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活動有哪些

時間:2022-12-23 15:05:05 節日常識 我要投稿

冬至活動有哪些

  每年的冬至又馬上要到了,天氣也是一天比一天冷,而今年的冬至將在12月的21日到來,那么冬至到了,一般冬至日可以做的活動都有哪些呢,下面和小編一起來看冬至活動有哪些,希望有所幫助!

  冬至活動有哪些

  1、祭祀

  冬至節亦稱冬節、交冬。它既是二十四節氣之一,是中國的一個傳統節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宮廷和民間歷來十分重視,從周代起就有祭祀活動。

  2、吃水餃

  每年農歷冬至這天,不論貧富,餃子是必不可少的節日飯。諺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戶戶吃水餃。”這種習俗,是因紀念“醫圣”張仲景冬至舍藥留下的。

  冬至吃餃子,是不忘“醫圣”張仲景“祛寒嬌耳湯”之恩。至今南陽仍有“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的民謠。

  3、九九消寒

  入九以后,有些文人、士大夫者流,搞所謂消寒活動,擇一“九”日,相約九人飲酒(“酒”與“九”諧音),席上用九碟九碗,成桌者用“花九件”席,以取九九消寒之意。

  九九消寒歌: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到六九,沿河看楊柳;七九河冰開,八九燕子來;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4、吃餛飩

  較為普遍的有冬至吃餛飩的風俗。早在南宋時,臨安人就在冬至吃餛飩,開始是為了祭祀祖先,后逐漸盛行開來,民間有“冬至餛飩夏至面”之說。餛飩發展至今,更成為名號繁多,制作各異,鮮香味美,遍布全國各地,深受人們喜愛的著名小吃。餛飩名號繁多,江浙等大多數地方稱餛飩,而廣東則稱云吞,湖北稱包面,江西稱清湯,四川稱抄手,新疆稱曲曲等等。

  5、吃湯圓

  吃湯圓也是冬至的傳統習俗,在江南尤為盛行。“湯圓”是冬至必備的食品,是一種用糯米粉制成的圓形甜品,“圓”意味著“團圓”“圓滿”,冬至吃湯圓又叫“冬至團”。民間有“吃了湯圓大一歲”之說。冬至團可以用來祭祖,也可用于互贈親朋。舊時上海人最講究吃湯團。古人有詩云:“家家搗米做湯圓,知是明朝冬至天”。

  6、泡溫泉

  冬至比較冷,有條件的話可以一家人去泡溫泉,感受一下。同時也能增加家人之間的感情。冬天泡溫泉可以活血對身體很好,不過每次泡溫泉時間不要太長。

  冬至養生有哪些禁忌

  一忌無病進補

  無病進補,既增加開支,又會傷害身體,如服用魚肝油過量可引起中毒,長期服用葡萄糖會引起發胖,另外,補藥也不能多多益善,任何補藥服用過量都有害。

  二忌慕名進補

  很多人不根據自己的身體情況而慕名進補,就拿我們生活中常見的雞湯來說,并不是每個人都能喝的,雞湯(包括燉雞湯和下藥材熬的雞湯)營養豐富,雞湯所含的營養物質是從雞油、雞皮、雞肉和雞骨溶解出的少量水溶性小分子,其蛋白質僅為雞肉的7%左右,而湯里的雞油大都屬于飽和脂肪酸。因為雞湯中這一特有的營養成分和刺激作用,以下幾種病人不宜喝:

  膽道疾病患者膽囊炎和膽結石癥經常發作者。因雞湯內脂肪的消化需要膽汁參與,喝雞湯后會刺激膽囊收縮,易引起膽囊炎發作。胃酸過多者不宜喝雞湯,因為雞湯有刺激胃酸分泌的作用,有胃潰瘍、胃酸過多或胃出血的病人,一般不宜喝雞湯。

  腎功能不全者不宜喝雞湯,因為雞湯內含有一些小分子蛋白質,患有急性腎炎、急慢性腎功能不全或尿毒癥的患者,由于其肝腎對蛋白質分解物不能及時處理,喝多了雞湯會引起高氮質血癥,加重病情。

  三忌盲目食補

  一些體質虛弱和患有關節炎等病的人,在嚴冬季節,多吃些狗肉是有好處的。但不宜盲目食狗肉,以免食用狂犬肉,染上狂犬病。吃狗肉后不要喝茶,這是因為茶葉中的鞣酸與狗肉中的蛋白質結合,會生成一種物質。這種物質具有一定的收斂作用,可使腸蠕動減弱,大便里的水分減少。因此,大便中的有毒物質和致癌物質,就會因在腸內停留時間過長而極易被人體吸收。

  四忌虛實不分

  中醫的治療原則是“虛者補之”。虛則補,不虛則正常飲食就可以了,同時應當分清補品的性能和適用范圍,是否適合自己。專家認為,進補主要作用是“補虛益損”,而虛又分氣虛、血虛、陰虛和陽虛四種,各有各不同的補法。

