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上冊《桃花源記》教案

時間:2024-08-28 22:12:49 桃花源記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人教版八年級上冊《桃花源記》教案(通用7篇)

  作為一名為他人授業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時常需要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讓教學工作更科學化。那么應當如何寫教案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人教版八年級上冊《桃花源記》教案,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人教版八年級上冊《桃花源記》教案(通用7篇)

  八年級上冊《桃花源記》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準確、流利地朗讀、背誦、翻譯課文;了解有關陶淵明的文學常識;掌握相關的文言實詞和虛詞及古今異義現象;理清文章的敘事線索,理解課文內容;學習文章曲折回環,思念迭起,引人入勝的寫法。

  2、過程與方法:在誦讀的基礎上,落實字詞,疏通文章,熟知課文內容;通過討論、辨證地看待作者在文章中寄托的理想社會。情感態度價值觀體會作者通過描寫“世外桃源”所表達的不滿黑暗現實,追求理想社會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

  朗讀、背誦文言文;理解積累一些文言實詞;理解文章的敘事線索。

  教學難點

  理解文章故事曲折回環,懸念迭起,引人入勝的寫法。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語。

  我國東晉末年,封建國家分裂,政權交替,戰爭頻繁。東晉王朝極端腐朽,對外一味投降,安于江左一隅之地。統治集團內部互相傾軋,軍閥連年混戰,賦稅徭役繁重,加深了對人民的剝削和壓榨。元代詩人張養浩在《潼關懷古》一詩中發出了這樣的慨嘆: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有一個成語就是這一社會理想的集中體現,它就是——世外桃源!這個成語出自東晉大詩人陶淵明的名作《桃花源記》。它描述的是一個與世隔絕、沒有戰禍,安樂而美好的地方。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篇文章

  二、作者簡介。

  陶淵明:名潛,字元亮,東晉偉大詩人。生于東晉末朝,出身于沒落的地主官僚家庭。他少時頗有壯志,博學能文,任性不羈。當時社會動亂不安,他有志不得展。做過小官,由于不滿官場的丑惡,棄官回鄉,這時他四十一歲,從此過著“躬耕自資”的隱居生活。憂憤、饑寒、勞累、贏疾一起折磨著他,六十三歲去世。后稱靖節先生。

  他所作的詩文,內容多描寫農村生活,表現了優美的自然風光,抒發他熱愛田園生活、樂于和農民來往和不愿與統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但也包含了樂天知命、消極適世的因素。在形式上一反當時華而不實的文風,明朗清新,質樸自然,善于抓住客觀事物最突出的特征,淡淡幾筆傳神的表現它的形象,簡潔含蓄而富有韻味,對后代作家有較大的影響。

  本文寫作年代大約是宋永初二年(421年),其時陶淵明已經五十七歲了。他拒絕同劉格的來政權合作,不滿黑暗的政治現實,同時由于他和農民接近,理解他們追求理想社會的愿望,所以寫了這篇記和詩。

  三、檢查預習情況

  四、讀譯課文。

  1、聽老師范讀。

  2、同學齊讀課文。

  3、利用工具書及課后注釋,筆譯全文

  五、小結。

  1、古今異義詞:

  鮮美古義:鮮艷美麗芳草鮮美

  今義:(味道)新鮮

  交通古義:交錯相通阡陌交通

  今義:交通運輸

  妻子古義:妻子兒女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

  今義:指男方的配偶,老婆

  絕境古義:與世隔絕的`地方來此絕境

  今義:沒有出路的地方

  無論古義:不要說,更不必說無論魏晉

  今義;不管(連詞)

  緣古義:沿緣溪行

  今義:緣故,緣分

  延古義:請余人各復延至其家

  今義:延長.延伸

  津古義:渡口這里問津指探訪。后遂無問津者

  今義:口液

  2、一詞多義

  舍:舍棄便舍船尋:尋找尋向所志

  房子屋舍儼然不久尋病終

  志:做標記處處志之向:以前尋向所志

  標記尋向所志對著眈眈相向

  3、判斷句

  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

  南陽的劉子驥是一個品德高尚的人。

  六、作業:

  1、熟讀課文

  2、課后練習

  第二課時

  一、回顧前堂,朗讀課文

  二、課文分析

  1、給課文分段,歸納段意。

  按漁人行蹤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節):寫漁人捕魚時偶然發現桃花林的經過。

  第二部分(第2~3節):寫漁人進入桃花源,在桃源人家里做客及辭去的經過。

  第三部分(第4~5節)寫漁人離開桃源后,太守派人先后探訪桃源未果的情形。

  2、質疑解難:

  ①漁人怎么發現桃花源的?

