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經抉隱》正文

時間:2020-09-02 09:37:36 心經 我要投稿

《心經抉隱》正文

  《心經》就是從六百卷《大般若經》中節選出來的,言簡意賅,只有二百六十個字。

  今天,剛好是觀世音菩薩圣誕之期,有不少同志邀我講一講《心經》的大意,這確是一個無上的勝緣。在未講《心經》之前,先說一說《心經》的來龍去脈,《心經》里所含的精義和佛法、佛經的真諦所在,讓大家先有一個正確的概念,然后再細細地演講經文,就容易明白《心經》的真正意旨,真正得到《心經》的勝義,從而受持《心經》,親證本來面目。

  一、 佛的契機契理之教

  佛說法四十九年,說圓說偏,說頓說漸,無非都是隨著眾生不同的根基、不同的機緣而方便應病與藥。眾生需要佛法,同樣,佛法也離不開眾生。就象藥是為治病而設的,離開了病,藥則無任何價值了。佛完全是為了治療眾生的疾病(心病),而應緣說教的,所以每個時期,說的法都不同。這是因為眾生的病各不相同,要醫好病,醫生用的藥也不應該相同。所以,佛的教化是契機契理之教。佛說法四十九年,共分五時而說。

  1. 華嚴時

  第一時說法是華嚴時。猶如太陽初出時,只照高山,就象我們所說的須彌山。這是佛初成道三七日,為大菩薩講說的大法,說《大方廣佛華嚴經》,轉根本無上法輪,度大菩薩。《華嚴經》是佛稱性極談,小乘根基的人接受不了。所以,教下的大菩薩把第一時說法比喻為生的牛奶。生的牛奶大人能吃,小孩不能吃。因為小孩的消化能力弱,喝了生牛奶要拉肚子。雖然牛奶是寶貴的東西,能滋養人的生命,猶如佛說的法能滋養我們的慧命,但小根性人接受不了,就如小孩喝生牛奶要拉肚子一樣。

  2. 阿含時

  第二時說法是阿含時。這個時候,太陽可以照射到比較低的山了。佛看到小根性人不能接受大乘法,由是因緣,佛在鹿野苑等處,于十二年中,為小根性人說小乘《阿含經》,講說四諦、十二因緣等教理,度聲聞、緣覺乘人。“阿含”就是我們中國人所說的“無比”,是“無可比擬”的意思,就是說世上一切法再寶貝也比不上佛法。為什么呢?世上任何寶貝只能暫用一時,都是虛幻不實的。而佛法是無上之寶。眾生聽到、受持后,照它修行,就能超出生死輪回,所以是無上的大寶貝。教下菩薩把它比做“酪”,比喻把生的牛奶釀制成乳酪,小孩就能吃了,吃下去不會拉肚子。

  3. 方等時

  第三時說法是方等時。“方”就是方便、方正、廣大,“等”就是平等、均等、等持。意思是說:佛說法不是有實法與人,而是應病與藥,是方便的。所以佛說了八萬四千法門,法法平等,無有高下。這是佛繼阿含時后,于八年中,引小入大,為大乘初門菩薩講維摩詰等經。這時猶如太陽照到高原了,就象我們中國的青藏高原一樣。這時說法,就比酪更進一步了,由酪成酥了,就是西藏人喝的酥油茶之“酥”。但這個酥比量為“生酥”,味道還不太好。

  4. 般若時

  第四時說法是般若時。般若是梵文,是古印度語。它的意思很豐富,我們中國沒有能包含“般若”所含廣義的詞語來代替它,所以用音譯。字是漢字,音是梵音。在翻譯經文的時候,玄奘法師定有五種不翻之規,因翻之亦不明本意,所以就音譯。( 1)秘密不翻。如“陀羅尼”,即咒語,就是總持,總一切法,持無量義,一切法都包括了,含攝無量無邊的意義。所以,一切咒語都不翻。( 2)多義不翻。如“薄伽梵”,薄伽梵有六義,我們通常就曉得薄伽梵是佛,代表佛名。( 3)此方所無不翻。就是我們這里沒有這個詞。如“閻浮提”、“迦陵頻伽”。迦陵頻伽就是《彌陀經》里所講的一種鳥,它的叫聲非常好聽。( 4)順古不翻。延用已久,成了習慣語。( 5)尊重不翻。無上莊重之意,如“阿羅漢”、“菩提”等,都是尊重之故。

  “般若”意義很廣,單把它講成是智慧或大智慧都不盡其義,意思并沒有包括凈盡,表達得并不完善,所以不翻。佛說法四十九年,講般若就講了二十二年,共有八大部,總結歸納為《大般若經》,有六百卷之多。《心經》就是從六百卷《大般若經》中節選出來的,言簡意賅,只有二百六十個字。文字雖然很少,但義理非常完備、深刻,內涵非常豐富。六百卷《大般若經》的要義都攝盡無遺,全都收攝、概括在里面了。所以,《心經》是《大般若經》的心髓、精華。

