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問題教育心得體會
我們從一些事情上得到感悟后,可以將其記錄在心得體會中,這樣我們就可以提高對思維的訓練。那么好的心得體會都具備一些什么特點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學生問題教育心得體會,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學生問題教育心得體會1
在“問題學生”的轉化教育工作中,要依據教育本質,結合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和特點,使性情各異的中學生按照自身的本面目投入到中學校園生活中,去體味中學生生活的多姿多彩,全方位的參與校園實踐鍛煉活動,實現“問題學生”與校園環境和諧相處,并健康成長。
1. 加強“問題學生”的個性教育,實現“問題學生”個性和諧發展。中學里的“問題學生”在其成長過程中,由于家庭教育和小學教育都或多或少的忽視了對其個性完善和提升,這部分學生的個性能力的發揮受到壓抑和阻礙,因此,在中學教育環境應該從促進“問題學生”的個性完善和提高為工作的切入點,在充分肯定其優勢方面,從他們的性格、氣質、情感控制等方面開展循序漸進的訓導工作,糾正“問題學生”身上存在的不利用因素,提高“問題學生”的基本素質,讓“問題學生”走出自己與家庭、學校、自身不和諧的環境,幫助“問題學生”找到自信,樹立人生目標。
2. 為“問題學生”營造一個寬松的轉化環境。在中學教育過程中,為“問題學生”創造和諧、寬松、民主的教育環境,有目的,有計劃地組織各種教育活動,培養他們的主體意識、主體能力、和主體人格,使他們具有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發展的能力,那就要做到“以人為本”的觀念,尊重他們的人格和尊嚴,幫助他們尋找解決和克服其內心矛盾,開啟他們心智,完善他們的人格,在轉化教育過程中融入道德情感和人文關懷,關心和愛護“問題學生”,使他們有時間、有機會、有空間順利回歸到和諧校園中。
學生問題教育心得體會2
《問題學生教育指南》是一本寫得很實在、能給人以啟發的書。在平凡的筆觸中讓人體會到深深的師生之情。作品所舉眾多案例中無不充滿對學生真誠、無私的愛。是愛使教育得到了升華。書中認為,沒有問題學生的教育只是一種良好的愿望,卻不是真實的教育,教育的前提是尊重差異。每個班存在幾個問題學生是正常的現象,教師應以平和心去看待。問題學生同樣是我們的學生,一個教師的教育生涯有時會因為問題學生而精彩。感觸之余,我不由思考,老師和學生究竟應該保持一種怎樣的關系?怎樣的教育才有益于學生的成長?
反思自己的教學工作,對于自己的學生,當然有出自內心的愛,有時也恨鐵不成鋼。正因為這樣,所以有時學生犯了錯,我會很生氣,當場批評他。但是,過后一想,他們畢竟只是十幾歲的孩子。正像一位同事說的,不要把他們看得太大。實踐證明:要和學生友好相處,就要與學生平等相待,不要拿老師的架子居高臨下訓斥他,拿大人的思維衡量他。我們應該允許學生犯錯,犯了錯允許改正,這才符合學生成長的規律。
在工作中,我們卻常常不是這樣。因為要求太嚴,使他們產生了抵觸情緒,就像個別學生抵觸其父母一樣。其實學生都是一個個個體的人,他們都有自己獨特的個性,因材施教是必要的。不許犯錯,強迫他們按照教師自己的意愿行事,是違反教育規律的行為。相反,允許犯錯正是為了他們更好地成長。
有一段時間,因為八(7)班上課經常有人吵鬧,我很惱火,常發脾氣訓人。這樣效果并不好,時間一長,我感到學生對我產生了抵觸情緒。怎么辦?我問自己:老師的職責到底是什么?是批評還是引導與鼓勵?這種思考給我很大震動。原來,長期以來我總是批評多,表揚少,好像把工作重心都放在對個別同學的指責上了。實際上,對學生的教育工作不能只盯著學生表現不好的一面,更多的是要發現學生的優點,肯定學生的長處。即使有個別學生不很守紀,也不要老是批評他,而要耐心教育、引導他。如八(7)班蔡云海同學,因為上課時我的一句不點名的批評引起了他的反感,導致課堂上頂嘴,弄得我很沒有面子,但我當時沒有嚴厲批評他,而是主動做自我批評,承認自己脾氣不好,這樣就消除了他與我的抵觸情緒。
綜上所述,對學生的教育要有誠心、愛心、平等心,多鼓勵,少批評。對學生的教育要耐心、細致,不能簡單、粗暴。教育是一門藝術,真是說得一點不假!
