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光中的《鄉愁》之美

時間:2024-08-29 05:32:39 余光中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余光中的《鄉愁》之美

  余光中的《鄉愁》的美在哪里呢?余光中的《鄉愁》道出無數臺灣民眾的心聲,道出臺灣人民想要回歸祖國的情感。下面是小編分享的余光中《鄉愁》之美,歡迎閱讀!

余光中的《鄉愁》之美

  小時候

  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

  我在這頭

  母親在那頭

  長大后

  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

  我在這頭

  新娘在那頭

  后來啊

  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

  我在外頭

  母親啊在里頭

  而現在

  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

  我在這頭

  大陸在那頭

  簡析:

  余光中的《鄉愁》體現了詩歌的意境美及詩人內心的思國愛鄉情感。用"郵票”表達了對母親的思念,用“墳墓”表達了對母親的懷念,這是濃烈的親情;用“船票”表達對新婚妻子的想念,這是熱烈的愛情;而“海峽’測表達了對祖國的眷戀,這是深沉的愛國之情。這幾組形象構成了鄉愁的豐富內涵,使‘鄉愁”有了更明確的寄托。四個意象

  郵票對母親的思念

  墳墓對母親的懷念

  船票對妻子的想念

  海峽對祖國的眷戀

  詩人余光中的《鄉愁》之美

  面對一條海峽造成的鄉愁,其實兩岸的人都在默默等待,都希望有人能幫他們道出心中的哀愁:無數家庭就像左右手一樣被分開,但似乎永遠無望重新握在一起;兩百萬背井離鄉的大陸人,成了臺灣社會中的外省人;同一種語言、文化和傳統,因為一條海峽的分隔,被賦予截然不同的含義甚至命運……鄉愁就像夢,不厭其煩,要代代找到為它開口說話的人。余光中之前,古有《詩經·小雅·采薇》中的“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來為鄉愁譜寫挽歌,有元人馬致遠的小令《天凈沙·秋思》,把鄉愁表達成“斷腸人在天涯”的哀傷;今有一九六零年的林海音,用小說《城南舊事》強調一個臺灣人對北京的思念,更有一九六五年至一九七一年的白先勇,他用十四篇《臺北人》系列小說,來提示臺北外省人精神絕望背后的上海家園,它似乎成了臺北“外省人生活”的精神解毒劑。有趣的是,當代作家用小說表達的鄉愁,固然已經引起大家的欽佩和注意,但人們依然期待更有文字效率的表達,似乎人們內心積蓄的鄉愁,無法被小說耗盡,仍期待被一首詩更濃縮地表達,不然,那會意味著漢語的失敗,而不是鄉愁的失敗,直到一九七二年的余光中寫出短詩《鄉愁》為止……

  七十年代的余光中,正處于個人西化主張的強弩之末,等待在八十年代開口提醒人們,去用新詩喚醒中國古代。五十年代他與覃子豪等創建藍星詩社時,是他西化主張的開端。重要的是,藍星詩社自視為“新月”的繼承者,他們費盡心力繼承的“西化”,實際是西詩格律體與自由體的混合。就是說,他們認為詩歌的聲音和形式必須受到某種約束,只有意象或隱喻的使用是自由的,體現出對現代主義的尊崇。我們容易看出,《鄉愁》一詩有新月主張的“穩定”形式,明顯吸收了聞一多的“音尺”主張。音尺是聞一多用來計算詩句節拍的單位,大致相當西方格律詩中的音步。比如,《鄉愁》中每節對應的詩句,音尺的數量完全一致。每節首句“小時候”、“長大后”、“后來呵”、“而現在”,都是音尺數量為二的句子:“小/時候”、“長大/后”、“后來/啊”、“而/現在”。

