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光中《鄉愁》原文賞析

時間:2024-07-22 19:34:52 嘉璇 余光中 我要投稿

余光中《鄉愁》原文賞析

  《鄉愁》是余光中詩集《白玉苦瓜》中的一首,和《民歌》《鄉愁四韻》《羅二娃子》等,同是余光中以民歌風抒發鄉愁的經典之作。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余光中《鄉愁》原文賞析,歡迎大家分享。

余光中《鄉愁》原文賞析

  余光中《鄉愁》原文

  小時候,

  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

  我在這頭,

  母親在那頭。

  長大后,

  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

  我在這頭,

  新娘在那頭。

  后來啊,

  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

  我在外頭,

  母親在里頭。

  而現在,

  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

  我在這頭,

  大陸在那頭。

  余光中《鄉愁》原文賞析一

  鄉愁是一種綿延在心底的苦,是一種偉大的情愫,它占領了我們心靈中最深邃的部分。余光中的《鄉愁》,是海外游子深情而美的戀歌,關于余光中《鄉愁》鑒賞,至今都還有人在細細品味和理解。

  我們會慢慢的懂得鄉愁是一本歷史的巨著,它送給我們的不僅是沙漠甘泉,也給人間的旅人澆灌上心智的露水。寄愿鄉愁伴隨人類思想者的新生而在精神的墳冢中重新復蘇,不要再讓我們人類丟失為數不多的幾畝夢田。

  第一小節,此時的作者是“少小離家”為讀書,未經世事滄桑,略帶“少年不知愁滋味”的感覺,更多的是對母親的依戀;

  第二小節,妻子是相約一生共白頭的親人,新娘是自己一生最欣賞的亮麗風景。朗讀時應注意那淡淡的哀愁中的絲絲溫馨和似水的柔情;

  第三小節,恰當運用顫音,表達一種如泣如訴的深深的哀傷;

  第四小節,文章最后,詩人由個人的悲歡離合升華到家國之思:此時猶如樂曲達到高潮!所以要讀得蕩氣回腸,一波三折。特別是最后一句要一字一頓,語調上揚,“在——那——頭”要氣流不斷,讀出激昂慷慨之感。

  A、四個時間序詞,代表了詩人四個人生階段。詩人以時間的變化來組詩,四個時間序詞也即概括了詩人的整個人生,也就是濃濃的鄉愁牽動了詩人的一生。

  B、小時侯(少年)——母子分離、長大后(青年)——夫妻分離、后來(中年)——母子死別、現在(老年)——游子與大陸的分離

  C、運用了獨特的比喻,化抽象的、難以捕捉的離愁別緒為具體可感的東西,這是詩歌創作中常用的一種寫作技巧:托物寄情。在許多古典詩歌中,如李煜的《虞美人》中有“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李白《宣州謝眺樓餞別校書叔云》中有“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余光中從親歷的生活中選取了“郵票”、“船票”、“墳墓”、“海峽”四個意象來寄寓情感,這種取象看似平常,卻蘊涵飽滿的詩情:

  郵票——母子深情(濃烈)

  船票——夫妻恩愛(熱烈)

  墳墓——生離死別(悲痛)

  海峽——思鄉念國(深沉)

  小小的郵票”、“窄窄的船票”、“矮矮的墳墓”、“淺淺的海峽”,并且用了“一枚、一張、一方、一彎”等量詞,是不是說明余光中的鄉愁比較淡?

  郵票雖小,牽系綿長母子情,船票雖窄,負載重重夫妻情,矮矮的墳墓載不下巨大的悲痛,淺淺的海峽阻礙了無盡的鄉思,落筆雖小,卻詩情飽滿。把鄉愁濃縮于四個面積小程度輕的對象之上,恰恰反襯出詩人內心深處濃烈的思鄉情感。

  全詩以時間的變化組詩,以空間上的阻隔作為這四個階段共同的特征,詩情層層推進升華,最后將鄉愁上升到民族和國家的角度。

  余光中《鄉愁》原文賞析二

  中華民族是個浪漫的民族,即使是濃濃的愁緒也能表現得異常凄美。中華民族是個多情的民族,即使遠在天涯,也時刻深深眷念著天邊的故土。當多情與浪漫相遇時,于是,便會泛濫出詩——無止無息的詩。

