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的閱讀答案及賞析
牡丹
薛濤
去春零落暮春時,淚濕紅箋怨別離。
常恐便同巫峽散,因何重有武陵期。
傳情每向馨香得,不語還應彼此知。
只欲欄邊安枕席,夜深閑共說相思。
注釋
⑴去春:去年春天。零落:飄零、凋零。
⑵紅箋(jiān):指薛濤紙,是詩人創制的深紅小箋。
⑶巫峽散:典出于戰國楚宋玉《高唐賦》中楚襄王和巫山神女夢中幽會的故事。
⑷武陵期:指晉代陶淵明《桃花源記》中武陵漁人意外發現桃花源仙境和傳說中劉晨、阮肇遇仙女的故辜。唐人多把武陵漁人和劉晨、阮肇遇仙女的故事聯系在一起,見王渙《惘悵詩》。
⑸馨香:芳香。
⑹枕席:泛指床榻。
1.下列對本詩的理解和鑒賞,不正確的兩項是(5分)
A.首聯從去年與牡丹的相聚落筆,把人世間的深厚情誼濃縮在重逢的特定場景之中。
B.頷聯中“巫峽散”承上文的怨別離,拈來巫山云雨的故事,給人花之戀抹上夢幻的色彩。
C.頷聯“武陵期”典出陶淵明《桃花源記》中武陵漁人的故事,用典新穎別致,饒有興致。
D.頸聯以“馨香”、“不語”刻畫牡丹形象,又以“傳情”、“彼此知”關照前文。
E.尾聯回到現實,寫作者于欄邊安放了枕席,如對故人一般抵足而臥,互訴衷情。
2.這首詩歌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請簡要分析。(6分)
參考答案
1.A、E(A 從去年與牡丹的分離落筆, E 只想在那花欄邊,安置下枕席,并沒安放。答對一個選項給3分,答對兩個選項得5分)
2.(1)久別不見的愁怨之情。去春牡丹凋零之時,詩人淚濕紅箋訴離情。
(2)不期而遇的喜悅之情。詩人在失望中與牡丹不期而遇,更感重逢的喜悅。
(3)心有靈犀的相知之情。人花相顧無言,但彼此心心相印。
(4)情意綿綿的相思之情。希望能陪伴在牡丹的身邊,互訴相思之情。
賞析
這首詩把牡丹擬人化,把牡丹當做自己熱戀中的情人。首聯寫去年與牡丹分別情景;頷聯用巫山神女與武陵漁人兩個典故,含蓄而深致地表現了詩人對牡丹的眷眷思念和意外相逢的'驚喜欣悅;頸聯再現了與牡丹的深長情意,相知毋忘;尾聯中詩人把自己與戀人牡丹相親相愛之情推向高潮。全詩感情跌宕起伏,筆觸細膩曲折,余韻無窮,極具藝術魅力。
“去春零落暮春時,淚濕紅箋怨別離。”別后重逢,有太多的興奮,亦有無限的情思。面對眼前盛開的牡丹花,卻從去年與牡丹的分離落墨,把人世間的深情厚意濃縮在別后重逢的特定場景之中。“淚濕紅箋”句,詩人自己進入了角色,親切感人。
“常恐便同巫峽散,因何重有武陵期?”化牡丹為情人,筆觸細膩而傳神。“巫峽散”承上文的怨別離,拈來楚襄王和巫山神女的故事,給花人之戀抹上夢幻迷離的色彩:擔心與情人的離別會象巫山云雨那樣一散而不復聚,望眼欲穿而感到失望。在極度失望之中,突然不期而遇,更使人感到再度相逢的難得和喜悅。詩人用武陵漁人的故事和劉晨、阮肇的傳說,給花人相逢罩上神仙奇遇的面紗,帶來了驚喜欲狂的興奮。兩句妙于用典,變化多端,曲折盡致。
“傳情每向馨香得,不語還應彼此知。”兩句既以“馨香”、“不語”射牡丹花的特點,又以“傳情”、“彼此知”關照前文,行文顯而不露,含而不澀。花以馨香傳情,人以信義見著。花與人相通,人與花同感,所以“不語還應彼此知。”
以上六句寫盡詩人與牡丹的戀情,末兩句,將詩情推向高潮:“只欲欄邊安枕席,夜深閑共說相思。” 只想在那花欄邊,安置下枕席,以便在夜深人靜時,與牡丹花互說相思。“安枕席”于欄邊,如對故人抵足而臥,情同山海。深夜說相思,見其相思之渴,相慕之深。這兩句想得新奇,寫得透徹。
此詩將牡丹擬人化,用向情人傾訴衷腸的口吻來寫,新穎別致,親切感人,有很強的藝術魅力。
【《牡丹》的閱讀答案及賞析】相關文章:
袁枚《牡丹說》的閱讀答案及翻譯賞析06-18
陳與義《詠牡丹》閱讀答案及翻譯賞析06-18
正午牡丹閱讀答案04-09
牡丹薛濤閱讀答案02-09
陳與義《詠牡丹》閱讀答案03-31
《戲題牡丹》的閱讀理解及答案07-09
菏澤牡丹現代文閱讀答案09-14
《惜牡丹花》《裴給事宅白牡丹》的閱讀答案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