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級成語故事(通用22篇)
故事是在現實認知觀的基礎上,對其描寫成非常態性現象。是文學體裁的一種,側重于事件發展過程的描述。強調情節的生動性和連貫性,較適于口頭講述。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三年級成語故事,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三年級成語故事 篇1
我看過很多成語故事,有《拔苗助長》,有《畫蛇添足》,還有《鐵杵磨成針》,但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亡羊補牢》。
這個故事講的是一個人養了一群羊。一天,羊圈破了,羊丟了幾只。鄰居好心勸他修好羊圈,以免再次丟羊,可他卻說:“羊已經丟了,還修羊圈干什么呢?”第二天,他再去看時,又少了兩只羊。這時他才后悔沒聽鄰居的勸告,趕忙修好了羊圈。從此這個人再也沒有丟過羊。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只要及時糾正錯誤,聽取勸告,就不算晚。
看完了這則成語故事,我不由得想起了二年級的事情。那時我的口算成績非常差,可我漠不關心,總認為只要認真就可以了。但我的口算不但沒有提升反而下降的更猛了。爸爸勸我:“趕緊練習口算吧!別再讓口算成績下滑了。”但我仍然置之不理,最后口算亮了紅燈,我才抓緊練習口算,終于又取得了好成績。
從這個故事中我明白了要及時糾正錯誤,還要聽取別人的勸告,希望大家也可以知錯就改。
三年級成語故事 篇2
相傳在戰國時代宋國,有一個農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遇到好年景,也不過剛剛吃飽穿暖;一遇災荒,可就要忍饑挨餓了.他想改善生活,但他太懶,膽子又特小,干什么都是又懶又怕,總想碰到送上門來的意外之財。
奇跡終于發生了。深秋的一天,他正在田里耕地,周圍有人在打獵。吆喝之聲四處起伏,受驚的小野獸沒命的奔跑。突然,有一只兔子,不偏不倚,一頭撞死在他田邊的樹根上。
當天,他美美地飽餐了一頓。
從此,他便不再種地。一天到晚,守著那神奇的樹根,等著奇跡的出現。
三年級成語故事 篇3
有一次,楚國在祭祀典禮結束后,只剩下了一壺好酒,有五個仆人無意之中發現了。
他們想著這肯定是一瓶好酒,但是五個人來分的話又不夠喝。怎么辦呢?于是,他們想了一個辦法,每個人在地上畫一條蛇,誰先畫完,誰畫得最漂亮,這瓶酒就歸誰喝。五個仆人都覺得這個辦法很公平,所以就答應了。
然后,他們找了一塊空地,每人拿了一根小樹枝在地上畫了起來。其中,一個仆人先畫完了,他想去拿酒。當他看到別人都還沒有畫完時,他為了顯示自己畫畫能力高超,就自作聰明的在蛇的身體下添了幾只腳,不料,蛇從地面上走了出來。五個仆人全都嚇了一跳,連忙跑走了。他們以為一跑起來蛇就不追了。可是,蛇依然在他們的身后拼命地追著。
五個仆人躲在草叢里,商量著做一個簡單的陷阱把蛇捉住,回去吃蛇肉。他們用樹枝編制了一個長長的密集的小陷阱。不一會兒,蛇就追來了。那條蛇只顧追著,一不小心就進了仆人們設計的陷阱,可沒想到的是,但是蛇的身體太滑了,它很快爬了出來。
蛇沒有再追,因為它又累又渴。它爬回剛才的地方,把那一瓶酒喝完了,結果喝得酩酊大醉,不知不覺,它躺在地上就睡著了。醒了之后,蛇發現自己周圍烏黑烏黑的,它用身子頂也頂不動。原來是仆人們拿了個黑色的盆子蓋住了它,上面還放了一塊磚頭,省得讓它跑掉。
蛇迷迷糊糊的聽到五個仆人商量著怎么吃它,而且還吵起了架。后來,五個仆人決定把蛇肉烤著吃,他們直接把蛇搽在小樹枝上,在火堆上烤。最終,這只倒霉的蛇被仆人們吃掉了。