  冬至有哪些習俗

  1、冬至的習俗:古代紀念

  冬至節亦稱冬節、交冬。它既是二十四節氣之一,是中國的一個傳統節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宮廷和民間歷來十分重視,從周代起就有祭祀活動。

  2、冬至的習俗:九九消寒

  入九以后,有些文人、士大夫者流,搞所謂消寒活動,擇一“九”日,相約九人飲酒(“酒”與“九”諧音),席上用九碟九碗,成桌者用“花九件”席,以取九九消寒之意。

  3、冬至的習俗:臺灣民俗

  在我國臺灣還保存著冬至用九層糕祭祖的傳統,用糯米粉捏成雞、鴨、龜、豬、牛、羊等象征吉祥中意福祿壽的.動物,然后用蒸籠分層蒸成,用以祭祖,以示不忘老祖宗。同姓同宗者于冬至或前后約定之早日,集到祖祠中照長幼之序,一一祭拜祖先,俗稱“祭祖”。祭典之后,還會大擺宴席,招待前來祭祖的宗親們。大家開懷暢飲,相互聯絡久別生疏的感情,稱之為“食祖。”冬至節 祖先,在臺灣一直世代相傳,以示不忘自己的“根”。

  4、冬至的習俗:現代民俗

  很多地區在冬至這一天有祭天祭祖的習俗,現在仍有一些地方如江浙、閩南一帶在冬至這天過節慶賀。

  另外民間有以冬至日的天氣好壞與來到的先后,來預測往后的天氣。俗語說:“冬至在月頭,要冷在年底;冬至在月尾,要冷在正月;冬至在月中,無雪也沒霜”(這是依據冬至日到來的早晚,推測寒流到來的早晚);俗語也說:“冬至黑,過年疏;冬至疏,過年黑”(意思是:冬至這天如果沒有太陽,那么過年一定晴天,反之,如果冬至放晴,過年就會下雨)。

  食補更重要

  醫學專家介紹說,進補方法主要有兩種:一是食補、二是藥補。俗話說:“藥補不如食補”,食補在冬季調養中尤為重要。

  冬季氣溫過低,人體為了保持一定的熱量,必須增加體內糖、脂肪和蛋白質等物質的分解,產生更多的能量,以適應機體的需要。因此,應多吃富含糖、脂肪、蛋白質和維生素的食物。

  同時,寒冷也影響人的泌尿系統,促使排尿增加,較多的鈉、鉀、鈣等無機鹽隨尿排出,因此要補充相應的食物。專家建議,在多吃蔬菜的基礎上,適當增加動物內臟、瘦肉類、魚類、蛋類等食品。有條件的還可多吃甲魚、羊肉、桂圓、荔枝、胡桃肉等食品,這些食品味道鮮美,富含脂肪、蛋白質、碳水化合物及鈣、磷、鐵等多種營養成分,不僅能補充因寒冷而過度消耗的熱量,還能益氣養血,對身體虛弱者尤為適宜。

  缺啥補啥,人們應該根據自己的體質情況,考慮去醫院請中醫師確診屬于哪類癥候,再選擇相應的補藥,使補得其所,補而受益。

  最好從中年開始進補

  如今,為了增強體質和保持身體健康,不少人開始注重進補。有人認為“晚補不如早補”,以致鬧出了“小孩長胡須”的后果。醫學專家提醒說,進補有年齡限制,過早進補容易影響人體的正常生長發育過程,過晚則可能錯失良機。

  傳統醫學認為,正常人進補,男子宜在40歲左右開始,女子宜在35歲左右開始。這種說法是有根據的。《內經》記載說,男子在40歲以前,精力旺盛,肌肉飽滿,筋骨強健;40歲后則開始出現“腎氣衰”現象。而女子35歲前身體健壯,面貌嬌嫩,頭發生長旺盛;35歲后,精力開始不濟,面部開始焦枯,頭發開始脫落。

  越來越多的資料表明,40歲是人體健康狀況發生改變的界限。原發性心血管疾病多數是在40歲后開始出現癥狀,并逐漸加重。如動脈硬化,尤其是腦動脈硬化患者年齡基本在40歲以上;又如老年性關節炎(又稱增生性關節炎),臨床發現X光片改變通常在30-40歲以后;更有談虎色變的癌癥發病時間分別為,肺癌好發于40歲以上,胃癌好發于40-60歲,肝癌好發于30-50歲之間。

  如此看來,40歲開始進補不僅適宜而且必要。此外,中醫認為,中年人的脾胃運化功能優于老年,既能進補亦能受補。

  人們在這一時節就更加要注意呼吸道疾病的爆發,據醫院數據表明,在這個時節出現呼吸道疾病的幾率非常高。那么我們如何才能在“大雪”時節到來之時,給自己做一份全方位的保護哪?

