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陳太丘與友期》文言文原文注釋翻譯
在平平淡淡的學習中,我們最不陌生的就是文言文了吧?文言文是與駢文相對的,奇句單行,不講對偶聲律的散體文。為了幫助更多人學習文言文,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陳太丘與友期》文言文原文注釋翻譯,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作品簡介
《陳太丘與友期》這一章出自劉義慶編寫的《世說新語》,記述了陳元方與來客對話時的場景,告誡人們辦事要講誠信,為人要方正。同時贊揚了陳元方維護父親尊嚴的責任感和無畏精神。
作品原文
陳太丘⑴與友期行⑵。期日中⑶,過中不至,太丘舍去⑷,去后乃至⑸。元方⑹時年七歲,門外戲⑺。客問元方:“尊君在不⑻?”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庇讶吮闩骸胺侨嗽闸!與人期行,相委而去⑽!痹皆唬骸熬c家君⑾期日中。日中不至,則是無信;對子罵父,則是無禮。”友人慚,下車引⑿之。元方入門不顧⒀。
詞句注釋
⑴陳太丘:即陳寔(shí),字仲弓,東漢潁川許(今河南許昌)人,做過太丘縣令。太丘,縣名。
、破谛校合嗉s同行。期,約定。期日中:約定的時間是中午。日中,正午時分。
⑶期日中:約定的時間是中午。日中,正午時分。
、壬崛ィ翰辉俚群蚓妥吡。舍,放棄。去,離開。
⑸乃至:(友人)才到。乃,才。
、试剑杭搓惣o,字元方,陳寔的長子。
⑺戲:玩耍。
、套鹁诓唬ǚ瘢╢ǒu):你爸爸在嗎?尊君,對別人父親的尊稱。不,通“否”,句末語氣詞。表詢問。
⑼非人哉:不是人啊。哉:語氣詞,表示感嘆。
、蜗辔ィ簛G下我離開了。〔注意“”去”一定要翻譯成離開的意思,不能翻譯成走了。〕委,丟下、舍棄。去,離開。相:動作偏指一方,這里指“我”。
、霞揖褐t詞,對人稱自己的父親。
、幸豪,這里有友好的意思。
、杨櫍夯仡^看。
白話譯文
陳太丘和朋友相約出行,約定在中午。過了中午還沒到,陳太丘不再等候就離開了。離開后朋友才到。元方當時年七歲,在門外玩耍。朋友問元方:“你的父親在嗎?”(元方)回答道:“等了您很久您卻還沒有到,現在已經離開了。”朋友便生氣地說道:“真不是君子啊!和別人相約出行,卻丟下別人自己走。”元方說:“您與我父親約在正午。您沒到,這是不講信用(的表現);對孩子罵他父親,這是沒禮貌(的表現)。”朋友慚愧,下車去拉元方,元方頭也不回地走進了大門。
創作背景
《世說新語》主要記錄了當時魏晉名士的逸聞軼事和玄言清談,這篇《陳太丘與友期》即是當時名士之間交往言談的記載。
作品賞析
《陳太丘與友期》全文僅有103個字,卻敘述了一個完整的故事(關于守信與不守信的一場辯論),刻畫了三個有鮮明個性的人物,說明了為人處世,應該講禮守信的道理。如此有限的文字,卻包含了這樣豐富的內容,真可謂言簡意贖了。如果不是在語言的精煉上造詣高深,要做到這一點是很難的。
《陳太丘與友期》的精煉語言,體現在文章的始終。一開頭,文章以“期行”、“期日中”、“不至”、“舍去”、“乃至”等幾個關鍵詞語,把事情、時間、起因交代得清清楚楚,而且,在這些交代中,還把兩個不同的人物形象(一個守信,一個不守信)一下子推到了讀者面前。
文章的結尾,雖只客寥數語,但卻字字生輝!皯M”、“下"、“引”三個動詞,把友人知錯欲改的心態及行為刻畫得入木三分。對元方鄙棄“無信”的那股倔強勁兒,也用“人門,不顧”四個字,描繪得維妙維肖。就在最能體現文章中心思想的第二層(子斥友人)中,盡管作者用了比開頭和結尾要多得多的筆墨,但文字仍然十分精煉。單就敘述的句子來說,在敘述友人問元方時,由“問”到“怒”,感情急劇變化,充分表現了友人那粗魯無禮的性格。而在敘述元方批駁友人的怒斥時,則選用語氣平和的“答曰”、“曰”這類詞,這對表現元方不懼怕友人的怒斥、知書達理、善于應對的性格,起到了絕好的作用。
行文立意
《陳太丘與友期》的主題思想,主要是通過人物的對話來揭示的。這些人物對話,雖然只有三言兩語,但句句都緊扣文章中心,緊扣人物性格,具有鮮明的個性特征。文章寫友人與元方的對話有三句。第一句“尊君在不?”開門見山,問得直截了當,毫無謙恭之意,初露性格的魯莽。第二句“非人哉!”出言不遜,當著兒子罵父親,這是不講禮儀的行為,再露性格的粗魯。第三句“與人期行,相委而去!”看似有理,實則無理。不自責自己失約誤期的錯誤,反而委過于人,怒斥對方如約而行的正確做法,這就更加暴露出友人不講道理的性格特征。
