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閱讀答案
在日復一日的學習、工作生活中,我們經常跟閱讀答案打交道,閱讀答案是我們在解答閱讀題時的參考。你知道什么樣的閱讀答案才是可以有效幫助到我們的嗎?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孟子》閱讀答案,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孟子》閱讀答案1
閱讀下面文段,完成9~12題。(8分,每小題2分)
王說,曰:“詩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謂也。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
曰:“有復于王者曰:‘吾力足以舉百鈞,而不足以舉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見輿薪。’則王許之乎?”
曰:“否。”
“今恩足以及禽獸,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獨何與?然則一羽之不舉,為不用力焉;輿薪
不見,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見保,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為也,非不能也。”
曰:“不為者與不能者之形,何以異?”
曰:“挾太山以超北海,語人曰:‘我不能。’是誠不能也。為長者折枝,語人曰:‘我不能。’是不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挾太山以超北海之類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類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運于掌。詩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舉斯心加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無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過人者,無他焉,善推其所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獸,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獨何與?權,然后知輕重;度,然后知長短。物皆然,心為甚。王請度之!”
——《孟子見蔡桓公》
9.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項是( )
A.獨何與 B.為長者折枝 C.刑于寡妻 D.輿薪之不見
10.下列加點的.字詞解釋不當的一項是( )
A.有復于王者曰 復,稟告 B.以御于家邦 御,治理
C.言舉斯心加諸彼而已 諸,各個 D.權,然后知輕重 權,秤錘,這里指用秤稱重
11.下列加點詞語,古今意義全部相同的一組是( )
①明足以察秋毫之末 ②今恩足以及禽獸 ③百姓之不見保
④不推恩無以保妻子 ⑤ 以及人之老
A.①②③ B. ②③④ C.①④⑤ D.②④⑤
12.下列句子與其他三個不同類的一項是:
A.夫子之謂也 B.輿薪之不見
C.王請度之 D.彼且奚適也?
參考答案
9.D A與— B枝—肢 C刑—型
10.C 諸 兼詞“之于”
11.A 妻子,妻子兒女 以及,把這推及到
12.C ABD都是賓語前置
《孟子》閱讀答案2
公都子曰:“外人皆稱夫子好辯,敢問何也?”
孟子曰:“予豈好辯哉?予不得已也。天下之生久矣,一治一亂。當堯之時,水逆行,泛濫于中國,蛇龍居之,民無所定。
“堯舜既沒圣人之道衰暴君代作壞宮室以為洿池民無所安息棄田以為園囿使民不得衣食邪說暴行又作園囿洿池沛澤多而禽獸至及紂之身,天下又大亂。周公相武王誅紂,滅國者五十,驅虎、豹、犀、象而遠之,天下大悅。
“世衰道微,邪說暴行有作,臣弒其君者有之,子弒其父者有之。孔子懼,作《春秋》。《春秋》,天子之事也。是故孔子曰:‘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
“圣王不作,諸侯放恣,處士橫議,楊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歸楊,則歸墨。楊氏為我,是無君也;墨氏兼愛,是無父也。無父無君,是禽獸也。公明儀曰:‘庖有肥肉,廄有肥馬;民有饑色,野有餓莩,此率獸而食人也。’楊墨之道不息,孔子之道不著,是邪說誣民,充塞仁義也。吾為此懼,閑先圣之道,距楊墨,放淫辭,邪說者不得作。作于其心,害于其事;作于其事,害于其政。圣人復起,不易吾言矣。
“昔者禹抑洪水而天下平,周公兼夷狄,驅猛獸而百姓寧,孔子成《春秋》而亂臣賊子懼。我亦欲正人心,息邪說,距诐行,放淫辭,以承三圣者,豈好辯哉?予不得已也。能言距楊、墨者,圣人之徒也。”
(選自《孟子滕文公下》,有刪改)
(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堯舜既沒圣/人之道衰暴/君代作壞宮室/以為洿池/民無所安/息棄田/以為園囿使民不得/衣食邪說暴行/又作園囿洿池沛澤多而禽獸至/
