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石潭記教案

時間:2024-07-19 12:01:35 小石潭記 我要投稿

有關小石潭記教案范文匯編九篇

  作為一名為他人授業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設計一份教案,教案是保證教學取得成功、提高教學質量的基本條件。那么寫教案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小石潭記教案9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有關小石潭記教案范文匯編九篇

小石潭記教案 篇1

  一、導入新課

  唐代著名作家柳宗元,想必大家并不陌生,上學期我們學過他的《黔之驢》,今天我們來學習他的《小石潭記》。

  二、明確目標:

  1、疏通文意,落實字詞,整體感知文章內容

  2、理清文章結構

  三、齊讀課文

  四、教學目標完成

  1、討論下列問題

  作者是怎樣發現小石潭的.?

  --隔著茂密的竹林,聽到了水聲,好像身上佩戴的玉佩,玉環相碰發出的清脆聲音,我的心情也歡快起來。

  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樣的?

  --一整塊石頭作為潭底,靠近岸邊,有一圈從潭底周圍突出水面底石頭,成為不同底形狀。

  游魚和潭水有什么特點?

  --潭中底魚大約有一百來條,都好像在空中游動,沒有什么依靠似的,陽光直找到水底,魚的影子散在水底,靜止不動;忽然向遠處游走了,往來很快。

  作者是怎樣描寫潭中景物的?

  --潭的四面被竹子和樹木圍繞著,寂靜寥落,沒有人家,使得心神凄涼,寒氣透骨,感到悲哀深沉。

  課文是按游覽的順序來寫,條理清楚,請說說本文的寫作思路。

  --發現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氣氛

  2、 熟讀課文

  五、 布置作業

  1、 熟讀并背誦課文

  2、 翻譯全文

小石潭記教案 篇2

  一、教學的目標

  (一)知識教學點

  掌握記敘的順序。

  (二)能力訓練點

  學習綜合運用多種技巧,細致真切地描寫事物的方法,培養學生有意觀察的能力。

  (三)德育滲透點

  體會作者筆下永州小石潭的優美景色,培養健康的審美情趣,對學生進行美育教育。

  (四)美育滲透點

  領略文中描寫的自然風光的美。

  二、學法引導

  學習本文,重點是背誦及體會文章寫景抒情的方法。把握課文內容可以從寫作順序入手。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應聯系作者生平和與作背景。

  三、重點、難點、疑點及解決辦法

  1.重點:①掌握記敘的順序。②學習綜合運用多種技巧,細致描寫事物的方法。

  解決方法:教師講解。

  2.難點:樹、石、水、魚特點及對它們的準確描寫。

  解決方法:學生自讀,從書上勾畫出來。

  3.疑點:文章結尾部分感情基調為何與前不同?

  解決方法:教師啟發,學生回答。

  四、課時安排

  1課時

  五、教具學具準備

  六、師生互動活動設計

  1.通過課文,把握文章大意。

  2.精讀課文,體會寫景抒情方法。

  3.聯系作者生平及寫作背景體會文中思想感情。

  4.口頭學生作文:根據教師展示的畫面,細致觀察,然后進行口頭小學生作文訓練。

  七、教學步驟

  導語杜甫曾有詩云:“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可見,景與情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柳宗元被貶永州時曾寫過永州八記,寄情山水,落筆不俗,視角獨特,如一幅優美的山水畫展現在我們面前。今天,我們就一同欣賞他的八記之一—《小石潭記》。

  (一)整體感知

  1.學生根據工具書、課下注釋,自讀課文,掃除文字障礙。

  2.默讀課文,了解課文內容、順序,學生回答,教師點撥。

  第一段,寫小石潭的出現、潭的結構特點及周圍景物。

  第二段,寫潭中游魚。

  第三段,寫潭水的源流。

  第四段,寫作者游覽感受。

  第五段,寫作者游覽感受。

  3.朗讀課文,體會文章中寫景的優美文字,找出欣賞點,講明為什么?

  (1)近岸,卷石底以出,為坻,為嶼,為嵁,為巖。

  坻、嶼、嵁、巖,形狀各異,寫出了潭的奇特可愛。

  (2)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

  三句描寫潭邊景物。“蒙、絡、搖、綴”觀察入微,刻畫精確。

  (3)“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

  特寫游魚,游魚空游無依,實則旁襯水清。

  (4)“日光下徹,影布石上,佁然不動;俶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游者相樂。”

  寫魚的情態。“佁然”“俶爾”“翕忽”寫得惟妙惟肖。“樂”字寫魚,也是寫人的心境。

  (5)“潭西南面望,斗折蛇行,明滅可見。”

  明、滅,描寫溪水因岸勢曲折而時隱時現的狀態,寫得真切、形象。

  (6)“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筆意飄渺,引人遐想,“其岸”“其源”補述出“望”的對象。

  (7)“坐潭上,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凄神寒骨,悄愴幽邃,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

小石潭記教案 篇3

  內容預覽:

  《小石潭記》教案

  一、教學目標

  1.理解識記下列文言(常見)詞語的意義或用法:

  寂寥 幽邃 居 隸(實詞) 以 可 以為(虛詞)

  理解下列語句中文言詞的活用:

