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瑞文網!

《致良知》讀后感

時間:2022-01-06 18:47:26 《致良知》讀后感 我要投稿

《致良知》讀后感

  當閱讀了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為此需要認真地寫一寫讀后感了。你想知道讀后感怎么寫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致良知》讀后感(通用19篇),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致良知》讀后感1

  最近公司組織學習了致良知,感悟頗深,陽明先生心學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在《教條示龍場諸生》一文中,王陽明先生認為立志、勤學、改過和責善最為重要。志向不能立定,天下便沒有可做得成功的事情。已經立志做一個君子,自然應當從事于學問,凡是求學不能勤奮的人,必定是他的志向還沒有堅實的緣故。

  說到過失,雖然大賢之人也不至于完全沒有,但是不妨礙他最后成為大賢人,因為他能改正啊。所以做人不在于沒有過失,而注重在能夠改過。所謂“互相責求向善,是朋友相處的道理”;但是必須做到:盡心地勸告并且好好地開導他,盡自己的忠誠愛護的心意,盡量用委婉曲折的態度語氣,使朋友聽到它就能夠接受,深思出道理后就能夠改過,才是最好的方法。

  在本文中,王陽明先生教給了我們在學習成長和團隊建設方面的許多道理,人不立志則無目標;人不勤奮則一事無成;人不懂得改過則沒有進步;領導懂得理解下屬,團隊才能更好發展。所以作為公司的管理人員,必須更好的學習知識、修身養性,提高管理智慧,才能更好帶領團隊贏取業績。

  《致良知》讀后感2

  王明陽先生在文中所說的求正道,學會“收放心”,無論事實如何,總要有時間讓自己的心放下,才可以“才學便須知有著力處,即學便須知有得力處。”現在社會正能量已逐步在加強,但還有許多人以追名逐利為自己的人生目標,甚至做事時會不擇手段,社會需要正能量,需要有志向。有抱負、有進取、有善心的人來引領,才能達到和諧、幸福。

  在工作中勤奮學習,不斷提高自己的學識,不斷為自己的專業知識添磚加瓦,有了目標,還要努力學習,不斷創新。日常工作中和同事之間要相互學習、互相幫助、共同進步,學習致良知是為自己而學,為修養美德而學。

  “故不貴于而過,而歸于改過。”在工作中應該清楚的認識到自己的不足,而不是隱藏自己的不足,通過問題分析出自己的不足,或是誠心聽取別人的意見而后改之,“責善”與人相處,要相互監督,提醒,指出他人錯誤時,要致其婉曲,人人容易接受,盡心盡力體現你對他人的關心愛護。

  學習致良知,就是來逐步凈化自己,就是擦亮那邊被染污的玻璃,重新潔凈,照亮他人。

  《致良知》讀后感3

  閑暇之余繼續拜讀《致良知》,越發感覺到溫暖的、積極的、健康的、樂觀的、催人向上的情感,這是正能量的意識折射。尤其適宜領導者修身養性,以感染團隊,凝心聚力。

  凡舉大事,必須其情而使之,因其勢而導之,乘其機而動之,及其時而興之;是以為之但見其易,而成之不見其難,此天下之民所以陰受其庇,而莫知其功之所自也。正如《道德經》所云:“太上,不知有之;其次,親之譽之;其次畏之,其下侮之。”也就是說,最好的領導者,下面的人們感覺不到他的存在;次一等的領導者,人們親近、贊美他;再次一等的領導者,人們畏懼他;最差的領導者,人們輕視、侮辱他。孔子將是否能做到“修己以敬”“修己以安百姓”,看成是否能成為君子的重要標準之一,這在公司經營和團隊建設中,也可以成為衡量職業管理者素質高低的重要標準之一。

  管理者對自己的部下不只擁有管理權,更對他們負有責任感。要管理好團隊,首先要管理好自己,要時時處處身先士卒做好表率,這就是“修己以敬”。我們不難想象,一個管理者自己素質低下,辦事不認真,怎么可能讓部下素質提高,辦事認真。一個原本素質較高的部下,一旦長期處于素質低下的管理者手下,很可能也會變成素質低下,因為一個人要想提高自己,往往很難,而要想墮落,卻是很快、很容易的。人與人之間的尊重是相互的,領導尊重員工,員工才有可能尊重領導,領導的威信是自己樹立的,不是別人贈予的,也就是要“修己以安部下”。

  遠通集團的經營理念提倡以服務求信譽,以信譽求發展,以人為本,建設學習型團隊,規范化管理,系列化服務,不斷改善,讓客戶更滿意。我們每每提出要求提高客戶滿意度,首先要提高員工的滿意度和忠誠度,使其自然而然的成為企業的主人,全身心的投入工作中,發揮最大的潛能,激發其干事創業的激情,從而創造應有的價值。

  尚客優集團總裁馬英堯先生說過:在一個平庸的管理體系里,總經理好比是發動機,中層干部和員工幾乎都是齒輪,都屬于被動運轉,消耗掉大量的功率。如何打造一個偉大的公司,為更多的員工提供施展才華的舞臺,為員工提供更公平的薪酬做制度,讓每位員工都能成為主角,主動參與經營,讓每一個成員的才華都能得到施展,從而煥發工作激情,使得各層的骨干員工都能成為發動機,而不是齒輪,從而實現全員經營。

