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岳陽樓記》教案
[教學目標]
1.激發學生閱讀和欣賞詩文的興趣,提高在比較中鑒賞詩文的能力。
2.培養學生聯想和想象能力,進入詩文意境。
3.體會詩與散文兩種體裁的異同點。
[教學重點、難點]
1.激發學生閱讀和欣賞詩歌的興趣,引導學生初步把握賞析詩文的方法。
2.體會詩與散文兩種體裁的異同點。
[教學方法]
通過對比分析,提高學生學習和鑒賞古詩文的能力。
[媒體運用]
投影設備(視頻、音頻等)。
[課時安排]
2課時。
[預習要求]
熟讀課文,了解三位作者生平及寫作的時代背景,借助課文注解理解詩文大意。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學習《詩兩首》
一、導入新課:
面對洞庭湖水的奇麗風光,唐杜甫岳陽樓上“憑軒而涕”,而宋范仲淹則表達出“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人生理想,今天我們再來看看,在唐李白、孟浩然,明袁中道這三個文人的眼中筆下,洞庭湖又會引發出怎樣的情思呢?
。ǹ上扔蓪W生來發言交流介紹前兩個文人李白、孟浩然,后由老師作總結性補充說明)
(一)投影:李白畫像。簡介李白寫作《陪侍郎叔游洞庭醉后三首》的時代背景。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這首詩相信大家一定是再請熟悉不過了,它是著名詩人李白的《靜夜思》。今天我們就要來學習李白的一首與洞庭景觀聯系在一起的詩——《陪侍郎叔游洞庭醉后三首(其三)》。
此詩作于乾元二年(759)秋。此年春,李白在流放夜郎途中,行至巫山,幸遇大赦放還。九死一生,喜出望外,立即“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趕忙返至江夏。李白獲得自由以后,為什么迫不及待地返至江夏呢?“天地再新法令寬,夜郎遷客帶霜寒”(《江夏贈韋南陵冰》),原來他又對朝廷產生了幻想,希望朝廷還能用他。但是他在江夏活動了一個時期,毫無結果,幻想又落空了,只好離開江夏,出游湘中。在岳州遇到族叔李曄,時由刑部侍郎貶官嶺南。他們此次同游洞庭,其心情是可以想見的。
(二)投影:孟浩然畫像。簡介孟浩然生平與寫作《臨洞庭湖贈張丞相》的時代背景。
關于詩人:代表作《過故人莊》,生活在盛唐開元年間,當時社會安定,經濟繁榮政治清明。詩人一生基本上過著隱居生活,早年主要在家閉門苦讀,四十歲時,來到長安,渴望出仕,但長安之行,求官失敗,除贏得詩壇盛名之外,失意而歸,有《孟浩然集》。他是唐代第一個傾大力寫作山水詩的詩人。其詩今存二百余首,大部分是他在漫游途中寫下的山水行旅詩。
關于詩歌:前面我們在學習范仲淹的《岳陽樓記》,講到洞庭湖時,就提到過孟浩然的此詩《臨洞庭湖贈張丞相》。張丞相即張九齡,也是著名的詩人,官至中書令,為人正直。唐玄宗開元二十一年(733),孟浩然西游長安,寫了這首詩贈當時在相位的張九齡,目的是想得到張的賞識和錄用,進入政界,實現自己的理想,希望有人能給予引薦。因而這是一首“干謁”詩!案芍]”的意思是:對人有所求而請見。這種詩又稱“干祿”詩。
二、學習課文。
(一)朗讀課文,感知課文。
1.學生自由朗讀兩首詩,老師注意正音。
正音:刬(chǎn) 楫(jí)
2.學生集體朗讀兩首詩,注意朗讀節奏。
。ǘ┥钊肜斫獾谝皇自姟杜闶汤墒逵味赐プ砗笕祝ㄆ淙
1.指名學生朗讀此詩。
2.學生思考與討論:
。1)詩人“刬卻君山”的目的和動機何在?第一句中的“好”該如何理解?
提示:
表面上鏟平君山是為了讓湘水無阻礙地橫流,但實際上他是希望鏟除世間的不平,讓自己能有平坦的人生道路可走。
“好”即表示虛擬的假設如果能做到那該多好啊。
整句:如果能把君山“刬卻”那有多好啊。
。2)最后一句,“醉殺”了什么?為何用這樣一個詞?
