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人教版八年級上冊《桃花源記》說課稿
人教版八年級上冊《桃花源記》說課稿1
各位評委、各位老師:
大家好!我今天說課的題目是《桃花源記》,選自人教版的八年級上冊第五單元。
一、教學分析
《大綱》的要求:九年義務教育全日制初級中學《語文教學大綱》(試用修訂版)對閱讀能力提出這樣的要求“學習欣賞文學作品,感受作品中形象,欣賞優美、精彩的語言”。
1、教材內容的地位、特點和作用
本文編在初中語文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第五單元。本單元是古詩文單元,《桃花源記》是教讀課文,居單元之首。詩人“以文為辭”,在《桃花源記》中虛構了一個美好的理想境界,比作者在田園詩《歸園田居》所描寫的田園生活更美,更理想。詩人以洗煉的筆墨,給我們描繪了一幅沒有塵世羈絆的人間樂園——世外桃源。因此《桃花源記》更具有文學的欣賞性,對提高學生的文化品位、培養文言散文的審美情趣有著重要的作用。
2、教學的重點、難點
由于初二年級學生知識積累的有限,形象思維能力仍占主導地位,抽象思維能力還不是很強,學生正確評價作者的理想有一定的難度。因此依據《大綱》要求和教材內容的特點,結合學生的實際,《桃花源記》的教學重點、難點可以這樣確定:
(1) 教學重點:感受桃花源美境,品味優美語言,理解文中作者所表達的美好理想。
(2) 教學難點:理解評價作者心中的理想社會
3、教學目標
根據義務教育初中語文教學大綱要求培養學生"具有一定語言感受能力"、"初步具有欣賞文學作品的能力",再加上初二年的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文言文閱讀能力,這篇課文還是比較淺顯易懂,文意理解相對簡單,借助課下注釋和工具書能讀懂課文的意思。這篇文章有著自身的特點:首先,故事性強,頗具傳奇色彩。其次,作者借虛構的故事表現自己的社會理想,全文籠罩著似有若無的神秘虛構的色彩。最后文章的語言優美雋永,瑯瑯上口,值得品味。所以我在處理教材時,定位為“美文美教”,把本文的目標定為以下的幾點:
學習目標:熟讀課文,積累文言字詞,理解文章的內容。(這是根據語文課程工具性特點確立的。)
能力目標:品味本文優美、精煉的語言。(積累遷移,培養想象能力、創新能力。)
德育目標:認識作者通過描繪“世外桃源”所表達的社會理想。(正確評價作者的理想,思考現代人生,這體現語文課程人文性的特點。)
4、講課前準備
學生:①課前預習,根據注釋及工具書自行疏通文意,把疑難之處勾畫出來。②查找作者資料。
教師(我):準備多媒體課件
二.過程分析(結合多媒體)
本節課的指導思想是教師作為啟發者和鼓勵者,創設情境,引導學生通過想象,主動參與學習,攝取知識,培養能力。整個教學過程主要是以朗讀為紐帶,以桃源‘美’境為主線,以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賞析能力和創新能力為核心進行美文美教。我的教學基本流程如下:
教師導:誦讀感知 —— 分步品讀 —— 積累遷移
學生學:感受“美”—— 欣賞“美 —— 創造“美”
具體操作如下:
1、導入新課,激發興趣
好奇心是想象的起點。這一環節我先口述桃花源的故事,創設情感情境,把學生帶入一個神奇的世界。
設計意圖:抓住學生的好奇心,激起學習的興趣,讓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到本節課的學習中。
2、反復誦讀,整體感知
從認識的心理過程來說,這一環節是學生的感性認識階段,它是學生進行想象的基礎。設計讓學生通過反復誦讀掃清字詞的障礙,習得語感,積累感性材料。其具體步驟是:
① 學生聽配樂朗誦,以此為示范向導,讓學生進入情境;
② 學生自由讀,讀法自定,或朗讀,或默讀,甚至可以吟唱。這是尊重學生的“個體”認知個性,引導他們樂于去讀。此時,我再用幻燈片把一些易讀錯的字(如阡陌、語云、郡下、詣、驥、邑人)投影出來,供學生參考。
