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誦讀經典傳承文明征文2000字
無論是在學校還是在社會中,大家對征文都不陌生吧,征文具有主題鮮明、內容清楚的特點。一篇什么樣的征文才能稱之為優秀征文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誦讀經典傳承文明征文2000字,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誦讀經典傳承文明征文 1
中國有5000年的燦爛文明,傳承并發揚我們民族優秀的文化,是當前教育工作應該擔負起的重要使命。
早在68年前,毛澤東同志就曾批評過“言必稱希臘,對于自己的祖宗,則對不住,忘記了”,“不去認真研究我們自己的歷史”的學風,今天,我們要繼續傳承文明遺產,首先也需要糾正一些學風上的偏頗。例如,把傳統文化機械地與封建制度聯系甚至等同起來,忘記了中國文化的真正創造者是廣大的勞動群眾,忽視了傳統文化的優秀因素依然活在人民的日常生活中。再如,把傳統文化理解為少數精英的愛好和修養,閉門造車,將傳統文化精英化、博物館化,乃至商品化,從而脫離普通大眾和普通受教育者真正的、廣泛的文化需求。還有:過分強調“傳統”與“現代”的對立,造成中國傳統文化與科學世界觀的對立,甚至割裂傳統文化與現代進步文化之間的聯系,從而有意無意地割斷中國文明發展的連續性和整體性。
最近,中央文明辦、教育部和國家語委推出的“中華誦——經典誦讀”活動,實際上既是針對上述情況所作出的回應,同時也是新時期以推廣普通話、推行規范漢字為表,以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里的新實踐和新探索。在實踐過程中,作為舉辦者、參與者和學習者,我們對中國文明的燦爛輝煌,對于傳統文明與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之間的繼承發揚關系,對于傳統文明對當代生活的意義和價值,有了更為深入的理解和體會。
中華文明是漢字鑄就的文明
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燦爛的書寫之邦,中華文明是用漢字建造的不朽文明。
文字的產生是文明發軔的最重要標志。從19世紀末期開始,河南安陽小屯出土了大量刻有文字的甲骨,這一發現將中國的書寫歷史上推到公元前2000年左右。“惟殷先人,有策有典”,甲骨文的出土,也證明了早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中國就已經存在大量文字書寫的典籍。而與世界上其他文明不同的是:甲骨文與古埃及、古巴比倫和瑪雅文明所創文字雖并稱“人類四大文字發明”,但是,后三種文字卻隨其文明湮滅而不復存在,并沒有什么經典和文獻流傳下來。
由于甲骨文與今天的漢字屬于同一書寫系統,從那個時候起,中國就有大量的經典文獻誕生并流傳至今,并且仍然是當代中國人生活的圭臬,其中重要的格言和警句,依然活在中國人民言傳身教、為人處世和理解世界的方式中,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如漢張良的《素書》,通篇不過132句,1360字,卻被稱為奠定有漢以來中國社會規范的法寶,其言詞樸素,含意深遠,故能深入人心,古今傳誦。現代華章,如毛澤東同志的《為人民服務》,長不過千余字,而浩然長歌,如日月經天,與漢語同輝。在這個意義上,中國人民的生活方式,其實是與“經典”融合為一的,在人類文明史上,這是獨一無二的。由于我們今天所運用的漢字,與4000年前我們前人的書寫相同,正是通過這樣的書寫,通過浩繁的文獻典籍,我們先人對于人生的理解、對于宇宙的參悟,就得以超越時空,依然在我們今天的日常生活之中閃光。于是,歷史與現實的交融、當代生活與經典的交融,就鑄成了中國文明的基本特征:古老而又年輕。
