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張九齡為什么沒有舉薦孟浩然的原因
引導語:《臨洞庭上張丞相》是唐代詩人孟浩然寫給明相張九齡的詩,“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這兩句詩表達了孟浩然意圖想要張九齡舉薦自己入朝為官的新奇,詩文寫的極好,但為什么孟浩然并沒有如愿呢?張九齡為什么沒有舉薦孟浩然?
臨洞庭上張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
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
欲濟無舟楫,端居恥圣明。
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
這在唐代,已成為當時的一般知識分子登科出仕的必要手段,孟浩然也是為了這個目的,希望得到張九齡的賞識和援引,以便為國出力,不至于老死山林而無所事事。但后來,孟浩然并沒有如愿,對于張九齡為何沒有舉薦孟浩然的原因,在《新唐書》中有了記載,我們來看一下。
《新唐書孟浩然》中他仕途坎坷的原因:隱居山林,40歲才到京城,詩中語句不為帝王所喜:率性而為,不喜約束。
原文:
孟浩然,字浩然,裹州襄陽人。少好節義,喜振人患難,隱鹿門山。年四十,乃游京師。嘗于太學賦詩,一座嗟伏,無敢抗。張九齡、王維雅稱道之。維私邀入內署,俄而玄宗至,浩然匿床下,維以實對,帝喜曰:“朕聞其人而未見也,何懼而匿?”詔浩然出。帝問其詩,浩然再拜,自誦所為,至“不才明主棄”之句,帝曰:“卿不求仕,而朕未嘗棄卿,奈何誣我?”因放還。采訪使韓朝宗的浩然偕至京師,欲薦諸朝。會故人至,劇飲歡甚。或曰:“君與韓公有期。”浩然叱曰:“業已飲,遑恤他!”卒不赴。朝宗怒,辭行,浩然不悔也。張九齡為荊州,辟置于府,府罷。開元末,病疽背卒。
譯文:
孟浩然,字浩然,襄州襄陽(今湖北襄陽)人。少年時喜好氣節、義氣,喜歡救濟有困難的人,隱居在鹿門山。四十歲時,這才游學到京師。曾經在太學(朝廷里的最高學府)作詩,滿座的人都感嘆佩服,沒有敢和他比的。張九齡、王維非常欣賞他。王維私下邀請他進到內署(王維的辦公處),不久唐玄宗來了,孟浩然藏到床下,王維告訴了唐玄宗實情,皇帝高興地說:“我聽說過這個人卻沒見過,為什么害怕得要藏起來呢?”命令孟浩然出來。唐玄宗詢問他的詩作,孟浩然拜了兩次,自己朗誦所做的詩,到“不才明主棄”這一句,皇帝說:“你不尋求做官,而我并不曾拋棄你,為什么要誣陷我呢?”于是讓孟浩然回去了。采訪使(官職名)韓朝宗邀孟浩然一起去京城,想要在朝堂上推薦他。恰逢(孟浩然)老朋友來了,一起喝了很多酒,非常高興,有人說:“你與韓先生有約定。”孟浩然斥責他說:“已經喝酒了,(哪有)空閑擔心他啊!”最終沒有赴約。韓朝宗大怒,來告別,孟浩然沒有反悔。張九齡擔任荊州刺史,把他征聘在幕府中,后來幕府撤銷了。開元(唐玄宗年號)末年,孟浩然背上長瘡而死。
唐朝明相——張九齡
唐朝出名相,這是眾所周知的,這和唐朝國力強盛,政治開明有關。如唐太宗時期的房玄齡、杜如晦。唐玄宗時期的姚崇、宋璟等等。而玄宗時期最知名的賢相就是詩人張九齡了。
