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被數學選中的人的觀后感
當看完一部影視作品后,能夠給我們不少啟示,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觀后感了。那么觀后感到底應該怎么寫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看被數學選中的人的觀后感(精選11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看被數學選中的人的觀后感1
今天我又看了被數學選中的人的第三集。
在這一集里,始終都在討論一個問題:為什么我們要學數學?雖然最終也沒有給出答案,但我要說說我的感想。首先,學數學應該是為了讓我們思考起來方便點兒。因為當我們處理一件較為復雜的事情時,我們都會自發地調用頭腦中的邏輯推理,以尋求一個最合理數學解決辦法。其次,學數學能讓我們的生活更有美感。里面提到了一個數學公式應用到現實生活的例子。比方說黃金分割(黃金比例),它被應用到了一些藝術品上,比如“蒙娜麗莎”,“斷臂的維納斯”。此外,16:9屏幕的電視機比4:3的看的更舒服,就是因為16:9的屏幕有像黃金分割的特征。最后,讓孩子學習復雜的數學,是為一大堆小孩中選出熱愛數學,并且有很好的思維能力的人。讓那些聰明的人,成為國家的棟梁,讓國家的生活更美好,科技更發達。而我呢,剛好就不是這種人。我不是被數學選中的人,而是被數學拋棄的人。
但我在看了這幾集《被數學選中的人》之后,突然也想以后好好學數學,更多地感受它的魅力。
看被數學選中的人的觀后感2
這兩天,我連續追了央視新出的紀錄片《被數學選中的人》。
一開始點開視頻,是被紀錄片的名字吸引,什么樣的`人是“被數學選中的人”?被數學選中的他們做了哪些事?結果好奇心還未被完全滿足,我又被片子里拋出的一個又一個問題吸引了,不僅舍不得倍速,好幾個片段甚至把進度條拖回去反復看了好幾遍。真的太贊了!
毫無疑問,這部4集紀錄片是一部數學大片。它回顧了數學從起源到現在的發展歷史、數學對人類文明的意義,介紹了歷史上那些偉大的數學家們,還有《九章算術》《幾何原本》等數學著作,以及數學家們對一些非常有名的問題,比如π的數值、哥德巴赫猜想、費馬大定理等前赴后繼的探索和追求。
但是它也很接地氣。它用今天的眼光,從普通人也能理解的角度,去嘗試回答那些讓我們一直困惑又好奇的問題:數學是什么?數學家的工作是怎樣的?我們學數學到底有什么用?的確,在很多場合我們都聽到過類似問題的答案,但我們好像永遠都不滿足,總還想聽更多不同的人給出他們的回答。
把這部超棒的紀錄片推薦給大家。這是孩子十幾年甚至更長時間學習數學過程里,不可多得的數學影視資源。
01數學是什么
這一集是從歷史長河的角度,從數學最初的起源到最近的發展回顧里,嘗試回答什么是數學、數學和別的學科的關系、數學對人類文明進程的意義。
我們平時接觸最多的加減乘除或是課堂里的數學,只是數學全部樣子中很小的一部分,當跳出這個局限,從更大的視角去看數學,或許才能更好地理解它。
我覺得這一集給到我們的啟發,在于孩子學習數學的過程里,他們所學的數學知識的背后,那些歷史和文化也是非常重要的。如果課堂上沒有,那么我們應該帶孩子去體會數學發展的每個瓶頸,體會每一次數學危機讓數學家們手忙腳亂的感覺,了解一些數學分支創立的動機,以及這個分支曲折的發展歷程,體會每個全新理論的偉大之處。
02數學家的工作
雖然身為普通人,但我們也時不時會好奇:數學家平時做什么?他們眼里自己的工作是怎樣的?數學家研究的東西到底有沒有用?