  同理,“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是音尺數量為五的句子:“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是音尺數量為三的句子:“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詩中四節的音尺數量(按行計算),分別都是二、五、三、三。通過追求節與節音尺數量的工整、對稱,余光中實現了聞一多的“建筑美”“音樂美”要求的整齊化、規律化。不過余光中作為藍星成員,顯然放棄了聞一多在《死水》中的刻板做法:即在同一節中追求詩句音尺數量甚至字數的相同。相反,余光中給予首節完全自由的安排,轉而讓第二、三、四節受控于首節,令節中各行的音尺數量甚至字數,全部向首節看齊。其實這也是古代《詩經》中不少詩篇的選擇,《詩經·鄭風》中的某些詩篇,同一節詩句的字數并不完全相同。比如,《鄭風·淄衣》中的首節:“淄衣之宜兮,蔽予又改為兮。適子之館兮,還予授子之粲兮。”各行字數分別為五、六、五、七,《淄衣》中的第二、三節各行字數,保持了與首節的完全一致。

  由此可以窺見,這種安排之所以受到《詩經》和藍星成員的青睞,是因為古體詩在詩經時代以及新詩在當代,都面臨騎虎難下的相似局面。作為民歌的詩經,為了易于傳誦,必須在散文化與聲音的規律化之間作出選擇。通讀《詩經》可以發現,除了四字詩基本(不是全部)完成了刻板的規律化(追求各句字數相同),其實無法控制各句字數的掙扎,明顯貫穿于不少詩篇中。當新詩用類似的想法來處理詩句,因為白話詞匯的字數更不可控,可以看出這種掙扎會更加強烈和痛苦。我們由此觸及到余光中與聞一多的差別,甚至藍星與新月的差別。聞一多和新月成員表現出了實現整齊詩行的急切,他們差不多是用謀殺詩句的方式,來切出整齊劃一的詩行,他們由此留下后人病垢的不少弊端。他們切掉的不只是詩行,他們切掉的也是某些思想,因為寬以待詞,實質是寬以待思。

  余光中作為藍星成員,似乎有意把詩句的規律化,與思想的彈性、意象的親和力結合起來,避免詩句受到過度整齊的戕害。同時我們也要意識到,哪怕是所謂的自由體,與講究的格律體也只有相對的差別。自由體壓根就沒有真正自由過,它也有屬于自己的“形式”,只不過一般人難以直接用眼睛辨認出來。

  余光中拒絕聞一多那樣的刻板重復,也拒絕自由體的復雜“形式”(要更細心才能發現它的重復模式),恰好體現了他作為藍星主力的追求,即他更多以詩句內在的效果,來考察音效,從而比新月更靠近現代主義。比如,“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他選擇的是現代主義“什么是什么”的常見范式。現代主義之前,常見的比喻范式是“什么像什么”,這種范式力圖讓讀者覺察到兩個事物相似的特質。

  “女人像花”強調的相似特質是美麗,“我擁抱著白樺樹,就像擁抱著別人的妻子”(葉賽寧),暗示的相似特質是熟悉中的新鮮感、陌生感。“什么是什么”則不把注意力只放在暗示相似特質上,它甚至可以異想天開把兩個不相干的事物,強行混搭在一起,從而利用我們的聯想,產生諸多歧義。蘭波的“U,是天體的周期”(《元音》),是這種混搭范式的開端。U本是聲音,被強行與視覺上的“天體的周期”等同,從而令我們對U的聲音多了視覺聯想,也令我們對“天體的周期”多了聲音聯想,這就是所謂通感的來源,即在現代詩中,聽覺、視覺、觸覺等可以相互轉化。可以說,沒有“什么是什么”的范式,就不可能有通感的產生,畢竟強調相似特質的“什么像什么”,無法同時容納聽覺和視覺等。

  當然,“什么是什么”的范式,同樣可以如“什么像什么”一樣,用來暗示相似特質,但不必如后者那樣,非得令人一眼看出兩個事物的相似(這是“什么像什么”產生比喻的前提),從而擴大了選擇相似特質的事物范圍。可以設想,如果把《鄉愁》一詩中的“鄉愁是……郵票”、“鄉愁是……船票”、“鄉愁是……墳墓”、“鄉愁是……海峽”,改為“鄉愁像……郵票”、“鄉愁像……船票”、“鄉愁像……墳墓”、“鄉愁像……海峽”,由于“像”會迫使我們尋找“鄉愁”和“郵票”、“船票”、“墳墓”、“海峽”的共同點,會把我們的思緒引向揣摩“鄉愁”與“郵票”等的相似,這樣就中斷了“鄉愁是郵票”等帶來的異質含義與詩意延伸。