中國自古以來在文化上就是統一的。“文化的大一統”作為中國文明的基本特征,是中國政治和行政統一的基礎。而中國文化的統一,正是基于中國文字的特點:即使是方言和次生語言所產生的差異,也會被以文字統一為基礎的語言統一性所消弭。同時,中國文字書寫的統一性和方言的多樣性,是中國文明“多元一體,和而不同”的'哲學思想、政治思想產生的重要基礎,是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組織方式的基礎,文字的統一性,更是我們推廣普通話,完成中國文化共同體由傳統向現代轉化的基本前提。
中華文明與當代生活
通過經典誦讀活動,我們希望社會各界能夠體會到:中華經典中所傳達的道理,因為極其樸素,所以才會永恒,因為來自人民,表達了人民的心聲,所以才深入人心。誦讀活動的目的,更在于加強每一個中國人對于中華文明的自覺、自信,加強人們對中華文明與當代生活密切關聯的認識,加強對于中國歷史和國情的了解,促成我們對于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起著重要作用的優秀文化因子的自覺傳承。而這其中就包括:
其一,我們自古以來就是一個“學習型社會”。我們文明的重要代表者是“教師”——孔子,孔子設想了作為美好的人際關系之一的師生關系,倡導尊重教育、尊重知識、堅持真理,這是中國文明優良的傳統。從“學而時習之”到“改造我們的學習”,從“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到“向勞動人民學習,向世界上一切先進的東西學習”,中華民族始終把追求知識與真理,把“求道”、“求學”作為人生的最高價值理想,這形成了中國社會不斷進步的動力。
第二,我們自古以來就是一個勤勞節儉的民族。我們民族的始祖,乃是親耕和與民并耕的勞動者——神農氏,《呂氏春秋愛類》中說:“神農之教曰:‘士有當年而不耕者,則天下或受其饑矣。女有當年而不織者,天下或受其寒矣。’故身親耕,妻親織。”美好的社會是勞動的共同體,“不勞動者不得食”是我們社會的基本原則。“以人為本”,“勞動光榮”既是當代的先進文化,也是我們文明中的優秀種子。毛澤東同志青年時代曾經這樣說過:“人情多耽安逸而憚勞苦,懶惰為萬惡之淵藪。人而懶惰,農則廢其田疇,工則廢其規矩,商賈則廢其所鬻,士則廢其所學,業既廢矣,無以為生,而殺身亡家乃隨之。國而懶惰,始則不進,繼而退行,繼則衰弱,終則滅亡,可畏哉!”勤儉建國,艱苦奮斗,這既是古老的美德,而且也是當代社會先進文化的要求。
第三,中華文明自古以來就是一個勇于改革,不斷創新的文明。“周雖舊邦,其命維新”,中國文明把改革、革命和創新提高到“天命”的高度,把敢于繼承和勇于承擔這種“天命”者,稱為仁人志士,而中華經典對于當代青年最大的教誨和教益,就是要以天下國家為己任,為國家讀書,為人民服務。所謂“閉門求學,其學無用。欲從天下國家萬事萬物而學之,則汗漫九垓,遍游四宇尚已。”這也正是今天的青少年最應該具備的情懷。
第四,我們文明的基礎和文明所追求的理想,是一個和諧的社會與和諧的世界。英國學者李約瑟曾經指出:世界上幾乎所有民族都認為宇宙和人類,乃是外在的造物主創造的產物,他們也都因此認為宇宙和人類社會是由造物主、上帝、第一因所決定的,而唯獨中國文明把世界理解為本然自生的,認為世界是有機的整體和萬物相關性的聯系,自遠古以來,中國文明就認為世界和人類社會是在陰陽、四季、五行的運動中生成的,因此,李約瑟將中國文明的宇宙觀稱為“沒有主宰卻和諧有序的世界”(an ordered harmony of wills without an ordainer)。上世紀60年代,普林斯頓大學教授牟復禮(Frederick W Mote)更指出了這種和諧世界觀對于現代科學宇宙論的重大啟發意義。1976年,為了紀念毛澤東的哲學著作《矛盾論》對中國和諧世界觀的繼承發展,以及對于現代科學世界觀和宇宙論的重大貢獻,在加拿大舉行的世界物理學大會,決定將最小的物質元素命名為“毛粒子”,借以張揚中國和諧的宇宙論對于現代世界的重大意義。由此,我們可以看到中國文明、中國宇宙論對于當代世界的重大影響和啟發作用。這更加表明:關于和諧社會、和諧世界和科學發展觀的理論,是當代中國對于人類文化的重要貢獻,它既是中國的,也是世界的。
