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學者文言文翻譯
賞析通過鑒賞與分析得出理性的認識,既受到藝術作品的形象、內容的制約,又根據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經驗、藝術觀點和藝術興趣對形象加以補充和完善。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善學者文言文翻譯,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善學者文言文
善學者,師逸②而功倍,又從而庸之③。不善學者,師勤而功半,又從而怨④之。善問者如攻⑤堅木,先其易者,后其節目⑥,及⑦其久也,相說⑧以解。不善問者反此。善待問者如撞鐘,叩⑨之以小者則小鳴,叩之以大者則大鳴,待其從容⑩,然后盡其聲。不善答問者反此。此皆進學之道也。
善學者文言文翻譯
善于學習的人,老師費力小,而自己受到的效果卻很大,這要歸功于老師教導有方。不善于學習的人,老師費力大,而自己的收獲卻很小,學生會因此埋怨老師。善于提問的人,就像加工堅硬的木材,先從容易處理的地方下手,然后對節疤和紋理不順的地方下手,時間長了,問題就愉快地解決了。不善于提問的人與此相反。善于回答問題的老師,就像撞鐘一樣,輕輕敲擊則鐘聲較小,重重敲擊則鐘聲大響,等鐘聲響起之后,讓它的聲音響完,不善于回答問題的老師與此相反。這些都是增進學問的方法。
善學者文言文字詞翻譯:
⑴本節選自《禮記·學記》。
②逸:安閑,這里指費力小。功:效果。
③又從而庸之:但歸功于老師;庸,歸功于。
④怨:埋怨,抱怨。
⑤攻:治,指加工處理木材。
⑥節目:“節”是指樹的枝干交接處,“目”是指紋理不順處,泛指節疤。
⑦及:等到。
⑧說:同“脫”,脫落。
⑨叩:敲。
⑩從容:同“舂容”,即撞鐘。
盡其聲:使它的聲音響完。
此皆:這些都是,“此”是指這些,“皆”:都是。
進學:增進學問。
作品讀解
應答如同敲鐘,這是個很不錯的比喻。敲鐘者應當了解鐘的特點和性能,然后以適當的方法去敲擊。了解鐘是前提,掌握敲鐘的技巧次之。沒有對鐘的特點、性能的熟悉,技巧本身就無從談起。因此,敲鐘是一個雙向的過程,老師回答學生的提問,同樣也是一個雙向的過程,需要對學生的問題、心態等等有較準確的把握,答問才會說到點子上。
從學生的`角度說,也同敲鐘一樣,倘若是好鐘,用不著重重地敲和反復地敲。常言道,響鼓不用重捶。這就要取決于鐘、鼓本身的性能了,破鐘、破鼓,共鳴不好的鐘、鼓,無論怎么敲,聲音都不會洪亮,不會聲若雷鳴。就人而言,有兩方面的因素影響到接受老師的指點,一是本身的悟性,一是已掌握的知識水平。這兩個方面總是相互關聯的。光有悟性,缺乏必要的知識作支撐,便找不到立足之處;只有滿肚子書本知識,不能將它們融會貫通,知識就成了擺設和點綴。
所以,做一個好的敲鐘人不容易,同樣,做一個好的鐘也不容易。好的敲鐘人遇上好的鐘,自然是天作之和的美事。
作品出處
《善學者》出自《禮記·學記》
《禮記》,是中國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書籍。該書編定是西漢禮學家戴德和他的侄子戴圣。戴德選編的八十五篇本叫《大戴禮記》,在后來的流傳過程中若斷若續,到唐代只剩下了三十九篇。戴圣選編的四十九篇本叫《小戴禮記》,即我們現如今所見到的《禮記》。這兩種書各有側重和取舍,各有特色。東漢末年,著名學者鄭玄為《小戴禮記》作了出色的注解,后來這個本子便盛行不衰,并由解說經文的著作逐漸成為經典,到唐代被列為“九經”之一,到宋代被列入‘十三經”之中,為士者必讀之書。
《禮記》的內容主要是記載和論述先秦的禮制、禮儀,解釋儀禮,記錄孔子和弟子等的問答,
記述修身作人的準則。實際上,這部九萬字左右的著作內容廣博,門類雜多,涉及到政治、法律、道德、哲學、歷史、祭祀、文藝、日常生活、歷法、地理等諸多方面,幾乎包羅萬象,集中體現了先秦儒家的政治、哲學和倫理思想,是研究先秦社會的重要資料。
《禮記》全書用記敘文形式寫成,一些篇章具有相當的文學價值。有的用短小的生動故事表明某一道理,有的氣勢磅礴、結構謹嚴,有的言簡意賅、意味雋永,有的擅長心理描寫和刻畫,書中還收有大量富有哲理的格言、警句,精辟而深刻。
作品寓意
在擁有好的老師的前提下,要掌握了好的學習方法且真正用心學習的人,才能取得好的成績。
【善學者文言文翻譯】相關文章:
善學者原文閱讀及翻譯06-04
學記原文及翻譯善學者02-18
《李生論善學者》原文翻譯06-06
《李生論善學者》原文及翻譯06-17
李生論善學者的文言文閱讀答案03-14
《李生論善學者》閱讀答案及原文翻譯12-16
山人善琴文言文翻譯02-17
善呼之客文言文翻譯03-21
《學者有四失》文言文翻譯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