三年級成語故事 篇4
有個楚國貴族,在祭祀過祖宗后,把一壺祭酒賞給門客們喝。門客們拿著這壺酒,不知如何處理。他們覺得,這么多人喝一壺酒,肯定不夠,還不如干脆給一個人喝,喝得痛痛快快還好些。可是到底給誰好呢,于是,門客們商量了一個好主意,就是每個人各自在地上畫一條蛇,誰先畫好了這壺酒就歸誰喝。大家都同意這個辦法。
門客們一人拿一根小棍,開始在地上畫蛇。有一個人畫得很快,不一會兒,他就把蛇畫好了,于是他把酒壺拿了過來。正待他要喝酒時,他一眼瞅見其他人還沒把蛇畫完,他便十分得意地又拿起小棍,邊自言自語地說:“看我再來給蛇添上幾只腳,他們也未必畫完。”邊說邊給畫好的蛇畫腳。
不料,這個人給蛇畫腳還沒完,手上的酒壺便被旁邊一個人一把搶了過去,原來,那個人的蛇畫完了。這個給蛇畫腳的人不依,說:“我最先畫完蛇,酒應歸我喝~”那個人笑著說:“你到現在還在畫,而我已完工,酒當然是我的~”畫蛇腳的人爭辯說:“我早就畫完了,現在是趁時間還早,不過是給蛇添幾只腳而已。”那人說:“蛇本來就沒有腳,你要給它添幾只腳那你就添吧,酒反正你是喝不成了~”
那人毫不客氣地喝起酒來,那個給蛇畫腳的人卻眼巴巴看著本屬自己而現在已被別人拿走的酒,后悔不已。
有些人自以為是,喜歡節外生枝,賣弄自己,結果往往弄巧成拙,不正像這個畫蛇添足的人嗎。
三年級成語故事 篇5
晉代的是個、具有遠大抱負的人。可他小時候卻是個不愛讀書的淘氣孩子。進入青年時代,他意識到自己知識的貧乏,深感不讀書無以報效國家,于是就發奮讀起書來。他廣泛閱讀書籍,認真學習歷史,于是就發奮讀起書來。他廣泛閱讀書籍,認真學習歷史,從中汲取了豐富的知識,學問大有長進。他曾幾次進出京都洛陽,接觸過他的人都說,是個能輔佐帝王治理國家的人才。24歲的時候,曾有人推薦他去做官司,他沒有答應,仍然不懈地努力讀書。
后來,祖逖和幼時的好友劉琨一志擔任司州主簿。他與劉琨感情深厚,不僅常常同床而臥,同被而眠,而且還有著共同的遠大理想:建功立業,復興晉國,成為國家的棟梁之才。
一次,半夜里祖逖在睡夢中聽到公雞的鳴叫聲,他一腳把劉琨踢醒,對他說:“別人都認為半夜聽見雞叫不吉利,我偏不這樣想,咱們干脆以后聽見雞叫就起床練劍如何?”劉琨欣然同意。于是他們每天雞叫后就起床練劍,劍光飛舞,劍聲鏗鏘。春去冬來,寒來暑往,從不間斷。,經過長期的刻苦學習和訓練,他們終于成為能文能武的全才,既能寫得一手好文章,又能帶兵打勝仗。祖逖被封為鎮西將軍,實現了他報效國家的愿望;劉琨做了都督,兼管并、冀、幽三州的軍事,也充分發揮了他的文才武略。
三年級成語故事 篇6
從前有個放牧人家,爸爸媽媽帶著兒子阿布過著幸福的生活。可就是有一天,爸爸媽媽在出去打獵的時候遇到了野獸,不幸遇難了,10歲的阿布從此成了可憐的孤兒。爸爸媽媽幾乎什么也沒給他留下,只有羊圈里大大小小15只羊。
堅強的阿布過起了獨立生活,每天早上放羊,晚上把羊關進羊圈,靠賣羊奶和羊毛為生。這天,阿布和往常一樣,早早地把羊群趕回了羊圈,回家休息了。沒想到的就是……
半夜里,一條餓狼潛入阿布家的院子,綠著眼睛繞著羊圈轉了很多圈,口水直流;羊群受到了驚嚇,在羊圈里橫沖直撞。可怕的事情發生了,常年失修的羊圈被一頭強壯的公羊猛烈地撞了一下,兩根籬笆樁松動脫落了下來,羊圈上出現了一個大洞!狼發現羊圈破了,立刻鉆了進去……
第二天早上,阿布高高興興地來到羊圈,準備帶羊群出去吃點新鮮的草。還沒到羊圈,阿布就看到了地上的斑斑血跡,他心里一緊,不由加快了步子。“呀!”阿布驚叫起來,他看到了羊圈上的大窟窿,還有地上散亂的羊毛、點點的血跡和一些凌亂的狼的腳印。“不好,狼來偷羊了!”阿布立刻明白發生了什么事,他趕緊數了數羊的數量:“一、二、三……十二、十三!少了兩只羊!”