  或許一個人可以走的很快,但一群人可以走的更遠。團隊的力量是偉大的,而領導的態度和行為,就是團隊前進的風向標。因此,領導要主動放棄特權,杜絕“特例”,自覺執行規章,帶頭遵守制度,創造良好的工作氛圍,大家都被一種溫暖、快樂、積極的情緒包圍著,都有著一種陽光心態,這個組織一定能夠最大限度地釋放出正能量,也一定能夠在市場競爭中勝出。

  《致良知》讀后感4

  當我認真讀了此書后,被書中的力量驅使,就感覺有一種正能量在心中燃燒,被書中的語句深深吸引了。下面說說我的感受。

  一、陽明的精髓在于致良知

  今天的社會,如果每個人都用心讀讀此書,從書中就有不同的體會。有的人也在學習陽明心學,口里說得頭頭是道,也能向別人背上幾句陽明先生的語句。但自己在行動時是把良知拋開。中國明代王守仁的心學主旨、語出《孟子·盡心上》:“人之所不學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慮而知者,其良知也、”《大學》有“致知在格物”語、王守仁認為,“致知”就是致吾心內在的良知、這里所說的“良知”,既是道德意識,也指最高本體、他認為,良知人人具有,個個自足,是一種不假外力的內在力量。“致良知”就是將良知推廣擴充到事事物物、“致良知”也就是知行合一。“良知”是“知是知非”的“知”,“致”是在事上磨煉,見諸客觀實際、“致良知”即是在實際行動中實現良知,知行合一。

  “良知是虛的,功夫是實的、知行合一,就是要將知識與實踐、功夫與本體融為一體、良知前冠一“致”字,恰如其分、恰到好處地點出了要害、這個“一了百了”的功夫又正是活一天有一天新問題的需日新日日新的功夫、用陽明的話說叫“隨物而格”。所以有的人說致良知是給別人看的,就沒有真正意義上理解致良知的精髓。

  二、立志是成功的第一步

  在《教條示龍場諸生》(1508)中說到:諸生相從于此,甚盛。恐無能為助也,以四事相規,聊以答諸生之意:一曰立志;二曰勤學;三許曰改過;四曰責善。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所以要成功先要立志。志不立,如無舵之舟,無銜之馬。我們每個人立下屬于自己的目標和志向還遠遠不夠,還需要學會、掌握為實現所立志的個人技能。在這個過程中我們要不斷地”改過、責善”。如果在這個技能學習過程中我們不能不斷修正自己,改惡從善,去除心中之”賊”,我們所立之”志”也只能是空中樓閣。無論立志、勤學、改過、責善我們只有做到知行合一,才能順利實現我們所立之志。所以凡事都要先立志才能成功。

  三、陽明心學在于心

  王守仁臨終有一句名言:“此心光明,亦復何言!”又有詩:“吾心自有光明月,千古團圓永無缺。”此心光明了,世界便一同光明起來。此心光明,亦復何言?

  直面當下,商品經濟的沖擊使得人的欲望日漸膨脹。許多人竭盡全力攫取財富,卻不清楚自己的生活何以越來越迷惘糾結,日甚一日地充滿挫折與焦慮,沒有安全感和存在感。正如心學愛好者白立新所言:“華夏又逢盛世,滿心卻是迷茫。曾經外向求索,反生無奈亂象。”最好的救贖之道是把習慣向外追逐的目光收回來,關注放逐已久的心靈。王守仁說:“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發便是意,意之本體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心是身體和萬物的主宰,當心靈安定下來,不為外物所動時,本身所具備的巨大智慧便會顯露出來。所以我們不要被繁華擾亂我的心,我們要認真的讀懂自己,心之光明,則萬事光明。荀子曰“養心莫善于誠”誠是心之體,求復其本體,便是思誠的功夫。所以心即理。

  四、心向善

  人之意念,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雖凡夫俗子,皆可為圣賢。”王守仁認為:“無善無惡是心之體,有善有惡是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既然知道了善惡,就應該在事上磨練,“格物致知”,不斷為善去惡,“發動處有不善,就將這不善的念克倒了,須要徹根徹底,不使那一念不善潛伏在胸中”格除各種浮思閑慮的干擾,讓心從偏頗失控的不正常的狀態,回歸到不偏不的“中和境界”。這是一個奇怪的時代,論“善”似乎很老土,很out。但事實上,道德不是虛假的框架,而是真實清澈的洞見。

  對個人來說,“破除心中賊”,破除心中的`貪念、邪惡、嫉妒等,變得飽滿圓融、至善至誠,既是個人更高層次的需求,又能讓心靈更安定,心情更快樂。正如一位心學愛好者所言:“未來,不是窮人的天下,也不是富人的天下,而是一群正直、正念、正能量的人的天下”。每人都去除心中的邪念,一心向善,天下太平。

  總之,我們要用心體會這個世界,心存善念,致良知,凡事多磨,多下功夫,讓陽明心學發于心,止與行,知行合一。不要讓外界擾亂我心。

  《致良知》讀后感5

  致良知”看似只有三個字,卻是進入心學的不二法門,是心學的總綱,是心學的核心價值所在,也是指導自己應對社會實踐的強大理論武器。明末清初的余姚先賢黃梨洲先生曾說:“大凡學有宗旨,是其人之得力處,亦即學者之入門處。天下之義理無窮,茍非定以一二字,如何約之使其在我?”(《明儒學案發凡》)。而“致良知”就是學者入門的得力處,就是約束心學的總綱、

