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淵明的田園詩

時間:2024-12-16 16:45:05 智聰 陶淵明 我要投稿

陶淵明的田園詩10首

  在學習、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一定沒少看到經典的古詩吧,從格律上看,古詩可分為古體詩和近體詩。還苦于找不到好的古詩?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陶淵明的田園詩,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陶淵明的田園詩10首

  一、飲酒(其五)

  陶淵明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二、歸園田居(其一)

  陶淵明

  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

  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

  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

  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

  方宅十余畝,草屋八九間。

  榆柳蔭后檐,桃李羅堂前。

  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

  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

  戶庭無塵雜,虛室有余閑。

  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

  三、歸園田居·其三

  【作者】陶淵明 【朝代】魏晉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

  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無違。

  四、移居二首

  【作者】陶淵明 【朝代】魏晉

  昔欲居南村,非為卜其宅。

  聞多素心人,樂與數晨夕。

  懷此頗有年,今日從茲役。

  敝廬何必廣,取足蔽床席。

  鄰曲時時來,抗言談在昔。

  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

  春秋多佳日,登高賦新詩。

  過門更相呼,有酒斟酌之。

  農務各自歸,閑暇輒相思。

  相思則披衣,言笑無厭時。

  此理將不勝?無為忽去茲。

  衣食當須紀,力耕不吾欺。

  五、歸園田居·其五

  【作者】陶淵明 【朝代】魏晉

  悵恨獨策還,崎嶇歷榛曲。

  山澗清且淺,可以濯吾足。

  漉我新熟酒,只雞招近局。

  日入室中暗,荊薪代明燭。

  歡來苦夕短,已復至天旭。

  六、歸園田居·其二

  【作者】陶淵明 【朝代】魏晉

  野外罕人事,窮巷寡輪鞅。

  白日掩荊扉,虛室絕塵想。

  時復墟曲中,披草共來往。

  相見無雜言,但道桑麻長。

  桑麻日已長,我土日已廣。

  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

  七、讀山海經·其一

  【作者】陶淵明 【朝代】魏晉

  孟夏草木長,繞屋樹扶疏。

  眾鳥欣有托,吾亦愛吾廬。

  既耕亦已種,時還讀我書。

  窮巷隔深轍,頗回故人車。

  歡言酌春酒,摘我園中蔬。

  微雨從東來,好風與之俱。

  泛覽《周王傳》,流觀《山海》圖。

  俯仰終宇宙,不樂復何如?

  八、歸園田居·其四

  【作者】陶淵明 【朝代】魏晉

  久去山澤游,浪莽林野娛。

  試攜子侄輩,披榛步荒墟。

  徘徊丘壟間,依依昔人居。

  井灶有遺處,桑竹殘杇株。

  借問采薪者,此人皆焉如?

  薪者向我言,死沒無復余。

  一世異朝市,此語真不虛。

  人生似幻化,終當歸空無。

  九、癸卯歲始春懷古田舍二首

  【作者】陶淵明 【朝代】魏晉

  在昔聞南畝,當年竟未踐。

  屢空既有人,春興豈自免。

  夙晨裝吾駕,啟涂情已緬。

  鳥弄歡新節,泠風送馀善。

  寒竹被荒蹊,地為罕人遠;

  是以植杖翁,悠然不復返。

  即理愧通識,所保詎乃淺。

  先師有遺訓,憂道不憂貧。

  瞻望邈難逮,轉欲志長勤。

  秉耒歡時務,解顏勸農人。

  平疇交遠風,良苗亦懷新。

  雖未量歲功,既事多所欣。

  耕種有時息,行者無問津。

  日入相與歸,壺漿勞近鄰。

  長吟掩柴門,聊為隴畝民。

  十、酬劉柴桑

  【作者】陶淵明 【朝代】魏晉

  窮居寡人用,時忘四運周。

  櫚庭多落葉,慨然知已秋。

  新葵郁北牖,嘉穟養南疇。

  今我不為樂,知有來歲不?

