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齡《從軍行七首(選二)》閱讀答案
《從軍行七首》是唐代詩人王昌齡的組詩作品,第七首詩主要描寫山巒疊嶂、烽火遍布的邊塞景觀。全詩意境蒼涼,慷慨激昂,充分顯示出盛唐氣象。一起來看看閱讀答案,歡迎讀者參考!
從軍行七首(選二)——王昌齡
其三
關城①榆葉早疏黃,日暮云沙②古戰場。
表請回軍掩塵骨,莫教兵士哭龍荒③。
其六
胡瓶④落膊紫薄汗⑤,碎葉城西秋月團。
明敕⑥星馳封寶劍,辭君一夜取樓蘭。
【注】
①關城:指邊關的守城。
②云沙:像云一樣的風沙。
③龍荒:荒原。
④胡瓶:唐代西域的一種工藝品。
⑤紫薄汗:駿馬名。這里指將軍騎的馬。
⑥明:明白地訓示或告誡。敕:專指皇帝的詔書。
14、下列對這兩首詩的賞析,不恰當的兩項是______(5分)
A、“關城榆葉早疏黃”點明地點和時令,形象生動地描繪出邊地的荒涼景象。
B、“日暮云沙古戰場”用意象“日暮云沙”,比喻古戰場的暗淡無光與破敗。
C、“碎葉城西秋月團”通過營造和烘托戰場的氣氛,暗示將軍關注邊塞安危。
D、“辭君一夜取樓蘭”寫出了將軍率兵奔赴邊關殺敵的神速和氣勢。
E、兩首邊塞詩均運用情景交融的方法,表達了詩人對國家命運的關注與擔憂。
15、這兩首邊塞詩所表達的感情有什么異同?(6分)
答案:
(14)BE
(15)同:都通過對邊塞戰場荒涼景象的描繪,贊頌了邊關將士英勇無畏、殺敵報國的英雄氣概。(2分)
異:第三首還表達了詩人對邊關將士特別是戰死沙場的將士們的愛護與同情;第六首則通過描繪將士們英勇無畏為國出征的豪情,反映出詩人對國家強大國勢與軍力的自信與自豪之情。(4分)
解析
(14)本題考查學生鑒賞文學作品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評價文章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的基本能力。詩歌鑒賞的選擇題綜合考核詩歌形象、語言、表達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內容,每個選項一個考點,幾乎涵蓋詩歌的所有內容,注意結合全詩進行分析,注意的錯誤是意象的含義不對,手法不準確,手法的解說和藝術效果的分析不對,語言方面主要是風格不正確,內容一般為曲解詩意或只答表層含義,或故意拔高等。
B、“比喻”錯,這里直接凸顯出戰士為國捐軀;E、并不是表達詩人對國家命運的關注與擔憂。其三表現將帥對士卒的愛護之情,其六詩描寫將軍欲奔赴邊關殺敵立功的急切心情。故選BE。
(15)本題考查學生評價文章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能力。詩歌的情感分析的題目一直是考試的重點,但是考核的難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問題主要是不知道答題的突破口,答題時要注意結合詩中標題、注釋和詩中表情達意的重點句子作答,重點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詩歌中的重點詞語,這樣就能和給的答案無限接近,還要主語詩歌的抒情方式,根據抒情方式分析情感。還要注意一般詩歌的情感都要求結合詩句分析,答題時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棄詩句。
其三通過“表請回軍掩塵骨,莫教兵士哭龍荒”戰士沙場,表明對戰士們的深切同情;其六則是通過“明敕星馳封寶劍,辭君一夜取樓蘭”戰士們英勇殺敵,不畏強權,突出反映對家國壯大的自信豪情。
譯文:
【其三】
邊城榆樹的葉子早已稀疏飄落,顏色發黃了,傍晚時分,一場戰斗剛剛結束,環視戰場,只見暮云低合,荒丘起伏。將軍向皇帝上表,奏請班師,以便能把戰死沙場的將士們的尸骨運回故土安葬,不能讓士兵們為他鄉埋葬自己的戰友而傷感痛哭。
【其六】
將軍臂膊上綁縛著胡瓶,騎著紫薄汗馬,英姿颯爽;碎葉城西的天空中一輪秋月高高懸掛。邊境傳來緊急軍情,皇上派使者星夜傳詔將軍,并賜予尚方寶劍令其即刻領兵奔赴前線殺敵;將軍拜詔辭京,奔赴戰場,將士用命,一鼓作氣,很快就攻破了敵人的老巢。
賞析:
【其三】
第三首詩通過描寫古戰場的荒涼景象,無數的將士們死在邊關,而沒有辦法好好安葬,反映了當時戰爭的慘烈,也表現了詩人對將士們深切的同情之心。
詩的'開頭點明地點和時令,形象地描繪出邊地的荒涼景象,次句暗示有不少戰士在這場戰斗中為國捐軀。后兩句寫將軍上表請求把戰死的將士們尸骨運回安葬,表明了將帥對士卒的愛護之情。
此詩以曠遠蒼茫的荒野戰場作為背景,“黃葉”“暮云”等邊塞景象更進一步烘托出邊塞的荒涼,給人以滿目蕭然、凄涼悲愴之感。最后兩句感情真摯,造句沉痛,更增悲愴之氣。全詩讀來頗令人感到那種震撼人心的力量,一支部隊有這樣體恤、愛護士卒的統帥,士卒沒有不賣命的道路,由此亦可以想象這支部隊戰斗力量的強大。
【其六】
第六首詩描寫的是一位將軍欲奔赴邊關殺敵立功的急切心情。
詩的首句寫這位將軍的戰時裝束和勇武雄姿,次句轉寫邊塞之景,意在營造和烘托氣氛,暗示將軍之心時時想著邊塞的安危,時時準備奔赴邊塞,保境安民。這兩句著力鋪陳將軍的裝束和邊地景色,既襯托出將軍的神武之姿,又意在蓄勢,在如水秋月的廣闊清寒背景下,一身戎裝的將軍的剪影,威風凜凜,一位勇武的將軍形象就被傳神地勾勒了出來。詩的后兩句,豪氣生發,尤顯英雄本色,既寫出了部隊攻城拔寨的神速,同時也反映出作者對唐朝強大國勢和軍力的一種自信和自豪心理。
(1)本題考查學生鑒賞文學作品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評價文章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的基本能力。
(2)本題考查學生評價文章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能力。
詩詞中,在對現實景物描繪時引用典故。可把此時此景與彼時彼景相聯,能創設新的畫面,加深詩的意境,促使人產生聯想,從而增強作品的表現力和感染力。詩人的情感有時往往并不直接流露,而是借助典故作委婉含蓄的表達。
16.(1)至人無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重點字:神、圣)
(2)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重點字:鶩)
此題考查了名句默寫。命題改變以往給出上下,填寫下句純記憶型方式,而是改為通過名句含意的提示要求默寫,這樣就將記憶與理解緊密結合起來。因此,解題時必須注意:一是語意的提醒。二是注意難寫字。
【王昌齡《從軍行選二》閱讀答案】相關文章:
王昌齡《從軍行七首(選二)》閱讀附答案12-13
王昌齡《從軍行其二》的閱讀答案10-30
從軍行王昌齡的閱讀答案04-09
《從軍行》王昌齡閱讀答案04-25
從軍行閱讀答案王昌齡10-28
王昌齡《從軍行》閱讀答案及賞析06-01
從軍行王昌齡其二答案11-01
從軍行其二王昌齡答案11-03
王昌齡從軍行(其四)閱讀答案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