張九齡是漢留侯張良的后代,相貌英俊偉岸,透著一股逼人的英氣,且才華橫溢,擅長詩文,最著名的詩句就是大家熟悉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玄宗欣賞張九齡的文章,夸他是文場中的元帥,自己會終生敬他為師。據記載,唐玄宗每日朝政,聽取百官納諫。看見張九齡風威秀整,異于眾僚,不僅感慨地說:我每當見到張九齡,就感到神清氣爽,精神大振。由于人格端正,又富有才華,張九齡受到了很多人的愛戴。
司馬光說:“上(玄宗)即位以來,所用之相,姚崇尚通,宋璟尚法,張嘉貞尚吏,張說尚文,李元纮、杜暹尚儉,韓休、張九齡尚直,各其所長也。”的確是中肯的評價。張九齡為人正直,敢說實話,甚至不怕忤逆玄宗,在古代的士人中,也堪稱楷模。
唐玄宗招口蜜腹劍的李林甫為相,想聽取張九齡的意見。張九齡說:“既然是宰相,就要有能力,如果用人不當,那么國家就要遭殃。如果招李林甫為相,我覺得日后恐怕會禍害國家。”玄宗聽了老大不高興,由此也可以看出張九齡直言犯上的膽魄,絕非唯唯諾諾的庸官。有一天,玄宗在宮苑中宴請近臣,對張九齡、李林甫說:你們看,這宮里池中養的魚,游來游去的,多么鮮活可愛。李林甫趕緊獻媚地回答說:這是有賴陛下的恩德所致啊!而在一旁的張九齡則冷冷地說道:池中的魚猶如陛下用人,它們但能裝景致,以博取一樂罷了。張九齡話里有話,玄宗當然不高興,而坐在一旁的大臣們,都贊嘆張九齡的正直。
楊國忠為拉攏朝中官員,每到夏天,用冰鏤刻成鳳凰的形狀,送給王公大臣用來避暑,只有張九齡拒絕楊國忠的禮物。張九齡如此不依附權貴,這在爾虞我詐、彈冠相慶的官場中,是需要有膽魄的。除此之外,張九齡識人鑒人的功夫也堪稱一絕。
楊國忠由于楊貴妃的關系,成了權臣。朝中的很多文武大臣都主動和楊國忠套近乎,而張九齡早已看出其中的利害關系。他和人說:今天朝中的大臣,都在趨炎附勢,其實是在火盆中乞食,一旦火盆冷卻,暖氣又在什么地方呢?人不但會凍死,還會棄尸于荒野溝壑中,他們現在這樣討好楊國忠,其實離禍不遠了。果然,等到安祿山叛亂,那些曾經趨炎附勢于楊國忠的人,都受到了牽連。
如果說,張九齡看破楊國忠的結局,多少還是長期浸淫官場,觀察分析得出結論的話。那么,張九齡看透安祿山會謀反,可以說是獨具慧眼了。
開元二十一年,范陽節度使張守珪命安祿山上朝奏事,張九齡看到后,對侍中裴光庭說:以后在幽州(東北)作亂的,必定是這個胡人。張九齡既有所想,必有所念,機會終于來了。到了開元二十四年,安祿山為平盧將軍,因討伐契丹失利,張守珪奏請斬首,張九齡當即準奏。但唐玄宗吝惜安祿山驍勇善戰,只同意免官,不同意斬首。張九齡又復奏,玄宗還是不準,說:“卿豈以王夷甫識石勒,便臆斷祿山難制耶?”這句話的典故出自西晉時期,王夷甫(王衍)當時在洛陽看見石勒,對左右說,我看他相貌不凡,恐怕將來為天下之患。玄宗非但不同意斬了安祿山,語氣中還暗含著埋怨張九齡獨斷臆測。
豈料這是放虎歸山,等到安祿山謀反后,唐玄宗奔逃至成都,想起當年張九齡的勸告,追恨不已,但為時已晚。張九齡識人堪稱神奇!
【張九齡為什么沒有舉薦孟浩然的原因】相關文章:
孟浩然給張九齡寫的詩06-24
孟浩然寫給張九齡的詩07-04
孟浩然隱居不仕的原因06-04
王維與孟浩然隱逸思想的迥異及原因08-03
唐朝宰相張九齡被罷相的原因10-29
愛沒有原因情感散文09-04
張九齡為什么被稱為張曲江09-24
張九齡為什么被稱為文壇宗主08-28
王維與孟浩然隱逸思想之迥異及原因07-05
詩經采薇為什么沒有作者0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