提示:
文字上是說洞庭秋色為酒所醉殺,實際上是詩人把自己醉殺,同時也讓洞庭的秋色醉殺了。
用上了這樣的詞表示出作者奇特的想像,他讓洞庭與自己同醉,并在詩中表示出了詩人“醉后發清狂”的情境,此時的他已分不清是洞庭醉了還是他自己醉了。
。3)試著用自己的話來講述此詩所寫的內容。
提示:
。ㄈ绻]有了君山的阻礙,湘水可以盡情地橫流,(那么)巴陵(也就是岳陽)的洞庭湖水,就全部是酒了,這樣的話,洞庭的秋色就全都要醉死(人)了。
3.教師分析古詩:
在岳州遇到族叔李曄,時由刑部侍郎貶官嶺南。他們此次同游洞庭,其心情是可以想見的。李白才華橫溢,素有遠大抱負,而朝政昏暗,使他一生蹭蹬不遇,因而早就發出過“大道如青天,我獨不得出”的感嘆,而今到了晚年,九死一生之余,又遭幻想破滅,竟至無路可走,數十年憤懣,便一齊涌上心頭。
因此當兩人碧波泛舟,開懷暢飲之際,舉眼望去,兀立在洞庭湖中的君山,擋住湘水不能一瀉千里直奔長江大海,就好象他人生道路上的坎坷障礙,破壞了他的遠大前程。于是,發出了“刬卻君山好,平鋪湘水流”的奇想。他要鏟去君山,表面上是為了讓浩浩蕩蕩的湘水毫無阻攔地向前奔流,實際上這是抒發他心中的憤懣不平之氣。他多么希望鏟除世間的不平,讓自己和一切懷才抱藝之士有一條平坦的大道可走!
然而,這畢竟是浪漫主義的奇思幻想。君山是鏟不平的,世路仍然是崎嶇難行。“何以解憂,惟有杜康”,還是盡情地喝酒吧!詩人醉了,從醉眼里看洞庭湖中的碧波,好象洞庭湖水都變成了酒,而那君山上的紅葉不就是洞庭之秋的緋紅的醉顏嗎?于是又發出了浪漫主義的奇想:“巴陵無限酒,醉殺洞庭秋!边@兩句詩,既是自然景色的絕妙的寫照,又是詩人思想感情的曲折的流露,流露出他也希望象洞庭湖的秋天一樣,用洞庭湖水似的無究盡的酒來盡情一醉,借以沖去積壓在心頭的愁悶。文字上是說洞庭秋色為酒所醉殺,實際上是詩人把自己醉殺,同時也讓洞庭的秋色醉殺了。在這種秋色上。水之滔滔,乃酒之滔滔;酒之滔滔,乃情之滔滔。洞庭之酒,秋色之醉,乃詩人之醉。秋為酒醉殺,是實寫;人為秋色醉殺,是虛寫。
。ㄈ┥钊肜斫獾诙自姟锻赐ズ洀堌┫唷。
1.指名學生朗讀此詩。
2.學生思考與討論:
。1)用自己的話描述一下在詩人孟浩然筆下所見到的洞庭湖景色。
提示:
秋水盛漲,八月的洞庭湖裝得滿滿的,和岸上幾乎平接。遠遠望去,水天一色,洞庭湖和天空接合成了完完整整的一塊。
水汽蒸騰,如煙似霧,仿佛江邊湖畔的沼澤地帶,都受到湖水的滋養哺育,才顯得那樣草木繁茂,郁郁蔥蔥。湖水翻江倒海一般澎湃洶涌,穩固如山的岳陽城好像瑟縮不安地匍伏在它的腳下,顯得異常渺小。
(2)此詩運用什么修辭?表達了作者怎樣的心愿?從哪些詩句可以看出?