  命室攜童弱,良日登遠游。

  1、導言

  陶淵明是中國文學史上影響極為深遠的著名詩人和散文家,特別是他的田園詩為中國古典詩歌開辟了一個新的境界,巧妙地將情、景、理三者結合起來描述農村風光和田園生活,詩歌風格清新、自然,描寫細膩,具有強烈的藝術魅力。

  陶淵明的詩,可以分為述懷、哲理和田園詩三部分,共約六十首左右,而田園詩三十首左右,約占一半。陶淵明的田園詩在中國詩史上占據著極為重要的地位,是中國田園詩的奠基之作。他繼承了古代農事詩的優良傳統,擴大了詩歌題材,并在思想藝術上有新的突破,在玄言詩彌漫的東晉詩壇上,獨樹一幟,為詩歌的發展開辟了新的道路。隋唐以后大批以田園詩創作著稱的詩人和詩作陸續涌現,都直接或間接地受到陶淵明的影響。

  陶淵明的田園詩在東晉末年產生,與當時的社會文化背景緊密相關。魏晉時期,地主莊園經濟進一步發展。永嘉之亂后,南逃的士族地主在東晉政權的庇護下,廣置田園,掠奪土地,階級矛盾日益激化。思想意識形態領域中,崇自然、尚清談的玄學風氣極盛,加上佛教的廣泛傳播,儒家經學暫時沒落。當時的士族文人往往生活糜爛,意志頹廢,精神上紛紛向“玄之又玄”的老莊道學尋求寄托,有的縱情山水,以隱居逃避現實,所以文學領域玄言詩、山水詩盛行一時。與此相反,一部分不滿現實的文人士大夫,深感仕途黑暗,于是棄官歸隱,躬耕自食,去探索人生的真諦,尋求個人安生立命的場所,漸漸與統治集團有了距離,因而更接近于廣大勞苦大眾。陶淵明就是這些文人士大夫中的杰出代表。

  陶淵明的田園詩創作,還有其獨特的個人生活經歷和思想基礎。他出身于一個沒落士族地主家庭,少年生活在農村環境,家鄉故園的風光,這些都對他的思想和創作提供了充足的養料。仕宦歸來,他“未嘗有所造詣,所之唯至田舍及廬山游觀而已”(《晉書·隱逸傳》)。他的后半生更是長期活動在百里之內的農村,接觸的多是田野村夫,議論的多是稻麥桑麻,過著粗衣淡食的貧士生活。長期的農村生活實踐,為他的田園詩提供了取之不盡的生活源泉。

  另外,個人的人生志向對他的田園詩創作有重要的影響。“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歸園田居》之一),道出了他從小就喜愛“丘山”的志向。“望云漸高鳥,臨水愧游魚”(《始作鎮軍參軍經曲阿作》)表達了他渴慕自由的性格。雖然我們不能單純強調作家個人氣質對生活道路的選擇和文學創作的影響,但我們也沒有理由忽視這一點。

  2、陶淵明田園詩所反映的生活內容

  陶淵明三十歲左右進入仕途,或出或入,終因不愿為“五斗米”折腰,解綬去職,歸隱田園,息交絕游,開始了真正的隱士生活,寫下了大量的田園詩。這些田園詩反映的生活內容豐富多彩。初歸田園后,陶淵明用他的筆描繪了他對田園生活的喜悅。這在他的《歸去來兮辭》中已有充分表現,而在《歸園田居》詩第一首中更表達得淋漓盡致: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誤落塵網中,一去十三年。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方宅十余畝,草屋八九間。榆柳蔭后檐,桃李羅堂前。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巔。戶庭無塵雜,虛室有余閑。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

  這首詩充滿了逃離樊籠、獲得自由的欣喜之情。他終于從“塵網”中解脫,就象鳥歸山林,魚回深池一樣快活地長噓了一口氣。在他眼中,故園附近的景物都倍感親切,就象闊別多年的老友再次相逢,不由得脫口而出地一一數其名字,以發泄無法遏制的激情。方宅、草屋、榆柳、桃李似乎都張開雙臂歡迎他,有了生命,而狗吠、雞鳴都充滿了詩意。這與官場的令人室息、仕途的坎坷陷阱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陶淵明歸隱田園后,親自參加了農業勞動,他認識到人生于世必須勞動,否則會受饑寒。他寫下了《勸農》詩:

  氣節易過,和澤難久。翼缺攜麗,沮溺結耦。相彼賢達,猶勤隴畝,矧茲眾庶,曳裾拱手!

  民生在勤,勤則不匱。宴安自逸,歲暮奚翼!儋石不儲,饑寒交至,顧爾儔列,能不懷愧!