這一集回顧了一些從古到今著名的數學問題,以及數學家們對它們前赴后繼探索的努力,在這個過程里,從多個角度一點一點向我們展現數學家工作的意義。
我記錄下來的一些內容:
他們試圖用數學邏輯,把復雜世界的確定性結構分析出來,找到那些隱藏在表象背后的底層規律。
他們以一種特有的動力方式,往返穿梭于數學世界,現實世界和我們的感官世界。
無數證明費馬大定理不斷失敗的數學家,在探索這個迷宮的黑暗道路上,不斷創造新的數學思想,不斷開辟新的數學分支,那些因費馬大定理而誕生的劃時代研究,深遠影響了現代數學,而這些數學知識成為其他學科改變我們真實世界的核心推動力。
數學家在研究這些問題的時候并沒有想過有什么用,不管是當時有什么用還是后來又什么用,他們都沒有想過。但是這樣關起門來做的純粹數學研究,后來被發現非常有用。所有人都感到困惑,但是不能解釋這是為什么。
如果孩子將來想從事基礎數學研究,那么一定要看一看這一集的內容,會對數學家這份工作有更多的認識和了解。
03數學教會了我們什么
這也是從我們心底時不時會冒出來的一個問題:我們普通人從數學中學到了什么呢?
從小學到中學到大學,數學當然教會了我們具體的知識,但這些知識絕大部分在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都不會被用到,那么,花那么漫長的時間學習它的意義何在?
數學家們也給出了他們的答案:
當你把所有的公式、圖表,把這些具體的知識忘掉之后,最后能沉淀下來的東西,就是數學教育所賦予你的東西。
通過數學訓練,可以讓一個人的邏輯思維變得比較強,推理能力變得比較強。
其他學科沒有,唯獨數學學科有的,可以鍛煉學生思維品質的有兩個,一個是抽象,一個是推理。理科的其他學科沒有研究抽象的。
數學能夠培育人們嚴謹的思考,培育人們理性的精神,培育人們獨立思考的意識。
這些觀點融入在紀錄片里,結合歐拉、伽羅瓦、拉馬努金這些數學家的故事,《九章算術》《幾何原本》等古典數學著作,以及數學對我們今天生活方方面面潛移默化的影響,很能引發我們自己的思考。
04抽象的巨人
數學當然是難的。它的難,很大一部分在于它主要的處理對象是非常抽象的數量關系。可能也正因為如此,數學之美,似乎只有少數人才能感受。
這一集我反復看了好幾遍的部分,是數學家們談如何才能學好數學、學好數學和哪些因素有關。其中有一個回答給我的印象很深:
“有一個因素跟數學成績好壞的關系是比較穩定的,可以說發揮著比較大的決定作用,這個因素就是人的空間想象能力。因為你要解決這些抽象的數量關系,必定要把抽象的數量關系轉換為一個空間結構。”
和大家推薦這部超棒的央視數學紀錄片。相信不管是孩子還是我們,看完都會非常有收獲!
看被數學選中的人的觀后感3
最近看了一部紀錄片叫“被數學選中的人”。這部紀錄片從數學與人的關系出發,介紹了數學對于我們的意義,同時邀請了許多“被數學選中的人”談了談對于數學的看法。紀錄片中我最感興趣的部分就是關于生活中我們常常提到的無理數——π。
圓在數學里可以說是一個“完美”的圖形,在生活中也是一樣。我們身邊的許多建筑例如上海天文館、上海物理研究所、東方明珠等,都是由圓作為建筑的一部分而構成的,這也使得這類建筑顯得格外美觀。圓上那優美的`弧線和兩個端點處毫無瑕疵的連接總能給人一種“完美無缺”的既視感。
除了“圓”之外,由一個圓的周長除以它的直徑所得出的“圓周率”也是數學界的一大熱門。雖然π是一個無理數,但是古往今來仍有無數的數學家為了追尋它的“謎底”付出畢生心血。這就是因為,對于未知的無限追求,是人類存在于宇宙中的終極意義。
有的時候我會覺得數學是有些枯燥的,大量的計算與幾何圖形的拼搭會讓我感到乏味。當我聽到紀錄片里說的,“其實我們在課堂上學到的,可能真的不完全叫數學。”時,我就對這部紀錄片產生了興趣。既然我學到的不是真正的“數學”,那真正的“數學”是怎么樣的呢?
通過看紀錄片我了解到,在這些“被數學選中的人”眼中,數學原來是美麗的、簡單的、抽象的,甚至是讓人欲罷不能的。正如其中一人所說,“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數學帶給每個人的感受都是不同的。而這些人之所以能夠成為“被數學選中的人”,自然是因為他們努力研究數學,對數學充滿熱情。
我們也應當在學習數學的同時,多用心體會數學,把數學應用到實際生活中去。也許這樣就能像那些“被數學選中的人”一樣,感受到數學的美麗了吧!