  “致良知”學問之所以能延續到今天,并重新綻放出強大的生命力,在于它確實有用,也能夠應用,而且每個人可根據自己的認知水平各有所得。但是,“致良知”的真諦畢竟經歷過許多歲月而覆蓋了種種塵埃,使人不能認清其真相。使得墻內開花墻外香,殊為可惜。也就是說,在沒有“致良知”的思想影響下,我們仍在生活、工作和學習,也學習其它各種知識,為的是讓自己活得不那么不明不白,不隨波逐流。只可惜長期以來我們不認識身邊有價值的東西,或放著好的東西不用,卻在苦苦追求殘次的東西,可謂明珠暗投。假如,今天我們能夠明白“致良知”的作用并將其實際應用于工作和學習之中,無疑就多了一項強大的心理支撐,保持自尊無畏的心境。

  其中的原由在于,人之所以能生存于世,在于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與身外的事、身外的物建立起某種聯系,從世間獲得生存的資源,并將自己的智慧和能力反饋給世間。也就是說,人類與自然,以及人類與社會之間不斷地給予和不斷地反饋的交互作用,建立起人類社會的全部內涵。

  人若缺乏智慧,將不能與世間萬事萬物建立起某種聯系。而要建立智慧,最初必須切實找到一個理性的源頭,才能滿足初始條件。

  水有源,樹有根。如無源頭,那么水就不會奔流不息;如無根,那么樹就不會生長繁育。這就是說,水源或樹根就是原點,就是水流足以形成,樹木得以成長的初始條件。

  縱觀世間,萬事萬物都從一個初始條件開端,逐步成長起來。因此,初始條件顯得相當重要。這好比,一個微小的、不起眼的基因就能決定一個生物的基本結構和外觀,是同一個道理。而篩選一個健康的、無缺陷的初始條件,就會減少今后故障、病害產生的機率。智慧的創立也是如此,必須找到一個好的思想基因,而“致良知”就是一個經過優選的思想基因,也是智慧的基因。

  圣人們之所以有別于常人,在于他們看待事物,往往深入事物的.核心層面,深入事物的源頭,深入事物的發展規律,這些加在一起用一句話描述就是圣人們是從“道”的角度來看待事物,常常能夠高屋建瓴地提出一些出人意料的理念,總是先于常人一步獲得真理。而常人總是慢一拍,只有細細體會圣人的教誨才會真正懂得這些道理,才能沿著圣人所開啟的道路找到真理。這就是為什么從古到今,圣人的數量總是很“珍稀”的原因所在。圣人們對待人和事物,總是以“道”作為標桿,作為尺度、作為容器來度量一切事物。因而,“道”就是一件有用的武器。問題是,“道心惟微”,正是“道”的過于微妙,令普通人難以洞察其中的奧秘。圣人教導普通百姓,必須根據大多數人所能接受,也容易接受的角度,通過變換概念,以鋪設便于理解和溝通的路徑。

  所以,我們在看待具體事物時,不僅要弄清事物的真實狀態,也要分清事物發展的原點、發展軌跡、發展條件,從中抽出具有規律性的東西,才能指導其它的社會實踐過程,或為其它的社人實踐過程積累一些經驗。這就是學與思的關系問題。《論語·為政》說:“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所謂的“學”就是弄清整體狀況和關鍵細節,而“思”就是將所學的內容與“道”進行比較,從中開展抽象性思維,從而有所“自得”。也就是說,學思合一才能得出結果。而結果才是最重要,學與思只是一個過程,當有了結果,學與思就成了過去式,也就沒有用了。王守仁將其形象地描述為“得魚忘簽”。而許多俗儒只糾纏于前代圣賢如何教誨,而不顧當時的歷史條件,只重視過程而無視于結果,這就是典型的形式主義。事實上,“"黑貓白貓,能捕鼠的就是好貓。中國學問,外國學問,能換飯的是好學問"(民國老宣《瘋話》),凡是看結果而不看過程,就是實踐檢驗真理的價值所在。

  因此,“致良知”就是價值觀與方法論的統一,一旦有了結果,一個過程就暫告段落。

  《致良知》讀后感6

  我是一個心里放不了事的人,經常會因為一些小事而自己折磨自己,會鉆牛角尖,會為一點小事吃不下睡不著。讀了王陽明先生的《致良知》,對我有很大的觸動。王陽明提倡眾生平等,人人都可以成為圣賢,所以每個人都不應該把自己看的輕賤。講求的是“存天理,去人欲”。王陽明心學認為:人都有七情六欲,去除了七情六欲與佛家的枯坐亦沒有什么區別,最重要的是如何把七情六欲控制在一個度內。按照他的學說,良知自然也成為了這個控制的度。

  如果王陽明在世的話,他一定會說:這一切都是你的私欲在作祟,你需要的只是光明你的良知,你的這些私欲就會被控制,而你自己也會活的更加自在。良知的學業是一步步跟進的,不可一蹴而就。在良知的路程中,我們應該學會聽從第一感覺,這第一感覺往往便是良知發出的聲音,它會指導你走向正確的道路。

  王陽明先生還提出人不一定非要去追尋外面的圣人之道,其實每個人的內心都有“良知”,這個良知是善的、純潔的、高尚的,做道德的事才是每個人的本心;應該好好地去發現自己的良知,讓良知主宰自己。事實上,一個人真正的要優秀,不管怎么學,怎么做,根本的還是內心。而且,良知還有一個擴大的問題,絕不僅僅是內心現有的,境界有多大,良知愈多,實踐能力愈強。后世的大人物們,無不是自我修煉和不斷擴大境界的典范。

  在我們日常工作中,往往會不知不覺被功名利祿所困擾,很少能靜下心來深度思考,人就容易浮躁,與圣人之道漸行漸遠。因此,我們要培養一種擺脫世事紛擾、潛心做學問的能力,拍去身上的煩囂,濾掉心中的渣滓,不受名利誘惑,保持一顆淡定之心,聚精會神做有意義的事情。