文章寫元方與友人的對話也有三句。第一句“待君久,不至,已去!边@是針對友人的間話而答的。元方不是正面回答友人提出的問題,在,還是不在。而是先說“等君久”“不至”,再說“已去”,把父親的“去”與“等君久”和友人的“不至”聯系起來。這樣的回答,不僅把父親為什么走說清楚了,為后面批駁友人的怒斥作了準備,而且話中有話,流露出對友人失約的反感。第二、三兩句是對友人無理怒斥的反駁。第二句“君與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則是無信。”這是針對友人強調“期行”而說的。守信還是失信,關鍵在于“期日中”,“日中不至”,當然就是失信了。抓住實質,擊中要害,
使友人失去辮駁的根據。第三句“對子罵父,則是無禮!边@是針對友人出言不遜而說的。在指出友人“無信”的基礎上,又指出友人“無禮”。一步緊逼一步,把友人通到了無以言對的狼狽境地,以至最后不得不“慚”而“下車引之”。由于這些對話具有鮮明的個性特征,因此,雖然只有短短幾句,也可以看出元方—陳太丘性格的折光,是多么聰穎仁慧、知書達理。
語言風格
《陳太丘與友期》一文細節微言、涵泳無窮。“陳太丘與友期行,期日中,過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背叽缰g起波瀾,與下文問答中“待君久不至,已去”“君與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呼應。友人“問”“便怒”“慚”“下車引之”,一波三折。其間,先稱“尊君”,驟然口不擇言“非人哉”,人物情態,栩栩如生。元方“門外戲”、一答一日、“入門不顧”,應對自如,宛若成人,表現出鮮明個性與獨立人格。不論是情節上的起伏變化,還是人物情態上的自然生動,乃至文字之下隱藏著的本真性情、坦率品質,都值得我們琢磨品味。
名家點評
張豪《何以“方正”?—重讀〈陳太丘與友期〉》:《期行》與《世說新語》所載諸多文字一樣,尺寸短書,細節微言,記言記事。事因人起,言由事彰,人以言傳。全篇寥寥數語,但事件的起因、經過、結果一目了然,所涉人物形象鮮明。
作者簡介
劉義慶(403—444)南朝宋著名文學家,字季伯,彭城(今江蘇徐州)人,南朝宋宗室,武帝時襲封臨川王。官至兗州刺史、都督加開府儀同三司。自幼才華出眾,愛好文學,喜納文士,其撰筆記小說集《世說新語》,是六朝志人小說的代表。記敘漢末至東晉士族階層人物的言談軼事,生動形象地反映出當時士族的生活方式與精神面貌。語言精煉、生動傳神,對后世小說影響極大。其中“周處除三害”、“望梅止渴”、“擊鼓罵曹”等故事,成為后世戲曲小說的素材,“新亭對泣”、“子猷獻戴”等也成為后世詩文常用的典故。梁劉孝標作注,旁征博引,為后人所重。另有《幽明錄》,今佚。魯迅《古小說鉤沉》輯其佚文200余條,皆記詭異之事。
《陳太丘與友期》教案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掌握文中出現的基本字詞,翻譯并且背誦課文。
2、過程與方法:通過人物形象的分析指導學生掌握朗讀時的語氣、停頓,并且學會從不同的角度對人物形象進行評價。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引導學生明白“做人做事講誠信”是立世之本的人生哲理。
教學重點:
掌握文中出現的重點字詞,翻譯并背誦課文。
教學難點:
通過品味人物語言從不同的標準對人物形象進行評價分析。
教學過程:
一、激發興趣,導入新課
自古英雄出少年,在中國文化的歷史長河中有很多聰明機智的孩子,同學們可以舉幾個例子嗎?(同學回答,教師總結)有司馬光砸缸、孔融讓梨、曹沖稱象、曹植作《七步詩》、王冕四歲學畫、王羲之七歲通書法這些都是大家的榜樣,今天就讓我們伴著古人的腳步走進另一個孩子—元方的世界,看看我們從他身上可以得到哪些啟示。
二、讀古詩,品詩味
1、了解作者劉義慶和《世說新語》
1)《世說新語》:是六朝“志人小說”的代表作,由南朝宋劉義慶編撰。小說大多是傳聞、軼事,以短篇為主,在寫法上一般都是直敘其事!妒勒f新語》全書原8卷,分德行、言語、政事、文學、方正、雅量等36門,本文選自“方正”一門,“方正”即正直不阿,為人正派,是一種好的品格。
2)作者劉義慶(403—444),南宋文學家,彭城(今江蘇徐洲)人,宋宗室,襲封臨川王,曾任南兗洲刺史,愛好文學,招納文士。
2、給同學們兩分鐘時間朗讀課文,然后指名讀,其他同學認真聽,對同學的朗讀進行點評,由教師總結,讀的時候不僅僅要把字音讀準,同時還要注意停頓以及感情,最后全班齊讀。(暫設5分鐘左右)
課堂細節:為什么同學們“尊君在不”要讀成“fǒu”?指出這是通假字,請同學們思考下,在我們學過的文章中還有哪些是通假字?