  當使用“什么像什么”的范式,讀者因無法一眼看出“鄉愁”與“郵票”等的相似,會覺得詩句別扭,一時難以認同。由于每節最后兩行,“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我在這頭∕新娘在那頭”、“我在外頭∕母親在里頭”、“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不是用來描述“鄉愁”與“郵票”等的相似,而是對“郵票”、“船票”、“墳墓”、“海峽”的情景描述;“郵票”對應的情景是“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船票”對應的情景是“我在這頭∕新娘在那頭”,“墳墓”對應的情景是“我在外頭∕母親在里頭”,“海峽”對應的情景是“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情景描述旨在深化擴展我們對“郵票”、“船票”、“墳墓”、“海峽”的感覺,并不勸說我們去尋找它們與“鄉愁”的相似。

  這樣,當我們讀到每節第二句,鄉愁是郵票、是船票、是墳墓、是海峽的陳述,陳述本身會先迫使我們接受“鄉愁是郵票”等的“事實”,我們內心那種尋求相似的警覺,會先被陳述捻滅。“鄉愁是郵票”的陳述,盡管會產生諸多歧義,由于“什么是什么”的范式,沒有只為相似服務的義務,我們獲得自主聯想時,就會先接受陳述,同時期待接踵而來的詩句,通過拓展其含義,來令我們信服、認同。由此我們觸及到《鄉愁》的秘密,說起來甚至非常簡單:作者只需先找到與個人生活相關的幾個意象,如“郵票”、“船票”、“墳墓”、“海峽”,再找到意象對應的情景描述(這不難完成),最后考慮用什么情緒或感情把上述意象勾連起來,以達到相互說明和映襯;因作者是用強力陳述“什么是什么”來勾連,就不必考慮情緒或感情與“郵票”等意象的相似點,比如,我們甚至可以試著用“愛”來替換詩中的“鄉愁”,詩歌依然成立。所以,《鄉愁》的難點既不在意象的尋找和對應情景的描述,也不在能否找到情緒或感情勾連意象,這樣就回到了文章開頭提示的鄉愁背景。

  鄉愁背景不是余光中可以自主挑選的,那是歷史派給他的一種情緒,這就意味《鄉愁》的寫作是一次性的,它是兩岸的政治拉到滿弓時激發的寫作(這也是它引發普遍反響的重要原因),如今已難以復制。或者說,當有一天海峽不再是政治現狀的分界線,“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又會在讀者心里激起怎樣的感受呢?最后一節有無被后人當作個人情緒的危險?最后一節會不會與前三節一樣,被后人當作家庭鄉愁的體現?或像李煜的亡國詩那樣,靠著“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令后人繼續贊嘆他把家國情緒合二為一的出奇表達?畢竟亡國情緒里含著一筆勾銷的慘痛,而當年海峽兩岸的對峙,則保存著一份僥幸……

  拓展內容

  余光中的《鄉愁》賞析

  原文

  鄉愁 余光中

  小時候

  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

  我在這頭

  母親在那頭

  長大后

  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

  我在這頭

  新娘在那頭

  后來啊

  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

  我在外頭

  母親在里頭

  而現在

  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

  我在這頭

  大陸在那頭

  《鄉愁》賞析

  一連串充溢著生活性的意象,一連串樸素無華的傾訴,一連串平淡中透露出深沉情感的喻體……綴成了一連串凄美絕倫的鄉愁。鄉愁是作者成長的足跡,是游子思鄉的行吟,是一段心靈的歷程,是一曲經典而質樸的古箏,是一部沉重的歷史,是風雨滄桑中歷史車輪碾過時留下的一聲呻吟。