③ 小組內互評,看誰讀得最清楚、流利。通過討論比較優劣找差距,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從而對朗讀產生濃厚的興趣。
“讀”后讓學生寫出一句話,把自己對這篇課文的感受表達出來,并與本組的同學交流,看誰寫得最簡潔。
設計意圖:讓學生初步整體感知課文。
3、分步品讀,理解、欣賞文章精妙的意境之美
這部分是教學的重點。我將充分利用中學生好想象特點,引導學生細讀課文,認真揣摩課文中所表達的形象,通過想象去感受桃源的自然美、社會美,培養想象能力和創新能力。
讓學生細讀課文,賞析桃源之美,引導學生從我選擇的三個畫面或者自選畫面進行思考。
選取 “桃源美”、“桃源樂”、“桃源奇”三個畫面,分別用三個句式“這里的……美,你看……”、“桃源樂,樂在……”、“桃源奇,竟然……”來品味語言的優美、簡練及桃源生活的美好。
設計意圖:此環節重在指導學生對課文情節、課文結構、課文情感、課文語言進行美析訓練并有一定的梯度。給能力一般的學生一個思考的方向,給能力較好的學生更為廣闊的思考空間。讓學生明白桃源之美美在自然,美在人情;文章之美美在敘事簡明,情節曲折,語言恬淡優美
4、質疑探究,評說桃源情結
這部分是課文的難點,也是值得探究之處。我將充分利用前面教學環節的鋪墊形成的閱讀期待鼓勵學生多角度的有創意的有批判的閱讀,以拓展思維空間,提高閱讀質量。
創設問題:陶淵明在這篇文章寄托了怎樣的'社會理想?這個理想在當時的條件下能不能變成現實?今天我們應當怎樣看待這樣的理想?
此環節,我讓學生分組討論。
設計意圖:此環節重在自主合作探究,進行探究性學習。另外也是語文課程與歷史課程的溝通,課內與課外的結合。
三、教法分析
1.朗讀法:正所謂:“熟讀百遍,其意自現。”朗讀是學生體會情感美、節奏美,是學生習得語感,提高閱讀能力的有效途徑,它具有喚起形象、表達情感、加強理解、訓練思維等多種功能。《桃花源記》是一篇美文,只有讓學生熟讀成誦,才可能習得語感,在此基礎上理解文章的內容,感受優美意境。
2.想象法:愛因斯坦曾說過:“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并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由此可見,想象力對人的發展的重要性。本文是一個富有傳奇色彩的虛構故事,教學時引導學生發揮合理的想象,領會作者的意圖,評價桃花源社會。
3.自主合作探究法:新的語文課程理念要求語文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培養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本文的諸多問題,如“桃源”是否存在?你如何評價世外桃源?這些問題都需要自主思考,討論探究來完成通過討論探究,可以充分地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活躍課堂。
4.多媒體教學法:直觀形象又易于激發學生的興趣,吸引注意力。
五、評價分析
1、歸納與總結
學生通過前面的學習,對文章的認識已從開始的感知形象過渡到理性的認識。此時我首先讓學生自發總結本節課的收獲,讓學生談學習這一課的感受,也可以談學習方法等等。然后我再進行適當的補充和肯定。
設計意圖:讓學生對本文的學習有一個系統、完整的印象,并根據學生的反饋及時作出下一環節的設計。
2、作業布置
根據上一歸納與總結環節,我了解到學生學習本文還存在的問題。如對個別文言字詞讀法、解釋把握還不是很準確,對文中一些句式還存在疑惑及語言概括能力不強等問題。為此,我設計了兩個步驟:
(1)堂上作業:全班一起來完成課文后面的研討與練習。
此步驟是讓學生對本文來一個系統的復習,及對所學知識進行加強與鞏固。
(2)課后作業:請以“我心目中的桃花源”為題寫一篇小短文。
把學生對桃源美的感受延伸至課外,開闊視野,同時使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得到訓練。
人教版八年級上冊《桃花源記》說課稿2
一、說教材