  情是這世上極抽象的詞匯,總是有著,卻又總是看它不見,總需借一些物象才能捕捉到它。在思鄉愁情襲來時,“月”成了中國人的最愛,由“月”而勾出的詩便多了起來。而余光中對著懸掛了無數個日夜的思鄉的明月,卻浮現出“郵票”、“船票”、“墳墓”、“海峽”四個意象于讀者眼前。當我們感念“天涯共此時”的一剎那,這四個意象果真讓人覺得,故鄉就在眼前——更近了,也似乎更遠了——若隱若現,若即若離……這真的便是我們每個人心中的“鄉愁”了。

  “鄉愁”是痛苦的。“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我在這頭,新娘在那頭”。“母親”,現在又多加一個“愛人”,隨著歲月的遷移,這與故鄉有關的思念也在逐漸地增多、加重。不論是生養的血緣,還是纏綿的愛戀,當它終歸化為親情的時候,當這親情生生地被空間拉遠了的時候,愁苦便牽腸掛肚、魂牽夢縈……然而,畢竟這時的愁苦還可排解。“小小的郵票”、“窄窄的船票”終可傳去我們彼此的思念,并最終拉近這空間上的距離。于是,在詩中,愁苦里我們享受到了幸運與幸福……

  歲月在更迭,鄉愁在加深。而當鄉愁化作“一方矮矮的墳墓”之時,痛苦中又隱現幸福的“鄉愁”里,卻變得肝腸寸斷、撕心裂肺。明明是“矮矮的”,明明是近在咫尺,但“我在外頭,母親在里頭”,生死兩茫茫,在這只須稍稍抬起腳便可逾越的“一方矮矮的墳墓”前,生與死的墻卻是那樣地高,那般地厚——觸目可及的“近”卻又是那樣遙不可及的“遠”。余光中竟讓讀這詩的每個人一下子又找回了自己——或是若干年前,或是若干年后,那個立于墳前的人定然就是我們自己。無須刻意,一幕又一幕便溢了出來,仿佛與“小小的郵票”和“窄窄的船票”相關的記憶瞬間四溢而出,占據了每一顆此刻均已早就變得空蕩蕩的心。這是無法接受與承受的,然而生老病死,輪回使然,這人力所不能及的自然之法則又迫使我們不得不接受,也不得不承受。盡管帶著劇烈的疼痛,但當鄉愁化作“一方矮矮的墳墓”的時候,人力已顯得微薄,天命卻又是威嚴得那樣地無法抗拒。

  盡管無法如“小時候”、“長大后”那樣得以排解而幸福,但這愁苦畢竟該順理成章地被自然釋懷。如果說這種鄉愁之苦也可排解的話,那當它化作“一灣淺淺的海峽”時,便無論如何也沒有辦法去排解、消逝掉了,更是無法接受和承受了。

  不錯,與“墳墓”這一意象幻化而出的那個“鄉愁”相比,二者何其相似啊。同樣是近在咫尺,卻又同樣遠隔天涯;“矮矮的”,“淺淺的”,同樣舉步可越,卻又是同樣無緣親近。但這又分明是不同的。生死的時序自然非人力可改變,但這眼前的相隔豈是上天的安排!當我們捶胸頓足地痛恨于雙手無法使距離拉近時,卻又為何親手殘忍地人為拉遠著這上天原本已拉近的距離!自然的運轉,體現的是深沉與威嚴。人力的對抗卻體現著可憎與愚昧。面對這樣的鄉愁,這苦與痛,分明伴生著強烈的困惑與憤懣……

  《鄉愁》,收回凝望的遐想與沉重,“小時候”,“長大后”,“后來”,“現在”……隨時間的前移,伴成長的變遷,這條與生命牽系的線,竟串聯起了“我”生命中全部的“鄉愁”。在工整比對之美的背后,我們感受到了這愁情由淺及深,由窄而廣的變化之美。這是一種深沉,亦是一種升華……

  作品介紹

  《鄉愁》是現代詩人余光中于1972年創作的一首現代詩歌。詩中通過“小時候” “長大后” “后來啊” “而現在”這幾個時序語貫串全詩,借郵票、船票、墳墓、海峽(臺灣海峽)這些實物,把抽象的鄉愁具體化,概括了詩人漫長的生活歷程和對祖國的綿綿懷念,流露出詩人深沉的歷史感。全詩語言淺白真率,情感深切。

