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報告講座心得體會
隨著人們自身素質提升,報告的使用頻率呈上升趨勢,報告具有成文事后性的特點。那么你真正懂得怎么寫好報告嗎?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學術報告講座心得體會,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學術報告講座心得體會1
20xx年x月,我們迎來了人生的另一個重要階段,回頭看看,我們已經從去年的一年級新生成長為二年級的畢業生。在這短暫忙碌而美好充實的一年中,我們自覺地汲取更多的知識以武裝自己的頭腦,不論是從課堂上,圖書館里,還是在受益匪淺的講座中;同時,在實踐中也鍛煉了自己各方面的能力,這些無疑為我們在不久的將來踏入社會并快速適應工作崗位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在這里首先要感謝各位老師的誨人不倦,您辛苦了!下面我就簡要總結下參加學術講座的一些心得體會。
一、深化了專業知識,理論水平得到提升
在孫老師《英語語法隱喻系列講座之一:語法隱語在詞匯語法層的體現形式》這一講座中,我了解到詞匯隱喻與語法隱喻的不同點及其聯系。語法隱喻的觀點是語言的隱喻化過程中詞(組)的意義沒有發生變化,變化的是它們的語法性狀,如動詞化為名詞,連詞化為動詞等等。詞匯隱喻對語法隱喻的補充作用體現在某些詞匯隱喻可以借助系統功能語法進行闡釋。隱喻式和一致式之間沒有絕對的分界,只有相對的、程度不同的差異等。
通過劉老師《辯證看待建構主義在中國英語教育中的作用》這一講座,對建構主義有了更清晰的認識。建構主義在中國大地上的“遍地開花”,尤其是在教育領域,這種“建構主義”的現象,正說明人們想借此解決在教育中的理論與實踐的困惑,希望藉此使得中國的教育能夠更上一層樓,能夠培養出具有創造性、開放性思維的適應時代需求的人才。同時要注意在建構主義理論指導下設計教學,讓學生在主動建構知識的過程中學會思考,學會批判性思維,為我國培養更多創造性人才。
在徐老師《亞句子與言語行為》講座中,我了解到亞句子作為獨立使用的、小于句子的詞和詞組,是實際交際中獨立存在的語用現象;與完整的句子一樣,亞句子也可以完成言語行為;對這類言語行為的理解主要依賴于非語言語境因素和人們的語言能力及邏輯判斷能力;亞句子研究宏觀上當屬語用范疇。即是對所說(what is said)與所欲(what is meant)之不同的研究。
聽完苗老師《評價型強勢主位結構的功能語言學研究》報告后,我們了解到評價型強勢主位結構的語義特征:概念意義、人際意義和語篇意義;評價型強勢主位結構的語篇組織功能:作為超級主位實施引發功能、過渡功能、作為超級新信息實施總結功能、反饋功能;及評價型強勢主位結構的信息結構。
韓老師《語料庫語言學》使我們了解到什么是語料庫及語料庫語言學,其重要性,當今主要語料庫,以及語料庫語言學的特點及應用。利用語料庫對語言的某個方面進行研究,即“語料庫語言學”不是一個新學科的名稱,而僅僅反映了一個新的研究手段。
二、提高了自身的專業技能,尤其是詩歌欣賞及翻譯水平
通過翟老師的《英語詩歌中的聲音元素》講座,我對英美詩歌有了更進一步的了解與鑒賞水平。英美詩歌是英美文學的奇葩,是世界文學的瑰寶。吟誦一首好詩,猶如聆聽一支優美的樂曲。英文詩的“聲音”不僅是構成詩歌音樂性的要素,同時也是詩歌表情達意的重要手段。除了音韻美,英詩還具備獨特的節奏美,即通過行中單詞音調的輕重抑揚來構成語流的跌宕起伏。
尹老師的《翻譯的動力和翻譯的精神》完善了我們對翻譯的看法及了解。翻譯能夠滿足譯者的自我實現的需要,是譯者生存、發展、實現自我生存價值的本能需要。翻譯的過程是一個創造意象的過程,是發現、體驗、感領價值真理的過程,是譯者的一種詩性生存方式。
三、為自己的學位論文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欒老師的《文科研究生科研方法》為我們的畢業論文寫作提供寶貴的建議與方向。首先要培養科研問題意識,從整體上講,立意要做到四個要點:新、深、巧、異。選題方面,要理論聯系實際,注重現實意義;勤于思索,刻意求新;知己知彼,輕易適中等。另外,還要注意文獻綜述的基本方法和步驟,并指出一篇好的文獻綜述,應有較完整的文獻資料,有評論分析,并能準確地反映主題內容。
劉老師的《問卷設計與實施》為我們教學方向的學生上了重要的一堂課。我們掌握了問卷中問題的類型和常見概念如:變量、測量層次、概念定義與操作定義、效度與信度等。另外,老師還講述了好的問卷的標準及處理數據的方法,使我們受益匪淺。
總之,老師們的講解條理清晰、生動有序,時常舉一些事例,使道理深入淺出,滲透人心,我們都被深深的吸引。通過學習,我們學到了英語專業更深層的理論知識和更前端的發展概況,理論水平得到了一定的提升,并提升了我們的專業技能,開闊了我們的視野,使我們受益頗多,在這里,再次感謝老師們精彩的講座!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雖然講座活動已告一段落,但我們不會停止學習探索的腳步,高度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時刻提醒著我們不斷攀巖知識的高峰,無愧于父母及老師們的培養!