提示:
運用了比喻的修辭,詩人的心愿是:渴望能為朝廷效力,希望能得到張丞相的賞識和錄用。詩人婉轉地向張丞相表白心愿的詩句是:欲濟無舟楫,端居恥圣明。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
。3)詩十分講究煉字,你覺得本詩中有哪些字用得傳神?說說自己的見解。
提示:
如——“平”字起得從容不迫。平,就是水很滿,很充盈,同時視野很遼闊,一望無際。
“涵””混”字點明洞庭湖汪洋浩闊,與天相接,吞天吐地,包容萬象的恢宏氣度,頗似范仲淹《岳陽樓記》的描寫:“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
“蒸”字渲染一種濕漉漉,水淋淋的氣氛,給人以孕大含深,蒸蒸日上的動態感。
“撼”字放在“岳陽城”上,給人一種萬鈞雷霆的感覺,“炸”得岳陽城天搖地動,幾近坍塌,極顯湖水喧囂澎湃,表現出桀傲不馴的自然偉力。
3.教師分析詩歌:
此為一首五言律詩。
開頭首聯兩句,寫得洞庭湖極開朗也極涵渾,汪洋浩闊,與天相接,潤澤著千花萬樹,容納了大大小小的河流。頷聯三、四句實寫湖!皻庹簟本鋵懗龊呢S厚的蓄積,仿佛廣大的沼澤地帶,都受到湖的滋養哺育,才顯得那樣草木繁茂,郁郁蒼蒼。而在人們眼中的這一座湖濱城,好象瑟縮不安地匍伏在它的腳下,變得異常渺小了。這兩句被稱為描寫洞庭湖的名句。但兩句仍有區別:上句用寬廣的平面襯托湖的浩闊,下句用窄小的立體來反映湖的聲勢。詩人筆下的洞庭湖不僅廣大,而且還充滿活力。
下面四句,轉入抒情!坝麧鸁o舟楫”,是從眼前景物觸發出來的,詩人面對浩浩的湖水,想到自己還是在野之身,要找出路卻沒有人接引,正如想渡過湖去卻沒有船只一樣!岸司訍u圣明”,是說在這個“圣明”的太平盛世,自己不甘心閑居無事,要出來做一番事業。這兩句是正式向張丞相表白心事,說明自己目前雖然是個隱士,可是并非本愿,出仕求官還是心焉向往的,不過還找不到門路而已。于是下面再進一步,向張丞相發出呼吁。“垂釣者”暗指當朝執政的人物,其實是專就張丞相而言。這最后兩句,意思是說:執政的張大人啊,您能出來主持國政,我是十分欽佩的,不過我是在野之身,不能追隨左右,替你效力,只有徒然表示欽羨之情罷了。這幾句話,詩人巧妙地運用了“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淮南子·說林訓》)的古語,另翻新意;而且“垂釣”也正好同“湖水”照應,因此不大露出痕跡,但是他要求援引的心情是不難體味的。
本詩作為干謁詩,寫得得體適宜,稱頌對方十分有分寸,但又不失自己的身分,措辭也不卑不亢,不露寒乞相,委婉含蓄,不落俗套,實為第一等文字。
三、對比閱讀,拓展延伸。
1.孟詩中“波撼岳陽城”,真的是岳陽城被洞庭湖搖動了嗎?想像一下這種景象,它美嗎?為什么?這和李白的“刬卻君山好,平鋪湘水流”有沒什么相同和不同之處?
提示:
。1)“波撼岳陽城”,這本來是一種錯覺。洞庭湖的波瀾如果真的要撼動岳陽城的話,那就是一種災難了。這里強調的是,洞庭湖的波瀾起伏,如此宏大,好像岳陽城在起伏一樣。這一聯之所以成為千古名句,就是因為,氣蒸云夢的空間感和波撼岳陽的運動感。二者結合起來,不但宏大,而且驚險。
。2)與李白的詩有一點異曲同工之妙:兩人都著眼于運用想像的手法寫出洞庭湖恢宏的氣勢。不同的是:孟的此句想像是建立在實景的基礎上,而李的詩句則是完全根據自己的感情需要用虛構的方法進行大膽的假設的。
2.比較兩首詩寫洞庭之景的異同,并通過這兩首詩的學習,說說詩歌具有怎樣的特點?