  討論并歸納: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復前行,欲窮其林。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人。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

  ②作者怎樣描寫桃花林的自然景色的?

  討論并歸納: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

  ③作者怎樣描寫桃花源的生活環境的?

  討論并歸納:土地平曠,屋舍產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

  ④作者怎樣描寫桃花源人的熱情好客的?

  討論并歸納: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⑤桃源人見漁人為什么“乃大驚”?

  討論并歸納:寫出桃源人對陌生人的驚異,顯示桃源與世隔絕的久遠。

  ⑥漁人—一為具言所聞,桃源人為什么“皆嘆惋”?

  討論并歸納: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動亂,黑暗而嘆惋,為桃源外的人沒有過上安定和平的生活而嘆惋。

  ⑦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什么?

  討論并歸納:不希望外人來打擾這里的生活。也為下文再尋桃源不得埋下伏筆。

  ⑧漁人出桃源時,“處處志之”,為什么再往時,“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

  討論并歸納:作者這樣寫的目的是使人覺得桃源是一個似有而無、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源是虛構的。

  ⑨為什么說桃花源是當時的理想社會?我們今天應當怎么評價?

  討論并歸納:作者虛構的世外桃源,是與作者所處的現實社會相對照的。這里景色優美,土地肥沃,資源豐富,風俗淳樸;這里沒有壓迫,沒有戰亂,社會平等,和平安寧,確實是當時乃至整個封建社會人民理想的世界。這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廣大人民的愿望,但在當時的條件下是不可能實現的,因而它只是一種空想。

  三、總結結構,思考文章主題

  全文以武陵漁人進出桃源的行蹤為線索,把發現桃源的經過,在桃源的所見所聞所歷,離開桃源后再尋桃源的情形,都貫串起來了。故事曲折回環。它虛構了一個與黑暗現實社會相對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廣大人民的意愿。(中心思想)

  四、背誦課文

  八年級上冊《桃花源記》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感受桃花源的美麗,歡樂和奇異。

  2、深入體會陶淵明虛構這一理想社會的原因。

  3、肯定陶淵明對理想社會的大膽追求。

  4、以學生為主體,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能力。

  教學重點:

  以學生為主體,自主、合作、探究,引導學生感受桃花源的美、樂、奇

  教學難點:

  理解陶淵明虛構這一桃源仙境的目的,正確評價課文所描繪的`理想境界

  教學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教學過程:

  一、導入:東晉末年,戰亂頻繁,賦稅徭役繁重,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國家瀕臨崩潰,在這樣的動亂歲月,陶淵明的一腔愛國熱情無處傾訴,讓人民安居樂業的愿望無法實現,只能把情感寄托在文章里,今天我們就帶著對陶淵明已有的認識,再次走進《桃花源記》感受作品的獨特魅力。

  二、找同學大聲的有感情朗讀課文,邊聽邊想桃花源是一個什么樣的世界?

  三、分別從“美、樂、奇”三個角度賞析全篇文章,學生進入小組討論pk階段。

  四、小組討論:桃花源的美表現在原文的哪些句子中?

  1、教師點撥:自然環境美、社會環境美、人情美。

  2、作者寫這一美景的目的是什么?(表達了對桃花源的喜愛、向往)

  五、小組討論:

  1、文中哪些人感受到桃花源的樂?他們分別為什么而樂?

  教師點撥:(老幼因和平安定、豐衣足食而樂)

  2、總結:桃花源人都樂在哪里(和平安定、豐衣足食、民風淳樸),作者寫這些樂的目的是什么、(寄托理想)

  六、小組討論:

  1、桃源“奇”在何處呢?從原文的哪些句子可以看出來?