看被數學選中的人的觀后感4
今天我看了《被數學選中的人》的最后一集。在這一集里,一開始就拋出了這樣一個好問題,數學到底難嗎?幾乎所有的人都覺得,數學是很難的,包括數學家。很多人因此為不學數學找理由。“因為數學很難,所以,我天生不是學數學的料,不是被數學選中的人。”
但數學不僅需要天賦,更需要學習的熱情,和不斷努力。
學數學像做菜,你在視頻上看到菜是怎么做的,就一定能做出來嗎?還得買它的原料,還要掌握火候,最后還得嘗一嘗味道。不然這道菜是做不成的。
學數學也像一次旅行,當你在走的時候看到了一個燈火通明的地方,而你和這個地方相隔著一個草原。你又沿著這個草原走到那個地方。你就突然發現,誒,這不就是剛剛我走過的那條路嗎?
試著去做,每做一點都有一點的收獲,試著去走,每前進一步都能看到新的風景。學數學,可以收獲無盡的快樂。
數學存在的意義不是成為一門折磨人的學科,它會變成為人類的智慧,指引我們前行的方向。如果被數學選中的人是一個集合的話,它與人類這個集合應該是一樣大的。
我以后不會再苦惱自己不夠聰明了,每個人都能學數學,每個人也都能學好數學。
就算我不是被數學選中的人了,我也愿意擁抱數學,成為一個選中數學的人。
看被數學選中的人的觀后感5
周末,我觀看了王老師送給我們的圣誕禮物——紀錄片《被數學選中的人》。這部100分鐘的記錄片,我是一口氣看完的,然而心情卻恍若坐了趟過山車。
為什么呢?
我一直認為自己非常喜歡數學,也愿意鉆研數學,并且數學還算學的不錯,但看完第一集后,我已在心里質問了自己無數次這還是我所認識和理解的那個數學嗎?甚至不由得生出了幾分自己到現在還不曾摸到數學大門的失落感。然而,再進一步了解了數學作為最基礎學科對于人類文明進程的意義、數學在現實生活中數學的應用,以及那些“被數學選中的人”對于數學的理解,我真切地體會到了數學的偉大與力量,感受到了數學的魔力與魅力,繼而又生出了一股莫名的壯志,對于數學除了喜愛又添了幾分崇拜與敬重之情,即便不能做被數學選中的人,也要爭做一個靠近被數學選中的人!
在看到數學歷史的時候,我大為震撼。人類發明數學,要追溯到埃及文明的莎草紙,到美索不達米亞文明黏土紙板,再到非洲南部的伊尚戈骨。視頻像一位睿智的老者向我們傾訴著數學的歷史——數學源于生活,又脫離了簡單的生活,上升到了更抽象的層次,從最簡單數學形成時期的計數、計算,到常量數學時期的算數、幾何、代數,到變量數學時期的微積分,解析幾何等等,再到現代數學。當我站在上帝視角,俯視人類歷史,我不由得感嘆道,數學的發展是一部多么具有傳奇色彩的小說!
數學看似抽象,其實和我們的生活密不可分。華羅庚說: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變,生物之謎,日月之繁,無處不用到數學。數學是人類智慧皇冠上最燦爛的明珠。以前,我大概學過斐波那契數列,也做過什么一步兩步上樓梯之類的有關題目,但是看到視頻里關于斐波那契數列那里,我大為震撼。向日葵種子和松果的螺線左旋右旋數量都是斐波那契數。百合花有3瓣花瓣,梅花有5瓣,向日葵有21或34瓣,雛菊有34,,55或89瓣,這些都恰好是斐波那契數,這驚人的吻合不得不讓我驚嘆數學的奇妙。
我經常聽到有人這樣說:“你看咱們現在學的數學有什么用,學完了以后一輩子也用不上。”其實,數學,早已化作我們身體的一部分,在我們學習數學過程中,更多學到的是一種思維方式、習慣、品質,讓我們更加理性,更具有邏輯性。同時,數學為你打下的基礎,可以讓你在從事物理、通信、建筑、天文等有關行業時,能更得心應手。如果你不從事這些行業,甚或你忘了具體的數學知識也沒關系,數學的邏輯推理思維會始終伴你左右,如轉化、類比,假設等等,這些我們每個人在工作、生活中都會用到的思維方法,他們都源自數學。