B.堯舜既沒/圣人之道衰/暴君代作/壞宮室以為洿池/民無所安息/棄田以為園囿/使民不得衣食/邪說暴行又作/園囿洿池沛澤多而禽獸至/
C.堯舜既沒/圣人之道衰/暴君代作壞宮室/以為洿池民/無所安息棄田/以為園囿/使民不得衣/食邪說暴行又作園囿洿池沛澤/多而禽獸至/
D.堯舜既沒圣/人之道衰/暴君代作/壞宮室以為洿池/民無所安息棄田/以為園囿使民不得/衣食邪說暴行/又作園囿洿池/沛澤多而禽獸至/
(2)對于文中加點的詞語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夫子,古代對男子的敬稱。孔子弟子尊稱孔子為夫子,后世遂敬稱老師為“夫子”。
B.《春秋》,即《春秋經》,古代儒家典籍“六經”之一,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史書,由孔子修訂而成。
C.處士,指那些本來有很高的才能,但因為官場黑暗或未被朝廷重用而隱居不愿做官的人。后也泛指未做過官的士人。
D.禹,后人稱其為夏禹、大禹,是古代傳說中與堯、舜齊名的賢圣帝王;傳說其治理過洪水。
(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A.孟子認為自己好辯是迫不得已而為之,他借辯論來表明自己的態度,宣揚儒家的“仁政”思想。
B.孟子將楊墨兩家的學說概括為“無君”“無父”,將其比作亂臣賊子的邪說,認為“無君無父”的人是禽獸。
C.孟子主張端正人心,消除邪說,反對偏激,批判怪論,這些做法是符合人民意愿和社會發展規律的。
D.孟子認為,沒有大禹,天下不會太平;沒有孔子,百姓將不得安寧;沒有周公,人們會思想混亂。
(4)翻譯下列句子。
①吾入關,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庫,而待將軍。所以遣將守關者,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
②仲尼之徒無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無傳焉,臣未之聞也。
③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答
(1)B
(2)B.“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史書”錯誤,《春秋》先秦時代各國的編年體史書。
(3)D.“孟子認為,沒有大禹,天下不會太平;沒有孔子,百姓將不得安寧;沒有周公,人們會思想混亂”錯誤,由“昔者禹抑洪水而天下平,周公兼夷狄,驅猛獸而百姓寧,孔子成《春秋》而亂臣賊子懼”可知,應為:沒有周公,百姓將不得安寧;沒有孔子,人們會思想論亂。
(4)①秋毫,極小的財物;近,占有,沾染;籍,登記;所以,……的原因;出入,偏義復詞,偏在“入”,進來;非常,意外變故。
譯文:我進入關中,極小的財物都不敢沾染,登記官吏、人民,封閉了(收藏財物的)府庫,以等待將軍(的到來)。派遣官兵把守函谷關的原因,是為了防備其它盜賊的進入和意外變故。
②徒,這些,這類;道,講述;是以,因此;傳,流傳;“未之聞”,賓語前置,沒有聽說過他們的事。
譯文:孔子這些人沒有講述齊桓公、晉文公的.事情,因此后世沒有流傳,我沒有聽說過他們的事。
③衣,動詞,穿;然而,如果這樣還;王,動詞,稱王,統一天下;未之有,賓語前置,那是沒有的(事情)。
譯文:老年人穿絲織衣服,吃上肉,老百姓不挨餓受凍,如果這樣還不能統一天下,那是沒有的(事情)。
參考譯文:
公都子說:“別人都說夫子喜歡爭辯,請問是什么原因呢?”
孟子說:“我怎么會喜歡爭辯呢?我無法不去說。天地生人已經很久遠了,有天下太平的時候,有天下混亂的時候。在帝堯的時候,水倒灌到人群居住的地方,在國土之上到處漫流肆虐。(人群所居住的地方)被毒蛇、蛟龍所占據,黎民沒有安定的時候和安居的地方。
帝堯和帝舜去世之后,圣人所傳的大道漸漸不能流傳和奉行。殘暴的君主一代一代地出現,毀壞庶民的房屋卻去建造供君主享樂的深池大湖,黎民因此而無時無地得以安寧;舍棄耕地而用來建造成游玩和狩獵的園林,使得庶民得不到應有的衣物和糧食。邪惡的論調和暴虐的接連產生。供君主游獵的園林、供君主享樂的池沼、荒蕪的草地沼澤越來越多,因此,飛禽走獸來到了這樣的地方。到了商紂在位的時候,天下再次陷入極大的混亂。周公輔佐周武王,滅亡的諸侯國達五十個之多;驅趕老虎、豹子、犀牛、大象而使它們遠離人群居住的地方。天下人們非常喜悅。
“時勢衰落,道義衰微,荒謬的學說、殘暴的行為又興盛起來,有臣子殺死君主的事,也有兒子殺死父親的事。孔子深為憂慮,寫作了《春秋》。《春秋》(褒善懲惡),本來是天子的職責,所以孔子說:‘了解我的人,可能是由于這部《春秋》;責罵我的人,也可能是由于這部《春秋》。’”
“(從此以后),圣明的君主不再問世,諸侯肆無忌憚,在野的士人也橫加議論,楊朱、墨翟的學說流行于天下,以至于天下的言論不屬于楊朱派就是屬于墨翟派。楊朱派提倡‘為我’,這是無視君主;墨翟派主張,‘兼愛’,這是無視父親。目無父輩,目無君主,簡直是禽獸!公明儀說過:‘廚房里有肥肉,馬廄里有肥馬,但是百姓面有饑色,效野有餓尸,這是率領野獸來吃人啊。’楊朱、墨翟的學說不消除,孔子的學說就不能發揚,這樣荒謬的學說就欺騙了百姓,仁義之路也被阻塞了。我為此而深深擔擾,便出來捍衛先圣的學說,反對楊墨之說,駁斥荒唐之言,使發表謬論的人不能得逞。那些謬論產生于內心,危害了工作;危害了工作,也就危害了政治。即使是圣人再度興起,也不會否定我的這番話。”