  在更多地接觸到勞動人民,參加農業勞動以后,陶淵明更加深刻地認識到農民耕田的艱辛:

  人生歸有道,衣食固其端。孰是都不營,而以求自安。開春理常業,歲功聊可觀。晨出肆微勤,日入負來還。山中饒霜露,風氣亦先寒。田家豈不苦?弗獲辭此難。四體誠乃疲,庶無異患干。(《庚戍歲九月中于西田獲早稻》)

  勞動,對一個士大夫知識分子來說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但詩人已認識到勞動是必要的,他對躬耕生活有了感情,對農民的苦難有了同情,并和農民之間有了經常性的交往:農務各自歸,閑暇輒相思,相思則披衣,言笑無厭時。(《移居》之二)

  由“相思”到“言笑”,和農民之間建立起了相通的思想感情。再看《歸園田居》之二:

  時復墟曲中,披草共來往。相見無雜言,但道桑麻長。桑麻日已長,我土日已廣。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

  可以看到,長期的田居生活和參加生產勞動,陶淵明已經與農民有了共通的語言,這對一個士大夫知識分子來說是難能可貴的。

  農事歌詠在陶淵明的田園詩中占據了極大的篇幅。作為一個農業勞動的參與者,以怡然自得的心情,把農村生活如實地大量寫入詩中,這是陶淵明在我國詩歌史上的創舉。除了反映農作的詩篇外,他還以喜悅的心情寫下了許多優美的農村自然圖景和生活圖景。如前所引的“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巔”;“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表現了完美的生活情趣和民俗特征。

  總之,陶淵明的田園詩不僅反映了他個人的田園生活經歷,更廣闊地反映了當時農村的生活狀況,既是詩,又是史。

  3、田園詩反映的思想矛盾

  作品不僅是作家真實的外在生活的反映,更是作家精神生活的鏡子。陶淵明早年寄身仕途,親嘗了宦海浮沉之苦,中年以后躬耕壟畝,飽經風霜雨露,漸進晚年,更目睹了王朝換代的巨變。不容否認,他的田園詩有“穎脫不羈,任真自得”的反映封建士大夫閑適自得的個人情趣的“超然靜穆”的一面,但是由于他早年政治上極度苦悶,晚年生活上極度貧困,感發出來的詩篇就不僅是超然世外、飄飄欲仙式的。從他的田園詩,我們還可以看出他的心靈深處的痛苦與矛盾。

  首先是儒家的“用世”思想與道家的“避世”思想的矛盾。他在《飲酒》詩中說:“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經”。六經,指儒家的六部經典。這極鮮明地反映了陶淵明自幼深受儒家思想的熏陶,自然懂得儒家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道理,更明白儒家標榜的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我們看他的詩:

  憶我少壯時,無樂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騫翮思遠翥。(《雜詩》之五)

  顯然,陶淵明年輕時也有過遠大報負,夢想建功立業,展翅高飛。但是,他的理想并未成為現實。“日月擲人去,有志不獲聘,念此懷悲凄,終曉不能靜”(《雜詩》之二),表現他曾經也有過功業未競的焦慮。盡管他后來極力遮掩這一點,聲稱出仕只是為了糊口養家,但我們可以明白他的初志并非如此。只是經歷了仕途挫折后,他才歸隱田園,并不是真的忘懷了現實,生來就要作隱士。

  歸隱田園,是對黑暗現實的另一種抗議。儒家主張“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主張“天下有道則現,無道則隱”。隱士出現的本身,就已證明了當時的現實是“天下無道”。

  陶淵明的田園詩,既體現了道家崇尚自然的意識,又表現了心理上閑適自得的一面,特別是莊子順應自然的宇宙觀,對他有深刻的影響,但他并沒有忘卻世事,精神深處常常進行著“獨善”與“兼濟”、“出仕”與“歸隱”的激烈斗爭。他的詩句“不言春作苦,常恐負所懷”,為什么有這種焦慮呢?正表明“仕”與“隱”的思想互相在斗爭,他怕某一天改變心意出去作官,而辜負了現在的志向。