數學無處不在、無時不在,不但影響著我們的生活,更在推動社會的進步。以虛數為例來說,虛數是交流電路分析的基礎,是電磁波分析的基礎,假如沒有交流電,電就不可能傳輸,也就是說幾乎沒有人能用上電,而沒有電磁波,那電話電視手機寬帶這一切統統沒有。在視頻中,我還看到了偉大的歐拉公式,這個被譽為“宇宙最美公式”的公式。記得今年夏天我第一次看到歐拉公式時,我是極度不理解的,不認為這個公式成立。但經過一番學習與研究,我再次震撼了,這個公式不但成立,而且再生活中使用廣泛。而歐拉,這個公式的創造者,18世紀最偉大的數學家,他在28歲時因病右眼幾乎失明,但他堅持數學研究,并最終取得了杰出的成就。他用他的人生經歷告訴我們,數學之路不是一蹴而就的,即便是這些被數學選中的人。
由人及己。我在學習因式分解時,經常會遇到添拆項的題,很難合適地添拆項來提取公因式或運用乘法公式,每每遇到這樣的題我都頭大無比。于是,我瘋狂地刷起了這個系列的題,很多題我看了答案中添拆項方法以后,茅塞頓開,但自己面對一個個多項式,依然束手無策。而老師做題時總能一眼看出方法,這可能就是數感和做題技巧的完美結合吧!不過數感可以培養,技巧可以鍛煉,而這些都需要反復的實戰演練。可以說,有技巧地多練習是數學學習中不可缺少的,在這期間,可能我們會面臨一道接一道的難題,但無他法,惟死磕而。我想,這也是那些被數學選中的人的首先要具備的素質吧。
而我,一個在目前看來沒有被數學選中的人,愿意為了我所喜愛并仰望的數學去付出時間與精力,在探索數學奧秘,體會鉆研快樂的同時,爭做一個靠近被數學選中的人!
看被數學選中的人的觀后感6
我收看了《被數學選中的人》這一系列的紀錄片后,收獲很多,也很受震撼。
我首先了解了數學的本質,在第一集的時候,我從另一個角度了解了數學,發現數學竟然是那么神奇又令人捉摸不透的東西。從一幅幅包含著歷史歲月痕跡的畫面中,我發現原來古時候每個地方的數學都是不一樣的。蘇軾說過:“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也就是說,從不同角度來看,數學都是不一樣的。不僅如此,在紀錄片中,還有許多“被數學選中的人”發表了他們對數學的看法。他們中有人說“只要你對一件事感興趣,那么多難你都會想要完成。但是如果你不感興趣,多簡單的事你都會懶得做。”這句話給我的感觸很深,在從今往后的學習中,我也會努力讓自己對每一門學科都感興趣,努力做好每一件事。
最后,在這個紀錄片中,我對那些古代的數學家印象也很深。不管是阿基米德還是歐拉等等那些數學家,他們都有一顆熱愛數學的心,其中,阿基米德就算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也要認真的計算圓的周長,最終為數學獻身。
這個紀錄片也讓我受益不少,我也會更認真的對待數學。
看被數學選中的人的觀后感7
看完這4個視頻,我感受頗深,心里不禁受到了很大的震撼 ,這種震撼是發自內心的巨大感觸。
這門十分虛幻神秘的學科,不看重結果,而只在乎探索路上的風景。有很多數學家的最強大腦耗盡一生的經歷去解決一個在現在的生活中用不到的問題,有時這個問題會很難 ,而只要有一個數學家推進了這個問題的一步,都會異常高興,在平常人看來都很不解,為什么他們解決了一個與現實生活幾乎無關的問題卻那么高興 ,可能他們并不知道這正是數學探索精神的體現,而這些數學家們都沉迷于數學當中他們探索的最大回報就是解決這個難題。數學家們不追求外表的奢華,他們都只沉浸于自己的世界當中。正如清華大學的掃地僧韋神---韋東奕,他經常吃白饃,喝礦泉水,他外表樸素,但是內在的精神食糧卻十分的充盈。數學家工作的形式非常簡單,隨時隨地都可以工作, 只要有一根筆,一張紙和一道難題!
這個視頻中所閃現的各種數學公式,難到宇宙最美公式,簡單到π,無不詮釋著宇宙的真理。
被數學選中的人,不是數學在眷顧他們,而是他們癡迷于數學,追求于數學,換句話說,不是他們被數學選中,而是他們選擇了數學。不要看到他們的成功,嫉妒他們的成功,要知道在這成功的背后,他們付出了常人的多少倍努力!