“從前大禹制服了洪水,而天下才得以太平;周公兼并了夷狄,趕跑了猛獸,而老百姓才得到安寧:孔子寫成了《春秋》,叛逆之臣、不孝之子才感到害怕。我也準備端正人心,消除邪說,反對偏激的行為,斥責荒謬的言論,以此來繼承大禹、周公、孔子三圣的事業;難道是我喜歡辯論嗎?我不得已才這樣啊!只有能用言論來反對楊墨的人,才不愧是圣人的門徒啊!”
《孟子》閱讀答案3
《孟子》選段
孟子曰:“無或①乎王②之不智也。雖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吾見亦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吾如 有萌焉何哉?今夫弈之為數③,小數也;不專心致志,則不得也。弈秋,通國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誨二人弈,其一專心致志,惟弈秋之為聽。一人雖 聽之,一心以為有鴻鵠將至,思援弓繳而射之,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為是其智弗若與?曰:非然也。”(《孟子·告子上》九)
[注] ①或:同“惑”,怪。②王:有的研究者認為是齊宣王。③數:技藝。
(1)對文段的分析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孟子認為大王資質雖然不夠聰明,但這不足以讓人感到奇怪。
B.文段用“一日暴之,十日寒之”和“弈秋誨棋”兩個比喻來論證問題。
C.由于大王窮奢極欲,荒廢國事,,因此必須規勸他閉門思過。
D.孟子認為后一個學棋者態度不夠端正,所以棋藝遠不如前一個。
(2)“有為者辟若掘井,掘井九韌而不及泉,猶為棄井也”(《孟子·盡心上》)和上面選段孟子說的是同樣的道理,請結合上面選段孟子的話,談談你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C
(2)孟子強調學習除了要有恒心外,還要專心致志。他更看重“持心”在學習中的'重要作用,專心、恒心是修養者達到修養目的的關鍵所在。(意對即可)
《孟子》閱讀答案4
舜發于畎畝之中,傅說舉于版筑之間,膠鬲舉于魚鹽之中,管夷吾舉于士,孫叔敖舉于海,百里奚舉于市。
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過,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征于色,發于聲,而后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
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節選自《孟子》)
古者富貴而名摩①滅,不可勝②記,唯倜儻非常③之人稱焉。蓋西伯(周文王)拘④而演《周易》;仲尼厄⑤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⑥有《國語》;孫子臏⑦腳,《兵法》修列;不韋遷⑧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底⑨賢圣發憤之所為作也。(節選自司馬遷《報任安書》)
注:①摩,通“磨”,磨損。②勝:盡。③非常:不同尋常。④拘:被拘禁。⑤厄:受困窘。⑥厥:于是,就。⑦臏,名詞作動詞,受臏刑,被截去膝蓋骨。⑧遷:被貶謫。⑨底,通“抵”,大抵。
1.學習文言文要隨時注意積累。請寫出例句中加粗詞的意思,將下面的積累卡片補充完整。
文言文閱讀積累卡片編號:016
詞詞義例句
苦 苦其心志
衡 衡于慮
2.用現代漢語寫出下面句子在文中的意思。
(1)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孟子認為,一個國家要想避免“亡”的命運,必須具備哪些條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兩個文段都列舉了一些人物的事例,他們的共同點是什么?從他們的事例中你獲得了什么感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苦:使……困苦。 衡:通“橫”,梗塞,不順。
2.(1)然后才明白憂愁禍患能使人生存發展,而安逸享樂能使人萎靡死亡。
(2)用這些方法來使他的心驚動,使他的.性情堅韌,增加他原先不具備的才能。
3.內有法家拂士,外有敵國外患。(用自己的話回答也可)
4.共同點:都歷經磨難,最終有所作為。
感悟:苦難是人生的一種磨練。我們只有戰勝苦難,才能取得成功。(意對即可)
《孟子》閱讀答案5
【甲】十年春,齊師伐我。公將戰,曹劌請見。其鄉人曰:“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劌曰:“肉食者鄙,未能遠謀。”乃入見。問:“何以戰?”公曰:“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對曰:“小惠未偏,民弗從也。”公曰:“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對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大小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對曰:“忠之屬也。可以一戰。戰則請從。”