  其次是苦難的社會現實與烏托邦理想的矛盾。這深刻反映在《桃花源記并詩》之中。桃花源的理想顯然有孔子“大同”思想與老子“小國寡民”思想的痕跡。但它的產生,不僅僅是對孔子、老子思想的簡單復制,而具有時代特征。天堂的影子在人間,“桃花源”的設計正表明了當時廣大人民擺脫苦難,建立一個“春蠶收長絲,秋熟靡王稅”的理想社會的愿望。東晉末年,士族地主大量兼并土地,失去土地的人民背井離鄉,逃避山林。陶淵明長期生活在農村,與農村各層人民長期相處,休戚與共,有著密切的交往和真摯的感情,對他們的痛苦生活、美好愿望十分熟悉和了解。詩人在這基礎上,設計出了“桃花源”這樣一個沒有剝削、沒有壓迫的理想社會。但是,桃源理想在當時是根本無法實現的烏托邦,這一點陶淵明也有自知之明,通往桃花源的路徑再也找不到了。即使如此,桃花源的理想在封建社會的漫漫長夜里點燃了一支火炬,通過桃花源,人們可以對照自己生活的這個不公平的世界,從而激勵人們奮起反抗。正因為《桃花源詩》閃爍著人道主義的光輝,所以代表了詩人思想發展和藝術實踐的最高成就。

  田園詩反映陶淵明的思想是多方面的,而他思想中的矛盾也不僅僅表現在上述兩個方面。文學本身就是苦悶的象征,陶淵明的田園詩也一樣。我們從他的飄逸灑脫中,依稀可以發覺他心靈上的創痛。“流淚抱中嘆,傾耳聽司晨”,“理也可奈何,且為陶一觴”,表明他對世事并沒有冷淡和忘卻。消極歸隱,借酒澆愁,都無法消除他思想中的矛盾。今天我們讀陶詩,不僅要欣賞他清麗自然的詩句,還要理解這些詩句后面的深刻意蘊。

  4、田園詩的藝術特色

  陶淵明的田園詩是中國文學史上的瑰寶,它開創了中國古典詩歌的一個重要流派,在藝術上取得了重大成就。特別是在描寫農村風光和田園生活上,別開生面,以其強烈的藝術魅力,給讀者以美的享受。陶淵明田園詩的藝術特色是多方面的。在他的筆下,田園、勞動第一次具有真正的審美意義。他開創的詩歌傳統,被后代許多詩人繼承和發揚。如唐代的王維、孟浩然、儲光羲、韋應物、柳宗元等人,都是他的這一傳統的繼承者。而李白、白居易、辛棄疾、蘇軾等大詩人,都直接或間接地受到陶淵明的影響,由此可見陶詩的藝術影響。

  陶淵明的田園詩的藝術特色,可以歸納為以下四個方面。

  4.1清新的筆法。這與當時詩壇上流行的形象模糊、晦澀難解、淡而寡味的玄言詩形成了鮮明的對照。陶淵明刻劃田園山水,絕不追求華麗的語言與表面的形似,而是隨意點染,清新自然,而有無盡的神韻。如:“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飲酒》之五)。這幅在南山襯映下的薄暮美景,在詩人的會心感受下呈現在眼前。在這首詩中,“見”字體現了全詩的神韻。“見”字之妙在于表示是南山自然地反映入眼中,是詩人采菊時偶然的視線觸及,也是心境悠然才能得到的。如果改用“望”字,就是刻意追求,意味索然,而且與“悠然”不相應了。這首詩典型地體現了陶淵明清新自然的筆法。這類筆法在陶詩中不勝枚舉。如“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巔”(《歸園田居》之一),隨意拈來,即成佳句,耐人尋味。

  4.2細膩的描寫。陶淵明的田園詩植根于田園生活,他對田園生活的切身感受,融化在詩歌之中,最平常的方宅草屋,綠樹繁花,遠村近煙,雞鳴狗吠,在他的細膩描寫下,都顯示出無限的生機,構成一幅幅美麗的鄉村圖畫。我們看他的詩:

  悵恨獨策還,崎嶇歷榛曲。山澗清且淺,遇以濯吾足。漉我新熟酒,只雞招近局。日入室中暗,荊薪代明燭。歡來苦夕短,已復至天旭。(《歸園田居》之五)

  詩中的意思是:扶著拐杖,從崎嶇彎曲的山間小路回來,先在山澗小溪中洗一洗走得發燙的腳。然后斟滿一壺酒,宰殺一只雞,請來鄰居,痛飲幾杯。太陽下山了,就用火把照明,只恨夜太短。這首詩展示了濃厚的生活情調,表現了陶源明對田園美和田園生活的敏銳觀察力。他善于挑選富有詩意的題材,并通過細膩的描寫,給人以美的享受。