  《鄉愁》曾被選入語文出版社中學語文教科書、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學語文教科書。

  創作背景

  該詩寫于1972年。余光中的祖籍是福建永春,他于1949年離開大陸去臺灣。當時由于政治原因,臺灣和大陸長時間的隔絕,致使余光中多年沒有回過大陸。他一直思念親人,渴望祖國的統一和親人的團聚。在強烈的思鄉之情中,詩人在臺北廈門街的舊居內寫下了這首詩。

  拓展閱讀:

  作品相關

  《鄉愁》不僅有著結構和韻律上的藝術之美,更因其對故鄉戀戀不舍的情懷和對中華民族早日統一的期待而有著情感之美。《鄉愁》有四小段,但大多數人不知道的是,2011年12月11日余光中在華南理工大學講學時,曾在千余學生面前親自朗讀了自己為《鄉愁》續寫的第五段:

  而未來,

  鄉愁是一道長長的橋梁,

  你來這頭,

  我去那頭!

  這一段描繪出了鄉愁化作往來的橋梁,將海峽兩岸緊密聯系在一起、共同繁榮發展的圖景,余光中對兩岸統一的信心,在這一段之中得到了表達。

  詩人簡介

  余光中(1928年10月21日~2017年12月14日),當代著名作家、詩人、學者、翻譯家,出生于江蘇南京,祖籍福建泉州永春。因母親原籍為江蘇武進,故也自稱“江南人”。

  1947年畢業于南京青年會中學,入金陵大學外文系,1949年轉廈門大學外文系,1952年畢業于臺灣大學外文系。1959年獲美國愛荷華大學(The University of Iowa)藝術碩士。先后任教臺灣東吳大學、臺灣師范大學、臺灣大學、臺灣政治大學。其間兩度應美國國務院邀請,赴美國多家大學任客座教授。1972年任臺灣政治大學西語系教授兼主任。1974年至1985年任香港中文大學中文系教授,并兼任香港中文大學聯合書院中文系主任二年。1985年,任臺灣中山大學教授及講座教授,其中有六年時間兼任文學院院長及外文研究所所長。

  余光中一生從事詩歌、散文、評論、翻譯,自稱為自己寫作的“四度空間”,被譽為文壇的“璀璨五彩筆”。馳騁文壇逾半個世紀,涉獵廣泛,被譽為“藝術上的多妻主義者”。其文學生涯悠遠、遼闊、深沉,為當代詩壇健將、散文重鎮、著名批評家、優秀翻譯家。現已出版詩集 21 種;散文集11種;評論集5種;翻譯集13種;共40余種。代表作有《白玉苦瓜》(詩集)、《記憶像鐵軌一樣長》(散文集)及《分水嶺上:余光中評論文集》(評論集)等,其詩作如《鄉愁》、《鄉愁四韻》,散文如《聽聽那冷雨》、《我的四個假想敵》等,廣泛收錄于大陸及港臺語文課本。

  2017年12月14日,余光中教授于臺灣逝世,享年89歲。

  余光中《鄉愁》讀后感

  讀完余光中先生的《鄉愁》我首先想到的是那片綠濤,是那片群山。余光中先生用精短的文字寫出了對祖國無限的懷念,而我只是對故鄉太多的思念,卻也是這支拙筆所能承受的。

  家鄉的山,不知從何時起牽動著我的心……

  小時候,山是普通的,永遠披著那件墨綠的紗衣。

  我的家鄉在高原,到處是山的海洋,像一座天然的屏障,默默地守護著這片寧靜的土地。小時候,見得最多的是山,可能就是因為太常見,就覺得普通、太熟悉,便不懂得珍惜。每天在城市中穿梭,卻沒有答應她的挽留,匆忙離去,只留下她那黯淡的墨色背影,像一件紗衣……

  長大后,山是神秘的,綿延而來卻不知要走往何處。

  我已不再是那個無知的女孩,各方面的壓力重重壓上來。終有一天我疲憊的坐在長椅上,看著那熟悉而又陌生的山。眼前的墨綠已不再普通,像那一位身著青衫的小姐,讓人不由想起“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詩句來,怪不得許多畫家喜歡畫山。作家喜歡寫山,因為她散發著國最古老的氣息,庇護了我們一代又一代。