【乙】人恒過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征于色發于聲而后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
1. 解釋文中加點的詞。
(1)犧牲: (2)衡:
2.翻譯下列句子。
(1)何以戰? 譯文:
(2)人恒過然后能改。 譯文:
3.齊魯長勺之戰,魯國如果沒有曹劌這樣的賢士就不會取勝,這個事例恰恰證明了《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中的“ , , ”。(用原句回答)
4.找出【甲】段中集中體現曹劌政治思想的`句子,【乙】段中體現文章中心論點的句子,分別抄寫在下面。
5.從【甲】段或【乙】段中,選出你感觸最深的一個句子,談談你的理解。
參考答案:
1.(1)犧牲:(祭祀用的)豬牛羊等。(2)衡:通“橫”,梗塞,指不順。
2.(1)(您)憑借什么作戰?
(2)人常常犯錯誤,這樣之后才能改正。
3.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
4.【甲】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乙】然后知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也。
5.示例:“人恒過然后能改”這句話表明了每個人難免會犯錯誤,當我們敢于面對并勇于改正錯誤時,就會不斷進步。
《孟子》閱讀答案6
《莊暴見孟子》閱讀原文
莊暴見孟子,曰:“暴見于王,王語暴以好樂,暴未有以對也。”曰:“好樂何如?”
孟子曰:“王之好樂甚,則齊國其庶幾乎!”
他日,見于王曰:“王嘗語莊子以好樂,有諸?”
王變乎色,曰:“寡人非能好先王之樂也,直好世俗之樂耳。”
曰:“王之好樂甚,則齊國其庶幾乎!今之樂由古之樂也。”
曰:“可得聞與?”
曰:“獨樂樂,與人樂樂,孰樂?”
曰:“不若與人。”
曰:“與少樂樂,與眾樂樂,孰樂?”
曰:“不若與眾。”
“臣請為王言樂:今王鼓樂于此,百姓聞王鐘鼓之聲、管籥之音,舉疾首蹙頞而相告曰:‘吾王之好鼓樂,夫何使我至于此極也?父子不相見,兄弟妻子離散。’今王田獵于此,百姓聞王車馬之音,見羽旄之美,舉疾首蹙而相告曰:‘吾王之好田獵,夫何使我至于此極也?父子不相見,兄弟妻子離散。’此無他,不與民同樂也。今王鼓樂于此,百姓聞王鐘鼓之聲、管籥之音,舉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幾無疾病與?何以能鼓樂也?’今王田獵于此,百姓聞王車馬之音,見羽旄之美,舉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幾無疾病與,何以能田獵也?’此無他,與民同樂也。今王與百姓同樂,則王矣。”
《莊暴見孟子》閱讀題目
10.對下面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王語暴以好樂語:告訴。
B.直好世俗之樂耳直:只是。
C.舉疾首蹙頞而相告曰蹙:收緊。
D.今王與百姓同樂,則王矣王:諸侯王。
11.下列句子按句式特點歸類,正確的一項是()
①暴見于王②王嘗語莊子以好樂③不若與眾④今王田獵于此
⑤何以能鼓樂也⑥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A.①④/②/③/⑤⑥
B.①④/②/③⑤/⑥
C.①/②④/③⑥/⑤
D.①/②④/③/⑤⑥
12.下列對原文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莊暴見孟子,曰:‘暴見于王,王語暴以好樂,暴未有以對也。’”文中這樣寫的作用是用莊暴不懂得音樂與政事的關系,說明音樂在政事上的重要性。
B.聽了孟子的問話“王嘗語莊子以好樂,有諸?”時,“王變乎色”。“王變乎色”的`原因是為自己不喜歡先王之樂而愛好世俗之樂而羞愧。
C.孟子說:“王之好樂甚,則齊國其庶幾乎!今之樂由古之樂也。”“今之樂由古之樂也”,在孟子看來,其問題不在愛好新樂或古樂,在于能否施行仁政。
D.孟子由欣賞音樂推及歡樂,技巧十分高明。“臣請為王言樂。”這里的“樂”當解釋為“快樂”,而不能解釋為“音樂”,是因為“言樂”的內容包括兩個:一是王鼓樂,二是田獵。這兩件事,都歸結到是否與民同樂。
《莊暴見孟子》閱讀答案
10.D項,王,名詞用作動詞,稱成就王業。
11.D(①為被動句;②④為狀語后置句;③是省句;⑤⑥是賓語前置。)
12.A項以莊暴無言以對齊王,說明此論題的難度,反襯孟子論辯藝術的高明,制造議論懸念。
《孟子》閱讀答案7
閱讀下面《論語》《孟子》選段,回答問題。
材料一: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 (《論語·雍也》)
材料二:公孫丑曰:“道則高矣,美矣,宜若登天然,似不可及也;何不使彼為可幾及而日孳孳①也?”孟子曰:“大匠不為拙工改廢繩墨,羿不為拙射變其彀率②。君子引而不發,躍如③也。中道而立,能者從之。” (《孟子·盡心上》)
[注] ①孳孳:同“孜孜”,勤勉。②彀率:拉開弓的標準。③躍如:躍躍欲試的樣子。
(1)孟子以“大匠”“羿”為例,是要說明什么問題?