學好數學不是被逼出來的,而是靠著你學習數學的興趣,而這學好數學的興趣的產生正是你自己選擇了數學。
許許多多的數學公式和基本概念都是搭建數學世界的基磚。
你可以為數學而奉獻畢生精力,但數學不會因為你討厭他而放棄喜歡數學的那些人。
數學是一位抽象的巨人,他頂天立地,卻又神秘莫測,愿你選擇數學,成為被數學選中的人!
數學虛幻無影,只有抽象才能讓他顯出原形。
數學---抽象虛幻,構建現實!
看被數學選中的人的觀后感8
什么是數學?數學家們給出了各式各樣的解讀,數學家們說數學是人類發明的最實用又最抽象的一門學科,它具有抽象、直觀、邏輯推理、對稱等你能想到的一切的樣式。生活中的一切都離不開數學,物理、化學、語言學等各類學科都是建立在數學之上。
蘇軾有一首詩里說:“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每個人對數學的認識都不大一樣,有的人學數學很快樂,有的人學數學很苦惱,有人說數學是和諧對稱的,有人說是奔放刺激的,對我來說學習數學是快樂的,它指引我遨游在知識的海洋。
據考古發現,在7000年前的兩河流域發掘的泥板上,雕刻著數學乘法表、平方表、立方表、甚至更高級的冪數表,說明古代這個地方數學已經相當發達了,這里的數學被稱為巴比倫數學。我們中國古代也有很厲害的數學,例如勾股定理最早記錄在我國春秋時期,說的是人在跪坐膝蓋成直角時,勾三指小腿長三,股四指大腿長四,那么腳與屁股的距離就是弦五了。到后來的天文學家測量天體運動,使用的最基礎計算方法就是勾股定理。
在古代數學的基礎上,近現代數學可以說是突飛猛進,涌現了一大批卓越的數學家,而且近現代人們也越來越重視數學,并設立了許多獎項來鼓勵數學家,有一個獎項就很有趣。在300多年前的歐洲有一個人名叫沃爾夫斯凱爾,他失戀后很痛苦想要自殺,自殺前無聊看報紙看到了一則數學猜想,在當時還沒有人能夠證明這個猜想,沃爾夫斯凱爾越看越入迷,越看越想去證明,以至于忘記了自殺,之后沃爾夫斯凱爾決定振作起來,為了感謝這個猜想,他將一大筆錢捐出來設置獎金來獎勵能證明該猜想的人,這個著名的猜想就是費馬大猜想。直到1995年,英國數學家懷爾斯終于證明了費馬大猜想,費馬大猜想也變為了費馬大定理。
那么數學家都在做些什么工作呢?數學家們用一句話概括了——我們在造工具。人類科學的發展都是建立在數學之上的,例如蓋房子需要計算受力,還要計算美觀(沒錯,美也是計算出來的!),如此便誕生了建筑學;看星星變化也要計算,便誕生了天文學;就連音樂也是音樂家通過周密計算才譜寫出來的.,在數學家眼里,音樂完全可以描述為一首正弦波的集合。數學如此重要,數學家們孜孜不倦地研究數學,就是為了人類科學在發展中隨時可以用到需要的工具,而不為無米之炊,所以,數學和數學家們都是偉大的科學先鋒!
看被數學選中的人的觀后感9
今天看了這四節視頻,我感受頗深。平日里我是十分喜歡數學這門學科的,也并沒有認為數學這門學科有一種難以學懂的難。遇到難題只會覺得感興趣,并不會覺得十分厭煩。尤其是解決了身邊人都無法解除了難題的時候,那種發自內心的喜悅感和成就感,是一種讓人無法言說的美妙感受。
我一直認為我這種想法是沒有接觸到高深數學產生的幼稚想法,然而今天看了這些視頻,我知道了小至一個小學一年級的學生,高到一個推動人類發展的數學家,都如我一樣,有著對解答數學難題的喜悅感與成就感。同時也讓我無法想象到的是,有些困擾著數學家們上千上百年的猜想,很可能只是一個,有著數學基礎的數學愛好者,觀察而得來的。這激勵著我要多觀察,多提出問題。我在數學上走的路還有很多,現在還剛起頭,面對這樣的一個抽象巨人,現在的我總是喜歡,把想法放在腦中,只是通過思考來解決一系列問題,今天的視頻讓我也知道了,有時候,實踐與作圖也不失為一種解決問題的方法。今后,我在面對數學時,要腳踏實地,一步一步的走,就要抬頭看向遠方,也要低頭看著地面,我不知道自己會不會成為天才,但我發自內心的想成為那個被數學選中的人!