  一:保護脖子,人人需要

  冬天常見的呼吸道疾病大多數都是從嗓子開始的。我們在冬天寒冷的時候,總是穿上厚重的羽絨服、毛衣、牛仔褲等等,總之是對身體全面包裹,但是有一樣,那就是脖子,卻總是被我們忽視。

  其實,這樣做是很不科學的,冬天寒風很容易通過我們的頸部將寒氣侵入到我們身體里,從而引起嗓子疼發炎等等。因此,在寒風到來的時候,我們最好還是要圍上一條溫暖的圍巾才能更好地保護我們自己。當然,由你親手為家人圍上一條同樣有意義。

  二:喝水喝得對,才會有效果

  大雪過后,天氣會更加的寒冷干燥,人們在這個時候都知道要多喝水才會少生病,但是喝水也是講究方法的。首先不要一次喝過多的水,200ml左右就可以;同時最好能保證一天的飲水量在1800ml以上。剩下的在飲食中攝取就足夠了。同時,在運動過后,也不要喝涼水,以免因為外界天氣寒冷加之涼水刺激,引起應激反應。

  三:避開過敏原,能保你健康

  冬季呼吸道疾病的發生除了病毒原因引起的,還有一部分是因為過敏導致的。因此,有效地避開過敏原是降低呼吸道疾病發生的另一主要保障。常見過敏原:花粉、雞蛋、花生、寵物、金屬等等。

  冬至是養生的重要節氣,把養生的重點放在中老年朋友身上,尤其是中年人,作為承上啟下的一代,肩負著社會、家庭的重擔,加上新世紀的快節奏與現實生活中的諸多矛盾,使人經常處于緊張繁忙的狀態之中,長此以往,若不注意保養自己,必然影響身心健康。《靈樞·天年》云:“人生……三十歲,五臟大定,肌肉堅固,血脈盛滿,故好步;四十歲,五臟六腑十二經脈,皆大盛以平定,腠理始疏,榮華頹落,發頗斑白,平盛不搖,故好坐;五十歲,肝氣始衰,肝葉始薄,膽汁始減,目始不明”。寥寥數語概括了中年人的生理、心理特點,又指出人到中年是生命歷程的轉折點,生命活動開始由盛轉衰。雖然如此并不可怕,《景岳全書·中興論》曰:“人于中年左右,當大為修理一番,則再振根基,尚余強半”,書中告訴我們,人到中年若能科學地運用養生之道,調理得當,是可以保證旺盛的精力而防早衰,達到延年益壽的目的。

  中年養生三個注意:

  一、靜神少慮(即“壯不競時,精神滅想”)

  1.精神暢達樂觀,不為瑣事勞神,不要強求名利、患得患失;

  2.注意合理用腦,有意識地發展心智,培養良好的性格,尋找事業的精神支柱;

  3.學會欣賞別人的優點,工作、學習之余多聽音樂,它會給你帶來無窮的快樂;

  4.注意儀容儀表,不同的場合裝束要得體,心態年輕化,以振奮精神,增添生活樂趣。

  二、勞而勿過(《備急千金要方·道林養性》即“養性之道,常欲小勞,但莫大疲及強所不能堪耳”)

  1.避免長期“超負荷運轉”防止過度勞累,積勞成疾;

  2.根據自身情況,調整生活節律,建立新的生活秩序;

  3.利用各種機會進行適當運動,有句諺語“冬天動一動,少鬧一場病;冬天懶一懶,多喝藥一碗”。說明冬季鍛煉的重要性。

  三、節欲保精(《養性延命錄》:“壯而聲色有節者,強而壽”)

  1.欲不可縱。要根據自身實際情況節制房事,不可因房事不節,勞倦內傷,損傷腎氣。腎為先天之本,腎精充足,五臟六腑皆旺,抗病能力強,身體健壯則人能長壽。反之,腎精匱乏,則五臟虛衰,多病早夭。《泰定養生主論》曰:“三十者,八日一施泄;四十者,十六日一施泄,其人弱者,更宜慎之,人年五十者,二十日一施泄。……能保持始終者,祛疾延年,老當益壯”,這說明嚴格而有規律地節制性生活,是健康長壽的必要保證。

  2.養血固精。唐代醫學家孫思邈以“男子貴在清心寡欲以養其精,女子應平心定志以養其血”也就是男子以精為主,女子以血為用,來說明節欲保精的重要性,而東漢醫家張仲景則以“凡寡欲而得之男女,貴而壽,多欲而得之男女,濁而夭”闡述了節欲保精不但有利健康,而且是優生優育的首要保證。

【冬至活動有哪些】相關文章:

有哪些冬至的詩句04-07

冬至的詩句有哪些04-07

冬至的古詩有哪些10-27

描寫冬至的詩句有哪些04-07

蘇州冬至有哪些習俗11-12

廣州冬至習俗有哪些11-27

冬至民間習俗有哪些11-27

北方冬至美食有哪些12-08

江西冬至的習俗有哪些11-08

人人狠狠综合99综合久久,欧美日韩国产精品中文,极品精品国产超清自在线,人人澡欧美一区
中文字幕国产专区99 | 日本免费大黄在线观看 | 又紧又大又爽精品一区二区 | 欧美亚洲另类在线一区 | 强奷乱码中文字幕熟无 | 香蕉国产成版视频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