(2)從以上兩個選段看,孔孟的教育方法怎樣體現“中道而立”的思想?
參考答案:
(1)是要說明教學不能降低“道”的標準。
(2)①孔子主張因材施教,根據從學者才智水平的高低傳授相應的知識,這種恰到好處的教育,正是中道的體現。②孟子要求教育既要啟發到位又不要包辦代替,這種恰到好處的.指導也是中道的體現。(本題的難點在于理解“中道而立”的含義,從第二則料可知,“中道而立”強調的是“示范”而不是“代替”“降低”,聯系第一則材料的“中”,就可以推斷出“中”其實就是“中庸”。明確了“中”的含義后,結合兩個語段的教育方法,略加闡述即可。)
參考譯文:
材料一:孔子說:“具有中等以上才智的人,可以給他講授高深的學問;在中等水平以下的人,不可以給他講高深的學問。”
材料二:公孫丑說:“道是很高很好啊,(但要學它,)那就像登天那樣,似乎不可能達到;何不讓它變得有希望達到從而使人每天不懈地追求它呢?”孟子說:“高明的木匠不會因為笨拙的徒工而改變、廢棄繩墨,羿不會因為笨拙的射手而改變拉開弓的標準。君子(教導別人,正如教人射箭,)拉滿了弓卻不射出箭,只是躍躍欲試(地做示范)。君子站立在道的中間,有能力的人便會跟從他學。”
《孟子》閱讀答案8
閱讀下面的文字,回答問題。(12分)
孟子曰:“水信無分于東西,無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猶水之就下也。人無有不善,水無有不下。今夫水,搏而躍之,可使過顙①;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豈水之性哉?其勢則然也。人之可使為不善,其性亦猶是也。” (選自《孟子告子上》)
【注釋】①顙(sāng):額頭。
(1)孟子在這段話中圍繞什么問題提出了什么觀點?(3分)
(2)請結合實際談談你對孟子這一觀點的理解。(9分)
(1)孟子人性問題,(1分)提出了人性本善的觀點。(2分)
(2)孟子以水為喻,認為人性向善,就像水往低處流一樣,是出于天性的。而人之所以不善,是因為受到環境的影響,或是被私欲所蒙蔽。(現實生活中有些人……)所以人應該保持仁義、放棄私利,以維護自己的'天性。)(理解6分,結合實際3分)
參考譯文
孟子說:“水流確實是本來不分向東向西的,難道也不分向上向下嗎?人性的善,就好比水朝下流一樣。人性沒有不善的,水沒有不向下流的。水,拍打一下叫它飛濺起來,也能使它高過人的額頭;阻擋住它叫它倒流,可以使它流到山上。這難道是水的本性嗎?是形勢導致這樣的。人之所以可以使他變得不善,他本性的改變也正像這樣。”
《孟子》閱讀答案9
(一)
孟子曰:教亦多術矣,予不屑之教誨也者,是亦教誨之而已矣。(《孟子· 告子下· 一六》)
孟子曰: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時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達財①者,有答問者,有私淑艾②者。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也。(《孟子· 盡心上·四十》)
