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絕句《題詩后》譯文及賞析
在日常學習、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都看到過許多經典的古詩吧,古詩是古代中國詩歌的泛稱,在時間上指1840年鴉片戰爭以前中國的詩歌作品。還苦于找不到好的古詩?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古詩絕句《題詩后》譯文及賞析,歡迎閱讀與收藏。
古詩絕句《題詩后》譯文及賞析
原文
題詩后
賈島·唐代
兩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
知音如不賞,歸臥故山秋。
注釋
吟:讀,誦。
知音:指了解自己思想情感的好朋友。
賞:欣賞。
得:此處指想出來。
譯文
這兩句詩我構思三年才得來,一讀起來禁不住兩行熱淚流出來。
了解我思想情感的好朋友如果不欣賞這兩句詩,我將隱跡故,以度殘年,再不作詩了。
文學賞析
這首詩名為“題詩后”,是詩人寫詩之后有感而發的“隨筆”,既是表明自身作詩精益求精的境界,也暗含著對從弟無可上人離去的深切思念。
“二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凸顯了詩人作詩不易,下了很大的工夫,而精妙的詩句蘊含動人心魄的力量,表達了寫詩后成功的喜悅和對所經歷的苦楚的感慨。幾個數詞的連用,使得詩句別具一格。“二句”與“三年”形成強烈的對比。“二句”形容內容之少,也暗指這兩句是苦心錘煉所得,詩句得來相當艱難;“三年”點明時間之長,更突出了“二句”的得來不易。詩人采用了夸張的藝術手法,但又在情理之中。“一吟”和“雙淚”也形成對比,“雙淚流”形容詩人所得這兩句詩的辛苦,想來讓人心生酸澀;也指這兩句詩內容精煉動人,以至于一開口吟誦就會讓人流淚。讀至此處便能感受到詩句產生的震撼力量。
“知音如不賞,歸臥故山秋”承接上文,表明花費這么多的時間作詩是為了知音。詩人傾注時間和感情寫下的.詩句,如果知音無法欣賞和感受到詩句中的深情,那還是回到空山之中聊度殘年,再不寫詩了,表達了一種自信和自負的態度。可謂有寫詩人,有賞詩人,在作者與知音的互動中,詩的意義才能最終完成。
縱觀全詩,體現了詩人作詩錘字煉句精益求精,布局謀篇煞費苦心的風格。這首詩就是他全身心投入寫作,執著追求完美境界的精神風貌的真實寫照。
名家點評
北宋魏泰《臨漢隱居詩話》:賈島云:“獨行潭底影,數息樹邊身。”其自注云:“二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知音如不賞,歸臥故山丘。”不知此二句有何難道,至于“三年”始成,而“一吟”淚下也?
南宋范晞文《對床夜話》:“兩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知音如不賞,歸臥故山秋。”島之詩未必盡高,此心亦良苦矣。信乎非言之難,其聽而識之者難遇也。雖然,馬非伯樂而不鳴,琴非子期而不調,果不吾遇也,則困鹽車焦爨下,吾寧樂之,后世復有揚子云,必好之矣。
后世影響
賈島“二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的苦吟精神,對后世頗有影響,如方干《贈喻鳧》“才吟五字句,又白幾莖髭”、《貽錢塘縣路明府》“吟成五字句,用破一生心”,盧延讓《苦吟》“吟安一個字,捻斷數莖須”,均從賈島詩化出。
創作背景
賈島是唐代“苦吟詩派”的代表人物,作詩時對每一個字都要反復推敲。這首詩是賈島吟成《送無可上人》中“獨行潭底影,數息樹邊身”二句后加的注詩,充分體現了他的這一創作特點。
賈島
賈島(779~843年),字浪(閬)仙,唐代詩人。漢族,唐朝河北道幽州范陽縣(今河北省涿州市)人。早年出家為僧,號無本。自號“碣石山人”。據說在洛陽的時候后因當時有命令禁止和尚午后外出,賈島做詩發牢騷,被韓愈發現其才華。后受教于韓愈,并還俗參加科舉,但累舉不中第。唐文宗的時候被排擠,貶做長江主簿。唐武宗會昌年初由普州司倉參軍改任司戶,未任病逝。
【古詩絕句《題詩后》譯文及賞析】相關文章:
古詩絕句《赤壁》譯文及賞析01-04
古詩絕句《金谷園》譯文及賞析01-08
古詩絕句鹿柴譯文及賞析02-04
古詩絕句《元日》譯文及賞析02-04
古詩絕句閨怨譯文及賞析02-04
古詩絕句《烏衣巷》譯文及賞析12-30
古詩絕句《月夜》譯文及賞析12-30
古詩絕句《嘲桃》譯文及賞析01-14
古詩絕句《渡漢江》譯文及賞析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