  爸爸曾說過,祖先們是被人陷害貶到這大山里的,可能就是其中的某一座吧!山撫固化了他們的憤恨,平靜了那顆爭斗的心,吸引著祖先們而忘記世俗的隱憂。他們也為我們留下生存的印記,可能是眼前的這棵大樹,也可能是腳下的青石板,透明的明月記下了這一切,飽滿深邃。山給了流浪之人一個安寧的處所,給了后人一個神秘的身影。

  而現在,山是神圣的,卻不知從何時漸漸模糊了。

  即將離開家鄉,站在人來人往的月臺上。這是起點也是終點,是開始也是結束,人們不停地走著,來的腳步聲掩蓋了去的腳步,而去的腳步也掩蓋了來的腳步,今夜的我已是它送走的第幾批游子呢?月臺是流動的浮土,我不知道自己的腳步顯示出了什么,或許是浮土焉能扎根……

  踏上遠行的火車,夜里隱約看見山在向我揮手,是挽留還是告別。再醒來已是午后,窗外是一末末綠影閃過,是山,正如我當初不肯為她停留一樣,只是匆匆而過,而我,只是呆呆地望著。時間漸漸從山肩爬過,染紅了那件綠衣,卻又多了幾分妖嬈,最終仍被黑夜吞噬了。

  再次醒來時,習慣向窗外看,山呢?我呼,竟像走丟的孩子一樣手足無措。就這樣,連最后的告別也沒有對我說。就匆匆離開了。有時望著天出神時,仿佛會看到那模糊的身影,仍是綿延伸長,是伸向故鄉的吧!

  歸巢的鳥兒到底是倦了,清叫了幾聲,便消失在山中,因為山,是故鄉!

  《鄉愁》說課稿

  一、說教材

  《鄉愁》是語文版七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的一篇詩歌。本單元所選的四首詩都是現代詩歌中的名家名篇,具有豐富的人文教育資源,本單元的教學內容是為具體落實國家“義務教育課程標準”的要求編排的。余光中的《鄉愁》選擇了特定歷史時期的四個意象,表達了千萬游子的思鄉之情,表達了他們期望民族分裂局面早日結束,祖國統一大業盡快實現的心情。

  學情分析:《新課程標準》中要求學生能“欣賞文學作品,能設身處地地體驗和理解作品”,“對作品的思想感情傾向作出自己的評價”,“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現力的語言”。初一學生由于自身的人生閱歷的缺乏和知識結構的不完善,對鄉愁的理解、對領悟詩歌的意境有一定的困難,因此,我的教學設計是把本課教學分為四大模塊,即“聽讀——朗讀——品味——遷移”。通過聽說讀品等一系列以學生為主體的活動,在互動中使理解加深,對鄉愁這一中國詩歌中歷久常新的普遍主題有一定的認識。

  學習這首詩,我確立了以下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學習現代詩的基本朗誦技巧,學會劃分節奏、重音,能有感情地朗讀。

  能力目標:培養學生體會與欣賞詩歌中美的能力。

  情感目標:通過誦讀體會作者深沉的思鄉之情和愛國情懷。

  余光中自稱《鄉愁》具有“縱的歷史感,橫的地域感,縱橫相交而成的十字路口的現實感,又根據現代詩歌的特點,本詩的教學重點為學習現代詩歌的基本朗讀技巧,學會劃分節奏、重音,能有感情的朗讀;通過朗讀體會作者深沉的思鄉之情,讓學生體會美。而教學難點則是通過誦讀體會作者深沉的思鄉之情,培養學生的想象和聯想的能力。

  為了更好地實現教學目標,抓住重點,突破難點,結合教材自身特點和學生實際情況,我決定花兩課時完成這篇課文的教學。第一課時重在文本解讀,在聽說讀品等一系列活動中,體會詩歌的音樂美、節奏美、情感美;第二課時是拓展與實踐,讓學生了解古今不同作家就鄉愁這一主題寫的不同風格與類型的詩文,還有學生自身對詩的解讀與拓充。這次我說的是第一課時的設計。

  二、說教法

  《鄉愁》是一首新格律詩,也可以說是一篇帶有淡淡哀傷情思的美文,根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和重難點,我準備采用欣賞法、誦讀法、發現法、聯想法。