看被數學選中的人的觀后感10
這部紀錄片共四集,每一集約25分。在第一集中,它回顧了數學從起源到現在的發展歷史中、數學對人類文明的意義。
為什么總有一些人,在數次的失敗和前赴后繼的探索路上,一直在追尋著:數學是什么?數學的工作是怎樣的?我們學數學到底有什么用?在大多數人的眼里,數學大概是我們生命中最抽象又最實用的一門學科。它帶給不同人的感受也大相逕庭。有的人甘之若飴,有的人恨之入骨。不管是喜歡還是討厭,當我們輕松的完成一次掃碼支付時,數學的見識與實用在此刻達到了完美統一,這才意識到數學是有價值的。從小學生都會的加減乘除到復雜到全世界只有幾個人能看懂的推理演算,從我們住的房子、用的手機、聽的音樂,到物理、化學、天文、氣象、經濟等,幾乎所有學科都是在數學的指導下實現和嚴謹的推演。然而總有一些人,他們對數學有著天生的敏感,始終被數學眷顧。正是因為他們的存在,如此艱深抽象的數學才能孤傲地站立在科學的潮頭,這部專題片把他們稱為被“數學選中的人”。數學家說:數學的整個架構是人類在尋求萬物規律時人為定義出來的。數學愛好者、研究者說:“數學有控制力、性感、純粹、她的邏輯性很強,公式很美、比較浪漫的、給人安全感”。但對大部分普通人來說,數學代表曲折、深奧、枯燥、絞盡腦汁,并屢屢束手無策。為什么我們和這些對數學情有獨鐘的人感受如此不同呢?我們有必要了解一下數學是如何在人類世界誕生和發展的。
看被數學選中的人的觀后感11
這部記錄片,能帶給你清晰的思路,從遠古結繩計數、到37000年前非洲南部出土的一塊狒狒的腓骨上面,清晰地呈現29倒V字型刻痕,再到公元前3000年4000年,人們記錄的兩個“5”,五只羊和五頭牛的共性,把這個“5”抽象出來,這就有數字抽象的概念。到了3600年前萊茵德股本和莫斯科古本上記錄了80多個數學問題和解答。很多問題是和分面包有關的,其中有一道題是如何讓10個人平分9片面包,也就是每個人怎么拿到9/10片面包。古埃及人明顯已經熟練掌握了分數的運用。
在梭草紙上,這道題的答案是9/10,等于2/3加1/5加1/30。實際的操作。將其中五片平均分為兩塊,正好十塊,每人拿一塊,把剩余四片平均分成三塊兒,一共12小塊,每人再拿一塊,還剩兩小塊兒。
把這兩小塊兒每塊再平均分成10小塊。這樣每個人又可以再拿一塊兒,正好平均分完。這樣切的話,每個人分得的面包不但數量相等,連大小和塊數也是一樣的。在中國的記載中,公元前1000年左右,商高與周公對答,勾廣三股修四進于五。這里的溝就是小腿骨,是大腿,這是古人從自身身體上發現并引申出的直角三角形中的兩條直角邊,如果勾股定理大概是由于人們在丈量土地和建造房屋時,要經常計算直角三角形的邊長而創造的。到了后來為了建造房子需要算面積,發明了幾何;為了量天測地,又發明了三角;為了計算天體運動,人類就發明了微積分。為了描述自然界的一些現象,人類又發明出了常微分方程和偏微分方程的強有力的工具……
【看被數學選中的人的觀后感】相關文章:
被數學選中的人觀后感(精選6篇)10-13
被數學選中的人的觀后感(通用5篇)10-13
被數學選中的人觀后感(通用5篇)10-13
被數學選中的人觀后感范文(精選9篇)10-13
《被數學選中的人》觀后感范文(精選9篇)10-13
看完被數學選中的人的觀后感(通用5篇)10-13
被數學選中的人觀后感范文(通用12篇)10-13
被數學選中的人分集觀后感范文(精選8篇)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