  因為佛性是無形無相、無法表達、不可名狀的,不能用名來名、無法用相來相。所以般若時說教用二權一實,即兩種權巧、一種實法。“權”者,乃善巧方便。兩種權巧:一種是隨著眾生的根基而說義理;一種是要把佛的智慧本懷善巧地、暢所欲言地宣抒出來,就是用眾生容易理解的東西來比喻不易理解的東西,而善巧方便地說教。“實”者,是真實說法,說真實佛法,說一乘法,直指我們的佛性、真如實相、諸法空理。華嚴時屬實法,阿含時、方等時屬權法,法華涅盤時屬實法,只有般若時是權實并用,所以般若時說法有承前啟后的作用。又因為般若為佛法之心髓、成佛之指南,佛在一代時教五時說法中,都沒有離開般若,故般若法既通前又通后。這個時候猶如太陽高升,廣照平原大地。教下比喻為“熟酥”,就是這個“酥”由生轉熟了,味道更好了,這是對大菩薩說的。

  5. 法華涅盤時

  第五時說法是法華涅盤時。這個時候法運將要圓滿,就象日落西山,佛將要圓寂涅盤了。教下比作是“醍醐”。醍醐上味,是奶味中最好最好的。為什么比作是醍醐上味呢?因為佛在最后八年中,說《妙法蓮華經》等法,純實無權,不說別的法,不講權法,唯有一乘法。佛在法華會上,為說諸法實相之理,會三乘歸一佛乘。不管在會人的根性如何,不問他們能否接受,稱性極談,暢宣本懷,說真實佛法。因為佛快要入滅了,沒有時間了,只有真實說法,佛法才能圓滿。

  佛當時指出:“一切眾生都是佛。”小根性人不相信,不能接受。“哎呀,怎么一切眾生都是佛呢?我們小乘圣人不知苦修了多少世,才只是證得個阿羅漢果。眾生既未證到菩薩,更未證到佛,怎么會一切眾生都是佛呢?”所以不相信。當下就有五千人退席了。法華勝會之后,佛在拘尸那城娑羅雙樹間,于一晝夜說《大般涅盤經》后,就涅盤圓寂了。

  二.諸法皆空,不住相故,無所得故。

  佛在五時說法中,無不是根據眾生的根性和機緣應病與藥的,所以應緣說法,而無定法。為了使眾生不誤解佛法,不執著在經文的字句名相上,佛說:“吾四十九年住世,未曾說一字。”一個字也沒有說到,表示諸法實相是當體即空,自性本如,一切不可得。沒有說過一個字,這正是圓滿的`極談、佛果的極說。我們在這里不妨和大家一起仔細地分析一下:

  1. 為什么佛說法四十九年,未曾說過一字?

  ( 1)報身、化身是有相的,不是真佛,亦非說法者。有言說的法皆是假法。法身實相,是無相的。真說法者,不說為說故。

  佛有法身、報身、化身三身。化身是佛應眾生機緣而顯現的應身,是我們大家都能看得見的色身、肉身。化身說法是用嘴巴講、用口說,或是寫出經文,通過語言文字的表達來說法,這些都是有相的。報身是佛的智慧身、光明身,是佛在因地修行,積累的智慧功德,是福德莊嚴、不可思議的光明大報身。報身有兩種:一種是自受用報身,是佛自己受用的內證法樂之身;另一種是他受用報身,是佛慈悲,為攝引菩薩向上而顯現的光明報身,就象經上所說的佛之丈六金身。菩薩看到佛有這樣好的光明報身,發心也要取得象佛一樣的好報身,所以就促進、鼓勵他們積極向上,精進用功。報身說法不是用嘴巴講,而是放光顯瑞。《楞嚴經》說得很清楚:佛頂上現的化佛在光中說咒,佛按指放光,照到十方諸大菩薩,十方諸大菩薩也放光照佛,等等。有光明就有相,所以智慧光明身也是有相的。

  《金剛經》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凡有相顯示,都不是真實的,都是虛假的。報身、化身都是有相之身,既然是有相的,就都是幻化的。幻化身說的法,當然是幻化法,不是真法。眾生不認自己的本命元辰,迷惑顛倒,著在相上,造業受報,所以生死輪回也不是真的,而是虛幻不實的。那么,對虛幻的眾生說虛幻的法,只不過是方便應用而已。所以,報化非真佛,亦非說法者,說的法也不是真法。

  法身又名自性身或法性身,是佛的真身,以正法為體,是無相的實相。既是無相,就不能跟哪樣東西相比,所以無法可說。即或想盡辦法,也說不到它。所以真法以不說為說,無所說是名真說。故《金剛經》云:“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不可說,非法,非非法。”

  從前,須菩提尊者在山洞里靜坐。諸天雨花供養,贊嘆須菩提善說般若。須菩提說:“我于般若未嘗說一字,云何贊嘆?”天帝說:“如是。尊者無說,我乃無聞。無說無聞,是真說般若。”可見真正說法是“大音希聲”的,頂大的聲音是無聲之聲,是一般人聽不到的。

【《心經抉隱》正文】相關文章:

元音老人的心經抉隱06-16

巢隱范仲淹散文07-11

治心經11-27

小結心經06-07

岑參的隱諫11-09

羅隱《黃河》唐詩鑒賞11-15

管理多心經11-25

心經典散文07-14

育兒心經隨筆12-05

人人狠狠综合99综合久久,欧美日韩国产精品中文,极品精品国产超清自在线,人人澡欧美一区
日本一区二区三区免费在线观看 | 中文字幕无卡高清视频 | 亚洲无玛在线观看 | 日韩中文字幕v亚洲中文字幕 | 日韩欧美另类久久久精品 | 在线jyzzjyzz免费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