  心樂之 斗折蛇行 凄神寒骨

  2.感受小石潭獨特的自然景物美和作者游樂的心情體驗,體會作者寫景狀物的準確傳神。

  二、教學重點

  體會作者寫景狀物的準確傳神。

  三、教學難點

  理解作者坐小石潭上“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的心理感受。

  四、教學時數

  2課時

  五、預習要求

  1.查閱有關資料,了解柳宗元的生平、主要作品。

  2.誦讀課文(不少于三遍),借助注釋口譯全文,發現標記疑難詞句,并試行索解。

  六、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導入課文

  方法一:本文寓情于景,可誦《江雪》導入,賞析詩中的景與情,引導學生領會柳氏的詩和游記景中寓情、寄情山水的特點,便于學生把握課文中的景與情。

  方法二:本文抒發的是作者遭貶后的心情,可適當從了解作者的身世遭遇及有關詩文(如韓愈的《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蘇軾的《江城子·密州出獵》)導入。

  二、感知課文

  1.學生朗讀課文。對朗讀中存在的問題給予糾正或示范,重點是對長句朗讀節奏的把握和感情的處理。

  3.學生提出疑難問題,師生討論解答。著重理解以下重點詞句:

  (1)“以”的用法:全石以為底(作為,成為) 卷石底以出(而) 以其境過清(由于)

  (2)名詞、形容詞的活用:

  斗折蛇行(名詞作狀語):像北斗七星那樣曲折,像蛇一樣蜿蜒而行。

  凄神寒骨(形容詞使動用法):使心神凄涼,令骨子感到寒冷。(或按課文注解譯)

  心樂之(意動用法):心里以之為樂(或:心中為此而高興、心中感到高興)。

  ⑶根據“教學目標2”,指導學生準確、流利地通譯全文。

  ⑷整體感受全文的感情脈絡:作者因遭貶失意而到山水中尋求解脫,發現潭水便感到高興,水之清、魚之樂又帶來了片刻歡愉,但凄清的環境又勾起自己謫居生活的悲涼心境,感情由“樂”而“凄”。

  三、課后作業

  1.背誦課文。

  2.你認為文中哪些描寫最具特色,特別精彩?你讀了之后有什么感受?

  3.完成課后“閱讀練習”一。

  第二課時

  一、揣摩品味

  1.根據上一課布置的'“練習2”進行匯報交流。

  2.根據學生的匯報交流進行講評,重點歸整出以下內容:

  第一段:①聽覺:未見水先聞聲,喻以玉響,清脆悅耳。

  ②視覺:清;觸覺:洌;精練傳神。

  ③視覺:石奇,形雜,樹木青翠,富于變化。寫石寫樹,都襯托水之“清”,全段寫發現水潭之樂,句式整散結合,用語簡潔自然,節奏張馳有致。

  第二段:①“空”:如無水之境,突出“清”。

  ②光與影:亦見水清。

  ③靜與動:游魚忽靜忽動,悠然自得,可愛之至;

  ④“樂”:擬人。全段以魚寫水,既寫出魚之可愛,也寫出水之清澈,又寫出人之歡愉。

  第三段:寫溪之曲折,比喻巧妙,生動形象,特征鮮明。“斗”與“蛇”,一靜一動,光線或明或暗,突出其曲折;“犬牙”比喻岸石,突出其參差錯落。

  第四段:寫四面環境,突出“寒”、“清”的特點,寄寓作者心境之寂寞。

  第五段:交待同游之人。

  二、熟讀背誦

  要求學生熟練而有表情地朗讀,有可能再將全文抄寫一遍。當堂背誦課文。

  三、比較拓展

  1.根據“練習8226;探究”一:討論本文與《與朱元思書》、《水經注》中寫水寫魚的異同。

  理解:三文都以魚寫水之清,吳文、酈文都直接寫水,柳文則作側面描寫,不著水字,卻處處寫水,以魚、石、影的清晰可見反襯水的清澈見底。柳文還移情于物,以魚之樂表現人之樂。

  2.有條件,還可以和蘇軾《江城子·密州出獵》同寫遭貶后的心態作比較,談談看法。

  可以見仁見智,各抒己見,不必統一認識。

  四、課后作業

  1.選擇完成《伴你學語文》中相應練習。

  2.閱讀《課外閱讀》(八上)中元結的《右溪記》一文,比較兩文寫法上的異同。

小石潭記教案 篇4

  一、設計思想:

  《小石潭記》是一篇充滿詩情畫意的山水游記,作者描繪小石潭的石、水、游魚、樹木,著力渲染了凄寒幽邃的氣氛,借景來抒發自己在貶居生活中悲涼凄苦的情感。我認為像這樣語言優美,膾炙人口的名篇佳作,能夠激起學生對古典文學的愛好,陶冶他們的審美情操。于是我決定教學本文時通過四讀:一讀,讀準字音,疏通文意;二讀,讀出感情,談談感受;三讀,傳韻味,養語感;四讀,放膽評,出口誦。重點涵泳品味語言,體會的寫景技巧方法。然后是創造性活動,“我是設計師”,設計一景點,并描繪景致。充分發揮學生的想象力,在想象中得到審美的樂趣。最后是課文延伸。讓學生搜集古詩文中描寫山水的名句,摘錄下來,選一二則加以賞析。讓學生進行語言積累,提高學生對祖國優美山水的審美能力。

  二、教學目標:

  1、誦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內容,領略小石潭美景,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學習綜合運用多種技巧,細致真切地描寫事物的方法,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和創新能力。

  3、涵泳品味語言,體會的寫景技巧方法,提高學生對優秀的文學作品的欣賞能力和對祖國優美山水的審美能力。

  三、教學重點:

  涵泳品味語言,體會的寫景技巧方法。充分發揮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在想象和創新中得到審美的樂趣,提高學生對優秀文學作品的欣賞能力和對祖國優美山水的審美能力。2-1-c-n--