學術報告講座心得體會2
利用課外學習時間,學校和學院給我們安排了一系列講座,在我看來,旨在豐富小學期生活,積累專業知識,拓寬視野。這些講座與我們專業知識緊密相關,但是卻不單一,涉及不同課題觀摩聆聽名師講座,名師神采飛揚,聽者亦有心得。一千個讀者的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而面對著鮮活的教學對象,智慧的教師必然沒有相同的課堂。
我特別喜歡“學者視野——周末科技文化藝術系列講座”,因為他內容豐富而廣,為我們增加了很多課外的知識,擴寬我們的視野和涉獵。
第427講是由肖蕾博士主講的,他是我們學院的副教授,主講內容是“大學生在校期間如何提高自身科創能力”,分別闡述了一下內容:
1、介紹我校為大學生提供的科研平臺;
2、飛思卡爾智能車競賽及相關技術介紹;
3、大學生科研立項情況介紹。增加了我對學院的了解,也為我的大學生活規劃有了一定的幫助。
而“學者視野——周末科技文化藝術系列講座”第429講,由黃谷甘副教授主講的“MIDI環境下按聲調譜曲唱古詩”,則向我們展示了古典詩詞是中國璀璨的文化精品,“詩樂合一”是傳統的至道鴻教。為繼承和創新往圣傳統的吟誦,演講人基于全國95%以上的方言點平聲都分陰平、陽平,大多數方言區保留有中古入聲的共性,借鑒、集取名家及各地吟誦調之所長,按平上去入四個聲調為古詩詞譜上數字簡譜,再應用現代教育傳播媒介、計算機技術合成數字音頻、視頻等多媒體信息資源,開發出《基于MIDI唱詩詞》的wmv視頻文件,創新可視(譜)、可聽(曲)、可歌詩(唱辭)、可學格律多位一體教學新環境。能開啟天聰,激活右腦,啟迪智慧。概括為:唐詩宋詞聲律精,吟誦應覺仄與平。1235唱唐詩,平仄仄平歌中知。漢字古來平聲多,陰陽分唱5(so)與1(do)。5(so)高平第一聲,1(do)第二聲自明。2(lai)只唱入聲字,剩余上去唱3(mi)。譜成曲調配MIDI,詩如歌唱最好記。我不是個懂音樂的人,但是在黃谷甘副教授的感染下,感受到了音樂與科技碰撞出來的火花是那么的有魅力。
其實聽講座的過程跟課堂聽課大同小異,就是專心聽,兼做筆記。講座筆記是講座內容的記錄,因此是具有指導作用或學術價值的,準備好一本專用的筆記本用于記錄講座內容是非常重要的。同時在聽的過程中需要與演講者同步思維,這樣才不會遺漏講座的重點。關于講座的筆記,與課堂講課的專業課筆記稍有不同,最好能在頁首注明講座的時間、地點、講座主題、主講者個人基本信息等,其次是簡明扼要地記錄講座的理論框架和基本內容,令人耳目一新的新概念、新觀點,值得進一步思考、研究的空間,以及自己在聽講過程中的感悟和思考,這些學術思考的火花稍縱即逝,不管成熟與否,一定要先記錄下來。
學術報告講座心得體會3
孩子從小就喜歡亂涂亂畫,他們把亂涂亂畫作為一種自由的游戲活動。自己想怎么畫就怎么畫,美術活動恰恰符合了孩子的`天性,反映了孩子的本質,通過美術活動能生動形象的表現客觀事物,促進孩子思維、情感等方面的發展。所以說美術教育活動的培養在我們素質教育教學中占重要地位。
1、為孩子的創作提供豐富的感性經驗
大自然是一個天然的大課堂,蘊藏著無窮的奧秘和想象的空間。因此在開展美術教學中,我選擇貼近孩子生活的事物為題材,在日常的生活中好好地捕捉孩子感興趣的事物,盡可能地讓孩子運用自己的感官去看一看、摸一摸、嘗一嘗、玩一玩,并在教學過程中,多給孩子觀察、欣賞的時間,引導他們進行細致的觀察,使孩子的腦海中留下清晰豐富的印象,幫助孩子們積累豐富具體的、直接的生活經驗,從而激發孩子們想畫、愛畫的欲望。如:在進行繪畫“快樂的小蝸牛”前,我們通過與孩子們一起到校園的草地上尋找雨后的小蝸牛、觀察小蝸牛、與小蝸牛交朋友等活動,不但引起了孩子們的學習興趣,而且從中獲得了許多關于蝸牛的感性認識,為繪畫“快樂的小蝸牛”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從而更好地把它表現在畫面中。