中華文明燦爛悠久,典籍浩如煙海,對于她的任何生吞活剝式的全盤繼承和全盤接受,既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可取的。因此,我們的經典誦讀工作,所遵循的基本原則是:讓經典與當代生活相聯,與現代科學精神相接,與中國革命傳統相續,讓經典成為鼓舞我們當代奮進的重要動力,我們認為,這也是目前繼承、發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基本歷史態度。
經典誦讀:合眾生為樂
漢語是單音節語言。漢語的這一重要歷史特征,深刻地決定了漢語的音樂性、節奏感,也決定了中國文章的可誦讀性。
講究語言的音樂性、可誦讀性,這是中華經典的一個重要特征,是中華文明的重要傳統之一。早在春秋戰國時代,屈原、宋玉等人詠唱江湖芷蘭,鋪陳宗族神話,創造了以吟唱誦讀為特征的“楚辭”,而在被稱為“文的自覺”的魏晉時代,對文章的可誦讀性的要求進一步提高,從那時起,文章的直接應用價值被稱為“筆”,而其可誦讀性和音樂性則被稱之為“文”,這就是所謂“文筆之分”。梁代的沈約進一步強調文章的感染力在于其音樂性,他更指出:“宮商之聲有五,文字之別累萬,以累萬之繁,配五聲之約,高下低昂,非思力所學。”而這種自覺運用漢語語言音樂性的傳統,最終促成了燦爛的唐詩、宋詞和元曲諸華章的推陳出新。
文化的統一既是中國歷史上政治統一和人民團結的重要基礎,而經典的誦讀活動,也一直是重要的社會組織和文化教育活動,這形成了中國文化的重要特色。在漫長的文明歷史中,從國家典章到民間鄉社,誦讀活動就一直是以文化的方式將人民組織起來、團結起來的重要方式,是“合眾聲為樂”的重要手段。誦讀活動,既需要人民廣泛的參與,同時它更是以文化的方式將人民組織起來、團結起來,從而形成家家禮樂,戶戶弦歌的升平氣象的有力抓手。
在現代民族解放戰爭和偉大的中國革命進程中,特別是在毛澤東同志《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精神指引下,街頭詩、群眾朗誦活動,正是由于自覺繼承了中華文明這一“樂”的傳統,才使文章、詩歌成為團結人民、教育人民、打擊敵人的有力武器,文化藝術活動與社會實踐相結合、文化研究和批評與中國社會科學發展相結合、文化藝術創造的主體與當代社會的主體——人民大眾相結合,這就是繁榮中國文化、教育、藝術工作的必由之路。今天,我們希望以經典誦讀的方式,再次使得中華文明的優秀遺產,包括在中國革命和建設中所產生的新華章,以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深入到人民的生活中去,走進學校、城市、社區中去,成為我們團結向上,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的精神動力。
我們正處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歷史時刻。文化教育事業應該、也必須在這個歷史時期起到無愧于歷史和人民期望的作用。教育的人民性、教育為人民服務,這是我們一切行動的根本指南。最近,中共重慶市委和教育部聯合舉辦的“愛國歌曲大家唱”活動,得到了廣大師生的衷心擁護、熱烈參與,而中華傳統經典和革命經典的誦讀熱潮,也正在全社會逐步推開。歷史告訴我們這樣一條真理:只要得到人民的真心參與、真心擁護,我們的工作就一定可以向前邁進,我們的事業就一定會興旺發達。
誦讀經典傳承文明征文 2
唐詩,它記載了中國五千來的悲與苦,蘊含了五千來中國人民的喜與樂,蘊藏了中華五千年來寶貴的文化。
每一首詩,就像一杯茶,難受時嘗到是苦的,愉快時品到是甜的。如果你想喝上一杯好茶,就得入情入心,細細品嘗。每每品唐詩,我的心情總會隨著詩人的憂而憂,隨著詩人的樂而樂。在憂中學會思考,在樂中學會享受。
