詩的行文思路還會呈現出這樣的狀態:第一節重在以情勸友,第二節重在以理勸友,第三節干脆來幾句“嚇唬”。我們從詩句長短變化和節奏變化也可感覺到這種行文思路——就全詩而言,從前到后,詩句似乎逐漸由長變短,節奏也似乎在逐漸加快,情感自然也就越來越激越了。

  附:

  蜀道難

  李白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爾來四萬八千歲,不與秦塞通人煙。西當太白有鳥道,可以橫絕峨眉巔。地崩山摧壯士死,然后天梯石棧相鉤連。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下有沖波逆折之回川。黃鶴之飛尚不得過,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盤盤,百步九折縈巖巒。捫參歷井仰脅息,以手撫膺坐長嘆。

  問君西游何時還,畏途巉巖不可攀。但見悲鳥號古木,雄飛雌從繞林間。又聞子規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使人聽此凋朱顏!連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掛倚絕壁。飛湍瀑流爭喧豗,砯崖轉石萬壑雷。其險也如此,嗟爾遠道之人胡為乎來哉?

  劍閣崢嶸而崔嵬,一夫當關,萬夫莫開。所守或匪親,化為狼與豺。朝避猛虎,夕避長蛇。磨牙吮血,殺人如麻。錦城雖云樂,不如早還家。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側身西望長咨嗟!

  《蜀道難》的賞析

  《蜀王本紀》中記載了一個關于蜀道的神話。據說當年秦惠王時,蜀王部下有五個大力士,稱為“五丁力士”。他們力大無窮。于是秦惠王送給蜀王五個美女,蜀王就命五丁力士移山開路,迎娶美女。在回行路上,見一條大蛇躥入山洞,五丁力士上前拉住蛇尾,用力往外拖,忽然地動山搖,山嶺崩塌,壓死了五丁力士。秦國的五個美女都奔上山去,化為石人。這個神話,反映著古代有許多勞動人民,鑿山開路,犧牲了不少人,終于打開了秦蜀通道。詩人李白運用這個神話的母題①,寫了第五韻二句:“地崩山摧壯士死”,也能說是指五丁力士,也能說是指成千累萬為開山辟路而犧牲的勞動人民。他們死了,然后從秦入蜀才有山路和棧道連接起來。第一段詩到此為止,用四韻八句敘述了蜀道的起源。

  第二段共享九個韻,描寫天梯石棧的蜀道。“六龍回日”也是一個神話故事,據說太陽之神羲和駕著六條龍每天早晨從扶桑西馳,直到若木。左思《蜀都賦》有兩句描寫蜀中的高山:“羲和假道于峻坂,陽烏回翼乎高標。"羲和和陽烏都是太陽的代詞。文意是說:太陽也得向高山借路。而最高的山還使太陽回飛避開。“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這一句就是說:上面有連太陽都過不去的高峰。“高標”是高舉、高聳之意,但作名詞用,因而可以解作高峰。蕭士赟注引《圖經》云:高標是山名。這是后代人誤讀詩人李白詩,或有意附會,硬把一座山名為高標。原詩以“高標”和“回川”對舉,可知決不是專名。

  這兩句詩有一個不同的文本。《河岳英靈集》、《極玄集》這兩個唐人的選本、敦煌石室中發現的唐人寫本,還有北宋初的《唐文粹》,這兩句卻不是“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下有沖波逆折之回川”,而是“上有橫河斷海之浮云,下有逆折沖波之流川”。從對偶來看,后者較為工整,若論句子的氣魄,則前者更為壯健。可能后者是當時流傳的初稿,而前者是作者的最后改定本。故當時的選本作“橫河斷海”,而李陽冰編定的集本作“六龍回日”。現在我們根據集本抄錄。

  以下一大段又形容蜀山之高且險。黃鶴都飛不過,猿猴也怕攀緣之苦。青泥嶺,在陜西略陽縣,是由秦入蜀的必經之路。這條山路百步九曲,在山巖上紆回盤繞,行旅極為艱苦。參和井都是二十八宿之一。蜀地屬于參宿的分野,秦地屬于井宿的分野。在高險的山路上,從秦入蜀,就好似仰面朝天,屏住呼吸,摸著星辰前進。在這樣艱難困苦的旅程中,行人都手按著胸膛,為此而長嘆。這個“坐”字,不是坐立的坐,應該講作“因此”。

  以上是第二段的前半,四韻八句,一氣貫注,渲染了蜀道之難。下面忽然接一句“問君西游何時還”,這就透露了贈行的主題。作者不象作一般送行詩那樣,講些臨別的話,而在描寫蜀道艱難中間,插入一句“你什么時候才能回來呀?”由此反映了來去都不容易。這一句本身也成為蜀道難的描寫部分了。