  欣賞法:通過欣賞歌曲《鄉愁四韻》和配樂詩《鄉愁》,感受詩歌的音樂美。

  誦讀法:這是本課教學的主要方法,正所謂:“熟讀百遍,其意自現。”誦讀可讓學生體會情感美,節奏美。

  發現法:引導學生發現、體會作者情感的變化,例如由家愁到國愁的升華。

  聯想法:讓學生體會詩歌的意境美。

  三、說學法

  古人云:品韻方曉絲竹雅,執毫始覺草篆神。本詩則可用一個字來概括,那就是“美”。我將結合教學中的四大模塊,聽讀、朗讀、品味、遷移,指導學生“美美地聽”、“美美地讀”、“美美地品”、“美美地說”。力爭能通過這四個環節使學生感受詩歌的意境之美并在此過程中培養能力。

  四、說教學程序

  (一)導入

  1、我們常說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于是我就采用在課前3分鐘播放臺灣親民黨主席宋楚瑜在湘潭祭祖時的錄像并配以羅大佑演唱的歌曲《鄉愁四韻》,營造氛圍。

  設計意圖:錄像的播放一方面結合時政,另一方面使學生對游子的思鄉情節有了一定的感性認識。歌曲《鄉愁四韻》是根據余光中《鄉愁四韻》所譜的曲子,播放這首曲子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加深對《鄉愁》的印象。通過音畫結合引導學生欣賞美、感受情。

  2、了解作者有助于理解詩的主題,所以我將在教學本課前向學生介紹作者的經歷及其作品。總結主題:鄉愁。

  (二)詩歌賞析

  這是本課的重點部分,教學環節與學法相對應

  即:美美地聽——美美地讀——美美地品——美美地說

  第一個環節:美美地聽——引人入勝

  聽詩是一種高雅的活動,聽美好的詩能讓我們陶醉。播放配樂詩朗誦《鄉愁》,讓學生仔細地聆聽。這時我將帶領學生進入詩中美妙的境界。第一遍聽,要求學生感受詩中的真情,邊聽邊想象詩句呈現的畫面;第二遍聽,要求學生注意聽朗誦的技巧。

  第二個環節:美美地讀——聲情并茂(本節的教授重點)

  讀詩更是很高雅的事,它能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詩歌的內涵,也能激起我們內心深處的情感火花。在美美地讀這一環節中我首先配樂范讀一遍給學生聽,講解其中的韻味。再請一學生朗讀,最后齊讀。接下來以第一節為例,分小組討論,讓學生從節奏、重音、語速、語調四個方面來處理這四個章節。(一生試讀,師生評價、明確)

  一讀:讀出節奏與重音,把握好語速和語調。

  二讀:把感情加進去。

  三讀:在二讀的基礎上進行指導,爭取讀得更美。

  第三個環節:美美地品——評頭論足

  品詩是一種個性化的閱讀行為,請大家從詩的語言、結構、情感幾個方面,自選內容,說一句品評詩歌的句子。(讓學生自由發揮)

  第四個環節:美美地說——揮灑詩情

  品味了余光中先生的鄉愁,我就帶領學生進入美美地說這一環節,讓學生嘗試著仿句練習,以“鄉愁是……”的句式說一兩句或一段有詩意的話。

  例如:鄉愁是一輪皎潔的明月

  鄉愁是(天邊那輪圓圓的月亮,我走到哪,它便伴隨我到哪……)

  設計理念:能力訓練。教學如何將抽象的意象物化成形象的東西,掌握比喻的修辭手法。

  (三)深情朗讀,課堂小結

  設計理念:鍛煉學生自主,探究,合作的精神。

  為了檢驗全體學生對朗讀技巧的掌握情況以及所定目標的完成情況,從內容、語言、音韻等方面引導,鼓勵學生對課文作小結,給學生提供一個充分表現自己才華的機會。最后再以朗讀結束課堂。

  (四)布置作業:

  1、背誦《鄉愁》——下節課課前背誦比賽。

  設計意圖:寓教于樂,讓學生自愿而又歡快地背誦詩歌,同時掌握如何完整地背誦詩歌。

  在語音、感情、流暢度上下功夫。

  2、課后搜集古今抒發思鄉之情的詩歌,準備下節課共同探討。

  3、選取課文中任選一節詩,發揮想象,給它補充情節,寫成一篇200字左右的散文。注意要突出原詩的感情——鄉愁,可借助景物描寫來渲染。想象情節應緊扣郵票、船票等。準備下節課共同賞析。