  《致良知》讀后感7

  學習圣賢之術,學習致良知,為更好的工作及生活。

  《寄聞人邦英、邦正》里最喜歡此段:此昔人所以有不患妨功,惟患奪志之說也。夫謂之奪志,則已有志可奪;倘若未有可奪之志,卻又不可以不深思疑省而早圖之。大致意思是說古人會說:「不怕妨礙了自己的功業,只怕被奪去了自己志向」。所謂「奪志」,是已經有志向才會被奪取,倘若還沒可以或值得被奪取的志向,那么就應該早點去深思、反省為何會沒有立志。

  生活日復一日,平淡如水,夢想的影子是否已銷聲匿跡,看到身邊的朋友同事一步一步向理想邁步時,內心也會泛起漣漪;人一旦有了信念做支撐,無論做什么都是動力十足,因為有目標在前方,所以不敢懈怠,便會風雨兼程。

  我們工作更是如此,各項業務指標是工作壓力更是動力,目標一旦形成,就應毫不動搖,全力以赴達成。

  《致良知》讀后感8

  集團號召學習陽明先生的致良知,才發現已經好長時間沒有認真的閱讀學習了,長時間都處在比較浮躁的狀態,現在通過學習致良知感覺真的需要讓自己的心靜一靜,思考下自己一步的發展了,雖然是簡單地閱讀但也有了些許收獲。

  陽明先生在37歲貴州龍場悟道后,談到學習的四個次第:立志、勤學、改過、責善。人到中年時,如果不是因為此次學習致良知,終日為利為名所奔波勞累,早以把立志一事忘卻,或者說懶得提及此一說。當陽明先生告誡學生,如不立必為圣賢之志,人生終無所成,才感知到不立志,則無志可奪,也就放棄自己、隨波逐流。致良知的學習之立志,就如同我們工作中制定目標,只有先制定明確目標,再為達成目標制定出各種營銷策略,才是我們工作業績的基礎。

  陽明先生談到:千罪百惡,皆從傲上來。回想走過的人生中,哪一次不是因為謙虛而受益,驕傲而落敗,活到老,學到老,為學處世,傲念在心則滿。陽明先生談到:千罪百惡,皆從傲上來,只要心頭傲字不除,學習斷然難進半步。我每每看到越是成功的人越謙虛、越是無知的人越傲慢。傲慢之人要么一事無成,要么就是事業停滯不前走下坡路。現在我們的工作就是處在這種狀態,從事汽車行業太久,總是以為自己對行業分析的透徹,卻不知現在的市場變換太快,不去深入學習和分析新的市場營銷模式,沉迷在老的觀念和曾經業績中,又怎么能做好新時期的營銷工作,所以只有拋開曾引以為豪的過去,低下身子踏踏實實學習才是提升業績的最好方法。

  唯天下至誠,為能經綸天下之大經,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至誠”都是入門修習的唯一鑰匙,無誠則不得入。誠生信,信受奉行、才能實現任何一門實學至理的知行合一。現在的社會不缺聰明的人,而是缺忠誠的人,忠誠不是忠誠某一個人,而是我們學習做事的一種態度,在學習中要誠實深入,認認真真才能學到終身受用的技能,工作中我們只有忠誠對待工作和公司,時刻把自己的命運和公司的發展緊緊聯系在一起,公司成長我成功的思想才能真正落實。

  自己學習致良知還很淺顯,但這種正能量讓我們內心開始安靜下來,變得更有力量,不再輕易受物所奴,開始懂得拒絕與區分不靠譜的人與事。現在只是起點,落實到實處更沒有終點,在以后的生活和工作中要經營好家庭,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為公司的發展盡自己的最大能力。

  《致良知》讀后感9

  立志:“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這是王陽明首先指出的一點。他說,就算是那些工匠,其技能的練成也要以立志為根本,更別說更大的事業。為什么立志如此重要?王陽明舉例說,一個人如果沒有志向,那么就好像船沒有舵木、馬沒有銜環,于是只能隨波逐流,人生就會一盤散沙。用現在的話說,志向就如同定盤星、指南針,關系著人生之路的平衡和方向。否則,人就會是無頭蒼蠅,人生就會是一團漿糊。王陽明又批評當時的讀書人——懶散墮落、貪玩成性,荒廢學業、浪費時日,最終注定是一事無成。而他們之所以如此,就是因為沒有立定志向。

  首先陽明先生所說的立志,不是簡單的對工作的策劃,而是可以理解為人生的一場策劃,作為普通人我們可以立一個小志向,只要堅持來完成,這也是一件值得驕傲的事!志向就像是海上的燈塔為破浪乘風的船只指引方向,每一顆種子都有長成參天大樹的夢想,每一條河流也都有奔向大海的期望!人生有兩條路,一條需要用心走,叫做夢想;一條需要用腳走叫做現實,很多時候我們總是低估了自己,對自己不夠狠,從而錯過了,遇到一個更加優秀的自己,逼自己一把,很多事情并不需要多高的智商,僅僅需要你的一份堅持,一個認真的態度,一顆迎難而上的決心。目標一旦形成,就應毫不動搖,全力以赴去達成!漢朝的司馬遷繼承父業,立志著述史書,他游歷各地閱覽了大量書籍,不料正在他著手編寫《史記》時遇到了李陵之禍的株連,但他矢志不渝,忍辱負重,身受腐刑,幽而發憤,經過十余年的艱苦奮斗,終于寫成了鴻篇巨著——《史記》。