唐代著名詩人王昌齡十分熱愛自己的國家,自秦漢以來,異族一直不停地侵犯內地,戰事十分頻繁。許多愛國將士來不及與家人告別就奔赴沙場,在戰場上奮勇殺敵,報效祖國。他們長期遠離家鄉,條件十分艱苦。夜晚,明亮的月光照在邊防關塞上,從萬里之外來到邊關抵御外族入侵的將士們看到這一切,能不想起自己的親人,能不想起自己的家鄉嗎?唉,要是盧城飛將李廣還活著,就決不會讓那匈奴的騎兵越過陰山。想到這兒,王昌齡悲憤地寫下一首詩——《出塞》: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但使盧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讀到這兒,我掩卷沉思。戍邊戰士也是血肉之軀,也是有情之人,他們也有濃濃的情、濃濃的愛,但為了國家的安定,為了人民的安寧,他們寧愿十幾年不回家鄉,他們的親人望穿秋水,在無窮的思念中度過,親人在熱切地盼望他們的回歸。這其中的酸與苦,憂與愁,我們怎能體會得到?他們是怎么抑制住自己的思鄉之情的'呢?這其中要經歷多少磨難呀?那濃濃的情愁,令人酸楚。我十分清楚,我無法與他們相比。我慚愧,我的懦弱。
把時間往回推移五年,當我還是一個一年級小不點兒時,我是那么的愛哭,那么的脆弱,就像溫室里的花朵,經不起風吹雨打。每次返校沒幾天,我就哭得像淚人似的,老師為此傷透了腦筋。中午休息時,老師讓我計時跳繩,我怎么也跳不好,還沒跳幾下,就又“哇——”的一聲哭了,把繩子一扔,干脆坐在地上抹起了眼淚。許多老師還以為我受了什么委屈,都圍上來詢問。我沒去注意,不知那時生活老師是多么尷尬,只曉得生活老師弘揚中華文化,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的文明家園。中華傳統文化凝聚著中華民族寧死不屈的民族精神,記載著中華民族的思想美德,是民族經典文化的結晶,是建設文明社會先進文化的寶貴資源。
中華民族有著悠久燦爛的文化。其中有“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精神;“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無私奉獻情操;“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氣。“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中國國學經典,文化蘊含豐厚,蘊藏著豐富的文明禮節和做人道理。如《論語》中所記載的孔子的許多循循善誘之言,至今仍被世人奉為至理;也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代表了孔子的基本思想。在《孟子》卷十二的“丹之活水”中,白圭曰:“丹之治水也愈于禹。”孟子否定了他的說法。曰:“子過矣。禹之治水,水之道也,是故禹以四海為壑。令吾子以鄰國為壑。水逆行,謂之洚水,洚水者,洪水也,仁人之所惡也。”這件事講了白圭總自以為是,自私自利,只圖個人利益,把困難或禍害轉嫁到別人身上,自私自利的表現。孟子則用和藹的態度、尊敬的言辭批評了白圭自以為是、以鄰國為壑的錯誤做法,體現了孟子的仁愛思想。主要啟示我們在生活中要有一顆仁愛的心,處理事情的時候既要有利于自己,又要有利于鄰居,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孟郊的一首《游子吟》體現了母愛的偉大、無私。母愛如空氣,陽光和水,擁有他就擁有了世上的珍寶,什么也不能換取,她卻讓平凡的生活充滿色彩。但沒有她,即使有世上的珍寶,也不過是一堆貨物而已。母愛神圣、淳樸,只求給予,不求回報。但我們一次次的辜負她,只求索取,不求報答。可惡的我們卻將母親一聲聲甜蜜的問候當做一次次煩躁的嘮叨,將母親一次次的關心當做是一。種施舍蒼天無情,世間萬物,唯獨將母親漸漸變老。
