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說課設計

時間:2024-12-02 16:36:06 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說課設計

  《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表現了夏夜的寂靜,寓靜于動,引起了人們豐富的想像。而說課設計又是怎樣的呢?

  一、文本解讀

  《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這首詞是宋代詞人辛棄疾的田園詩作之一。在這首詞中我們可以欣賞到祖國語言文字的魅力,短短幾十個字,卻為我們營造出一個清新可人的夏夜無眠的意境。它語言自然樸素,一改辛詞豪放不羈,金戈鐵馬的氣勢,以清新、帶著泥土的芳香,讓我們看到了一幅鮮明逼真的田野風光圖。辛棄疾曾兩次罷官,四十二歲至六十二歲,隱居在上饒(今屬江西省)的帶湖,前后將近二十年,當時的辛棄疾潛心研讀莊子和陶潛的的文章。這首詞與《清平樂村居》都是詞人在這個時期寫的。西江越是詞牌,“夜行黃沙道中”是題目。黃沙,就是黃沙嶺,在上饒西部。詞中描寫農村夏夜的清新景色,抒發詞人的閑適心情。

  “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上片寫的大約是前半夜的景象:明月初升,山林頓時變得明亮起來,驚動了在枝上棲息的山鵲和蟬;清風吹拂,把它們的叫聲送到夜行人的耳中;田野間彌漫著稻花的香氣,水中的青蛙不斷地鳴叫;一路上都可以聽到出來納涼的人們在談論著今年的豐收。詞人在夜行中見到、聽到這一切,他內心的喜悅是可想而知的。這些描寫在藝術上也是很動人的。從一方面看,詞人正是用農村夏夜里特有的聲音蟬鳴、鵲啼、蛙叫、人聲來渲染歡樂的氣氛;從另一方面看,這些聲音又全都是從夜行人的聽覺中反映出來的,他能清晰地聽到這一切,反過來又表現了夏夜的寂靜。這正是寓靜于動的寫法,能夠引起讀者豐富的想像。

  “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橋忽見。”下片寫的是后半夜的景象:烏云驟起,月光消失,天邊只剩下幾顆暗淡的星,田野變得昏暗了;當詞人走到山前時,雨點飄落下來,他知道驟雨將至,想要找個地方避雨。說來也巧,當他急急忙忙轉過溪頭時,一眼就看到了他過去曾經見過的那家茅店,依然在社林旁邊。不用說,詞人這時的心情是何等欣慰呀!

  這首詞上片寫景其實是烘托,下片寫避雨才是詞人本意所在,也是詞的意趣所在。在山野里夜行遇雨而又能找到避雨的地方,這種樂趣不是身歷其境的人是不容易體會到的。

  這首詞,有一個生動具體的氣氛(通常叫做景),表達出一種親切感受到的情趣(通常簡稱情)。這種情景交融的整體就是一個藝術的形象。藝術的形象的有力無力,并不在采用的情節多寡,而在那些情節是否有典型性,是否能作為觸類旁通的據點,四面伸張,伸入現實生活的最深微的地方。如果能做到這一點,它就會是言有盡而意無窮了。我們說中國的詩詞運用語言精煉,指的就是這種廣博的代表性和豐富的暗示性。(朱光潛)

  二、教學難點、重點

  對本詞來說,學生對鄉村生活,尤其是夏夜的鄉村,沒有表象積累,更沒有情感體驗。面對生活在城市里的享受著工業文明的成果長大的孩子,如何幫助他們通過詞作里對景的描寫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領略夏夜農村的清新恬靜之美,品味詞作樸實的語言描摹等文學表現手法,是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三、教學設計理念:

  舉象顯情、借象悟情,實現古詩感悟模式的突破。

  感悟古詩,不在詩句的字面意思,而在詩句背后的情味和意蘊。如何引領學生讀出詩句背后的意蘊,應該緊緊抓住“詩象”這一中介,成功實現古詩感悟模式的突破。“情”要靠“象”去顯,當平面的詩句通過學生地想象生成為一幅幅鮮活的畫面、一段段感人的旋律、一幕幕立體的場景時,學生才能投身其中,感詩人所感、想詩人所想。

  教學設計

  一、教學目的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并背誦課文。

  2、能理解句子中的關鍵詞語,用自己的話說出每句詩的意思。

  3、能想象這首詞所描繪的景象,能體會詞中所描繪的意境。

  4、在感受到自然美的同時體會作者熱愛自然,關心人民,企盼豐收的思想感情。

  二、教學過程

  (一)揭題導入

  1、復習學過的詞

  在小學階段,我們已經學過好幾首詞作了,大家還記得嗎?

  (毛澤東的《詠梅》、李清照的《如夢令》、辛棄疾的《清平樂村居》)

  讀起來都瑯瑯上口,而且別有一種意蘊,這也是詞這種文學形式的獨特魅力之一吧。因為詞是依據曲子填的,不同的詞牌名有不同的調,同一個詞牌名因內容的不同也有不同的情調。

  2、揭題

  今天我們一起來學辛棄疾寫的另一首詞《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

  教師介紹黃沙道

  黃沙,就是指黃沙嶺。辛棄疾當時隱居在江西上饒帶湖,那里有一個黃沙嶺,高約50多米,深而且敞豁,可容百人。下有兩泉,水自石中流出,可灌溉農田十多畝。黃沙嶺一帶風景優美,農田水利條件很好。

  請學生說說課題的意思

  辛棄疾在這隱居,一住就住了近二十年,也住出了閑情。聽說還在這建了《黃沙書院》,所以夜晚出來走走,是經常的事。詞中就描寫了一次夜行的經歷。

  (二)初讀詞作

  1、教師范讀

  2、學生自己練讀

  3、指名朗讀交流

  指出:“見”的讀音

  (三)解詩意

  1、自己再輕聲讀讀,看看哪些句子的意思,自己可以試著理解,還可以跟同學討論討論。不懂得可以提出來。

  2、交流遇到的問題,我們先來看上闋,

  “別枝驚鵲”

  “半夜鳴蟬”

  “蛙聲一片”

  3、誰能解決這些問題呢?