  四、教學難點:

  理解文中的景情交融,領會作者的心境:前樂后憂,以樂襯憂。

  五、教學準備:

  學生課前搜集古詩文中的描寫山水名句,摘錄下來,選一二則加以賞析。

  六、教學過程:

  一)、導語:柳宗元參加王叔文的政治改革,失敗被貶官永州,這是他政治生涯的極大不幸。可永州有幸,養在深閨人未識的永州從此不再默默無聞,重現天日;山水游記有幸,它在柳宗元手里發展成為獨立的文學體裁,“永州八記”也成為中國古典文學不朽的名篇。

  板書課題:小石潭記 柳宗元

  二)、學習古文要反復誦讀,熟讀成誦。

  1、一讀,讀準字音,結合注釋,并大體弄懂的.意思。

  學生初讀 老師范讀 學生試讀學生齊讀相結合

  ①注意下列加點字的注音。

  篁竹 清冽 坻 嵁 佁然不動

  參差披拂 俶而遠逝 翕忽 悄愴幽邃

  ②區別下列句中詞的含義。

  (1)之:心樂之 乃記之而去

  (2)而:潭西南而望 乃記之而去

  (3)以:全石以為底 卷石底以出 以其境過清

  (4)環:如鳴佩環 四面竹樹環合

  (5)清:水尤清冽 以其境過清

  ⑶詞類活用

  斗折蛇行

  其岸勢犬牙差互

  潭西南而望

  學生看書下面的注釋,邊弄懂文意。不懂的詞句提出來師生共同解決。

  2、二讀,這一遍讀讀出的感情,讀出自己的感受。

  (1)探究一下的標題,結合課文內容說說文題的“小”字“石”字

  小在“全石以為底”;小在“潭中魚可百許頭”;小在魚“歷歷可數”;小在“俶爾遠逝,往來翕忽”等等。

  文中哪些景象與“石”有關:

  “全石以為底……為巖”這一句與石有關;“如鳴佩環”“水尤清冽”“其岸勢犬牙差互”等在前后加以照應。

  (2)本文的游覽順序是:發現小石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氣氛。

  (3)本文的作者流露的情感:“心樂之”“似與游者逗樂”“凄神寒骨,悄愴憂邃”,一樂一憂。

  3、三讀,涵泳語言,品味意蘊。比如哪些句子給你留下了深刻印象,哪些字眼的表達突顯功力。

  老師示例:如“水尤清冽”中的清冽,就突出了水的寒潔、清涼;“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這里有青青的樹和翠綠的藤蔓,它們纏繞在一起,織成一個綠色的網,點綴在小潭的四周,參差不齊的枝條,隨風擺動。這潭上12個字,便將小石潭周圍的極幽極佳的景致展現。21教育網

  學生品味詞句

  4、四讀,放膽評,出口誦。

  老師示例:第二段寫了潭中的游魚。寫時一石雙鳥,既寫魚之態,又寫水之清。寫游魚,動靜結合,顯出魚的活潑和情趣。課文多角度描繪景物,精美異常,說說你的體會。21·cn··c

  學生品評,賞析:

  如(1)聲形結合。發現小潭,先聞其聲,后見其形。

  (2)遠近交錯。“潭西南而望”這段是遠,下段“坐潭上”是近。遠遠近近,多層次地展示了小潭的景致。

  (3)動靜互襯。寫游魚,靜中有動,更顯環境的雅靜。

  (4)情景交融。作者把自己的心情和小石潭的環境結合起來,寓情于景,對景物的描繪,滲透作者自己的感受和情懷等等。21-cn-.c

  師生共同探討,明確作者的情懷,前樂后凄,以樂襯凄。水之清,魚之樂,給作者帶來了片刻的歡樂,但面對過清的其境,作者有了凄愴之感。作者寄情山水,是為了擺脫改革受挫,被貶遠方的壓抑煩惱之情,但歡樂只是短暫的,一經凄清環境的觸發,憂傷悲涼的心情又觸發了出來。2·1·c·n··

  學生在班上背誦喜愛的段落句子。

  三)、“胸中有丘壑”,我是設計師。根據課文內容,為小石潭設計景點。并用優美的語言,展開想象,來描繪其景致。21·世紀*教育網

  老師示例:據文中“隔篁竹”“伐竹取道”,設“竹徑通幽”景點。依山勢地形,蜿蜒前行。路寬約1米,兩旁翠竹搖曳,沁人心脾的是翠竹清香,耳邊還不時傳來婉轉悠揚的鳥鳴聲。 21*cn*c

  學生設計:如據文中“潭西南而望”這段,設“望溪亭”。一座木制的四角涼亭,依山傍水而建。亭中設有幾張木椅竹凳,憑欄遠眺,一條小溪迤邐而下,清泉石上流,令人心醉。21世紀教育網版權所有

  據文中“潭中魚可百許頭”,設 “觀魚臺”。小石潭四周,圍著一圈竹制欄桿。潭水清澈見底,潭中游魚似在空中游。樹蔓倒映潭底,和魚影交織在一起。

  學生還設計了“聽水軒”;”、“玉佩泉”、“翠蔓廊”、““品茗閣”等等。

  四)、課文延伸。你已學了不少描寫景物的古代詩文,交流描寫山水的名句,并說出自己的體會。

  風煙俱凈,天山共色。從流飄蕩,任意東西。(《與朱元思書》吳均)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望岳》杜甫)