(二)
孺悲欲見孔子,孔子辭以疾。將命者出戶,取瑟而歌,使之聞之。(《論語·陽貨》)
【注釋】
①達財:就著學生本有的才質加以指點,使學生能充分發揮才能。財,同材。
②私淑艾:淑,拾也。艾,同刈,取也。私下拾取以修養自身。
(1)下列各項是對上面選段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孟子提倡教育方式應多樣,他所說的教育方式考慮到了受教育者的不同特點。
B.孟子認為人只有接受了時雨化之、成德、達財、答問、私淑艾等教育方式,才能成為君子。
C.有成德者這種教育方式,是指老師應當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品德。
D.孔子以生病為由推辭不見孺悲,傳話的'人剛出門,孔子便取瑟彈唱,有意讓孺悲聽見。
(2)材料(二)中孔子對孺悲的教育方式與材料(一)中孟子所闡述的哪一種教育方式相似?請說說這種教育方式的合理性。(3分)
參考答案:
9.(1)B 孟子意在說明君子用以教育他人的方式有時雨化之等五種,而非告訴人們要接受這五種教育才能成為君子。
(2)①孔子對孺悲的教育方式與孟子的不屑之教類似;(1分)②不屑之教即用輕視的態度來教育對方,(1分)這種激將法或許有傷受教育者的自尊,但如果能因此而讓受教育者由于羞愧而奮發向上,(1分)那也是一種有效的教育方式。
【參考譯文】
(一)
孟子說:教育也有多種方式方法。我不屑于教誨他,本身就是對他的教誨。(《孟子·告子下· 一六》)
孟子說:君子用以教育的方式有五種:有像及時雨那樣滋潤教化的,有成全德行的,有通達才能的,有解答疑問的,有讓學生私下拾取以修養自身的。這五種就是君子用以教育的方式。(《孟子· 盡心上·四十》)
(二)
孺悲想見孔子,孔子以生病為由推辭不見。傳話的人剛出門,孔子便取來瑟邊彈邊唱,有意讓孺悲聽見。(《論語·陽貨》)
《孟子》閱讀答案10
楚人學齊語
【原文】
孟子謂戴不勝曰:“子欲子之王之善與?我明告子。有楚大夫于此,欲其子之齊語也,則使齊人傅諸?使楚人傅諸?”曰:“使齊人傅之。”曰:“一齊人傅之,眾楚人咻之,雖日撻而求其齊也,不可得矣。引而置之莊、岳之間數年,雖日撻而求其楚,亦不可得矣。
子謂薛居州,善士也,使之居于王所。在于王所者,長幼卑尊皆薛居州也,王誰與為不善?在王所者,長幼卑尊皆薛居州也,王誰與為善?一薛居州,獨如宋王何?”
(選自《孟子·滕文公下》)
【參考譯文】
孟子對戴不勝說:“你是想要你的國王達到善的境地嗎?讓我明確地告訴你,在這里有一位楚國的大夫,希望他的兒子能說齊國話,那么是讓齊國人來教他呢,還是讓楚國人來教他?”戴不勝說:“讓齊國人來教他。”孟子說:“一個齊國人教他,眾多楚國人吵擾他,即使天天鞭打他,而要他學會齊國話,也不可能。若是帶他到齊國的'大街小巷住上幾年,即使天天鞭打他,要他說楚國話也不可能。”
你說薛居州是一個善士,讓他居住在國王的身邊,在國王身邊的人無論年紀大小,地位高低都是薛居州那樣的善人。國王和誰去做壞事呢?如果在國王身邊的人無論年紀大小,地位高低都不是薛居州那樣的善人,國王和誰一起去做好事呢?一個薛居州,能把宋王怎么樣呢?