1、《課標》的要求: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對閱讀能力提出這樣的要求“欣賞文學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根據文學作品形象性、情感性強的特點,可著重考察學生對形象的感受和情感的體驗,對學生的獨特感受和體驗應加以鼓勵。”
2、教材內容的特點和作用:
《桃花源記》是試用修訂本初中語文第二冊第五單元的一篇文言散文。詩人“以文為辭”,在《桃花源記》中虛構了一個美好的理想境界,比作者在田園詩《歸園田居》所描寫的田園生活更美,更理想。詩人以洗煉的筆墨,給我們描繪了一幅沒有塵世羈絆的人間樂園──世外桃源。因此《桃花源記》更具有文學的欣賞性,對提高學生的文化品位、培養文言散文的審美情趣有著重要的作用。
二、說教學設想
1、說教學目標:
學習目標:熟讀成誦,理解文章的內容。
能力目標:積累遷移,培養想象能力、創新能力。
德育目標:正確評價作者的理想,思考現代人生。
2、說教學重點、難點:
由于初一年級學生知識積累的有限,形象思維能力仍占主導地位,抽象思維能力還不是很強,學生正確評價作者的理想有一定的難度。因此依據《語文課程標準》的要求和教材內容的特點,結合學生的實際,《桃花源記》的教學重點、難點可以這樣確定:
教學重點:感受桃花源的美境,理解文中作者所表達的美好理想。
教學難點:理解評價作者心目中的理想社會。
3、教學手段:利用多媒體(CAI)課件創設情境,啟發學生去想象桃花源的美、理解桃花源的美,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進而激發學生創造美的才能。
4、教學時數:一課時
三、說教法
1、賞讀法。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是一個“春蠶收長絲,秋收靡王稅”般的社會,和平恬靜,怡然自樂。它是一種理想,一種美的'象征。因此,我把本節課設計為賞析課,以“美”為突破口,開展教學,突出重點。
2、討論探究法。根據新課標理念,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為了貫徹這一思想,同時有效地突破難點,我設計讓學生分組自由討論,啟發學生認識作者的社會理想,弄清“桃源”是“世外”的,而不是現實的。
四、說學法
葉圣陶先生說過:“教是為了不教”,教法的根本是學法,只有把“學法”教給學生,才能達到不教,正所謂“授之以漁,則終身受用無窮”。
1、誦讀法:朗讀是學生習得語感,提高閱讀能力的有效途徑,它具有喚起形象、表達情感、加強理解、訓練思維等多種功能。《桃花源記》是一篇美文,只有讓學生熟讀成誦,才可能習得語感,在此基礎上理解文章的內容,感受優美意境。
2、想象法:愛因斯坦曾說過:“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并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由此可見,想象力對人的發展的重要性。本文是一個富有傳奇色彩的虛構故事,教學時引導學生發揮合理的想象,領會作者的意圖,評價桃花源社會。
3、自主、合作、探究式。新的語文課程理念要求語文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培養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本文的諸多問題,如“桃源”是否存在?你如何評價世外桃源?這些問題都需要自主思考,討論探究來完成。
【八年級上冊《桃花源記》說課稿】相關文章:
八年級《桃花源記》說課稿06-07
八年級語文《桃花源記》說課稿03-04
桃花源記說課稿08-18
《桃花源記》說課稿07-07
《桃花源記》說課稿05-26
八年級上冊《桃花源記》課課練11-08
八年級上冊語文《桃花源記》的教案05-31
九年級上冊《桃花源記》 公開課說課稿08-16
陶淵明《桃花源記》說課稿09-04
陶淵明桃花源記說課稿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