  4.3質樸的語言。陶淵明的田園詩能夠千古流傳,與它語言的質樸關系很大。陶淵明獨特的生活經歷,樸素的農村生活和平淡的田園景色,要求盡可能采用近似“田家語”的樸素的語言和白描手法,從而形成田園詩平淡自然的風格,達到“一語天然萬古新,豪華落盡見真淳”(元好問《論詩三十首》)的藝術效果。陶源明的田園詩,農家生活氣息濃厚,又體現了“貧士”詩人自己的性格。我們以他的《移居》第二首詩為例:

  春秋多佳日,登高賦新詩。過門更相呼,有酒斟酌之。農務各自歸,閑暇輒相思。相思則披衣,言笑無厭時。此理將不勝,無為忽去茲。衣食當須紀,力耕不吾欺。

  詩酒相和,歡聚言笑,經紀衣食,不忘力耕,平淡、枯燥的鄉間生活,在他的筆下,卻如此富有詩意。他并沒有雕詞琢句、裁云繡月,用的只是樸素的口語化句子,如實寫來,他的詩篇看來古樸無華,讀起來卻瑯瑯上口。又如“平疇交遠風,良苦亦懷新。雖未量歲功,即事多所欣”,用樸素精練的語言,逼真地描繪了自然景物。吟讀此詩,仿佛眼前展現了一片廣闊的田野,清風徐來,綠油油的莊稼碧波蕩漾,生意盎然。象這樣樸素明朗、生動自然的語言,理所當然地獲得了歷史上更多讀者的喜歡。

  4.4情、景、理交融的藝術境界。詩歌創作中,情、景、理三者交融是至關重要的,而情又是最為重要的。離開情的景就沒有了生氣,離開情的理更是“淡乎寡味”的空理。景和理如果沒有濃厚的感情滲透,便失去了作品的生命力。在陶淵明的田園詩中,飛禽走獸、花卉草木和山山水水都飽含了強烈的思想感情;同時,詩人又善于寓情于理,把自己對人生、對現實的深刻認識形象化,把詩情與哲理、與景物緊密結合起來,因而給人以清新自然、毫不枯燥的感覺。如《歸鳥》詩,全篇寓意明顯,這只倦飛的歸鳥,正是作者人格的象征。歸鳥的一舉一動,都體現著詩人的思想和性格,詩中的每一項景物,無不帶上陶淵明的感情色彩。又如《飲酒詩》第五首:“結廬在人境”一章,無法說是田園詩還是詠懷詩、哲理詩,因為詩中景、情、理水乳交融,互相滲透,互相襯托,無論你從哪個角度去欣賞,都能領略到不同的奇趣,享受到無盡的美。這種深厚醇美的藝術境界,決定了陶淵明在中國文學史上無法替代的地位。

  5、結束語

  陶淵明的文學成就,特別是他的田園詩,千百年來一直是人們研究的熱點。他的田園詩,有其賴以產生的社會文化背景,反映了豐富的社會生活內容,也反映了他的出仕與歸隱,希望與失望,痛苦與歡樂的思想矛盾。從中我們可以看出生逢亂世、懷才不遇的封建知識分子復雜的思想感情,即使退隱以后,也并未忘情政治,心情并未真正平靜下來。他的詩文,平易樸實,清峻自然,淳厚有味,語言真切,樸素,簡潔,明確,通俗而精練,深入淺出,在當時崇尚雕琢,追求形式,駢儷盛行的時代,他異軍突起,獨樹一幟,創作出的那些質樸優美,生動活潑并富有情韻的作品,具有非常進步的意義。他開創的田園詩體,為古典詩歌開辟了一個新的境界。

【陶淵明的田園詩】相關文章:

陶淵明的田園詩06-28

陶淵明田園詩集11-02

陶淵明田園詩11-14

陶淵明《田園詩》07-15

陶淵明田園詩歌10-22

陶淵明田園詩詞10-19

陶淵明田園詩句07-27

陶淵明的田園詩集錦10-23

論陶淵明的田園詩08-23

人人狠狠综合99综合久久,欧美日韩国产精品中文,极品精品国产超清自在线,人人澡欧美一区
久久婷婷色综合2020 | 最新国产精品久 | 久久综合免费视频 | 日韩欧美综合在线 | 日本色道亚洲精品 | 色窝窝在线视频免费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