【閱讀訓練】
1.解釋:
①善:向善,成為善人 ②明:明白地,清楚地 ③使:讓
④撻:鞭打 ⑤引:帶,帶著 ⑥居:居住
3.本文給人的啟示是:環境對人有很大的影響。
《孟子》閱讀答案11
孟子曰:“后稷教民稼穡,樹藝五谷,五谷熟而民人育。人之有道也,飽食、暖衣、逸居而無教,則近于禽獸。圣人有憂之,使契為司徒,教以人倫: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敘,朋友有信。” (《孟子·滕文公上》)
【注】①后稷:人名。②樹藝:種植。③契:人名。
(1)下列各項對選段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2分)
A后稷教百姓從事稼檣、種植五谷,使谷物成熟來養活他們,解決了他們的生活問題。
B孟子認為,百姓豐衣食足,過上安逸的`生活,但如果沒有教養就會和禽獸差不多。
C孟子認為,縱然百姓生活窮困,衣食沒有著落,但對他們的教化也不能松懈、放棄。
D孟子認為, 在吃、穿、住的問題解決之后,統治者應該以人的倫常關系來教導百姓。
(2)概括文中所體現的孟子的觀點。(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C(文段中無此內容)
(2)孟子認為要讓百姓生活富足,在此基礎上對他們進行教化。(意思對即可)
【譯文】
孟子說:“……后稷教導百姓要種好莊稼,栽培谷物,谷物成熟了,老百姓便得到了養育。人之所以為人,除了吃得飽、穿得暖、住得安逸,但不進行教育,就和禽獸差不多。圣人又為此擔憂了,便派契做司徒的官,主管教育,用關于人與人相處關系的大道理和行為準則來教導人民:父子之間有骨肉親情,君臣之間有禮義之道,夫婦之間相親相愛而又有內外之別,老幼之間有尊卑之序,朋友之間有誠信之德。”
《孟子》閱讀答案12
閱讀《孟子》選段,回答問題。(6分)
景春曰:公孫衍、張儀豈不誠大丈夫哉?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①。
孟子曰:是焉得為大丈夫乎?子未學禮乎? 丈夫之冠也,父命之②;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門,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無違夫子!以順為正者,妾婦之道也。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孟子·滕文公下》)
【注釋】①熄:指戰火熄滅,天下太平。②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古代男子到二十歲叫做成年,行加冠禮,父親開導他。
(1)下列對選段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景春認為公孫衍、張儀能夠左右諸侯,影響國與國之間的戰爭與和平,是了不得的'男子漢大丈夫。
B.孟子認為公孫衍、張儀之流沒有仁義道德,奉行的最多也只是妾婦之道,哪里談得上是大丈夫。
C.孟子認為,真正的大丈夫應該是能夠身居高位,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
D.孟子針鋒相對地提出真正的大丈夫應該是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2)孟子曰: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孟子?盡心上》)請結合上面有關句子,談談你對大丈夫的理解。(3分)
參考答案:
1.(6分)
(1)C(對立天下之正位理解有誤,正位不能理解為高位。)
(2)①心懷仁德,踐行禮義。②通達時施仁政,困窘時獨善其身。③不因外界因素(富貴、貧賤、強權)改變自己的追求。(3分,每點1分。)
(二)景春說:公孫衍、張儀難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嗎?他們一發怒,諸侯就害怕,他們安居家中,天下就太平無事。
孟子說:這哪能算是大丈夫呢?你沒有學過禮嗎?男子行加冠禮時,父親訓導他;女子出嫁時,母親訓導她,送她到門口,告誡她說:到了夫家,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謹慎,不要違背丈夫!把順從當作正理,是婦人家遵循的道理。居住在天下最寬廣的住宅仁里,站立在天下最正確的位置禮上,行走在天下最寬廣的道路義上;能實現理想時,就同人民一起走這條正道;不能實現理想時,就獨自行走在這條正道上。富貴不能迷亂他的思想,貧賤不能改變他的操守,威武不能壓服他的意志,這才叫作大丈夫。
《孟子》閱讀答案13
孟子曰:“人之于身也,兼所愛。兼所愛,則兼所養也。無尺寸之膚不愛焉,則無尺寸之膚不養也。所以考其善不善者,豈有他哉?于己取之而已矣。體有貴賤,有小大。無以小害大,無以賤害貴。養其小者為小人,養其大者為大人。今有場師,舍其梧槚①,養其樲棘②,則為賤場師焉。養其一指而失其肩背,而不知也,則為狼疾③人也。飲食之人,則人賤之矣,為其養小以失大也。飲食之人無有失也,則口腹豈適④為尺寸之膚哉?”(《孟子·告子章句上》)
【注】①檟:梧桐。檟(jiǎ):即楸樹,也是一種木質很好的樹。②樲(èr):酸棗。棘:荊棘。③狼疾:同“狼藉”,昏亂,糊涂。④適。通啻”(chì),僅僅,只。