  “畏途巉巖”以下四韻七句,仍然緊接著上文四韻寫下去,不過改變了描寫的對象。現在不寫山高路險,而寫山中的禽鳥了。作者說:這許多不可攀登的崢嶸的山巖,真是旅人怕走的道路(畏途)。在這一路上,你能見到的只是古樹上悲鳴的鳥,雌的跟著雄的在幽林中飛繞。還有蜀地著名的子規鳥,常在月下悲鳴。據說古代有一個蜀王,名叫杜宇,號為望帝。他因亡國而死,死后化為子規鳥,每天夜里在山中悲鳴,好象哭泣一樣。

  以下還有一韻二句,是第二段的結束語。先重復一句“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接著說:使人聽了這些情況,會驚駭得變了臉色。“凋朱顏”在這里只能講作因驚駭而“色變”的意思,雖然在別處應當講作“衰老”。

  第二段以下,韻法與章法似乎有點參差。現在我依韻法來寫,分為三段。但如果從思想內容的結構來看,實在只能說是兩段。從“連峰去天不盈尺”到“胡為乎來哉”是一段,即全詩的第三段。從“劍閣崢嶸而崔嵬”到末句是又一段,即全詩的第四段,第三段前四句仍是描寫蜀道山水之險,但作者分用兩個韻。“尺”、“壁”一韻,只有二句,接下去立刻就換韻,使讀者到此,有氣氛短促之感。在長篇歌行中忽然插入這樣的短韻句法,一般都認為是缺點。盡管詩人李白才氣大,自由用韻,不受拘束,但這兩句韻既急促,思想又不成段落,在講究詩法的人看來,終不是可取的。

  這一段前二句形容高山絕壁上有倒掛的枯松,下二句形容山泉奔瀑,沖擊崖石的猛勢,如萬壑雷聲。最后結束一句“其險也如此”。這個“如此”,并不單指上面二句,而是總結“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以下的一切描寫。在山水形勢方面的蜀道之險,到此結束。此下就又接一個問句:你這個遠路客人為什么到這里來呢?這又是出人意外的句子。如果從蜀中人的立場來講,就是說:我們這地方,路不好走,你何必來呢?如果站在送行人的立場來講,就是說:如此危險的旅途,你有什么必要到那里去呢?

  接下去轉入第四段,忽然講到蜀地的軍事形勢。“一夫當關,萬夫莫開”,易于固守,難于攻入。象這樣的地方,如果沒有親信可靠的人去鎮守,就十分危險了。這幾句詩完全用晉代張載的《劍閣銘》中四句:“一人荷戟,萬夫趑趄,形勝之地,匪親弗居。”詩人李白描寫蜀道之難行,聯系到蜀地形勢所具有的政治意義,事實上已越出了樂府舊題“蜀道難”的范圍。巴蜀物產富饒,對三秦的經濟供應,甚為重要。所以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詩第一句就說蜀地“城闕輔三秦”,也是指出了這一點。詩人李白作樂府詩,雖然都用舊題,卻常常注入有現實意義的新意。這一段詩反映了初唐以來,蜀地因所守非親,屢次引起吐蕃、南蠻的入侵,導致生靈涂炭的戰爭,使三秦震動。

  這一段詩,在詩人李白是順便提到,作為描寫蜀道難的一部分。但卻使后世讀者誤認為全詩的主題所在。有人以為此詩諷刺章仇兼瓊,有人以為諷刺嚴武,有人以為諷刺一般恃險割據的官吏,都是為這一段詩所迷惑,而得出這些結論。但是,這幾句詩,確是破壞了全詩的統一性,寫在贈友人入蜀的詩中,實在使人有主題兩歧之感。明代的李于鱗,曾評詩人李白的歌行詩云:“太白縱橫,往往強弩之末,間以長語,英雄欺人耳。”(《藝苑卮言》卷四引)對于這一段詩,我也認為是“強弩之末”的“長語”(多馀的話)。

【《蜀道難》行文思路探析讀書筆記】相關文章:

李白《蜀道難》表現手法探析08-13

旅行文藝句子09-28

琵琶行文檔09-27

《蜀道難》10-29

蜀道難08-11

琵琶行文學短評08-12

蜀道難散文08-14

淺談蜀道難08-31

蜀道難教課11-02

蜀道難原文08-20

人人狠狠综合99综合久久,欧美日韩国产精品中文,极品精品国产超清自在线,人人澡欧美一区
在线观看黄AⅤ免费观看 | 亚洲国产最新一线 | 亚洲中文字幕丝袜制服一区 | 亚洲AV最新高清每天更新 | 亚洲va成精品在线播放人 | 亚洲色成中文字幕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