  鄉愁在作者筆下不只是“月是故鄉明”的清淡,不只是“低頭思故鄉”的憂郁,不只是“夢里不知身是客”的無奈,不只是“鄉音未改鬢毛衰”的嗟傷……鄉愁是一只老船,裝載著傳統的鄉愁鄉情鄉思,也裝載著歷史的血淚,裝載著望夫崖上的沉重和悲壯,也裝載著海峽兩岸的滄桑和風霜。從“郵票”、“船票”到“墳墓”是深沉的情感,而至“海峽”則是主題的升華!鄉愁不再是個人情感的宣泄,而成了群體內心的感思;鄉愁不再是純粹的個體感嘆,而成了民族之情的化身。對國家統一的熱望,對民族團結的期盼,有形無形地融化在詩的字里行間,構成了民族情感積淀下來的厚重和深邃。

  于是,鄉愁這個古老的話題在詩人筆下又多了一層內涵,這源于作者明睿的眼力和新穎的立意,更源于作者那高度的民族責任心和深厚的民族情。于是鄉愁那平凡而又傳統的順敘表達蒙多了一層樸素的光輝,那簡單的時間排列披多了一種美妙的靈光,那從“母親”、“新娘”到“大陸”的淺淺訴說變得經典而莊嚴起來。

  鄉愁的意境是美的,沒得憂郁而莊重,仿佛一絲苦苦的芬芳,那芬芳來自一支殘荷。鄉愁的構思是簡約的,簡約的就像斷臂維納斯身上的一段白紗。鄉愁的語言是白居易的再現,反復中的平實醞釀著深深的情,回旋中的樸厚流淌著深深的愁。鄉愁那沒有技巧的技巧使鄉情回味無窮,雋永悠長,使全詩既富有流動性,又不乏靜止感。眾人皆知,“看不出化過妝的化妝才是最高妙的”,而詩人的鄉愁就是這樣,那層次化的意境仿佛純純的“天然去雕飾”,那復沓中的敘述好像平平的,質樸而又真淳。

  鄉愁自“小小的郵票”流出,因為那郵票載不動歷史的傷痕;鄉愁自“窄窄的船票”溢出,因為那船票帶不完民族的悲哀;鄉愁自“矮矮的墳墓”冒出,因為那是一顆種子,它在發芽、生根、成長,直到枝條連起島陸。鄉愁自淺淺的海峽漲出,因為那是一個泉,它要和源匯成大海,用浪奏鳴《黃河交響樂》,用濤蕩起長江奏鳴曲。鄉愁用反復手法把意象緊密地組合在一起,構成了一幅獨特的歷史畫卷;鄉愁用豐富的想象表現出來,層層深入地展現了群體心態和民族狀態。于是鄉愁既是鄉愁,也不再只是鄉愁;鄉愁成了一代人甚至幾代人的情結,鄉愁成了島與陸溝通的紐帶。

  鄉愁的情調是低沉的,因為有心上秋;鄉愁的節奏是舒緩的,因為有愁中愁;鄉愁的傳情達意是形象而動人的,因為那一唱三嘆是命泉中流出的旋律、心琴上彈奏出的樂曲,有含蓄中的澄明,更有幽邃中的真實。鄉愁是抑郁的,因為愁太重太濃,重得托不起,濃得化不開。但鄉愁又是自然的,無論是在現實中還是詩中。

  鄉愁就這么自然而然地由詩境和神韻中流露出來,語盡而情未了,讓人在故事中忘我地投入,在歷史中回味,鄉愁的無限韻味。

【余光中的《鄉愁》之美】相關文章:

《鄉愁》余光中03-07

余光中鄉愁03-15

余光中的鄉愁全文09-15

余光中 鄉愁 說課稿06-22

余光中詩歌鄉愁10-10

余光中的《鄉愁》原文10-05

鄉愁余光中教案09-24

余光中《鄉愁》 教案09-17

鄉愁(余光中)教案10-04

余光中《鄉愁》分析07-23

人人狠狠综合99综合久久,欧美日韩国产精品中文,极品精品国产超清自在线,人人澡欧美一区
思思热欧美国产 | 日韩在线中文字幕制服丝袜 | 三级亚洲中文字幕 | 午夜看大片在线观看视频 | 亚洲中文字幕一级视频 | 亚洲国产欧美在线人成最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