  立志要要立長志而不要常立志。立長志,是要我們目標遠大,不要拘泥于眼前,放眼未來,才可突破現在;不立常志,是不要總是不斷地放棄,要有所堅持,有所取舍,鍥而不舍,方能有所成就。陽明先生12歲立志到37歲才龍場悟道,這過程是心志反復修煉打磨的過程!陽明先生很早之前就立志說要成為圣人也最終成了圣人,所以說眼界決定格局,格局決定高度!再說說張海迪立志成才,張海迪自幼就患有嚴重的高位截癱,幾次頻臨死亡的邊緣,身體可算弱小,可是20多年來,他學會了四門外語,翻譯了16萬多字的外國著作,獲得了哲學碩士學位,并自學了針灸技術為群眾治病一萬多人次,做出了巨大貢獻。在工作和生活中我們應該時刻想著自己的志向,不忘初心就有用不完的力量!人生不要被安逸所控制,決定你成功的是奮斗!當你選擇了開始,就不要輕言放棄,用你足夠的毅力和耐心去堅持,總有一天,你會回眸一笑:原來我也是這么的優秀,堅持夢想,不忘初心!就從今天行動,總有一天,那個一點一點可見的未來會在你心里也在你的腳下慢慢清晰,生活從不虧待每一個努力向上的人!人一旦有了信念做支撐,無論做什么都是動力十足,因為有目標在前方,所以不敢怠慢,便會風雨兼程!

  立志可謂起步與方向,不論你想做什么、做成什么,想成為什么樣的人、得到什么東西,立志都是第一步。立志要要立長志而不要常立志。不忘初心,方得始終!

  《致良知》讀后感10

  通過讀《致良知》感悟到,自古以來,凡欲做大事者必先立志,志不堅則事必難成。這是因為,一個人的理想,體現著這個人的眼界和胸襟,自然也決定了他日后的高度。所以,人不應隅居于自己的狹小天地之中,而應眼睛望向大千世界、心中裝上天下蒼生,站在一個更高的層次去看待世間。

  人的本心就是真、真誠、真摯、真君子。世上只有兩樣事,一件為真,一件為假。求真必然務實,求假自然務虛,虛實之間,體現的不僅是對人的態度,更是對自己的認識。糊弄別人容易,糊弄自己很難。

  心的本體就是最本真,不矯揉造作,不過分修飾,不畫地為牢,不損人利己。應永遠保持“初心”,不受外界環境影響,光明磊落,坦誠純粹,永遠長新。什么是“初心”不自私,存大愛。

  繞圈子,躲躲閃閃,反易叫人疑心。你耍手段,倒不如光明正大,實話實說,只要態度誠懇、謙卑恭敬,無論如何人家都不會對你怎么樣的。”此外,所謂“精誠所至,金石為開”,假如我們沒有誠意,就會什么事情也做不好,做不成。

  立志、勤學、改過、責善,對學習過程中會出現什么問題,在他多篇文選中都有非常精辟細致的論述,我想認真讀懂原文的也會悟出一些方法。之前別人說怎么學,怎么精進,我總是回答說要靠悟性,這樣的說法與陽明先師龍場悟出:圣人之慧,本性具足,唯去私欲,存天理罷了明顯不符,但反過來說,圣人之慧又豈是人人易得的?

  總結起來必須對“致良知”有一顆至誠之心,事上磨、時時磨、心上學、心上覺。立下必為圣人之志,付出不亞與任何人的精進努力,才可能修出敬天愛人,無我利他之心。

  至于陽明匯,我還是會推動的,形式會有所變化,此生傳播陽明心學之志不變,但是經過這段時間致良知小組的共修,我發現如果沒有同頻的學習進度,就算有線下交流的機會,也不會有什么質量,浪費大家的時間,所以我想還是先從共同學習一段時間開始。一期全部有書的明粉我建個致良知學習群,對著書,我為大家做學習計劃看板,及互動分享,不明之處我再去請教高人。

  其實,這條圣學之路真的是路漫漫,其修遠兮,難于上青天,有時我也有想放棄再分享些文章的念頭,不是不愿寫,只是想等有一天自己學有所成再來談,怕造口業。但每每看到自己的行動能激勵到一些明粉們,我又鼓起勇氣繼續前行。其實,我就是希望自己能成為陽明心學自媒體的中國第一人,用自媒體的方式,讓時間來見證“致良知”能否在一個凡夫俗子身上化腐朽為神奇,來驗證陽明心學“致良知”是否真的是具有一種偉大而神秘的能量。

  《致良知》讀后感11

  “立志”“勤學”“改過”“責善”王陽明先生用這四個詞概括出了一個人這一生應有的為人處世態度。有志者事竟成,無論是在工作還是生活中我們都要給自己制定一個目標,有目標就會有前進的方向和動力,這就是立志。學無止境,我們只有在學習中才能不斷的提升自己,才能一步步接近自己的目標,完成自己的志向,這是勤學。人非圣賢孰能無過,在工作和生活中我們要時刻認清自己的不足,并努力去改正去完善,這樣我們的人生才能得到升華,這是改過。

  與人相處我們要真誠相待,無論是同事還是朋友,只有互相督促才能共同進步,不好的東西不要強加于對方,以真心才能換真心,這是責善。

  《致良知》讀后感12

  通過學習致良知,深有感觸,心學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王陽明先生的心學不僅教給了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的道理,更對我們的成長指出了正確的方向。

  我對“致良知”的理解,就是用良知去為人處世,立志、勤學、改過和責善,做正確的人,尋找人生的意義,知行合一!

