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參透易經哲理體悟人生奧秘
從《易經》中,哲學家看到的思辨,史學家看到的是歷史,政治家看到的是治世,軍事家看到的是兵法,企業家看到的是經營與管理的捷徑,普通人找到人生的處世良方。
在中華民族光輝燦爛的古代文化中,《易經》號稱群經之首,是中華民族之魂,博大精深,它深刻揭示了宇宙的奧秘和大自然的變化規律。《易經》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智慧之源,是歷代帝王必讀之書。是治國之道,建國之寶。對世人來說,它始終是一個高深玄奧之迷。
“不讀《易》不可為將相”。《易》用巧妙的比喻,以天地,陰陽,剛柔,動靜之間的相互作用和變化來揭示宇宙事物產生,生存,變化,發展,消亡的根源所在,將這一法則應用到人類社會的變化,使人能夠知變,應變,適變,去惡從善,逢兇化吉,達到隨心
所欲的狀態...這就是《易經》的思想核心。在人生無路可走的時候,在極其困難的時候,在最成功的時候....都可以借用《易經》來指導我們正確地應對人生道路上的變化無常,高深莫測,勝負難辯的情形。歷史上的諸葛亮,劉伯溫,李淳風,李世民等都曾將《易》演繹得無比神通,并將他們創建的功業緊緊地聯系在一起。他們出神入化的智慧無不來自這部哲學典籍的啟迪。
《易經》不僅深刻影響了古人,而且依然以它巨大的生命力繼續影響著今人。當今一位企業家在談及《易》與經商的關系時說:“《易》首言富,系辭論理財”當今許多優秀企業家正是從《易經》這部古典中讀懂商道玄機,并在商海中奮勇搏擊,才使自己的事業越做越大。
作為我國哲學的開山之作,《易經》的思想內容十分豐富,它涉及古代政治,經濟,文化,軍事,哲學,文化教育,婚姻,家庭,倫理道德等諸多方面。它龐大的易學理論體系,囊括了中華早期文明的全部精華。
《易經》是古代先賢們的思想在中國文化史上筑起的一座豐碑,令我們肅然起敬和敬仰。古樸幽雅,博大深邃的《易經》充滿人生智慧之光,通過漫長的積淀
深深地浸透在民族久遠的血液之中,是留給我們的一筆沉淀千年的精神財富。在人類歷史上,沒有任何一部著作能夠在跨越三千年之后,以它強大的吸引力繼續煥發出奇異的光彩,并征服一代一代不同膚色的后人。它不僅是中國的,也是東方的,更是世界的;不僅是古代的,也是現今的,更是未來的。《易經》不僅引起了中國人的關注,也引起了世界學者的研究熱潮。
讀《易經》應抱有十二分的虔誠和用心,只要你心有靈犀,認真讀《易》,必能悟有所得,真正懂得人生的真諦。只要你領悟《易經》的哲理,勇敢地直面人生,不斷地挑戰和超越自我,不斷地有所作為,你的人生就會更上一層樓,進入更加廣闊的境界。 作為六經之首的《易經》,在我心中一直是部望而生畏的皇皇大著。它像一處深不見底的黑洞:錯綜復雜的卦爻符號令人眼花繚亂、簡略古樸的文言語匯幾乎不知所云、枯燥艱深的哲學內涵“密碼”般難以破譯、包羅萬象的繁復別致一時無從言明??《易經》以一套古奧艱澀的話語系統,向我們訴說、展示的是一個遙遠、朦朧而游移的陌生世界。
它像一個環環相扣的巨大迷宮:這里,既有遠古
的愚昧與淺稚,也有文明的智慧與深邃;既有僵化腐朽的文化因子,也有現代科學的朗朗光照;既有天人合一的融融交響,也有焦慮矛盾的痛苦撕扯;既有唯物的辯證,也有唯心的神秘;既有恬淡幽靜、舒緩寂寞的小橋流水,也有驚濤拍岸、一瀉千里的長江大河??《易經》將這些既矛盾又統一、既復雜又簡單、既絢麗又平淡、既古樸又現代的對立融于一爐,總是攪得我們暈頭轉腦,無法理出一個了然于胸的明晰世界。
它像一座龐大的綜合知識寶庫:組成《易經》的“硬件”,即原有的文字與符號并不多,薄薄的一本小冊子就可全部囊括,然而,它卻集中國古代天理、命理、圣理、數理、哲理、心理、文理于一爐,舉凡哲學、史學、數學、美學、醫學、天文學、地理學、物理學、生物學、生態學、經濟學、文字學、符號學、倫理學、文藝學等多層次的自然社會學科,似乎無所不容。誠如《四庫全書總目.經部》所言:“易道廣大,無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樂律、兵法、韻學、算術,以逮方外之爐火,皆可援《易》以為說。” 它像一個碩大無朋的“空筐”:《易經》除了它本身固有的驚人容量外,人們還可將大千世界一些新
的發現與發明、認識與解說等各式形形色色的東西裝入其中,它也就像一個神奇的魔筐,似乎什么東西都可容納得了,消化得了,解釋得通。
