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中國哲學的問題和精神》閱讀答案
中國哲學的歷史中有個主流,可以叫做中國哲學的精神。為了了解這個精神,必須首先弄清楚絕大多數中國哲學家試圖解決的問題。
照某些哲學家說,一個人欲得到最高的成就,必須脫離塵羅世網,必須脫離社會,甚至脫離“生”。只有這樣,才可以得到最后的解脫。這種哲學,即普通所謂“出世的哲學”。另有一種哲學,注重社會中的人倫和世務。這種哲學只講道德價值,不會講或不愿講超道德價值。這種哲學,即普通所謂“入世的哲學”。
入世與出世是對立的,正如現實主義與理想主義也是對立的。中國哲學的任務,就是把這些反命題統一成一個合命題。這并不是說,這些反命題都被取消了。它們還在那里,但是已經被統一起來,成為一個合命題的整體。如何統一起來?這是中國哲學所求解決的問題。求解決這個問題,是中國哲學的精神。
中國哲學以為,一個人不僅在理論上而且在行動上完成這個統一,就是圣人。他是既入世而又出世的。中國圣人的精神成就,相當于佛教的佛、西方宗教的圣者的精神成就。但是中國的圣人不是不問世務的人。他的人格是所謂“內圣外王”的人格。內圣,是就其修養的成就說;外王,是就其在社會上的功用說。圣人不一定有機會成為實際政治的領袖。就實際的政治說,他大概一定是沒有機會的。所謂“內圣外王”,只是說,有最高的精神成就的人,按道理說可以為王,而且最宜于為王。至于實際上他有機會為王與否,那是另外一回事,亦是無關宏旨的。
照中國的傳統,圣人的人格既是內圣外王的人格,那么哲學的任務,就是使人有這種人格。所以哲學所講的就是中國哲學家所謂內圣外王之道。這個說法很像柏拉圖所說的“哲學家——王”。照柏拉圖所說,在理想國中,哲學家應當為王,或者王應當是哲學家;一個人為了成為哲學家,必須經過長期的哲學訓練,使他的心靈能夠由變化的事物世界“轉”入永恒的理世界。柏拉圖說的,和中國哲學家說的,都是認為哲學的任務是使人有內圣外王的人格。但是照柏拉圖所說,哲學家一旦為王,這是違反他的意志的,換言之,這是被迫的,他為此作出了重大犧牲。
儒家認為,處理日常的人倫世務,不是圣人分外的事。處理世務。正是他的人格完全發展的實質所在。他不僅作為社會的公民,而且作為“宇宙的公民”,即孟子所說的“天民”,來執行這個任務。他一定要自覺他是宇宙的公民,否則他的行為就不會有超道德的價值。他若當真有機會為王。他也會樂于為人民服務,既作為社會的公民,又作為宇宙的公民,履行職責。
由于哲學講的是內圣外王之道,所以哲學必定與政治思想不能分開。盡管中國哲學各家不同,各家哲學無不同時提出了它的政治思想。這不是說,各家哲學中沒有形而上學,沒有倫理學,沒有邏輯學。這只是說,所有這些哲學都以這種或那種方式與政治思想聯系著,就像柏拉圖的《理想國》既代表他的整個哲學,同時又是他的政治思想。舉例來說,名家①以沉溺于“白馬非馬”之辯而聞名,似乎與政治沒有什么聯系?墒敲翌I袖公孫龍“欲推是辯以正名實而化天下焉”(《公孫龍子·跡府》)。我們常?吹剑裉焓澜缟厦總政治家都說他的國家如何希望和平,但是實際上,他講和平的時候往往就在準備戰爭。在這里,也就存在著名實關系不正的問題。公孫龍以為,這種不正關系必須糾正。這確實是“化天下”的第一步。
由于哲學的主題是內圣外王之道,所以學哲學不單是要獲得這種知識,而且是要養成這種人格。哲學不單是要知道它,而且是要體驗它。它不是一種單純的智力游戲,而是比這嚴肅得多的東西。
(選自馮友蘭《中國哲學簡史》,涂又光譯,北京大學出版社,1985年,有刪改)
【注】①名家:先秦時期以辯論名實問題為中心,并且以善辯成名的一個學派。
12~13題為選擇題。請在答題卡“選擇題答題區”作答。(12題選對一項給2分,選對兩項給5分,多選不給分)
12.下列關于“內圣外王”的說法,符合文意的兩項是 (5分)
A.中國的圣人具有內圣外王的品格,不能脫離塵羅世網、脫離社會,不能不問世務。
B.“內圣外王”是說圣人不僅要致力于心靈的修養,也須看重自己在社會上的地位。
C.中國哲學的任務就是使人發展內圣外王的人格,使出世和入世統一成一個合命題。
D.中國哲學家所謂內圣外王之道,與柏拉圖所說的“哲學家——王”觀點是一致的。
E.中國哲學所探討的是內圣外王之道,因而與形而上學、倫理學和邏輯學關系不大。
13.下列說法符合文意的一項是 (3分)
A.入世是現實主義的,出世是理想主義的,它們是一對相互對立的反命題。
B.中國的圣人按道理說是最適宜為王的,但在現實中他并沒有這樣的機會。
C.柏拉圖認為哲學家應當成為王,但在此之前必須要經過長期的哲學訓練。
D.如果圣人僅滿足于做一個社會的公民,他的行為就不會有超道德的價值。
14.如何理解“欲推是辯以正名實而化天下焉”中的“正名實”,請根據文本內容簡析。(4分)
15.結合文中的觀點,談談你對下面這段話的理解。(4分)
參考答案
12.【概念理解】(5分)
A C(B.文中說“中國的圣人不是不問世務的人”,并沒有說圣人看重自己的社會地位。D.中國哲學家所謂內圣外王之道,與柏拉圖所說的“哲學家——王”觀點只是“很像”,并不是一致的。E.“中國哲學所探討的是內圣外王之道”“與形而上學、倫理學和邏輯學關系不大”沒有因果關系。)
[5分。答對一項得2分,答對兩項得5分。答案超過兩項,本題不得分。]
參考答案:
13.【信息整合】(3分)
D(A.文中以現實主義與理想主義的對立類比入世與出世的對立,并非說入世就是現實主義的,出世就是理想主義的。B.原文是說“圣人不一定有機會成為實際政治的領袖”。C.柏拉圖認為“必須經過長期的哲學訓練”是一個人“成為哲學家”的必要條件,并不是“哲學家成為國王”的必要條件。)
14.【概念理解】(4分)
“名”指哲學(哲學思想),“實”指政治(政治思想),“正名實”指哲學要與政治思想相一致。
[4分。“名”“實”的解釋各1分,“正名實”的解釋2分。意思答對即可。]
15.【觀點把握】(4分)
中國哲學認為圣人具有“內圣外王”的人格。內圣是就其修養的成就說,外王是就其在社會上的功用說。王x明精神成就極高,其“心學”影響深遠,體現了“內圣”的人格;他戰功卓著,開化教導邊民,體現了“外王”的人格。所以成為歷史公認的圣人。
[4分。觀點引述正確2分,材料分析恰當2分。意思答對即可。]
【《中國哲學的問題和精神》閱讀答案】相關文章:
《背影》閱讀問題及答案11-22
應有格物致知精神閱讀理解和答案05-18
麥子的哲學林清玄閱讀及答案06-06
《中國的!烽喿x答案12-21
《中國瓷器》的閱讀答案07-09
《中國瓷器》閱讀答案06-09
《中國的月亮》 閱讀答案09-24
《孫權勸學》閱讀問題及答案03-28
《背影》閱讀和答案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