。1)明確:
寫景的同:均運用想像和聯想的手法寫出洞庭湖景色美麗絕妙與非凡博大的氣勢。
寫景的異:《陪侍郎叔游洞庭醉后三首(其三)》通過虛擬的想像來寫景,并借洞庭湖水寫出了自己心中的不平之氣,其重在抒情;《望洞庭湖贈張丞相》通過實寫洞庭湖水浩瀚壯闊的景象,引出了自己渴望出仕的心愿,其重在明志。
。2)提示:
詩歌的特點:從語言上來看,詩歌短小精悍,注意語言的凝煉性、節奏性、跳躍性,從意境上來看,意象鮮明,并且在意象中蘊藏著豐富的想像力和遼闊的.想像空間。
從思想內容上來看,詩歌寄托著作者的思想情感,它常被用來委婉地抒情言志。
四、布置作業:
1.背誦這兩首詩。
2.熟讀袁中道的《游岳陽樓記》,根據課文注解,初步理解課文。
第二課時
學習《游岳陽樓記》
一、復習與導入:
1.檢查背誦《詩兩首》。
2.《游岳陽樓記》作者簡介:
袁中道,明代文學家。字小修,一作少修。湖北公安人。萬歷進士,官至南京吏部郎中。少即能文,長愈豪邁。與其兄宗道、宏道并有文名,時稱“三袁”,同為公安派。其績稍遜于宏道。反對復古擬古,認為文學是隨時代的變化而變化的,“天下無百年不變之文章”;提倡真率,抒寫性靈。晚年針對多俚語纖巧的流弊,提出以性靈為中心兼重格調的主張。
二、感知課文
1.請學生根據課文注解,理解課文內容。
提示:第一段寫洞庭湖水奇的原因;第二段寫作者由洞庭湖上風景變幻而引發自己的聯想和感慨。
2.根據課文回答問題:
(1)洞庭湖水勢浩大的原因是什么?(即“所以奇也”的原因)
提示:袁中道的文章用知識為我們客觀準確地回答了此問題,他在文中談到如此盛大的水勢,是由以下幾種原因造成的。
第一,是“九水”,九條江的水匯集了,才有湖的規模。
第二,是長江的水奔騰而來。
第三,二者相遇,九水不能抵擋長江的水勢,水面擴大了,才“澄鮮宇宙,搖蕩乾坤八百里!
第四,岳陽樓正好在“江 湖交會之間”,因而才能“朝朝暮暮”看到“吞吐之變態”。
第五,樓前有君山,在君山上觀景,“得水最多”,“千里一壑,粘天沃日為奇”。
第六,在岳陽樓上看水比較少一點,但有“君山妖蒨”彌補了缺陷。
第七,如果沒有君山,“莽莽洪流”一覽無余,比較單調;有了君山,就富于變化了。
結論是:岳陽樓的景觀之美,就在于“得水而壯,得山而妍也。”
。2)找出文中表作者因景變而發生感情變化的句子,對于這情感的變化,你有什么看法?
明確:予時四望慘淡,投箸而起,愀然以悲,泫然不能自己也。
提示:作者居然因為風景變幻而哭將起來,可見不但感情容易激動,而且對感情相當放任。這種敢哭敢笑,在封建道學自矜自持、喜怒不形于色蔚為風氣的時代,明清小品作家敢于表述自由的性靈,正是其可愛可貴之處。
。3)作者在文中還聯系了哪些歷史人物?有何用意?
明確:作者在文中還聯系了宋朝滕子京、范仲淹,聯系了修建岳陽樓的滕子京因在在官場上受到打擊而賓客間大哭的典故,以及范仲淹在其流傳千古的《岳陽樓記》中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
提示:用這樣的聯系來對照自己當時的人生經歷,表現自己的人生感慨。袁中道認為滕子京不應該哭,因為他已經在中央朝廷為著名的諫議,在地方也是著名的將帥,又有范仲淹這樣的知己,到了岳陽這個地方,用不了多久,就該有政跡可報,如此境遇,“有何可哭?”而像自己這個樣子,四十多歲了,頭發都白了,還沒有為保衛國家作出什么貢獻;遭逢兄長病故,加上飄零異鄉,又是面對“寒雁一影”這樣的遭遇,“是則真可哭也,真可哭也!” 他這不僅是為自然現象而哭,更是為個人政治遭遇而哭!他這種敢哭敢笑的個性追求,即他文學創作中一直追求的“獨抒性靈”。
三、對比閱讀,拓展延伸:
。◣熒餐懻撎骄浚
1.孟浩然、袁中道表達的思想境界與杜甫、范仲淹有什么不同?