學生問題教育心得體會3
古人云:“師傅引進門,修行在個人”,這句話是說老師把該教的東西都交給了學生,以后的修行就看你個人的造化了。做學問如此,做人就更應該也是這樣。對于問題學生,教師如何引導和疏導以及教師的關愛尤為重要。
班主任是學校德育的骨干,是學校教育工作的組織者、協調者和指導者,是學生成長的引路人,是溝通學校、家長和社會的紐帶。在班級教育管理工作中,往往會遇到這樣那樣的問題學生,這時候,班主任應當如何應對,是堵還是疏呢?是放任還是關注?是厭惡還是關愛呢?
吳櫻花老師的成功讓我深深體會到,對待問題學生,有智慧的師愛才是最高境界。
任何一個班主任都希望自己的學生規規矩矩,努力學習,天天進步,品學兼優。但是,沒有人不可能不出現故障,不會不犯錯誤,圣人如此,更何況是一群不定性的孩子。認識并接受這一點是非常重要的,有了這樣的思想準備做前提,班主任工作會做得更到位。
吳櫻花老師的學生宋小迪是一個身上有諸多毛病和諸多優點的孩子,她把他的優缺點總結為:惡劣、另類、叛逆、真實、感人和精彩。針對宋小迪身上的諸多毛病,她由最初的害怕、頭痛、煩惱到最后的喜悅、感動、欣慰以及自豪。與其說是宋小迪成就了吳櫻花老師,不如說,吳櫻花老師成就了她自己。因為她用她的愛心、耐心和誠心成功地改變了宋小迪的人生,使宋小迪由一個出名的、人見人怕的問題學生變成了昆山市的狀元,是她給了宋小迪的一個美好前景。
面對宋小迪這樣的學生,假如一開始是強迫他改變或是象其他老師說的那樣,不要管他了,順利把她送到初三畢業,就阿彌陀佛了,那么宋小迪的明天又將是什么樣子呢?
問題學生往往可分為厭學型、紀律型、品德型、心理障礙型等常見類型,根據吳櫻花老師的成功案例,以及我在工作中的體會,我認為對問題學生的教育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1、了解問題學生。了解學生不僅僅局限于班級和學校范圍,而且還要深入家庭及社會。不僅要了解他們的缺點和短處,更要了解他們的優點和長處。然后班主任為他們提供展示自己的才能和特長的機會,在表現和展示中讓他們重新發現自己、認識自己。從而喚起自尊心和自豪感,激發內在的驅動力。俗話說:“寸有所長,尺有所短。”這樣的學生也有他的長處和優點,班主任要善于發現他們身上的閃光燈點。這不僅能解除他們的逆反心理,而且能讓他們對老師產生信任感,從而為幫助他們克服缺點、改正錯誤創造條件。
2、關愛問題學生。人是有感情的高級動物,人人都需要愛。愛能使人獲得積極滿意的體驗,從而獲得溫暖、自信和力量。這些學生尤其需要愛,特別是老師的關愛。由于他們和家庭、集體、同學、朋友、老師的關系往往不和諧,容易產生自卑和自暴自棄的心態。如果這時班主任老師的真誠疼愛便能扣動他們的心扉,引起他們強烈的情感震動和內心體驗,他們的認識就會轉變,逐步樹立信心,克服自身的缺點,并能不斷去取得進步。列夫托爾斯泰這樣說,“如果教師熱愛自己的事業,他會是一名好老師;如果教師既愛事業又愛學生,那他才是一個完美教師。”精誠所至,金為石開。愛心是打開學生心靈大門的鑰匙,愛心是一種巨大無比的力量,它不僅是教師職業道德修養問題,也是教師智慧和教育藝術的重要源泉。
3、理解問題學生。“人非圣賢,孰能無過”,要盡量地理解他們的失誤和錯誤,寬容他們,力爭站在他們的心理和角度,站在他們真善美那部分思想的角度提出:我們需要怎樣,我們怎么做才能更好。所以,他們才感到老師不是在訓斥他,而是在幫助他,給他改正的機會。如果老師歧視他、打擊他,就會誘發他的逆反心理,既降低了教師的威信,把緊張的師生關系擴大開來,又不利于他改正錯誤。
因此,問題學生的教育工作是一項長期復雜的工程,班主任老師一定要用愛心感化他們,用真心去呵護他們,用誠信去善待他們,才能引起師生情感的共鳴,在愛護與尊重中,使他們恢復冷靜與思考,反思自己的錯誤與不足,以便修正自己的行為,才能達到教育的預期效果。
學生問題教育心得體會4
十一月二十五曰下午我校開展了班主任經驗學習交流活動,認真聆聽了黃家新《問題學生的教育與轉化》經驗介紹,受益匪淺,下面就談談我的一些體會:
一、所謂“問題學生”