  人不立志則無目標;人不勤奮則一事無成;人不懂得改過則沒有進步;人不互相幫助進步,大家就沒有好發展。我們在遠通這個大家庭下,又按工作細分成一個個團隊,工作中不論是內部的同事配合,還是外部的客戶接洽,關鍵是“心”的融合,如果心不動,就不會有碰撞;沒有碰撞,就不會有火花,就談不上有智慧,更不會迸發出能量。要做到真正的融合,“心動”是一切的前提,尤為重要的是要致良知,要知行合一!

  作為公司的一員,如何致良知,即如何知行合一呢?個人認為,能夠勤懇認真負責地做好手中的活就是知行合一!能夠幫助同事、幫助客戶、忠于職守,就是知行合一!干好個人的本職工作,做好當下的事情,努力地完善自己,真心的幫助客戶同事,一步一個腳印地往前走一切以結果為導向,以終為始的干事情就是知行合一。

  《致良知》讀后感13

  先生說:至善,是自己的心純然天理,達到極點就行,不用向外到事物上去尋求。但這格物不是對外界事物的觀察思考和辨別求索嗎?怎么說“知至善即知格物矣”呢?

  再從先生“子夏篤信圣人,曾子反求諸己。篤信固亦是,然不如反求之切”之說,似有所悟,格物最后還是要反求諸己,對于外界事物不明白的終究要對照內心的想法,“就如朱子,亦尊信程子,至其不得于心處,亦何嘗茍從”,這樣再說“格物是止至善之功”,似乎就有點清楚了。

  只是這“盡心知性”以為“生知安行”總不得解。

  實際上對照當世,我們也似乎能夠領略的到:信息社會,各類文字、圖片、音視頻鋪天蓋地,撲面而來,但這真偽如何得辨?而且現在的學術論文也多是東拉西扯,以繁文成事,真正可以留傳濟世的少之又少,確實是“天下所以不治,只因文盛實衰,人出己見,新奇相高,以眩俗取譽”。由此,文中子之擬經,有如孔子之刪述六經,目的是“以明道也”,所以,“擬經恐未可盡非”的道理就明白了。

  《致良知》讀后感14

  通過對“致良知”的學習,感悟很多,首先我們要有感恩的心,我們在公司任職,為公司為自己為了客戶著想,也必須對自己嚴格要求,做事必須認真負責,畢竟是汽修行業,汽車是我們的代步工具,是客戶養家糊口的工具,所做的任何事要精益求精,不讓客戶抱怨,努力解決客戶提出的一系列問題。

  在汽車維修方面,不斷摸索,努力學習,刻苦專研提高維修技能。在近幾年的汽車維修過程中,通過自己的努力對解放車系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在維修當中積累了不少經驗。經過這幾年的磨練發現自己有了一定進步,但是在汽車維修方面還是不夠細心,不夠耐心。有的時候把問題復雜化了,明明是一個保險絲的問題,卻會想到發動機電腦板,有的時候知道是那個地方出的錯,卻偏偏查到另外一個地方去了。所以有時應該,先易后難,有條不紊,學序漸進,多問自己一個為什么,多走幾種路子想想,說不定問題就能找出來。希望在以后的工作中,吸取經驗教訓,不斷摸索,努力提高維修技能。從自身找原因。作為本人來講,一名機電維修工,他的崗位職責是嚴格按照操作規范對客戶車輛進行快速準確的維修,并進行總的檢查,發現質量問題及時匯報。雖然很短兩句話,但是真正做好做到位的沒有幾個,在正常的工作中,有沒有按照操作規范去做,有沒有及時準確的維修,有沒有總的檢查。這些都是存在的問題,如何解決還是靠自己的素質,靠自己的修養,真正的做到,服務在心中,質量在手中。

  努力學習更先進的汽車維修知識,強大自身,使自己每時每刻都保持精益求精的精神。

  《致良知》讀后感15

  生命是燦爛的花海。拼命怒放,爭奇斗艷的花兒固然漂亮,但它們卻美得庸俗;惟有那些保持本真,默然綻放的花兒,才不會被世俗的紅塵湮沒。

  在現今的社會,有那一些人選擇紙醉金迷、燈紅酒綠的生活,在物欲橫流的城市里迷失了自我,丟棄本真。但擁有物質不等于富有,物質匱乏也不一定貧窮。真正的富有是精神的富足,心靈的荒蕪才是真正的貧窮。

  在迷蒙的夜色下,找尋不到幸福的蹤跡;在指縫流金間,自我早已迷失。于是,在淚眼迷離中轉過頭,才知曉,原來是精神的支柱已坍塌,信念的碎片紛飛飄散,繾綣不見。

  被物欲遮蔽了雙眼,一味追求物質的享有卻讓精神貧瘠的人,是可悲的。滿天的蔚藍下,一望無際的山坡上,滿山遍野的金黃充盈著雙眼。遠處,風吹起了他的碎發,綰起他的衣袂,露出他瘦削的臉龐。他用熱情作畫筆,信念為支撐,肆意揮灑著他的想象。梵高,一幅《向日葵》名揚天下!縱然歲月無情,歷史翻滾,今天我們仍可以感受到那畫上,向日葵的似火熱情,蒸蒸向上的積極信念。誰能說梵高一無所有,貧窮至斯?恰恰相反,他是最富有的人,因為他精神最富足。精神的花園開滿鮮花,這才是人生莫大的財富。

  精神的富有,莫過于對信仰的執守。柳永,在人們的扼腕聲中從高堂宮殿步入直欄橫檻。人們為你惋惜,替你不平,但我卻要為你喝彩。你,視金山銀山如糞土,與歌妓把酒言歡,走向自然汲取心靈的甘露。這是你無悔的選擇,但它卻讓清麗小調流芳萬世。你的選擇,讓你得以揮別貧瘠無趣,卻讓心靈充盈富有。小荷尖尖,溪水潺潺,柳永的心靈荷花,開得別樣地紅!

