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張愛玲《一別一輩子》原文賞讀
張愛玲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一個獨具魅力的作家,她一生的創作涉及小說、散文、劇本評論,在貢獻了一批文學精品,創造了寫實小說的新高,在中國小說史具有坐標的價值。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張愛玲《一別一輩子》原文賞讀,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一別一輩子》原文
作者/張愛玲
有些人一直沒機會見,等有機會見了,卻又猶豫了,相見不如不見。
有些事一別竟是一輩子,一直沒機會做,等有機會了,卻不想再做了。
有些話埋藏在心中好久,沒機會說,等有機會說的時候,卻說不出口了。
有些愛一直沒機會愛,等有機會了,已經不愛了。
有些人是有很多機會相見的,卻總找借口推脫,想見的時候已經沒機會了。
有些事是有很多機會去做的,卻一天一天推遲,想做的時候卻發現沒機會了。
有些愛給了你很多機會,卻不在意、不在乎,想重視的時候已經沒機會愛了。
人生有時候,總是很諷刺。一轉身可能就是一世。
說好永遠的,不知怎么就散了。最后自己想來想去,竟然也搞不清楚當初是什么原因把彼此分開的。然后,你忽然醒悟,感情原來是這么脆弱的。經得起風雨,卻經不起平凡;風雨同船,晴天便各自散了。也許只是賭氣,也許只是因為小小的事。幻想著和好的甜蜜,或重逢時的擁抱,那個時候會邊流淚邊捶打對方,還傻笑著。該是多美的畫面。
沒想到的是,一別竟是一輩子了。
于是。各有各的生活,各自愛著別的人。曾經相愛,現在已互不相干。
即使在同一個小小的城市,也不曾再相逢。某一天某一刻,走在同一條街上,也看不見對方。先是感嘆,后來是無奈。
愛著的并不一定擁有。
擁有的并不一定愛著。
也許你很幸福,因為找到另一個適合自己的人。
也許你不幸福,因為可能你這一生就只有那個人真正用心在你身上。
很久很久,沒有對方的消息,也不再想起這個人,也是不想再想起。
作者介紹:
張愛玲(1920年9月30日—1995年9月1日左右),原名張煐,筆名梁京,祖籍河北豐潤,生于上海,中國現代女作家。7歲開始寫小說,12歲開始在校刊和雜志上發表作品。1943至1944年,創作和發表了《沉香屑·第一爐香》《沉香屑·第二爐香》《茉莉香片》《傾城之戀》《紅玫瑰與白玫瑰》等小說。1955年,張愛玲赴美國定居,創作英文小說多部,但僅出版一部。1969年以后主要從事古典小說的研究,著有紅學論集《紅樓夢魘》。1995年9月在美國洛杉磯去世,終年75歲。有《張愛玲全集》行世。
人物評價
作家賈平凹:與張愛玲同生在一個世上也是幸運,有她的書讀,這就夠了。
作家王安憶:唯有小說才是張愛玲的意義。所以,認識的結果就是,將張愛玲從小說中攫出來,然后再還給小說。
作家王小波:張愛玲的小說有種不同凡響之處,在于她對女人的生活理解得很深刻。
作家白先勇:張愛玲當然是不世出的天才,她的文字風格很有趣,像是繞過了五四時期的文學,直接從《紅樓夢》、《金瓶梅》那一脈下來的,張愛玲的小說語言更純粹,是正宗的中文,她的中國傳統文化造詣其實很深。
作家李歐梵:張愛玲的小說藝術,像神話一般,經過一代代的海峽兩岸作者和讀者的愛戴、詮釋、模仿、批評和再發現而永垂不朽。
作家余秋雨:她死得很寂寞,就像她活得很寂寞。但文學并不拒絕寂寞,是她告訴歷史,二十世紀的中國文學還存在著不帶多少火焦氣的一角。正是在這一角中,一個遠年的上海風韻永存。
作家于青:張愛玲將女性意識的探索深入于歷史深處,深入于民族文化的深層去透視女性自身的心理上屏障,相對于五四吶喊時期便顯得更深刻和有力。
作家葉兆言:張愛玲的一生,就是一個蒼涼的手勢,一聲重重的嘆息。
作家陳克華:世界上有華人華文的地方,就有人談論張愛玲。
后世紀念
張愛玲故居
張愛玲故居常德公寓位于上海常德路和南京西路交匯處,在靜安寺附近。這幢裝飾藝術派風格的公寓,原名為愛丁頓公寓,又名愛林登公寓,建成于1936年。張愛玲和姑姑在此居住了許多年,在這里完成了她一生中最主要的幾部小說創作。
藝術形象
話劇《張愛玲》是為紀念張愛玲誕辰九十周年而創作的。2010年10月21日至10月31日登陸北京朝陽9個劇場。2013年5月14日至23日,受邀第二屆國際女性戲劇節,在北京大隱劇場連演10場。該劇由閆月導演、作曲,是中國第一部人物傳記音樂劇,也是第一部以張愛玲為主角的張愛玲相關題材的作品。
【張愛玲《一別一輩子》原文賞讀】相關文章:
張愛玲《遲暮》原文賞讀10-10
張愛玲《心愿》原文賞讀10-23
張愛玲——《一別一輩子》11-20
傅雷《論張愛玲小說》原文賞讀05-20
季羨林《尋夢》原文賞讀11-02
汪曾祺《國子監》原文賞讀06-28
汪曾祺《槐花》的原文賞讀10-13
汪曾祺《冬天》原文賞讀09-22
梁實秋《老年》原文賞讀08-07
梁實秋《寫字》原文賞讀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