  五、說板書設計

  好的板書能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文章,掌握課文,并給學生以優美的享受。本課板書設計的指導思想是內容和形式統一。

  板書設計:

  鄉愁

  托物寄情

  小時候—郵票—母子分離個人故鄉之思

  長大后—船票—夫妻分離主題

  后來——墳墓—母子死別升華

  現在——海峽—兩岸分離普遍家國之思

  六、說課結語

  鄉愁是中國詩歌一個歷久常新的普遍主題,余光中的《鄉愁》,就是其中情深意長、音調動人的一曲。對于它的內涵絕非一兩節課能夠講盡。考慮到這些我決定設計一些開放性題目推薦給學生選做。

  1、習作園。請以大陸小詩人的身份寫一首呼喚臺灣歸來的詩。

  2、收藏室。收集有關鄉愁的詩詞、散文、小說。收集有關臺灣地理概貌、風土人情、文化教育、政治經濟等方面的資料。

  3、三味書屋。課后閱讀《余光中作品選》。

  《鄉愁》教案

  教材分析:

  本課是語文出版社出版的初中《語文》教材七年級第四單元第十四課,本單元是一個新詩單元,四篇課文都具有抒情性強,形象鮮明,想象豐富,語言優美的特點,充分體現了現代詩歌的基本特點。但這一些必須由學生自己在閱讀過程中來感悟和體驗。通過閱讀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審美情趣,又可以引導學生體驗和理解作品,提高欣賞詩歌的能力。《鄉愁》以獨創的意象,精巧的構思和近趨完美的形式抒發了濃郁的鄉關之思,懷親之情,盼望祖國早日統一的美好愿望,具有強烈的現實感和鮮明的時代感,具有以往的鄉愁所不可比擬的廣度和深度。通過學習本詩,進一步培養和提高學生鑒賞詩歌的能力及審美情趣,并在此基礎上學習創作小詩,抒發自己心中所想、所感。

  教學目標:

  1、理解本詩深刻的主題,獨創的意象,精巧的構思和近趨完美的形式。

  2、培養學生有感情的朗誦能力、品味語言的能力、自學探究能力及團結合作精神。

  3、深刻理解作者的鄉關之思、懷親之情、及更為深沉的愛國情懷,將感情上升到激勵學生對祖國的熱愛,對祖國統一的期盼。

  教學重點:

  體會意象和構思對表達鄉愁的作用。

  教學難點:

  對詩中四種意想的體會和把握。

  教學過程

  (課前3分鐘播放歌曲《想家的時候》,創設氛圍。

  一、導入新課。

  故鄉,是每個離家的人都魂牽夢繞的地方,它是起點也是終點,是開始也是結束。離開故鄉,有時帶著憧憬、夢想去追求自己的理想,有時帶著寂寞惆悵和一份深沉的蒼涼去奔波,但不管怎樣,家鄉總是游子心中最溫柔、最留戀的地方。同學們想家的時候還可以常回家看看,可是那些遠離祖國,漂泊異鄉的游子,特別是臺灣同胞,因為海峽的阻隔,親人們長期不得相見,那才是真正的愁呀,真正的痛啊!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臺灣詩人余光中先生的詩——《鄉愁》,一起走進詩人那濃情似霧的鄉愁世界,一起來傾聽詩人內心的呼喚。板書課題、作者。

  二、作者簡介

  讓我們先來認識一下作者吧,哪個同學根據你積累的資料,簡要的把你所認識的余光中先生介紹給大家。

  (余光中,臺灣當代著名詩人、散文家和詩歌評論家。1928年出生于南京,1950年去臺灣。由于特殊的政治原因,大陸和臺灣長期阻隔,而詩人又經常流浪于海外,游子思鄉之情,是他的詩歌作品中的重要內容。)

  三、指導朗誦。

  1、聽錄音朗讀,感受一下詩的感情基調和詩的朗讀節奏。(播放課件。學生全神貫注地聽錄音。朗讀深沉、圖文并茂,學生深深地被感染了。)

  2、明確感情基調、語速。(深沉中略帶哀傷的,緩慢的。)