2、恰當地指導能激發孩子的創作熱情
①別忽視孩子繪畫活動中的“說”。
對于我們小學孩子來說,他們的繪畫水平較低,不能自如的用繪畫來表達自己的感受。因而,我們可以鼓勵孩子自己來說,這是讓成人了解孩子繪畫意圖及其內心世界的直接途徑。在班上,孩子繪畫的特點之一是邊說邊畫。因此,在美術活動中,我把握好孩子的“說”,允許他們圍繞繪畫的主題輕聲地說,并鼓勵孩子與同桌的伙伴相互交流、提問,如:請小朋友悄悄地告訴旁邊的好朋友,你畫的是什么?它們在干些什么事情?他們在什么地方呢?通過恰當的“說”,不但為孩子營造一個寬松、和諧的繪畫環境,激發孩子的繪畫興趣和積極的情感,而且在同伴間的交流中起到一個相互學習、相互影響的作用,從而促使孩子大膽用色、大膽表現及想象創造力的發展,提高他們的繪畫水平,發展幼兒的口語表達能力。②以平行參與的形式擴大孩子的想象空間。
對于我班孩子來說,思維能力、想象能力等仍然受年齡特征的限制。因此,為了豐富孩子的感性經驗,幫助孩子更好地對事物的表象進行創作與想象,我以參與者的角色,通過講述自己的小故事或自己的發現,平行地加入到孩子的活動行列當中。如:在畫“金魚”時,我用朋友的口吻說:“教師剛才在觀察金魚時,發現這些金魚朋友可愛玩了,它們在水里東游游、西游游,好象在玩‘捉迷藏’的游戲呢!那小朋友又有什么新的發現呢?”通過我的參與,對孩子起到示范榜樣的作用,使孩子們有了新鮮感,從而促使他們有興趣去探究,極大的調動他們投入活動的積極性,激發孩子的積極情感,更好地拓展孩子的聯想和創造。
3、適當的示范是孩子創新過程中的“催化劑”。
隨著幼教改革的不斷發展,許多新的觀念沖擊著我們的頭腦,使得我對美術活動中的示范定義變得有些模糊和迷失了方向,生怕自己的范例或示范會影響孩子的發展。因此盡可能地不出示范例或減少示范,但通過這次的教研活動,讓我對“示范”有了進一步的認識與感悟。由于我班孩子對事物的美感、形象思維還處在啟蒙階段,缺乏相應的表現能力,若任憑孩子自由發揮,而沒有正確的示范、引導,那么就會出現空有過程而沒有結果的局面,從而使孩子失去學習的興趣,不利于孩
子美術表現力的發展。為了避免學生對范例的機械模仿,然而又能適合不同層次孩子的不同發展水平。因此我在向孩子示范時,并不要求他們模仿,而是通過把所要表現的事物進行結構分析,然后示范其主要的外形輪廓即可。在這過程中,我結合本班孩子的年齡特點,用自編的小兒歌幫助孩子更好地理解和表現事物。如:在教孩子畫“小鳥”時,我邊念兒歌,邊進行示范:圓圓的頭、半圓形的身體、三角形的尾巴和兩只大大的翅膀通過用各個圖形的組合表現小鳥基本外形的方法,幫助孩子孩子更好地進行表現。其次,在教畫蝸牛、小魚等不同動態時,我嘗試使用“基本形”不變的方法,引導孩子發現其中的異同,從而表現出動物的不同動態。通過多次的示范、講解、練習,孩子們對此有了初步認識,因此在繪畫中孩子們基本能用這種方法表現出兩至三種的不同動態,取得較好的效果。
【學術報告講座心得體會】相關文章:
學術報告講座心得02-28
學術報告心得體會11-02
學術報告心得體會02-19
參加學術報告心得體會08-17
學術報告心得體會精選10篇11-03
學術報告心得體會(10篇)11-02
學術報告心得體會10篇11-02
學術報告心得體會(精選10篇)11-02
學術報告心得體會(集合10篇)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