  小組討論在文中畫出這樣的句子,同時分析了三個問題。

  1)桃源人為什么嘆惋?

  2)桃源人為什么說“不足為外人道也”?

  3)文章安排劉子驥尋桃源是不是畫蛇添足?

  2、教師小結,這些奇異之處使文章情節曲折跌宕,使桃花源充滿了神秘感。

  3、作者設置這些“奇”暗示什么?(虛構社會)

  七、桃花源是一個如詩如畫:令人神往的仙境,這里寄托了作者怎樣的理想?(安居樂業,沒有壓迫、沒有戰亂,批判黑暗社會)

  八、作者虛構這一理想社會,是積極的還是消極的?說說你的理由。

  教師明確:想法積極,做法消極,我們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九、學生質疑

  十、總結小組成績,鼓勵優秀小組

  十一、結束語:陶淵明追求光明和理想的做法是值得我們學習的,“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相信未來是美好的,我們要志存高遠,向著理想,勇往直前。

  十二、布置作業:以《我眼中的陶淵明》為題寫一篇讀后感

  八年級上冊《桃花源記》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1.品讀課文,整體把握文章內容。

  2.賞析桃源的美。

  3.體會作者描寫“世外桃源”揭露黑暗社會現實和追求理想社會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

  賞析桃源的美

  教學難點

  了解作者的社會理想及理解作者所寄托的思想感情

  教學方法

  啟發點撥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多媒體播放《在那桃花盛開的地方》,展示一組桃花爭艷的圖片,桃林美不美?東晉時期有位作家在那桃花盛開的地方,描繪了一方奇妙的樂土,請問這位作家是誰呢?(生答:陶淵明)這節課我們攜手再進桃花源,感受桃源之美。

  二.感知桃源

  朗讀課文,欣賞圖片,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三.賞析桃源

  教學形式:我是小記者

  角色:1名學生——漁人

  5名學生——桃花源村民

  3名學生--記者

  1、采訪對象:村民

  采訪問題:能介紹一下你們這里的自然環境、生活狀況、風土人情嗎?

  你們是怎么來到這里的?

  你們這里繳稅嗎?

  你們人與人之間關系如何?講誠信嗎?

  你想出去嗎?為什么?

  2、采訪對象:漁人

  采訪問題:你覺得這里美嗎?美在何處?

  這里的人和外面的有何不同?

  你為什么要把這個地方告訴太守?

  四.贊美桃源

  請桃花源的“村民們”用優美的語言描繪自己家鄉之“美”,抒發心中的.感受。

  多媒體展示幾幅有關桃花源自然美、人情美的圖片,僅供學生參考。

  學生再讀課文,體味桃源之美。

  五.探索桃源

  問題:

  1這個社會在當時存在嗎?找出相關依據,說說自己的想法。

  提示:可參閱“預習提示”;

  可從課文中找相關依據;

  也可與背景資料結合起來理解。

  2.作者為什么要虛構這一世外樂土?你怎樣看待這種思想?

  提示:寄托作者的政治理想;

  追求幸福、和平,向往美好生活;

  大膽地向黑暗現實挑戰,批判現實;

  不愿干預,消極避世。

  3.聯系我們的生活、學習實際,說說桃花源的社會狀況與我們今天和諧社會有哪些相似的地方?

  提示:國家對西部農村中小學生實行“一免一補”政策。

  農民不但不繳農業稅,還有糧食直補款。

  新農村道路硬化“村村通”工程等。

  合作醫療

  六.課外練筆

  假如在21世紀的今天,一位桃花源中的人猛然來到外面的世界,面對現在人類富足而幸福的生活,他將會怎樣?請發揮想像寫一篇不少于300字的作文。

  八年級上冊《桃花源記》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1、學會用積累的學習古文的方法全面掌握相關的文言知識。

  2、了解陶淵明,并體會作者通過描寫“世外桃源”所表達的感情。

  3、把握文章的敘事線索,主要內容,深度情感等寫作特色,并能學以致用。

  教材分析:

  這篇傳誦千古的文章,勾起了無數人的向往和追求,我們不僅要能夠在這個虛幻的桃花源里欣賞風景,更要在此提升學生的心靈境界。由于初三的學生已經有了一定的文言功底,具有初步發現問題,探討問題的能力。只要課上老師充分發揮主導作用,引做好領路人,讓學生如臨其境,就能和那些桃花源人一起感受幸福人生,也能走進陶淵明的內心世界,理解他的社會理想。故本課的教學重點難點是:

  1、利用學文言文的方法積累常用文言知識。

  2、使學生理解本文寫作的順序、詳略,體會優美、精煉的語言。

  3、體會作者通過描寫“世外桃源”所表達的不滿黑暗現實,追求理想社會的思想感情。

  教學設想:

  新課標里指出:“教學過程應突出學生的實踐活動,指導學生主動地獲取知識,科學地訓練,全面提高語文能力。”我認為教師應教給學生學法,遵循“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探究為主線”的教學思路,采用了誦讀法、想像法、小組討論法等,使學生從學會到會學,這樣學生既學到了知識,又提高了能力。我準備在教學過程中,通過營造美的意境讓學生仿佛置身于桃花源,深入到文本的最深處,走進陶淵明的內心去理解他寫作的意圖,并在此基礎上加以拓展延伸,讓學生也來創作,得到能力的提升。

  教學課時:

  兩課時。

  教學流程:

  第一課時

  一、情境導入

  芳草鮮美,落英繽紛,茂盛的桃林中,走來一位詩人,滿懷愁緒、憤慨與無奈,曾經滿懷豪情,胸懷天下,不料社會動亂,一片污濁。于是他獨善其身,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好不逍遙自在;于是他歸隱田園,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好不悠閑愜意;于是他寄情山水,不戚戚于貧賤,不汲汲于富貴,用曠達的胸襟去包容命運的不信與悲哀。

  今天,讓我們尋著這位詩人的足跡,走進桃花源,去聆聽詩人對理想的訴說,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作者及背景簡介(生說,師補充)

  三、出示學習目標(2課時的總目標)

  1、準確、流利地朗讀、背誦、翻譯課文。

  2、了解有關陶淵明的文學常識,并認識作者通過描寫“世外桃源”所表達的不滿黑暗現實,追求理想社會的思想感情。

  3、掌握相關的文言實詞和虛詞及古今異義、一詞多義等現象。

  4、理清文章的敘事線索,學習文章曲折回環,思念迭起,引人入勝的寫法。

  四、稍作指導,學生自主學習

  1、誦讀課文。

  (1)自讀。要求:句讀分明,節奏合理,語速適中,語句流利,音韻鏗鏘,停頓分明,不讀破句子等。

  (2)指名讀,點評。

  2、了解文意。

  借助工具書、結合文下注釋以及小組討論疏通文意,注意落實關鍵字詞的意思,將不懂的做上記號,自學結束后提出來全班討論。

  質疑求助——歸納整理

  如:

  (1)書中注釋及補充的重點字詞;

  (2)古今異義字詞;

  (3)通假字;

  (4)一詞多義;

  (5)同義詞;

  (6)成語;

  (7)句子翻譯;

  (8)故事內容等。

  五、課堂提高,優化練習

  請在“桃源漫步”“桃源上學”“桃源放牛”“桃源作客”“桃源游戲”等角度,自選一個展開想像的翅膀進行描繪,不少于200字。

  六、總結得失,練習背誦

  八年級上冊《桃花源記》教案 篇5

  教學目標:

  1、在疏通文意的基礎上,培養學生通過多種誦讀的形式,個性化解讀文本,把握文章內容。

  2、在誦讀的基礎上,培養學生品味賞析文章語言,同時將個人審美情感融入其中,充分的展開想象,進行文學再創作。

  3、培養學生研讀文章的能力,走進陶淵明的精神世界,同時形成自我的情感體驗——追求屬于自己的理想的精神世界。

  教學重難點:

  1、了解作者筆下的理想社會,通過誦讀的形式表現出來。

  2、品味文章語言,發揮想象,運用現代散文語言進行文學再創作。

  3、理解作者所寄托的思想感情,結合個人生活體驗,達成情感共識,樹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