  重巖疊嶂,隱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三峽》酈道元)

  高峰入云,清流見底。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皆備。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答謝中書書》陶弘景)

  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渡荊門送別》李白)

  秋風蕭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觀滄海》)曹操)

  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次北固山下》王灣)

  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陸游《游山西村》

  教學反思: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通過四讀,由淺及深地學習課文。在教學活動中我打破常規,調動學生學習興趣。課堂活動能抓住學生的心,拉近文言文和學生的距離。充分發揮學生主體性特點,激活其認知潛能。語文素質教育的“主體性”特點,確定了學生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的能動性地位,而以往“一字一句”式枯燥講解,使學生喪失了能動性。在一個個課堂活動設置中,進行不斷的思維交鋒,激活學生潛在的認知能力,歸還其“主體”的地位。

小石潭記教案 篇5

  【教學目的】

  1、知識與能力:

  ⑴ 學習按照一定順序組織材料和抓住事物特征,用鮮明生動的語言寫景狀物的方法。

  ⑵ 了解如若似的不同用法及以為在文中的用法。

  ⑶ 體會本文融情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藝術特色。

  2、過程與方法:

  ⑴ 介紹作者背景,導入課文。

  ⑵ 主要采取朗誦法、問答法和點撥法學習本課。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了解造成作者憂傷苦悶的原因,對封建官場有一定認識。

  【教學重、難點及教學突破】

  1、重點:

  ⑴ 指導學生背誦課文。

  ⑵ 體會文章寫景抒情的方法。

  2、難點:

  樹、石、水、魚的特點及對它們的準確描寫。

  【教學突破】

  這是中國古典文學的典范,教學時應該反復領讀、齊讀、提名讀。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準備】

  1、教師準備:

  了解與作品有關的史實。

  2、學生準備:

  預習課文,準確認讀課文下標注的字詞。

  【教學方法】

  點撥法。

  【教學過程】

  一、簡介作者,背景,解題

  1、由唐宋八大家中的韓流導入。

  2、簡介作者,背景,解題:記是古代的一種文體,主要是記載事物,往往通過記事,記物,寫景、記人來抒發作者的感情或見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二、學生賞讀課文

  1、范讀課文,然后學生朗讀課文,圈出生字、生詞。

  2、指導學生理解文章:

  板書:

  第一段:寫發現小石潭及小石潭的景物。

  第二段:寫潭水清澈,游魚活潑。

  第三段:寫作者探究到小石潭的水源及潭上的景物。

  第四段:寫作者對小潭總的印象和感受。

  第五段:記下與作者同游小石潭的人。

  3、課堂探究:

  ⑴ 文中哪些句子寫了石?請說明理由。

  ⑵ 文中哪些句子寫了水?請說明理由。

  ⑶ 文中的動與靜。

  ⑷ 文中的對比和烘托

  ⑸ 文中的景與情

  4、教師點撥:

  ⑴ 文中描繪的景物無不浸透著石的氣息。全石以為底,卷石底以出說明潭的確是個石潭如鳴佩環形容聲音嘹亮,說明石潭的不一般。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寫出了翠蔓附石而形成的優美形態。影布石上借印在石上的魚影表現水的'清澈透明。凄神寒骨不盡是石的冰涼,還含蓄地表達了作者憂傷、悲涼的心境。

  ⑵ 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動,,似與游者相樂這句話正面寫出游魚的生動活潑,從側面表現了潭水的清澈透明。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滅可見。用形象的比喻,寫出了小溪的形狀。

  ⑶ 對比:為了突出魚的生動活潑,把怡然不動和往來翕忽兩種情態加以對比,靜動相對,尤顯出魚的活潑。

  三、作業

  課后練習二。

小石潭記教案 篇6

  一、教學重點

  1.探究文中所寫景物的特點;掌握文中寫景手法;

  2.通過誦讀來欣賞文章的美。

  二、教學難點

  理解文中所表現的“樂”與“凄”的關系。

  三、教學過程

  【預習檢查】

  1.聽寫字詞。

  篁huáng 洌liè 坻chí 嶼yǔ 嵁kān 參差cī

  佁yǐ 俶chù 翕xī 悄qiǎo愴chuàng 邃suì

  2 文章第2段寫游魚與寫潭水之間有什么聯系?

  【目標展示】

  1.探究文中所寫景物的特點;掌握文中寫景手法;

  2.通過誦讀來欣賞文章的美。

  3.理解文中所表現的“樂”與“凄”的關系。

  【新知研習】

  上節課我們從全文寫景與抒情的角度入手解讀,這節課我們從其他的角度入手,體會文章的精妙之處。

  1.試從標題的四個字入手,說說題文之間有什么聯系?

  參考:①緊扣“石”的語句有:明寫的如“全石以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為坻,為嶼,為嵁,為巖”,“日光下徹,影布石上”,“其岸勢犬牙差互”等,暗寫的如“聞水聲,如鳴佩環”(只有水沖擊到石上才會有如此悅耳動聽的聲音),“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石的形狀各異導致“青樹翠蔓”形狀不同)等。

  ②緊扣“潭”的語句有“下見小潭”“潭中魚可百許頭”“潭西南而望”“坐潭上”等。

  ③緊扣“小”的語句,明寫的有“下見小潭”,暗寫的有“潭中魚可百許頭”(在今天,能有這么多的非放養的魚的小潭實在難尋,環境污染太嚴重了,而過去,河中,潭中到處可見游魚,只有一百來條魚的潭能說大嗎?)