?? 《周易》,本來是一部巫術占筮之書,既有神秘主義色彩,也有理性主義光芒;既有迷信的因子,也有科學的成分;既有面對上蒼的誠惶誠恐與跪拜依附,也有作為大寫的人的自信與自豪。因此,早年的孔子對其不屑一顧,后來才窺其堂奧,發現它包容廣大,望之彌高,鉆之彌深;秦始皇焚書之時,凡秦記以外的史書及諸子百家之書都要燒毀,只準留下醫藥、卜筮、種樹之類的書籍,秦始皇將它視為一部普通的卜筮之書,這才逃過了一場厄運。正如《周易》的結構可以拆解為卦爻與解說兩個部分一樣,它的內容也有兩套不同的語言系統:一套是有關卦象爻象及占筮方法的,它敘說的是如何預測人事、推導未來;另一套則是關于宇宙世界、人類社會的,它向我們解釋宇宙的衍化法則、人類社會的起源及其發展規律。戰國后,《周易》的兩套語言體系便逐漸分離開來,其占筮方法被數術家所引用,它對宇宙、社會、人生的闡釋與解說則為文人學者所器重。春秋以降,人們把《周易》
與卜筮過程完全分開,將它作為直接閱讀的文本,并逐漸經典化,為“文本——解釋”的純粹精神活動打開了通道。
《周易》,一本薄薄的小書,為何吸引了一代又一代的后人?它的魅力到底在哪里?它為何越鉆越深,越學越廣,難以窺見其底?它為什么能夠將一些互相矛盾的對立事物納于一體,它的“涵養”到底有多深,容量到底有多大?易,本身就包含有易學、易行之義,這,恐怕也是周文王命名之本意吧?“易學”既為容易之學、《易經》即為容易之經,為何艱深晦澀、難學難懂呢???對于這些問題,雖然沒有一個統一而完整的答案,但不少導讀及介紹《易經》的書籍都有過或詳或略的解釋。在此,我沒有必要一一重復,只想從《周易》對中國文化的影響這一角度簡要地介紹一下它所包羅的內容。
《易經》是一部充滿著辯證智慧的哲學著作,它最著名的命題就是“一陰一陽謂之道”,通過陰陽變化來說明宇宙萬物的一切現象。《易經》的中心思想就是一陰一陽、相對相反、矛盾統一。老子的有無相生、崇尚陰柔以及孔子的仁義中庸、崇尚陽剛等核心思想即源于此。西方圣哲黑格爾曾有言曰:“《易經》
代表了中國人的智慧。”此言可謂一語中的。
《易經》是一把打開宇宙迷宮的鑰匙,它為我國古代文化、科學提供了一套別開生面的思維模式,主要包括:一、取象比類,抽象的卦爻符號與文字解說的統一,造成了邏輯思維與形象思維的相互誘導;二、陰陽對稱,講求萬物調和、剛柔兼濟與不溫不火,其“保合太和”的理想原則,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基調;三、囊括宇宙萬物的視野與雄心形成了國人的整體思維方式;四、強調序列,注重節律,“先天而天不違,后天而奉天時”,順應自然。
《易經》容理性與迷信、科學與愚昧于一體,它包容了太極圖譜、五行生克關系、天干地支歷法、四時八方方位、河圖洛書數學系統,還有后人塞進去的什么“六神八門”、“奇門遁甲”、“納甲”、“紫微斗數”、“六親九煞”等蕪雜的學說及方法。這也決定了中國古代科學總是精粹與蕪雜并存、理性與迷信相隨、啟蒙與愚昧相伴。
《易經》是一部萬世經邦的寶典,乃內圣外王之書,它的不少名言名句都為后來的封建統治者視為治國之本或治國之策,如“與民同患”;“萬國咸寧”;
“損益盈虛,與時偕行”;“節以制度,不傷財,不害民”;“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天地革而四時成,湯武革命,順乎天而應乎人”;“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亂,是以身安而國家可保也”等等等等。
《易經》包含著一套規范的人生觀念,它們像一根紅線脈絡清晰地貫穿在中華民族漫長的歷史之中。這些人生觀主要有:一、樂天知命。“與天地相似,故不違??樂天知命,故不憂。”二、順天休命。主要形成了兩條人生準則,“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三、遏惡揚善。主要體現為天尊地卑、扶陽抑陰、為君子謀等;四、天人合一的境界。 《易經》是一部上古文化知識的匯編與大全,它不僅有“觀乎天文以察時變”的自然知識,也有“觀乎人文以成天下”社會學說,中國古代所有知識與學科都可從中找到源頭。
《易經》所包蘊的豐富內容影響了不少學科的發展,比如它的整體辯證觀及陰陽平衡原理啟發并決定了中醫學的發展走向,陰陽協調原理影響了建筑藝術
與工藝藝術,取象思維原則啟迪了古典詩歌的比興法,“意”、“象”結合模式孕育了中國畫的創作方法,八卦符號的間架結構啟發了舞蹈家的審美認識??中國古代沒有一門學問,其哲理思想不淵源于《周易》。
《易經》融象數與義理于一體,極具創造性與靈活性,凝滯與呆板似乎與它無緣,它總是生生不息、變化萬千,與時代并肩同步,并能不斷地創造、發明出某些令人耳目一新的奇跡。
【參透易經哲理體悟人生奧秘】相關文章:
易經的奧秘:易經與家庭09-14
易經修身的奧秘08-22
易經講解地心的奧秘06-19
易經的奧秘:卦的象數理10-05
易經的智慧-讀曾仕強《易經的奧秘》摘記(精選7篇)10-09
體悟人生的句子10-20
《易經》與人生06-03
《易經》與人生感悟05-28
易經與人生智慧06-24
精選體悟句子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