  富有,不是富二代開著跑車,不是官二代執權揮霍,不是星二代錦衣玉食;富有,是心靈的棲息,是靈魂的充盈,是精神的飽滿。物質面具下的不堪才是真正的貧窮!

  生命是燦爛的花海,心靈是美麗的花園。別只顧著裝飾生命的軀殼,而忽視了心靈的呵護,莫讓心靈荒蕪了。

  《致良知》讀后感16

  任何一個優秀人士的成長都不會一帆風順,王陽明也是如此。王陽明的一生可以說是很曲折的。他經歷了當眾廷杖的奇恥、下獄待死的恐懼、流放南蠻的絕望、瘟疫肆虐的危險、荒山野嶺的孤寂、無人問津的落寞,直至悟道后的狂喜、得道后的平靜。他所經歷的挫折和坎坷給他積累了寶貴的精神財富,促使他悟道。王陽明的心學之所以能夠萬世流傳,讓人拜讀后回味無窮,是因為他遇到任何挫折和困苦都敢于堅持自己的觀點。他在艱難困苦的生活中鍛煉內心平靜面對,而后深思熟慮總結經驗。

  王陽明在被放逐到龍場驛時,那里荒僻蟲蛇眾多、瘴氣流行,接近于山頂洞人居住時代。他在艱苦流放時期沉靜苦思,悟出了“人要做自己主人”的道理。人是沒有能力改變外部環境的,只能適應環境。這告訴我們一個人生哲理:不經風雨,就不能見彩虹,在逆境中使人成長,讓人成熟。我們的工作何嘗不是如此呢?或許我們有離家遠、上夜班、不公平、雜事多、工作辛苦等的種種抱怨,但是這些是我們短期內能改變的嗎?我們能做的就轉變心態,改進工作方式方法。當我們以積極的心態面對我們的工作時,就會發現之前的那些抱怨不過是“子虛烏有”啦。這就是王陽明心學的一部分,教會我們感謝逆境,順應逆境,在逆境中成長悟道。王陽明能夠剿匪成功不僅靠的是他卓越的軍事才能,更是他非凡的攻心術。他的悟道教會我們,每天要對自己的所作所為反思。今天的工作干得怎么樣?待人接物上有沒有不妥?談吐言語有沒有不到?等等這些問題都要一一拷問自己,所謂“吾日三省吾身”。在工作中做一個有心人,時時處處留心,那我們必然會不斷進步,必然會取得成功。

  王陽明在《傳習錄》中提出:良知在人,永遠不可能消失,即使是盜賊,你喊他賊,他也不愛聽,這就是良知永遠存在的根由。那些不肯致良知的人,只是良知被物欲所遮蔽,并不是他沒有良知了。在在這兒我聯想到我們工作中管理的問題。我們的每個職工對工作都是有“良知”的,即使工作上不上進的職工,我相信在他內心深處還是想把工作干好,想干出點成績來向領導和同事證明自己的價值。作為管理者,如何喚醒職工的“良知”,如何激發職工的工作熱情,就需要利用心學的理論來引導職工了。

  王陽明的心學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理論聯系實際。在新事物新思潮層出不窮的當代社會,我們要用心學來武裝自己,要淡定處理身邊的每件事。比如供電段,點多線長,職工眾多,職工思想千變萬化,車間班組中的各種“疑難雜癥”怎么處理?則就要求管理干部不但要有深厚的技術底蘊,還要有優秀的管理才能,而“知行合一”無疑是解決這些疑難雜癥的良方。首先是知,干部要學好業務知識,在技術層面上要能夠服眾。有了“知”做理論基礎,做起事情來才有理有據,安排起工作來才會目的明確,思路清晰。其次是“行”,干部要多下現場,多巡視設備,多了解工區現狀,多掌握職工思想動態。實踐出真知,沒有實踐就沒有發言權,作為管理干部只有在充分了解現場實際情況后才能避免盲人摸象、盲目指揮情況的出現。最后是“合”,專業干部要善于思考、勤于琢磨,要把認知和實踐活動有機地統一起來,用理論指導實踐,用實踐升華理論。在“知行合一”的過程中,不斷提升安全管理水平。

  前面已經講了知行合一具體到工作中的實際應用。本書的作者度陰山在書的后記中也寫道:“王陽明的心學不是理論,而是生存和解決問題的工具”。這句話讓我豁然開朗,有多少人認為王陽明的心學是高大上的理論,是“故弄玄虛”的學術,與自己的日常生活和工作關系不大。但是我們看了這本書后,才發現心學就是我們生存于世的工具。在我們做人做事中,心學的應用太廣泛了。學以致用,就是我們閱讀此書的終極目標。

  《致良知》讀后感17

  一、善于把握趨勢迎接機會挑戰

  在《與王純甫書其一》一文中講到,“金之在冶,經列焰,受鉗錘,當此之時,為金者甚苦;然自他人視之,方喜金之益精煉,而惟恐火力錘鍛之不至。既其出冶,金亦自喜其挫折鍛煉之有成矣”。王陽明先生以冶金時“金”與“他人”不同角色不同感受,及至去除雜質煉得真金他人喜愛,金亦因千錘百煉有所成而高興,來闡述艱苦卓絕的困難磨礪于一個人成長的重要性。