  ④緊扣“記”的語句如“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乃記之而去”,“同游者”等。

  2.請問從“動與靜”,“音形色”,“景與情”等角度你如何解讀課文?

  參考:

  ①“動與靜”,“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俶爾遠逝,往來翕忽”寫游魚之動,“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寫樹蔓之動,“聞水聲,如鳴佩環”以聲寫動,“斗折蛇行”與“犬牙差互”則化靜為動,“日光下徹,影布石上,佁然不動”寫潭中魚之靜,“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寫環境之靜(凄涼)。

  ②“音形色”,“聞水聲”,“如鳴佩環”寫聲音悅耳,“卷石底以出,為坻,為嶼,為嵁,為巖”寫石之形狀各異,同樣“青樹翠蔓,蒙絡搖綴”也暗寫出樹蔓因石之形狀各異而本身的形狀各異,“斗折蛇行”用比喻寫溪身曲曲折折的形狀,“犬牙差互”用比喻寫岸勢相互交錯的形狀。竹之青色,樹之青色,蔓之翠色,日光之金黃色,魚的顏色,都可以想象。

  ③景與情:開頭因“如鳴佩環”之景而“心樂之”,略寫平常不樂,見此景,聽此聲而忘卻憂傷而樂,后來寫游魚“似與游人相樂”則是作者進一步忘情山水而樂,不過這種歡快畢竟是暫時的,在小潭的時間一長,小潭幽靜之景又觸發了作者心底的'悲涼之情。這可謂“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銷愁愁更愁”的一種翻版,可以說成是“寄情山水以銷愁,觸景生情愁更愁”。

  3.全文193字,卻寫出如此豐富的內容,不能不讓我們贊嘆作者運用語言的深厚功力。請你品品文章的語言美在何處?

  4.作者看到潭水游魚覺得它們“似與游者相樂”,小石潭的環境卻使他感到“凄神寒骨,悄愴幽邃。”該怎樣理解作者這種思想感情的變化?

  明確:作者寫小石潭境地的清幽美妙和日光下徹時游魚的活潑生動,流露出作者一時開朗明凈的心情,寄情山水以排遣心中的郁悶。但內心的孤寂是無法真正排遣掉的,后來寫“寂寥無人,凄神寒骨,悄愴幽邃”,觸發了作者貶居中羈旅孤寂的心境。

  【歸納總結】

  本文是柳宗元《永州八記》中的第四篇,保持了《永州八記》一貫的行文風格,觀察入微,描摹細致。肖其貌,傳其神。

  文章先寫所見景物,然后以特寫鏡頭描繪游魚和潭水,再寫潭上景物和自己的感受,寫出了小石潭及其周圍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氣氛。此外,作者還在寫景中傳達出作者貶居生活中孤凄悲涼心境,是一篇情景交融的佳作。全文寂寞清幽,形似寫景,實則寫心。文章對潭中游魚的刻畫雖只寥寥幾句,卻極其準確地寫出潭水的空明澄澈和游魚的形神姿態。

  【鞏固拓展】

  假如小石潭要開發旅游資源,在潭邊要修建一座亭子,請你給亭子命名,并撰寫一副對聯。

  【預習指導】

  預習《記承天寺夜游》,解決朗讀和字詞的音、形、義。

  收集描寫月亮的詩詞名句。

  四、板書設計

  小石潭記

  柳宗元

  小——“下見小潭” 抓住特征,描寫細致

  石——石底、石岸

  潭——潭水、魚、溪流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記——“記之”“同游者”

小石潭記教案 篇7

  一、教學重點:

  1.掌握文中實詞以及虛詞“以”“其”等詞的不同含義,疏通文意。

  2. 學會按照游覽的先后順序描寫景物;理解第二段寫“魚”與寫“水”的關系。

  二、教學難點:

  文中所表現的“樂”與“凄”的關系。

  三、教學過程:

  【預習檢查】

  1.生字詞(請學生上黑板注音)

  篁huáng 洌liè 坻chí 嶼yǔ 嵁kān 參差cī

  佁yǐ 俶chù 翕xī 悄qiǎo愴chuàng 邃suì

  2.了解作者

  柳宗元,字子厚,河東人,唐代中期杰出的文學家、思想家。曾參與王叔文集團的政治革新活動,任禮部員外郎。失敗后,被貶為永州司馬。他在政治上不得志,心情抑郁,所以就以游山玩水、欣賞大自然風光來排遣內心的愁悶。他在永州發現了許多風景秀麗的地方,記下了其中的八處名勝,成為我國古典文學散文史上非常有名的《永州八記》。

  《小石潭記》是《永州八記》中的第四篇。作者寓情于景,抒發謫居生活的清寂苦悶、抑郁憂傷之情。他所寫的游記散文,往往借景抒情,以寄托自己政治上不得志的悲憤。

  了解文體。“記”是古代的一種文體,主要是記載事物,往往通過記事、記物、寫景、記人來抒發作者的感情或見解,借景抒情,托物言志。

  【目標展示】

  1.掌握文中實詞以及虛詞“以”“其”等詞的不同含義,疏通文意。

  2. 學會按照游覽的先后順序描寫景物;理解文中所表現的“樂”與“凄”的關系。

  【新知研習】

  1.你能正確、流利地閱讀這篇文章嗎?

  學生朗讀課文,指導學生注意語音、語調、停頓,讀出文言情感。

  2.你能疏通全文嗎?