通常被我們老師稱之為“后進生”或不良少年。這類學生身上總有這樣或那樣的缺點,如:打架、賭博、上網成癮、抽煙、酗酒、曠課、遲到早退、講享受怕勞動等等。一個班上若有三五個這樣的學生,班主任和科任教師就會不勝其煩。但是,在我們九年義務制學校由于“普九”,所招學生整體素質難以提高的狀況下,每個班上存在幾個問題學生就在所難免。作為老師,我們的職業道德不允許我們放棄對這些學生的教育,我們不能把他們打入另冊,更不能對他們放任自流。
二、及早關注,摸清根源
學生的不良行為習慣是在社會因素影響下,經過一定時期的錯誤認識、體驗、實踐形成的。這些問題學生無論是道德認知、道德情感、道德毅志和道德行為習慣,還是同周圍人的社會關系都發生了深刻的變化。這些問題如果不及時解決必將對他們個人、對學校、對家庭甚至對社會都會造成很大的影響。要使他們轉變,必須盡早發現,盡早處理。新學期,學生進校報到時,通過交談,在言行上就可體現出一些端倪,老師要利用報名注冊這短暫的幾天時間與學生多接觸,及早鎖定目標,并摸清問題根源,以便及早制定對策。產生不良行為習慣的根源是多方面的,大體上可分為外因和內因兩大方面外因主要指:社會、家庭和學校這三方面。
⑴社會因素:社會上的歪風邪氣是造成青少年不良行為的重要社會因素。社會文化中的不健康因素(如網絡、書籍、音像制品等)都給學生造成了潛移默化的.影響;此外社會上壞人的教唆誘導也是不容忽視的一個原因。
⑵家庭因素:有的家庭對孩子過于溺愛,有的過于嚴苛,有的家庭突然發生變故,有的家庭里父母本身就有惡習,這都是造成孩子不良行為的主要原因。
⑶學校教育:老師缺乏正確的教育思想與方式(片面追求分數對犯錯誤的學生冷嘲熱諷),對學生過于松散或過于嚴厲苛刻,發現問題不及時與學生溝通等。內因主要是是學生本人道德意志薄弱、精神空虛、缺乏理想和明確目標,另外性格上偏激、孤僻、自高自大等缺陷,再加上缺乏社會經驗,認識能力不強,對復雜的社會現象難以分辨判斷,本學期我所任八(3)班轉入的兩名學生就屬于此。
三、深入交流,發現優點讓其建立信心
“問題學生”的人際關系狀況是不正常的,由于他本身的不良行為危害了自己或其他人,因而經常處于自責或被批評、訓斥,甚至嚴厲懲罰的形勢下,他們在心理上會阻抗學校和老師給他們的關注與幫助,反而會把對他們的教育看成是“吹毛求疵”、“整他們”、“和他們過不去”。要幫助他們改變不良行為習慣,必須想辦法讓學生打開心扉,愿意與你交流,幫他分析形勢,找準問題的關鍵,樹立明確目標,怎樣讓學生愿意與你交流,我覺得這要注意這幾個方面:
1、師生交流必須建立在平等的基礎之上每個人都渴望得到別人的尊重和理解,“問題學生”也不例外,本學期我找他們多次談心,我知道他們內心有所戒備,所以我們請他們坐下,給他們倒了一水,象朋友似的拉家常,從他們感興趣的打籃球的話題入手談,首先給予他們一定的認同,再慢慢引導,切入正題,幫他們分析問題。這樣,他們也心悅誠服地接受我的建議,同時我請班主任也做他們的思想工作。
2、老師要善于發現并肯定問題學生的優點。問題學生往往內心很敏感,自卑。他們的行為是游離于正常集體活動之外,可內心里他們又很需要集體的接納,再壞的學生都有關其好的一面,我在日常工作中只要發現問題學生的優點、長處,就會對他們及時加以肯定,這極大地提高了他們的自信心和集體榮譽感。并以此為契機開始他們的轉變。工作堅持三周后,我發現他們有了極大的轉變,學習變得主動積極了。
總之,做“問題學生”的轉變工作我覺得有多種多樣的策略,但關鍵在于老師對學生的深厚感情和與學生之間的相互信任與尊重關系。只有在這種關系的基礎上進行轉變工作,才可能有所成效。此外,老師及時主動地發現問題、掌握情況、耐心溝通、熱心幫助也是關鍵,只要我們老師勤于工作,就一定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
【學生問題教育心得體會】相關文章:
教育孩子的問題08-12
關于孩子教育的問題08-17
神童的教育問題08-13
高中教育教學存在問題08-12
教育孩子方面的問題08-11
教育孩子的理念問題08-11
透過南外學生特點看待孩子的教育問題08-16
初一學生家庭教育應該注意的問題08-13
為什么說別讓隔代教育變問題教育08-19
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心得體會0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