  教學形式:

  一讀一寫一研

  教學過程:

  一、貼近生活,導入課文:

  引導學生談論“我所向往的理想生活”。

  回顧陶淵明背景,了解他所選擇的生活。

  今天學習《桃花源記》,感受他的向往和追求。有感情地齊讀全文。

  二、檢查積累。

  (目的在于引起學生對古文知識積累的重視。)

  1、古今異義

  2、四字成語

  三、誦讀課文,把握內容

  (用一個問題將全文內容串連起來,引發學生思考,能有效的激發學生興趣,積極參與到個性解讀過程中,并加強了古文朗讀的份量,可謂一舉多得。)

  設計問題:桃花源吸引你的是什么呢?從文中找出答案。

  預設: 1段自然風景美

  2段鄉村生活美

  3段人民情感美

  4段社會環境美

  通過多種形式的誦讀(自由讀——展示讀——競賽讀——齊讀),讓學生讀出文字的美感,讀出對桃花源的向往之情。

  老師適當點撥重點詞語,重點句子,指導讀法(輕重緩急高低等),同時做課文內容歸結:本文寫了一個怎樣的桃花源?

  四、想象創作,感悟文本。

  (由于考慮到課堂時間的問題,此項文學寫作已做為課前作業先行布置了下去,課上只做交流,賞析,評價。)

  由唐代三位詩人對桃花源所做的詩歌切入,烘托課堂氣氛,引出問題:大家能用更生動、豐富的現代散文語言再現這美麗的桃花源嗎?

  附:配樂配圖

  形式:

  小組交流——推選優秀——朗誦展示——組內自評——組組互評——老師總評。

  學生可由古文中的一句話,一個段落,產生審美體驗,然后發揮自己的想象,用多種文學技巧,豐富的語言進行再創作,深入展現桃花源的美!

  老師的評價可從內容、角度、技巧等方面入手,點到即指,不做深究。

  此板塊的設計可以引導學生充分運用所學過的`語言積累和有關技巧,進行寫作訓練,同時也完成了對文章內容的情感升華!

  五、探討主題,小結全文

  “……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和“……欣然歸往。未果,尋病終”文章這樣安排結局有什么作用?

  虛構的理想社會,在現實中不可能存在。表現陶淵明所追求的理想社會,對殘酷的現實社會的不瞞和控訴。

  增添神秘色彩,更使人向往追求,增強文章的藝術魅力。

  六、聯系內涵,拓展反思

  “桃花源”,不僅在陶淵明的心里,在他的精神里。而更在每個人的心生根發芽,它是用心靈和精神釀造的一壇美酒,它是人們精神荒漠里的一種甘露,給人們心靈慰籍。

  同學們,如果你在學習生活中感到困苦,在現實社會感到憤懣失望,那么學學陶淵明,拿起手中的筆寫下:“我心中的‘桃花源’”吧!

  八年級上冊《桃花源記》教案 篇6

  教學目的

  1、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指導學生掌握、積累一部分文言常用詞語,了解古今異義現象。

  2、熟讀課文,理清課文的線索。

  3、聯系時代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傾向和社會理想

  教學重點

  1準確地翻譯全文,并積累常用文言詞語的用法。

  2、研讀課文,整體把握文章內容。

  教學難點

  了解作者筆下的社會理想;理解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教學過程

  一、導人課文,簡介作者。

  1、展示幾副圖畫,讓學生聯想到世外桃源這個成語,并讓學生談談心中的世外桃源。

  2、介紹陶淵明及時代背景,自然導人課文,引起學生閱讀課文的興趣。

  二、初讀課文,疏通文意。

  1、請一位學生朗讀課文,要求讀出感情,咬準字音。(讀完后由同學做適當評價)

  2、商討學習文言文的方法

  3、疏通文意:學生提出的疑惑的字詞、釋義,師生共同解決。

  4、指導學生理解文中所出現的古今異義的.詞語。

  三、再讀課文,概括故事情節。

  1、有感情地齊讀課文,加深對課文內容和思想感情的理解。

  2、用簡潔語言概括故事情節,理清課文結構。

  3、讓學生談談自己對桃花源的印象。

  四、訪談練習

  設置情境,利用“時空在線”專訪節目深化理解,研讀課文。假設教師以節目主持人的身份穿過時空隧道,來到一千六百多年前的東晉時代的桃花源中,對村民現場采訪。

  采訪問題:

  1、請問你們是怎么來到這里的?(我們的祖先為了躲避秦時戰亂,逃到這個與世隔絕的地方,時間長了,我們就不再出去了。)

  2、你們知道現在是什么朝代嗎?你們想出去嗎?(漁人說是晉朝。想出去,因為外面世界很精彩;不想出去,因為外面兵荒馬亂。)

  3、能為觀眾朋友介紹一下你們桃花源的自然環境嗎?(我們這里土地平整開闊,房屋整齊,有肥沃的土地、美麗的池塘,真是山青水秀,人杰地靈!)

  4、你們為什么不讓漁人向外人介紹桃花源呢?(不希望外人打擾我們幸福安寧的生活)

  5、你能對我們觀眾朋友說說你們桃花源居民的風俗習慣嗎?(我們這兒的人都很勤勞……很樸實,還有,我們很好客。

  6、在節目的最后,請桃花源的村民用一句話概括一下桃花源的特點。(1、我們桃花源風景優美。2、我們桃花源民風淳樸。3我們桃花源居民生活幸福。4、我們桃花源沒有剝削,沒有壓迫。)

  五,品位研讀、主題探究。

  1、大家相信這樣一個美麗的地方在東晉年間存在嗎?(讓學生從文章中找線索來考證)

  2、作者寫《桃花源記》的目的是什么?

  六、拓展延伸

  假如陶淵明來到大家面前,你最想對他說什么?

  總結:這節課,我們走近了陶淵明,了解了陶淵明。雖然陶淵明向往的理想社會還帶有這樣那樣的局限性,但他對理想的追求,對黑暗現實的否定,還是值得肯定的。歲月流逝,滄海桑田。多少年過去了,于東晉時代相比,如今的中國已經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毛澤東同志有這樣的詩句;“陶令不知何處去,桃花源里可耕田。”神州大地,山川錦繡,人民富足,陶淵明若是地下有知,一定會感到無比欣慰。

  好,這節課上到這里。

  八年級上冊《桃花源記》教案 篇7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熟讀,美讀直至背誦課文。

  2、整體把握在課文內容。

  3、領會作者的創作意圖。

  過程與方法

  反復誦讀、疏通文意(第一課時),多媒體教學情景引領,把握兩個問題切入,背景交代,主題呈現,拓展延伸。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體會作者對理想生活和社會的渴望及對現實的否定,引領學生熱愛生活,珍惜美好的今天。

  教學重點、難點:

  1、集中研討桃花源內的美景及人的生活狀況。

  2、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故事的寓意

  教學方法:

  朗讀、體驗感受、 對話交流、探究思考。

  教學手段:

  多媒體輔助教學。

  教學過程:

  一、導語設計:有人說,一個熱愛生活的人即便在最痛苦的時候,也能找到美好的因素。陶淵明的生活充滿坎坷磨難,可是他筆下的桃花源卻美麗得神秘,這節課,讓我們再次走進它。

  二、學生美讀課文,調動情感,引領思緒。

  三、美圖展示,學生齊讀,調動想象思維:桃花源給了你怎樣的印象?

  1、文中哪段文字是對桃花源自然風光的描繪?請展開想象,用自己優美的語言描繪一番(強調不能是翻譯)。用什么詞加以形容?(生找出后讀)教師點撥:進入桃花源,漁人驚呆了,展現在眼前的是,平坦而開闊的土地,香花野草遍覆其上,房屋整齊有致,美麗的池塘有魚兒歡悅,恣意地暢游,是桑林竹樹間鳥兒啁啾而鳴,盡情歡唱,田間的的小路悠遠綿長縱橫交錯,村落間雞犬聲彼此相聞……(預設:花瓣紛飛、綠水潺潺、嫩草柔柔、桑郁郁、竹森森小路悠悠)這是一幅寧靜的、淡遠的、美麗的、優美的、祥和的、古樸的……田園風景畫。生齊讀。