  生自主學習,借助工具書,解釋文中的重點字詞。(給學生足夠的時間自主完成字詞的解釋,最后由其中的一個小組展示成果,其他小組糾正和補充)

  (1)重點詞語

  西行 心樂之 全石以為底

  卷石底以出 百許頭 皆若空游無所依

  日光下徹 俶爾 斗折蛇行

  明滅可見 其岸勢犬牙差互 不可知其源

  寂寥無人 悄愴幽邃 佁然不動

  乃記之而去 隸而從者

  (2)特殊現象

  ①古今異義。

  乃記之而去:古義(離開)今義(前往,到某處)

  崔氏二小生 古義(年輕人) 今義(戲曲藝術中的一種角色)

  ②一詞多義。

  全石以為底(介詞,用)

  以 卷石底以出(相當于“而”,表承接,不譯)

  以其境過清(因為)

  清 下見小潭,水尤清洌(形容詞,清澈)

  以其境過清(形容詞,冷清)

  可 潭中魚可百許頭(副詞,大約)

  不可知其源(助動詞,能夠)

  (3)翻譯句子。

  ①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

  ②斗折蛇行,明滅可見。

  ③凄神寒骨,悄愴幽邃。

  3.你能概括文章每一小節的主要內容嗎?

  明確:第1節,寫發現小石潭的'經過,描繪小石潭的概貌。

  第2節,寫潭水和游魚。 第3節,寫潭水的來源。

  第4節,寫潭上四周景色給人的感覺。 第5節,記下同游者的姓名。

  4.根據對課文內容的概括,請問作者寫景的順序是什么?

  明確:以作者的游覽行蹤為順序。

  5.寫景過程哪些詞、句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老師提示:可以從動詞的角度談,可以從修辭的角度談,可從顏色的角度談,可以從聲音的角度,也可以從寫形狀的角度談、從情與景的角度談,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示例:“斗折蛇行”,用兩個比喻生動形象地寫出了小溪蜿蜒彎曲的樣子。

  6.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樣的?

  明確:小石潭的全貌是:以整塊石頭為底,靠近岸邊的部分,有的翻卷過來露出水面;四周樹長得很茂密,高高低低,隨風飄搖;潭水很清,有魚兒游動。

  7.文章第2段寫游魚與寫潭水之間有什么聯系?

  明確:正面寫魚,側面寫水,寫魚突出水之清澈,寫水是緊扣文章的標題的。

  【歸納總結】

  小石潭,人跡罕至,凄清幽靜。作者以簡練的文筆,按游覽觀察的順序,抓住景物特點生動細致地描寫了小石潭環境景物的幽美和靜寂。

  【鞏固拓展】

  想象描寫:

  1.日光下徹,影布石上,佁然不動;俶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游者相樂。

  2.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

  【預習指導】

  在理解作者感情表達方面,你有什么疑惑?

  四、板書設計

  小石潭記

  柳宗元

  發現小石潭

  潭水和游魚

  潭水的來源

  潭邊的感受

  記錄同游者

小石潭記教案 篇8

  自讀要求

  1、學習按照一定順序組織材料和抓住事物特征,用鮮明生動的語言寫景狀物的方法。

  2、體會本文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藝術特色。

  3、了解“如”“若”“似”的不同用法及“以”“為”在文中的用法。

  (解說:第1點是這篇課文學習的重點。這是根據這篇游記寫景狀物的具體特點來確定的。)

  自讀程序

  1、簡介作者、背景,解題。

  本文選自《柳河東集》,原名《至小丘小石潭記》,省稱。作者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東(今山西永濟縣)人,唐代中期杰出的文學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和韓愈是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對當時文風的改革、散文的發展起過重大的推動作用。唐永貞元年(805年)與劉禹錫等一起參加了以王叔文為首的革新集團,從事政治、經濟、軍事等各方面的革新。他認為官吏是人民的仆役,并非人民是官吏的仆役。由于遭到以劉貞亮為代表的宦官勢力和以韋皋為代表的官僚勢力的反對,革新集團失敗了,柳宗元被貶為永州司馬。他在政治上不得志,心情抑郁,所以就以游山玩水、欣賞大自然風光來排遣內心的愁悶。他在永州發現了許多風景佳麗的地方,記了其中八處名勝,成為我國古典文學散文史上頗有名的《永州八記》。永州的州治在今湖南省零陵縣。《永州八記》的八處名勝是:西山、鈷潭、鈷潭西小丘、小石潭、袁家竭、西渠、西澗、小石城山。這八篇游記各自成篇,但前后連貫,構成一個整體,展現出永州美麗的山光水色。

  是《永州八記》中的第四篇。作者寓情于景,抒發謫居生活的清寂苦悶、抑郁憂傷之情。他所寫的游記散文,往往借景抒情,以寄托自己政治上不得志的悲憤。

  “記”,是古代的一種文體。主要是記載事物,往往通過記事、記物、寫景、記人來抒發作者的感情或見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2、通讀課文。

  ①初讀:學生默讀課文,圈出生字、生詞,然后借助工具書及課本下注釋,自行解決。

  ②范讀:教師范讀或播放的朗讀磁帶,讓學生輕聲跟讀。同時補注課文中值得注意的字詞。

  參差(cēn cī)、寂寥(liáo)

  搖綴(zhuì)、隸(lì)

  ③熟讀:學生參考注釋,誦讀課文,疏通句子,把握文章大意。

  3、精讀課文。

  在誦讀課文基礎上,指導學生理解課文內容,重點弄清楚如下幾個問題:

  ①作者是怎樣發現小石潭的?