提示:杜甫、范仲淹總是把自己個人的命運、親朋離散、老病異鄉和遠在視線之外的戰亂(戎馬關山)、國家的命運聯系在一起,從而表達出了宏大思想境界。而孟浩然、袁中道的詩文只限于自己個人的政治命運,思想境界很狹小。
2.從袁文中看,袁中道實地游歷了岳陽樓。而據考證,范仲淹當年并未到岳陽,只是參照家鄉太湖和有關詩文資料,調動想像,寫成了這篇散文(參見汪曾祺《蒲橋集·湘行二記》,作家出版社1992年版)。那么——
。1)是否由于上述原因,袁中道描寫的洞庭湖和岳陽樓的景觀比范仲淹筆下的更為細致具體?
明確:相比之下,袁的文章是更為具體,不過詩意性不強,客觀性很強,如文章中明確點出在枯水季節,洞庭湖并不怎么樣宏偉,不過像一匹綢緞而已,這表現出了散文的寫實性、知識性趣味;而范的文章想像很豐富,已經盡可能強化了詩意,詩化的抒情風格很明顯。
(2)范文的借景抒情、借景言志是否勝過了袁文,為什么?
提示:是的,范文大大勝過了袁文。在范文中,因為豐富的想像,意境也十分開闊(它立足于國家命運,而非個人沉。,再加上其文中人格具有理想化的色彩,所以范文極大地表現了散文感情化、抒情化的特點,自然他文章借景抒情、借景言志就勝過了袁文。
3.對比所學內容(本課《詩兩首》、杜詩《登岳陽樓記》與本課《游岳陽樓記》、范文《岳陽樓記》),歸納概括詩歌與散文的異同。
提示:
(1)詩言志,“志”是獨特的情感世界、個人的感情,甚至兒女私情,哪怕像周邦彥、柳永那樣的離經叛道的感情,都是可以充分抒發的。而文以載道,文章的社會功能,比詩歌嚴肅得多,也沉重得多!暗馈眲t不是個人的,而是主流的,是道德化的,甚至是政治化、規范化的意識形態,它滲透著作者對情感理想的追求。所以在散文中,人格往往帶有理想化的色彩。
。2)歌與散文的“意”,也就是內容,沒有什么區別,不過就是形式不同而已。如果內容是米,散文就是把米煮成飯,詩歌就是把米釀成酒。飯沒有改變米的形狀,而酒把米的形狀和質地都改變了。詩歌是想像的、變異的,而散文則比較寫實。
四、教師小結:
通過古代詩文的對比學習,我們感受到了古代詩歌與散文的不同文化魅力,相信這樣的魅力將吸引我們同學不斷探究祖國燦爛的文化瑰寶。同時,老師也希望同學們能汲取前人文化的精髓,巧妙運用自己豐富的想像力,像古人那樣,“我手寫我心”,不斷地創作出令人賞心悅目的佳作。
五、布置作業:
1.課外閱讀其他描寫岳陽樓的詩文,寫一篇對比閱讀感悟。(如滕子京《臨江仙》、李白的《與夏十二登岳陽樓》)。
2.完成課后“閱讀練習·探究”。
3.賞析課文佳句二至三句。(注意閱讀課后“詞句品味·積累”)
附:板書設計
詩歌兩首:(詩言志)
陪侍郎叔游洞庭醉后三首(其三)——李白
刬卻——平鋪——酒——醉殺 (虛構)想象
望洞庭湖贈張丞相 ——— 孟浩然
涵 、混——蒸——撼 (景)水天相接,浩蕩無垠
欲濟——端居 、恥——徒有 (心愿)得到任用,出仕為官
散文一篇:(散寫實)
游岳陽樓記 ——— 袁中道
第一段 洞庭湖水奇
第二段 景色變壞,心情變糟,追溯古人,涕淚而下
【《游岳陽樓記》教案】相關文章:
《游岳陽樓記》教案設計10-08
游岳陽樓記作文04-02
《游岳陽樓記》閱讀練習03-12
岳陽樓記和游岳陽樓記閱讀答案范文01-19
《游岳陽樓記》原文及譯文09-29
《游岳陽樓記》選段古文練習03-21
游岳陽樓記原文及翻譯04-17
課文《岳陽樓記》教案05-19
《岳陽樓記》的教案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