(1)下列各項中,對上面《孟子》選段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孟子認為,人們對于自己身體的每一部分都愛護,看一個人對身體的護養好不好,應該看他注重的是身體的哪一部分。
B.孟子認為作為一位園藝師,就不應舍棄梧桐楸樹,卻去培養酸棗荊棘,同樣的道理,人們不能為護養一根指頭而失去整個肩背。
C.孟子指出,身體的組成部分分為大的.即重要的部分和小的即次要的部分,只曉得吃喝、護養小的部分而失去大的部分的人自然就受到了人們的鄙視。
D.孟子主張一個人的吃喝不要只為了護養那一尺一寸的肌膚,還應該有更高的追求,否則,他將失去一些更為重要、更為可貴的東西。
(2)“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孟子·告子章句上》),說的也是取舍的道理,請結合上面的選段,簡要說明你對“無以小害大,無以賤害貴”的理解。
答:xxxxxxxxxxxxx
參考答案
(1)C
(2)孟子的“無以小害大,無以賤害貴”說的是不要因為小的部分而損害大的部分,不要因為次要部分而損害重要的部分。“小”和“賤”指的是飲食、生命等的東西,“大”和“貴”指的是仁義道德,如果兩者發生了沖突,一定要舍小取大。(意對即可)
《孟子》閱讀答案14
文化經典閱讀(6分)
13.閱讀下面的《孟子》選段,回答問題。
孟子曰:“有天爵者,有人爵者。仁義忠信,樂善不倦,此天爵也;公卿大夫,此人爵也。古之人脩其天爵,而人爵從之。今之人脩其天爵,以要①人爵;既得人爵,而棄其天爵,則惑之甚者也,終亦必亡而已矣。”
【注】①要:通“邀”,求取,追求。
(1)下列對選段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天爵”指仁義忠信等,孟子認為這些是天然值得尊崇的。
B.“人爵”則是偏重于物質的、外在的爵位,完全靠人委任、封賞或世襲取得。
C. “天爵”、 “人爵”思想,與其“仁政”、“性善”、“致仕”等思想貫通為一體,是孟子思想體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環。
D.孟子所謂的“天爵”,是一個追求的.過程、修煉提升的過程,也是一個通過自己的不斷努力而逐漸形成完美人格的過程。
(2)這段話主要講了“天爵”“人爵”,請根據選段談談你對“天爵”和“人爵”的看法。(3分)
答:
參考答案:
13.(1)B項 獲得“人爵“也需要通過人的勤奮努力和成就等。
(2)【答案示例】孟子把追求個人的功名利祿比作追求人爵,而把向人間散播仁義忠信,無私奉獻比作追求天爵。我認為追求天爵優于追求人爵,因為前者一方面可以充分實現人生價值、社會價值,還會生出無盡的快樂;后者會生出種種煩惱痛苦。
【參考譯文】孟子說:“有天賜的爵位,有人授的爵位。仁義忠信,不厭倦地樂于行善,這是天賜的爵位;公卿大夫,這是人授的爵位。古代的人修養天賜的爵位,水天渠成地獲得人授的爵位。現在的人修養天賜的爵位,其目的就是得到人授的爵位;一旦得到人授的爵位,便丟棄了天賜的爵位。這可真是糊涂得很啊!最終(他的人爵)也一定會喪失的。”
《孟子》閱讀答案15
閱讀下面文段,回答問題。(4小題,16分)
舜發于畎畝之中,傅說舉于版筑之間,膠鬲舉于魚鹽之中,管夷吾舉于士,孫叔敖舉于海,百里奚舉于市。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過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征于色發于聲而后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
【小題1】下列各組劃線詞中,意義相同的一組是( ) (3分)A.國恒亡國險而民附 B.舜發于畎畝之中野芳發而幽香C.生于憂患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D.曾益其所不能懼其不已也
【小題2】下列對課文內容的分析,有誤的一項是( ) (3分)A.本文從個人說起,得出“困境出人才”的觀點后,轉到治國上,最后推出論點。B.第二段先從反面論述磨難對人生的意義,再從正面論述沒有憂患的`危害性。C.就國家而言,“死于安樂”中“安樂”指的是“無法家拂士,無敵國外患”。D.本文語言氣勢磅礴,運用了排比的修辭手法,具有較強的說服力和感染力。
【小題3】用現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4分)
⑴餓其體膚。
⑵入則無法家拂士。
答案
【小題1】D
【小題1】B
【小題1】⑴使他經受饑餓之苦。
⑵在國內如果沒有守法度的大臣和輔佐君主的賢士。
解析【小題1】D中二者都是“代詞”。
【小題1】B中應是先從正面論述,再從反面論述。
【小題1】文言翻譯要求意思正確、句意完整、語句通順。注意對句子中關鍵詞的理解和重點句式的調整。
【《孟子》閱讀答案】相關文章:
《論語》《孟子》閱讀答案及翻譯10-16
孟子與鄒魯之風閱讀答案08-22
《孟子》閱讀理解答案及譯文12-16
《孟子滕文公上》閱讀題及答案05-27
文言文閱讀《孟子》題目及答案09-01
《孟子景春曰》閱讀答案附譯文03-22
《孟子·梁惠王下》閱讀答案及翻譯09-26
孟子《魚我所欲也》閱讀習題及答案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