  “隔篁竹,聞水聲,如鳴佩環”。潭中水聲悅耳動聽,引動了作者的好奇,于是便“伐竹取道”,發現了這個小石潭。

  ②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樣的?

  “全石以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為坻,為嶼,為堪,為巖。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作者選取了潭中的水(清)、石(奇)、樹(蔓美)等景物描繪出了小石潭的概貌。作者由潭寫到水,由水寫到石,由石寫到樹和蔓,小石潭的景致層次感強,錯落有致,富有立體感。

  ③游魚和潭水有什么特點?

  “潭中魚可百許頭……與游者相樂。”這是全文寫景物最精彩的一段。作者首先用反襯的手法寫魚在潭中歷歷可數,又使人感到象是“空”“無”,尤使水清之狀具有實感;“日光下徹,影布石上”,則從另一個角度寫水澄澈空明。“似與游者同樂”,把魚兒的那種閑適、輕快、靈敏、活潑的神態寫得維妙維肖。句句寫魚亦句句寫水,既寫了魚的形態,又襯出潭中水的清冽,一筆兩寫,互相點綴,寫來詩情畫意,寫出了大自然美景。一掃作者被貶后郁悶沉痛的心情,而對小石潭這一奇趣感到輕松、快慰。

  ④作者是怎樣描寫潭上景物的?

  “坐潭上……悄愴幽邃。”由“水清”到“境清”,一個“凄神”,一個“悄愴”,借景寫情,靜坐深思,不覺感到分外凄苦。

  ⑤跟作者同游的好幾個人,為什么篇末才將他們的姓名一一列出?

  最后補敘同游者,作為游記的結束是古代山水游記的一種格式,也可以看作游記的附文。

  ⑥分析“以”“為”在本文中的幾種不同用法?

  4、研讀課文。

  學生4人一組,開展討論,推薦代表在全班發言。重點研究下面兩個問題。

  1、文章是按照怎樣的順序組織材料的?

  2、文章在寫景上有什么特點?

  (解說:設計以上四步程序,是根據本文的特點決定的。設計第一步,意在了解作者寫作本文的背景,了解柳宗元在我國文學史上的地位及其政治主張和有關文學常識情況。設計第二步,意在指導學生誦讀課文,通過初讀、范讀、熟讀,掃清字詞障礙,整體感知課文。設計第三步,意在指導學生理解課文基本內容。設計第四步,從整體上把握課文的寫作特點,深化對課文的理解。)

  自讀點撥

  這篇游記篇幅短小,全文只有192個字,卻寫得有聲有色,形象生動,給人身臨其境的感受。學習這篇課文,應把握好如下三點:

  1、作者以游蹤為序采用移步換形,依序寫景組織材料。寫小石潭,先寫“聲”(水聲),后寫“形”(潭中景物),寫潭中景物又先寫“近觀”(水、石、樹、魚),后寫“遠望”(水源),最后概寫環境,引發感觸。

  2、作者善于抓住事物特征,用鮮明生動的語言寫景狀物。既肖其貌,又傳其神,給讀者以鮮明的印象,如臨其境。例如寫小石潭,不僅“下見小潭”,點出了“小”,而且說“潭中魚可百許頭”也暗示了潭的范圍不大,否則,潭的范圍怎能盡在眼底,又怎能一覽無余?又例如寫“水尤清冽”,是從側面寫潭中的魚,“皆若空游無所依”又清晰地寫出魚兒的靜態是“怡然不動”,動態中“傲爾遠逝,往來翁忽”,而且“似與游者相樂”,又把魚兒的那種閑適、輕快、靈敏、活潑的柙態寫得維妙維肖。再例如寫潭西南邊的小溪,作者連用了“斗折”“蛇行”“犬牙差互”三個比喻,把小溪的特征形象地再現出來,非常真切。

  3、作者把自己的心情和小石潭的環境結合起來,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本文在對景物描繪中結合著作者自身的遭際,滲透著作者自身的感受和情懷,這遠離塵世的小石潭雖充滿了生機——“聞水聲,如鳴佩環”。但卻無人賞識,四周被竹圍抱,其幽清無聞與自己的'遭遇相同,觸景傷情。作者離開國都長安來到荒僻的南方州郡,政治上受挫折,生活上不習慣。因此,他寄情山水,也是為了擺脫抑郁心情。此刻過于清冷的環境更容易激起他“凄神寒骨,悄愴幽邃”的情感。小石潭景物的幽清美與作者心境的凄清美形成了強烈的比襯,有力反襯出作者那種無法擺脫的壓抑心情,也含蓄地表露了作者對冷酷現實的不滿。

  (解說:以上三個方面的分析,是課文在內容和形式上的主要特點所在。把握了以上三點,就從整體上把握了這篇課文。)

  自讀思考

  1、試比較本文與《桃花源記》的開頭,有什么相似處,這樣開頭有什么好處?