“香九齡,能溫席,融四歲,能讓梨……”如此孝順的孔融,一個只有四歲的小孩都知道孝順和謙讓。孝順是一個人的品德,謙讓是一個人的思想道德。當今社會發展較快,但隨著社會的迅速發展,人們的素質越來越低,都遺失了自己的思想品德。現在一個比孔融大三四倍的青少年也不一定會做到孝順和謙讓。好聽的話語誰都會說,但又有多少人可以去做呢?語言在行動面前往往都是蒼白的。經典文學都是易學難行。放眼望去,在我國悠久的歷史長河中,古代詩人雖然生活貧困,但精神的財富戰勝了生活的貧寒。這一切的一切都讓我明白了只有精神財富才能托起民族的骨氣。
經典誦讀可以提高我們自身文化品味和人文素養,通過誦讀經典可以使我們了解中華文化歷史,豐富我們的文化知識,養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和行為習慣,讓經典浸潤人生,傳承國學文明。
誦讀經典傳承文明征文 3
五千年的悠久歷史,孕育了深厚底蘊的華夏文明。源遠流長的國學經典,筑就了經久不衰的民族瑰寶。國學的經典,讓優秀的民族精神在我們的血脈中流淌,讓民族文化的智慧支撐我們人格的脊梁。
中國有悠久的傳統美德,生活中處處都有美德,它不僅僅體現了一個人的品質和行為,還體現了是一個國家一個種族的精神和操守。美德的定義是:凡是可以給一個人的自我增添力量的東西,包括力量,勇氣,自信,集體合作精神等。就像顧炎武所說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我們應當時時刻刻都體現美德,讓中華美德的發揚光大,讓中國人不再被門禁,不再被嘲諷,不再讓人把“中國式”作為譏諷中國人的詞語,讓世界來看一看什么叫“中國式美德”!
雷鋒說過:“一滴水只有放進大海里才永遠不會干枯,一個人只有當他把自己和集體事業融合在一起的時候才能最有力量。”所以我們每個人在學習和工作中都應該時時刻刻體現美德,一群大雁結伴飛行,它們可以飛得更遠。我們有了集體,在集體的努力下,實現“中國式美德”。集體是個人戰勝困難,獲得勝利的力量源泉,是獲得友誼的橋梁和紐帶,也是我們施展聰明才智的廣闊舞臺。行動起來吧,在生活的一點一滴中體現美德,體現“中國式美德”。
荀子說過:“人無禮則補生,事無禮則不成,國無禮則不寧”。千百年來,禮儀之風傳承至今,我國素以“文明古國”,“禮儀之邦”著稱于世。但是看看現在的我們,“中國式過馬路”,被旅游景點拒絕進入,在名勝古跡上亂涂亂畫,這些是身為所謂“禮儀之邦“接班人的我們應該做的嗎?
什么叫做“禮儀之邦”,是我們這些所謂的“禮儀之邦”的傳人讓人把“中國式”作為一種嘲諷、譏笑我們的詞語?還是應該把“中國式美德”作為一種贊美、歌頌我們的品牌?
還記得寒假的那一天,天氣非常寒冷,鵝毛大雪從天上灑落下來。幾分鐘后,胡同里、屋頂上、電線桿上——都積了一層厚厚的雪。幾天下來,雪越下越大,積雪也越來越厚,最深的地方足足有5厘米多!路面上堆積的雪已經成了冰,給行路帶來了很大的不便,一不小心就會摔跤。正在這時,有幾位居民穿著雨衣,戴著手套,拿著鐵鏟到馬路上鏟雪。他們把鏟子扎進厚厚的雪里,再往上一提,把雪扔到馬路邊。不一會兒,馬路被鏟出了一條通道,行路方便了。大家都紛紛感謝他們,可他們卻說:“沒什么,這是應該的。”許多人看到這樣的情景,也紛紛加入到他們中去,在馬路邊的小孩們都在為大家加油,好像那激動人心的勞動號子。“人心齊,泰山移。大家努力干哪!”大人們個個滿頭大汗,但卻越干越有勁,沒多久就把雪鏟除了。馬路又恢復了正常通行。可是,由于雪沒有停止,不一會兒,馬路又凍上了。大家不顧一切,只要雪凍上路,就把雪鏟除。小孩們也伸出了手,把路上的雪做成雪球,和小伙伴們玩打雪仗,堆雪人。這樣不但給鏟雪工作出了一份力,使鏟雪工作能更快完成,而且自己也玩得很開心。這幾天里,大家都輪流出工鏟雪,道路總是非常通暢。沒過幾天,雪停了。在明媚的陽光的照射下,雪慢慢融化了。就是像是美德的陽光融化了人們內心的積雪。這才是真正的“中國式美德”。
美德不應該只是說說而已,應該記在心里,刻在腦海中,更要付諸于實際行動,時刻記住要散發出“中國式美德”的光芒!