  教師隨機引導理解這些關鍵詞語的意思。(引導學生通過想象,用語言描繪明月無言,清風無聲,但黃沙嶺的夜晚卻是寂靜中的熱鬧。)

  (1)隨機引導:

  是什么驚起了鵲兒?你見過這樣的明月嗎?說說你的感受。

  被驚起的鵲兒此刻在干什么?

  此刻的蟬鳴會與白天一樣嗎?

  田野里稻花飄香,令人陶醉。此的青蛙們在說些什么呢?

  (3)在這樣的一個夏日月夜,作者在夜行時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還感受到什么?如果你就是作者,你能不能來給大家說說你夜行黃沙道時的所見所聞,還可以加上所感。

  (4)這樣的夏夜,作者真是不虛此行,讓我們再來一起讀讀上闋。

  誰先來讀一讀。

  再指名讀、起度。

  字里行間都流淌著一個字:“愜意”,“快樂”。再次朗讀上闋。

  4、學習下闋

  (1)解決關鍵詞,

  “七八個星”

  “兩三點雨”

  “舊時茅店”“路轉溪橋忽見”

  (2)詞人在路上一路走一路賞,一路樂,可夜行忽然又發生了一點小插曲,你能不能把他連起來說說呢?能把內心的想法說出來更好。

  (3)大家理解的真不錯。這“一急一喜”,讓夜行更有了一種情致,誰把下闋連起來讀一讀。

  指名讀、齊讀。

  (四)誦讀悟境

  學習整首詞作,似乎跟隨作者一起夜行。與剛上課時比較,相信已經有了不同的體會或者更深刻的體會,或者已經有了新的認識。我們連起來再讀讀全詞,還可以邊讀邊想象,便讀邊體會。

  1、學生練讀

  2、指名朗讀交流,并說說自己現在的體會。

  教師隨機捕捉“這次夜行留給你最美好的記憶是什么?”

  3、齊讀

  4、背誦

  (五)作業

  1、展開想象,把作者的夜行經歷寫下來。

  2、收集田園詩詞,進行賞析比較。

  拓展閱讀:課文原文與簡析

  辛棄疾

  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

  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舊時茆店社林邊,路轉溪橋忽見。

  【大意】

  明亮的月光驚起了正在棲息的鳥鵲,它們離開枝頭飛走了。在清風吹拂的深夜,蟬兒叫個不停。稻花香里,一片蛙聲,好像是在訴說好年成。不一會,烏云遮住 了月亮。只有遠方的天邊還有七八顆星星在閃爍,山 前竟然落下幾點雨。行人著慌了:那土地廟樹叢旁邊過去明明有個茅店可以避雨,現在怎么不見了?他急急從小橋過溪,拐了個彎,茅店就出現在他的眼前。

  【注釋】

  ①這首詞寫的是作者在山鄉夜行中所見所聞。明月清風,驚鵲鳴蟬,稻香蛙聲,溪流小橋,構成了江南山鄉夏夜一幅優美動人的畫面。而貫徹全篇的卻是對大自然的熱愛和豐收的喜悅。作者善于抓住夏夜山鄉的特點,又理解農民對豐收的熱望,加上筆調輕快,語言優美,音節和諧,使人讀了這首詞仿佛臨其境,馀味無窮。

  ②《西江月》:唐玄宗時教坊曲名,后用為詞調。

  ③黃沙:黃沙嶺,在信州上饒之西,作者閑居帶 湖時,常常往來經過此嶺。

  ④別枝:旁枝。

  ⑤舊時茆店:過去很熟悉的那一所茅草店。

  ⑥社:土地廟。社林:土地廟周圍的樹林。

  【簡析】

  詞的上片以鳥驚、蟬鳴、蛙噪這些山村夏夜特有的音響,把黃沙道寫得生機勃勃,頗不寂寞;詞的下片以輕 云小雨,天氣的突然變化,和舊游之地的突然發現,表現夜行鄉間的輕松和饒有興趣。上下片都寫的情真 景真,筆調輕快,是一支醉人的鄉間夜行曲。

【《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說課設計】相關文章:

《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說課07-18

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說課教案07-09

《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教學設計11-21

《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教學設計07-23

《西江月 夜行黃沙道中》經典教學設計05-24

《西江月· 夜行黃沙道中》的教學設計10-16

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10-08

《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 教學設計11-28

《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教學設計10-03

《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的教學設計05-20

人人狠狠综合99综合久久,欧美日韩国产精品中文,极品精品国产超清自在线,人人澡欧美一区
呦亚洲欧美在线观看 | 日韩AV有码在线播放二区 | 日韩欧美动漫国产在线不卡 | 亚洲欧美色欧另类欧日韩 | 在线播放国产精品三级 | 亚洲粽合在线免费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