  在工作中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困難對于任何一個人或團隊的發展都是不可避免的,是成功的助力石。本文的核心主旨告訴我們在困難面前我們不能氣餒,更不能失去理智,而是更加努力的發揮我們團隊和每個人的主觀能動性,善于把握發展中的規律和趨勢,在挑戰和機遇面前更好的提升自己,更好推動工作走向成功。

  二、堅持勤奮學習注重團隊建設

  在《教條示龍場諸生》一文中,王陽明先生認為立志、勤學、改過和責善最為重要。志向不能立定,天下便沒有可做得成功的事情。已經立志做一個君子,自然應當從事于學問,凡是求學不能勤奮的人,必定是他的志向還沒有堅實的緣故。說到過失,雖然大賢人也不至于完全沒有,但是不妨礙他最后成為大賢人,因為他能改正啊。所以作人不注重于沒有過失,可是注重在能夠改過。所謂“互相責求向善,是朋友相處的道理”;但是必須做到:盡心地勸告并且好好地開導他,盡自己的忠誠愛護的心意,盡量用委婉曲折的態度,使朋友聽到它就能夠接受,深思出道理后就能夠改過,對我有感激卻沒有惱怒,才是最好的方法啊。

  在本文中,王陽明先生教給了我們在學習成長和團隊建設方面的許多道理,人不立志則無目標;人不勤奮則一事無成;人不懂得改過則沒有進步;上司懂得理解下屬,團隊才能更好發展。所以作為公司的管理人員,我必須更好的學習知識、修身養性,提高管理智慧,更好帶領團隊贏取業績。

  《致良知》讀后感18

  學習圣賢之術,學習致良知,為更好的工作及生活。

  《寄聞人邦英、邦正》里最喜歡此段:此昔人所以有不患妨功,惟患奪志之說也。夫謂之奪志,則已有志可奪;倘若未有可奪之志,卻又不可以不深思疑省而早圖之。大致意思是說古人會說:「不怕妨礙了自己的功業,只怕被奪去了自己志向」。所謂「奪志」,是已經有志向才會被奪取,倘若還沒可以或值得被奪取的志向,那么就應該早點去深思、反省為何會沒有立志。

  生活日復一日,平淡如水,夢想的影子是否已銷聲匿跡,看到身邊的朋友同事一步一步向理想邁步時,內心也會泛起漣漪;人一旦有了信念做支撐,無論做什么都是動力十足,因為有目標在前方,所以不敢懈怠,便會風雨兼程。

  我們工作更是如此,各項業務指標是工作壓力更是動力,目標一旦形成,就應毫不動搖,全力以赴達成。

  《致良知》讀后感19

  “致良知”學問之所以能延續到今天,并重新綻放出強大的生命力,在于它確實有用,也能夠應用,而且每個人可根據自己的認知水平各有所得。但是,“致良知”的真諦畢竟經歷過許多歲月而覆蓋了種種塵埃,使人不能認清其真相。使得墻內開花墻外香,殊為可惜。也就是說,在沒有“致良知”的思想影響下,我們仍在生活、工作和學習,也學習其它各種知識,為的是讓自己活得不那么不明不白,不隨波逐流。只可惜長期以來我們不認識身邊有價值的東西,或放著好的東西不用,卻在苦苦追求殘次的東西,可謂明珠暗投。假如,今天我們能夠明白“致良知”的作用并將其實際應用于工作和學習之中,無疑就多了一項強大的心理支撐,保持自尊無畏的心境。

  王守仁提倡知行合一,古人也曾提出過“知行”,但卻是分開提出的,之所以這樣做是為了對那些只知道實踐卻不知道充實自己的理論知識和只知道學理論知識而不去實踐的人提出的建議。而王守仁的知行合一則認為,當我們有了知就會有行的出現。

  “致良知”就是知行合一,沒有良知的人,猶如行尸走肉。雖然活著卻已死去。

  在喧器的當下,我們更應該“頭上一片藍天,心中一方凈土”,絕不能因為一時的得失,而出賣了靈魂,違逆了自己內心的準則。以前會因為一些小事而自己折磨自己,并且會鉆牛角尖,會為一點小事而斤斤計較。王守仁提倡眾生平等,人人都可以成為圣賢,所以每個人都不應該把自己看的輕賤。講求的是“存天理,去人欲”。

  王守仁心學認為:人都有七情六欲,去除了七情六欲與佛家的枯坐亦沒有什么區別,最重要的是如何把七情六欲控制在一個度內。按照他的學說,良知自然也成為了這個控制的度。

【《致良知》讀后感】相關文章:

堅守良知作文800字01-21

沒有愛心,沒有良知作文12-02

良知的叩問作文800字01-15

因為追求、責任和良知作文11-24

以良知為話題的作文素材06-15

2017年高考作文預測:守住良知04-02

做一個有良知的人作文900字12-31

2016年高考作文真題:良知的叩問05-15

《致加西亞的信》讀后感(通用12篇)12-22

《致我們單純的小美好》800字讀后感12-18

人人狠狠综合99综合久久,欧美日韩国产精品中文,极品精品国产超清自在线,人人澡欧美一区
色狠狠一区二区三区熟女91 | 六月婷婷最新中文字幕网站 | 日本欧美视频图片 | 亚洲资源站中文字幕 | 亚洲精品中文字幕久久 | 日韩R级网站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