美德猶如香,經燃燒或壓榨而其香愈烈,一些事情最能顯露惡德,但一些事情最能顯露美德。生活中的一切的一切,都在永恒的愛心之下,只要你懂得珍惜,懂得真理,相信美德永遠佇立在心中。美德本身就是一種報酬。獨善其身,就是講美德的第一步,在路面結冰的時候,在行人跌倒的`時候,在處于黑暗的人需要一盞燈的時候,我們如果多付出自己的一份美德,迎接的將是一片片和煦與明媚。讓我們的心燃燒起來散發出美德的光芒,為處于“絕望”、“痛苦”、“悲哀”之中的人們照亮未來,美德的光芒在傳遞,讓我們協起手來,讓美德流傳,流傳給所有人。
歷史的涓流亙古不變的流淌著,水聲汩汩悅耳,鱗光斑駁陸離,就這樣,他沖刷著歲月,洗禮著風塵;就這樣,他璀璨著世界,演繹著興衰,就這樣,他就這樣,積淀著那永垂不朽的詩篇,傳播著那淵源流長的文化,弘揚著那生生不息的傳統美德!弘揚著“中國式美德”。
茫茫紅塵,漠漠大地,中華滄桑五千載!
蕭蕭風雨,凄凄楚難,傳統美德揚萬世!
誦讀經典傳承文明征文 4
在21世紀的今天,科技高速發展,社會狀況日新月異。我國作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正跟隨并推進世界發展的步伐;而我們,作為炎黃子孫,在努力融進現代化的同時,耳邊是否還聆聽著兩千年前,來自孔孟圣人的教導,腦里是否還裝著仁、義、禮、智、信,骨子里是否還凝聚著龍的傳人與生俱來的知與行的能力。這是個令我們深思的問題。
有著五千年燦爛文明的我國,從傳說中的炎帝黃帝開始,便萌發出文學智慧的嫩芽。我們一遍一遍的背著《三字經》《弟子規》,沐著圣人的光芒長大。我們一點點嘗試讀懂那字字珠璣的文言文,感受“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閑適自得,“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的寧靜致遠;體驗“黃鶴之飛尚不得過,猿猱欲度愁攀援。”的蜀道之難,“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的無形相思;親睹陳皇后“忽寢寐而夢想兮,魄若君之在旁”的憂郁纏綿,文昭皇后“髣髴兮若輕云之蔽月,飄飖兮若流風之回雪。”的美麗絕倫。
《誦讀小名士》里有一個環節叫“詩詞對對碰“,出一到兩個關鍵字,選手背出含有關鍵字的詩詞, 詞窮便為輸。在總決賽里,六個選手一直持續了二十幾輪。在短短時間里,選手需要在自己背過的詩詞篩選符合條件的,并避免重復,然后鎮定自若的背下來。如果有錯別字,則需要在五秒內回答一個新的答案。這不僅體現了選手龐大的詩詞儲備量,而且還展現了他們處變不驚的心理素質。
先輩們的思想,經幾千年凝煉匯聚,化作我們無可替代的財富。“三人行,必有我師焉。”《論語》通過刻畫率真的子路,賢德的顏回等孔家弟子,教導我們“愛人即為仁”;《大學》引導我們從兒時開始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慎獨,才能達到《中庸》所追求的修養的最高境界——至誠;“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們什么時候才能重現堯舜禹時期的天下大同?誠信、無私、豁達、溫良,這些中華民族幾千年流傳下來的傳統美德,我們是否真正繼承,并表現于實際生活之中。