  2、這樣美的去處,這里的人們生活的如何呢?跳讀:看桃花源的人是一番怎樣的生活情景?“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便要還家,為設酒殺雞作食”“ 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學生表達。教師點撥:男男女女往來耕作,樂其業;老老少少無憂無慮,安其居。人們過著自食其力,自給自足的生活,并且自得其樂。這里的人們熱情好客,民風淳樸。

  其間以問梳理第二段內容:⑴為什么桃花源人“見漁人,乃大驚”?⑵你認為桃花源人為什么“皆嘆惋”?嘆些什么?⑶漁人與桃源人的的對話是怎樣的?⑷為什么叮囑漁人“不足為外人道也”?

  3、這樣美麗祥和的社會之所在,今天通常用一個成語來形容——世外桃源。請解釋。

  4、既然是幻想的世界,又如何理解作者的有意虛構,用意何在?哪些語句,文段有所流露?小組合作探究

  教師點撥:作者筆下的世外桃源景色優美,土地肥沃,資源豐富,民風淳樸社會平等,人民安居樂業,生活得自由快樂,沒有剝削,沒有戰亂——這在當時不可能存在,由開頭的“忽逢”“遂迷”“未果”及后來漁人的尋而未得暗示桃源是作者虛構的理想社會。種種描寫為桃花源增添了神秘的色彩,表面寫其隱蔽,實質以其虛幻的,不可能的暗示當時社會的黑暗,寄托了作者對自由的幸福美好生活和理想社會的向往與追求。表達了廣大人民的意愿和心聲。

  四、背景交代:

  本文大約寫成于南朝宋武帝永初二年,作者57歲時。當時的統治者內部互相傾軋,戰亂頻繁,加之統治者日益加重對人民的'盤剝和壓榨,給百姓造成了家破人亡,妻離子散,民不聊生的慘象,陶淵明對此深有感觸,對當朝者的不滿加深了他對現實社會的憎恨,但又無能為力,只能逃遁,選擇遠離。只好借助文字抒懷。

  五、我眼里的陶澤令。

  由于他對現實對社會對人生對生死的徹悟,

  由于他的博聞強識和豐富的人生閱歷,

  他清高傲骨,不媚流俗,他不愿在腐白的官場蠅營狗茍,不愿與濁世同流合污,

  他炒了俗世,救贖自己,選擇做一介自由的農夫,投身于自在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

  早在《愛蓮說》中,我便欽慕他作為隱士的特立獨行;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我又艷羨他悠閑自適的那份愜意。他愛菊還嗜酒,他說“我醉欲眠卿且去”,又讓我懂了他的率真與自然……

  xx后世的人們尊崇他:孟浩然、李白、杜甫贊美他的詩句呈現

  xx《桃花源詩》呈現

  六、小結:走出這個亦真亦幻的世外桃源,我不得佩服作者的醉翁別意,他讓我們不得不審視我們的生活和生活的時代,而我要說的是熱愛生活,珍惜今天。

  七、作業:

  1、背誦全文。

  2、背誦陶淵明其他詩作。

  3、日記記錄收獲。

  八、板書設計:

  桃花源記

  陶淵明

  景之美 優美寧靜祥和和平自由幸福 世外桃源

  人之美 熱情好客 ,民風淳樸 。 人之樂趣

【八年級上冊《桃花源記》教案】相關文章:

桃花源記經典教案08-18

桃花源記教案08-25

桃花源記 教案09-25

《桃花源記》教案08-16

《桃花源記》教案05-17

桃花源記教案05-21

八年級語文桃花源記教案(精選11篇)06-26

桃花源記精品教案06-16

桃花源記的教案及板書09-08

桃花源記獲獎教案09-30

人人狠狠综合99综合久久,欧美日韩国产精品中文,极品精品国产超清自在线,人人澡欧美一区
亚洲综合色自拍一区首页 |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和欧美四区 | 特级婬片女子高清视频国产 | 亚洲欧美偷拍五月天 | 亚洲午夜福利片在线电影 | 自偷精品精品国产日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