  3、劃分詩的節奏。詩歌是講究節奏的藝術,節奏是感情的外在體現,“感情動于中而節奏形于外”。朗讀詩歌必須講究節奏,請同學們打開課文,根據課后習題三的提示,邊標出節奏邊小聲朗讀。(生邊小聲試讀邊快速標出朗讀節奏,師來回巡視著,指導有疑難的同學。)

  4、老師作示范朗讀。(配上著名音樂家馬思聰的《思鄉曲》。)

  5、指名朗讀

  教學反思

  《鄉愁》是一篇充滿人文,飽含感情的詩歌,《鄉愁》以獨創的意象,精巧的構思和近趨完美的形式抒發了濃郁的故鄉之思,懷親之情,盼望祖國早日統一的美好愿望,具有強烈的現實感和鮮明的時代感,具有以往的鄉愁所不可比擬的廣度和深度.教師用心去創設情境感染學生,努力使師生的感情融入作者濃濃的鄉愁之中,產生心靈上的共鳴。也進一步培養和提高學生鑒賞詩歌的能力及審美情趣。

  在教學的環節上分為:導入新課——作家身影——誦讀——品讀——賞讀。

  首先談談誦讀,聽說讀寫是語文的基本功,所以教師要大膽范讀,如果能配以舒緩憂傷的背景音樂,也許效果會更好。接下來,教師指導學生讀,重音、節奏、情感,一一都要把握。

  品讀即走進詩人、走進文本。在余光中的《鄉愁》中,最能夠打動人心的就是那濃得化不開的情感,有人說,余詩是用最狠心的別離成就最醇美的鄉愁。但是余光中只把鄉愁比喻成“郵票、船票、墳墓、海峽”這四樣東西,那么剩下的他未曾用到的許多意象就是他余留的想象的空間。這里我讓學生們設想一下,如果有一天你走出家鄉,心中最惦記的是什么?讓他們想象一下自己的鄉愁,大膽地進行比喻句的仿寫。學生們的仿寫就象是在填補空白。這種想象力的調動,給學生們的理解又創造了許多新的元素,鄉愁也因此帶上了多元的個性色彩。當然,學生的創作畢竟是稚嫩的,但也一樣可以從中發現稚嫩的美。如有的學生寫鄉愁是一張泛黃的舊照片,鄉愁是故鄉庭院中枝繁葉茂的棗樹,鄉愁是一杯香濃的咖啡,都是很不錯的想法。也就是說,我們要培養學生自己的創造力,就要給予他們適宜創造力生長的課堂環境。相信這樣的仿寫一定可以深化學生對原詩感情的理解,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讓學生盡可能積極主動地發展自己的創新思維。

  在這個環節中我十分注意內容前后的銜接,板書的設計,詩歌托物寄情的寫作技巧,我引導學生回憶了李清照的《武陵春》“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這樣既復習了舊知又讓知識前后連貫。但課后發現這個環節還存在很多不足,教師說得多了些,學生的活動少了些,教師講課的語言不夠精煉、詩意,而且板書的設計還應更合理。

  賞讀環節就是鑒賞詩歌的環節,所以我把它也稱為“尋美”過程,希望學生能從詩歌的整體結構、構思立意、詞語運用、思想感情等角度入手鑒賞詩歌,如:《鄉愁》詩美在長句短句的變化錯落上;《鄉愁》詩美在回環往復、一唱三嘆的旋律上;美在數量詞與疊詞的運用上;美在托物寄情的寫作技巧上;美在那一幅幅凄美的畫面上……但由于時間控制不當,導致這個環節未能充分展開。

  回顧這節課有得有失,我還應不斷總結、反思,讓自己不斷進步。

【余光中《鄉愁》原文賞析】相關文章:

余光中《鄉愁》原文及賞析03-05

余光中《鄉愁》原文及賞析11-24

余光中《鄉愁》原文賞析01-21

余光中鄉愁原文賞析09-06

(優)余光中《鄉愁》原文及賞析01-21

余光中《鄉愁》原文及文學賞析05-26

余光中《鄉愁》原文加賞析04-17

余光中的《鄉愁》原文以及賞析02-22

余光中《鄉愁》原文以及賞析06-12

人人狠狠综合99综合久久,欧美日韩国产精品中文,极品精品国产超清自在线,人人澡欧美一区
日本韩国欧美人人澡 | 玩两个丰满老熟女久久网 | 五月天婷婷丁香综合播播 | 五月综合基地婷婷 | 先锋影音人成在线 | 日本一特黄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