在無人監考的考場里,是否有人為了一己安寧,將考卷答案偷偷借給鄰座同學;垃圾桶邊的廢紙,在身邊沒有人監督的情況下,你能不能自覺將它投入垃圾箱。這些細微的小事,也許并不影響他人對你的評價,但卻實實在在的體現了你自身的綜合素質。一個人的綜合素質,并不在于衣著是否華麗,家庭是否富裕,而是在于舉止的優雅,談吐的`得當,思想的高潔,行為的道德。
心學集大成者王守仁在貴陽文明書院講學時提出,知行合一。“知”,主要指人的道德意識和思想意念;“行”,主要指人的道德踐履和實際行動。“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這個觀點直接反對了宋朝程朱理學的“存天理,去人欲”一說。王守仁認為,“天理,即人欲”。一方面強調道德意識的自覺性,要求人在內在精神上下功夫;另一方面也重視道德的實踐性,指出人要在事上磨練,要言行一致,表里一致。這和《中庸》里的“慎獨”有異曲同工之妙。
作為一名中學生,我們或許不必將“知行合一”理解得太過復雜。知道什么是對的,就按照對的去做。不過如此罷了。知道考試注重誠信,作弊的行為損人不利己,那就不要去做;知道保護環境,人人有責,就不要顧及周圍是否有人見證,當做習慣毫不猶豫地撿起廢紙。“人之初,性本善”,這些我們幼年時就熟知的小事,在潛移默化中,竟然被悄悄地忽視了。有沒有人想過,這是什么原因。
“香九齡,能溫席。孝于親,所當執。融四歲,能讓梨。弟于長,宜先知。”我們幼兒園時便能熟練的背誦《三字經》,可是現在,有多少人還能完整背下來。誠然,文學也在發展,文言文早在明清時期就收到了一小波排斥,直到二十世紀末,文言文已經退出了大眾的日常生活。但白話文通行的現象,并不代表白話文利于文明發展,而是作為一條捷徑使人更快地接觸文學。雖然迄今為止,用白話文創作的文學作品多有不凡之篇,但這些成就的基石終究還是眾多人不愿下功夫去研究的古文。這就是經典。經典是歷經千百年大浪淘沙永不流逝的黃金,風吹雨打而不朽的璀璨明珠。
歷代才人倍出,根據各自的特色又分為眾多流派。黃庭堅創始的江西詩派,講“鍛煉而歸于自然”;以李清照為正宗的婉約詞派,內容不外離愁別緒,閨情綺怨;以蘇軾、辛棄疾為代表的豪放派,作品氣度超拔,不受羈束。是什么讓一開始簡簡單單的甲骨文生長為有著龐大枝葉的文學之樹?是人類不斷地學習進步,探索創新。四書五經、唐詩宋詞、元代詞曲、明清小說,到現在的散文、現代詩,中間有著漫長的過程。無數文人在學習前人基礎的同時,學以致用,向更高處延伸。這才是發展之道。
我們現在所處的時代,是個開放自由的時代,文學之路將不斷延長,但請大家不要忘記數千年前圣賢的教導。讓我們一起誦讀經典、傳承美德、知行合一、學以致用!
【誦讀經典傳承文明征文】相關文章:
誦讀經典傳承文明作文04-26
誦讀經典傳承文明手抄報內容03-11
傳承文明作文01-31
誦讀經典感悟成長征文(通用15篇)08-01
弘揚民族精神傳承文明禮儀征文1500字04-26
弘揚民族精神傳承文明美德征文1500字(通用20篇)03-29
小學生品味書香誦讀經典征文(精選15篇)07-31
悠久古鎮傳承文明0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