《童趣》中“項為之強”,《論語十則》中“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是知也”。(重新讀一遍,男生、女生、教師合作,讀旁白、元方、友人)
3、根據文章注釋和工具書,給同學們五分鐘的時間小組討論,翻譯全文,并且把遇到的不明白字詞圈出來,全班解釋。
期行:相約同行,期,約定;太丘舍去:舍,放棄;去,離開。乃至:才
相委而去:委,丟下、舍棄;家君:謙詞,對人稱自己的父親:下車引之:拉;顧:回頭看
4、請同學翻譯全文。(暫定八分鐘)
陳太丘和朋友相約同行,約定的時間是中午。過了中午后友人沒有到達,陳太丘不在等候就走了,太丘離開后友人才到。陳元方那年七歲,當時正在門外嬉戲?腿藛栐秸f;‘你的父親在嗎?’元方答道:“我父親等了您很久都不到,他已經離開了。”友人便生氣的說:“真不是人!與人約定同行,丟下我自己就走了。”元方說:“您和家父約定的時間是中午,中午您還沒有到,就是沒有信用;對著人家的兒子罵他的父親,就是沒有禮貌!庇讶烁械綉M愧,下車想拉元方的手,元方頭也不回的走進了自家的大門。
三、品句子,評人物
1、當友人知道陳太丘已經離開的時候,心情是怎樣的,文中是用哪個詞表示的?(學生集體回答)友人便怒
2、縱觀整篇文章,在整個事件中怒的只有友人嗎?(不是)那么還有誰也怒了呢?(學生答)陳太丘、元方請根據你的理解來談談他們分別是為什么怒?
友人:因陳太丘沒有等他已經先離開而怒。
陳太丘:因友人沒有按照約定準時赴約而怒。
元方:因友人不僅失信而且還責罵自己的父親而怒,或者說因友人不但無信而且無禮而怒。
3、友人怒后對著元方責罵他的父親,對于友人的做法你是怎樣看待的?在友人“慚”、“下車引之”時,元方卻“入門不顧”,元方這樣做是否失禮,你是怎樣看待的?
、傥曳磳τ讶说淖龇ǎ骸凹核挥鹗┯谌恕,自己沒有遵守約定就沒有權利去責備別人;作為一個長輩不應該在元方面前對陳太丘不尊重,這影響了父親在兒子心目中的形象,不僅沒有信用而且沒有禮貌。
②元方的做法并非無禮:元方年僅七歲,我們不應對其求全責備;一個失信于人、不知自責而且當子面罵父的人,其品行的低劣可見一斑,對這樣的人應該斷然拒之千里之外。
、塾惺ФY儀:人非圣賢,孰能無過、知錯能改仍不失為有識之人,怎么能因認得一時之錯便徹底否定一個人呢?原諒一知錯能改的人,不正體現了一個人的胸襟寬廣和修養嗎?
4、在你看來,友人是個怎樣的人?元方又有什么性格特征呢?
友人:“期日中”,結果“不至”,說明友人言而無信,不講信用;到來之后問元方,“尊君在不”表現得較為有禮;當得知陳太丘先離去時不反省自己的過失,反而怒責太丘,說明他是一個缺乏教養、沒有禮貌的人;在元方義正言辭的批評后,他“慚”“下車引之”,較為誠懇,說明他是一個知錯就改的人。
元方:有良好的家庭修養,懂禮識義;“入門不顧”,流露出小孩子性格直率,好惡情感易外露的特點,體現出正直不阿的性格特點。(同‘方正’相聯系)
四、散思維,表立場
1、文章中有小小的遺憾,陳太丘無聲的抗議,元方因“入門不顧”而使知錯就改的友人尷尬,這樣在無形中就激化了矛盾,請同學們小組討論,看看有沒有更好的處理方式,面對遲到的友人陳太丘應該怎樣做呢?面對友人的道歉,元方應該怎樣做呢?
、訇愄饝摰纫粫
、谌绻荒艿,就留一張紙條讓元方帶給友人,讓元方成為化解矛盾、傳遞友誼的使者。
、墼綉撜f話婉轉些,接受友人的道歉。(聯系生活實際,同學們之間發生的小矛盾和摩擦)
五、誦課文,悟哲理
1、請同學們背誦課文。
2、布置作業:做完《智慧大課堂》。
【《陳太丘與友期》文言文原文注釋翻譯】相關文章:
陳太丘與友期原文及翻譯07-27
文言文《陳太丘與友期行》翻譯及注釋03-14
陳太丘與友期原文,翻譯,賞析11-11
陳太丘與友期原文、翻譯、賞析11-11
《陳太丘與友期行》原文及翻譯07-18
陳太丘與友期原文翻譯及賞析06-01
《陳太丘與友期》原文及譯文10-12
《陳太丘與友期》原文與譯文09-16
陳太丘與友期原文、翻譯、賞析3篇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