  2、將下列句子譯成現代語,仔細加以品味。

  ①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

  ②斗折蛇行,明滅可見

  ③凄神寒骨,悄愴幽邃

  3、“若”“似”“如”都可以用來打比喻,但有時不一定是打比喻。試分辨下列句子哪些是比喻,哪些不是。

  ①聞水聲,如鳴佩環

  ②皆若空游無所依

  ③似與游者相樂

  ④天涯若比鄰

  4、背誦全文。

  5、觀察你所熟悉的某處景

  物,寫一篇二三百字的短文。

  參考答案

  1、兩文開頭部分都十分簡約地交待了是怎樣發現美景的,《桃》文:“緣溪行……忽逢桃花林……從口入”才出現桃花源。:“從小丘西行……隔篁竹,聞水聲,……下見小潭”這樣先寫外景,從遠處寫來,為主要景物的描寫作好鋪墊。

  2、①(小石潭四周)是青蔥的樹木,翠綠的藤蔓,(枝條相互)覆蓋著,纏繞著,搖曳連接,長短參差,隨風飄蕩。②(流進小石潭的小溪)像北斗星那樣曲曲折折,也像蛇那樣蜿蜒爬行,(有的地方)看得見,(有的地方)看不見,十分明顯。③(小石潭周圍的氣氛使人)感到心神凄涼,寒氣透骨;使人感到(情緒)憂傷,幽靜極了,幽深極了。

  3、①√②×③×④√4、5、略。

小石潭記教案 篇9

  【教學目標】

  1.學習對自然景物入微地觀察、細致描摹的能力。

  2.整體感知并理解作者在貶居生活中孤凄悲涼的心境。

  3.通過對精彩語段的品讀,感受大自然的美,提升對美的鑒賞能力。

  4.培養學生網上搜集資料和篩選信息的能力。

  【教學設計】

  【指導學生課前預習】

  1.借助工具書、書下注釋,讀懂文章大意。

  2.整理出預習中解決不了的疑難字句。

  3.整體把握作者情感。

  4.收集有關作者及與《小石潭記》相關的資料。

  5.在閱讀和搜集資料的過程中,將發現的問題整理到預習筆記上。

  【創設情境,初步感知】

  1.展示學生課下搜集、查找的有關作者及與作品相關的資料。

  2.大屏幕展示風景圖片;優美的音樂伴著清脆的鳥鳴、和著潺潺流水營造出一種優美、恬靜的氣氛;音樂聲中教師緩緩導入(充滿人文關懷):

  同學們,請暫時忘掉周圍的一切,閉上你的眼睛,展開你想像的翅膀,想像你正漫步在青翠的山林間,清亮透明的泉水歡快地流淌,野花淡淡的清香撲鼻而來;聽,還有各種鳥兒鳴叫的聲音,陽光透過樹隙,暖暖地照在你的身上

  美麗的大自然是改變我們心境的最好地方,如果我們感覺有些疲倦,如果我們感覺心情有些煩悶,我們不妨到大自然中走一走,大自然是我們人類最好的朋友。今天老師就帶你們到永州的小石潭看看,那兒曾是唐代文學家柳宗元去過的地方。被貶后的詩人為擺脫抑郁悲憤之情,常常寄情于山水之間,有一天他來到了小石潭

  【疏通文意,整體把握作者的情感】

  1.教師伴音樂吟誦全文。

  2.引導學生在文中找出表現作者情感的句子:

  心樂之似與游者相樂凄神寒骨,悄愴幽邃。

  理清作者的情感脈絡:

  柳宗元參與改革失敗后被貶職,他心中抑郁、憤懣,試圖借助山水來排解自己的`抑郁之情。美麗的自然景物曾使他暫時忘記愁苦,但這種快樂畢竟是暫時的,幽深冷寂的環境又使他陷入憂傷、悲涼之中。

  3.學生誦讀全文。(教師做誦讀指導)

  4.學生自主歸納一詞多義現象:

  為全石以為底(動詞,作為)

  為為坻,為嶼,為山甚,為巖(動詞,成為)

  可潭中魚可百許頭(副詞,大約)

  可不可知其源(助詞,能夠)

  差參差披拂(形容詞,長短不一)

  差其岸勢犬牙差互(動詞,交錯)

  投影顯示學生提出的問題,師生共同確定學習的重難點

  1.理清游覽順序。

  2.學習作者對小石潭的入微觀察,細致描摹。

  3.賞析文中精彩的景物描寫段,感受小石潭的幽靜。

  4.誦讀。

  理清游覽順序。

  a.讀課文,分小組討論。

  b.每組派一名同學到黑板前寫出游覽順序。

  c.教師整理板書:

  發現小石潭──潭中景物(水、石、樹、魚)──小潭源流──潭中氣氛

  賞析文中精彩的景物描寫段,感受小石潭的幽靜。

  a.教師板書:水清、石美、樹茂,要求學生在文中找出相應的描寫句。

  b.明確:水清──水尤清冽,全石以為底

  石美──卷石底以出,為坻,為嶼,為山甚,為巖

  樹茂──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

  c.學生反復誦讀第二段,感受作者對小石潭入微的觀察和細致的描摹。

  品味皆若空游無所依的清,怡然不動,俶而遠逝,往來翕忽的動與靜。

  大屏幕重放自然風景圖片,指導學生入微觀察,仔細描摹

  布置作業:寫作片段練習。可以找一幅自己最喜歡的照片或圖片貼在習作旁邊

【小石潭記教案】相關文章:

[精選]小石潭記教案06-10

小石潭記教案09-13

小石潭記的教案09-09

《小石潭記》教案05-30

小石潭記教案10-07

小石潭記教案10-12

小石潭記教案06-08

小石潭記08-29

《小石潭記》01-20

《小石潭記》教案設想09-22

人人狠狠综合99综合久久,欧美日韩国产精品中文,极品精品国产超清自在线,人人澡欧美一区
日本欧美日韩亚洲综合区 | 亚洲欧洲aⅴ在线不卡视频 免费va国产高清大片在线 | 亚洲欧美日韩中文字幕不卡 | 自拍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 香蕉喷水视频在线观看 | 亚洲一级在线色香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