阿布立刻哭了起來,他一共只有15只羊啊,這就是爸爸媽媽留給他的唯一的遺產!不知所措的阿布坐在羊圈旁嗚嗚地哭著,哭聲傳到了鄰居王爺爺的耳朵里。王爺爺趕來一看,立刻安慰阿布說:“孩子,別難過了,羊已經丟了,還就是趕緊想想怎么樣才能保住剩下的羊吧!”阿布抽泣著說:“我該怎么辦呢?”王爺爺查看了一下羊圈,告訴阿布說:“別急,這羊圈總體來說還就是挺牢的,只要把這掉下的幾根重新補上就好了。走,孩子,跟爺爺回家拿工具區。”阿布聽話地點點頭,擦干眼淚跟王爺爺走了。
阿布拿來了錘子和釘子,叮叮當當地補起了羊圈。每訂好一根還用手搖一搖,看看就是不就是牢了。很快,羊圈補好了,細心的阿布還把其他的籬笆樁都修整了一下。滿頭大汗的阿布靠在羊圈邊上休息,羊群發出了咩咩的叫聲,好像在說:“謝謝主人,我們以后更安全啦!”阿布回頭看看可愛的羊兒,又露出了笑容。
三年級成語故事 篇7
古代齊國著名的辯論家田巴,在徂丘、稷下一帶跟人辯論。這個人能說會道,可以把歷史的三皇五帝、春秋五霸統統罵倒。把截然不同的東西說成一模一樣。他擅長一套巧妙的詭辯術,任你怎么會說也不是他的對手。
一天,年僅十二歲的魯連來到田巴這里,說:“我聽人家說過:‘廳堂上的污穢還沒掃除干凈的時候,就來不及清除郊野的雜草;刀光劍影在面前,用短武器交鋒的時候,就顧不得防備遠處射來的飛箭’。為什么呢?因為事情總得分個輕重緩急,首先要救急嘛。當前,楚國大軍駐扎南陽,趙國軍隊攻打高唐,燕兵十萬圍困聊城,我國的形勢十分危急,先生,您可有什么應急之計呢?”
田巴答道:“沒有辦法。”
魯連說:“拿不出轉危為安、救亡圖存的辦法,光說空話大話的人有什么價值呢?現在,我可以用計趕走南陽的楚兵、擊退高唐的敵人,解除聊城的包圍。真正的學者,就應該這樣顯示自己的才能啊!可您只會瞎吹,像貓頭鷹的叫聲一樣,人們都討厭極了,希望您以后少開口吧。”
田巴紅著臉說:“知道了,知道了。”
三年級成語故事 篇8
從前,在某一個地方的一個山洞里,住著一只兇猛無比的老虎。有一天,它因為沒有食物充饑,覺得非常難過。于是,它走出山洞,到附近的山野里去獵取食物。
正在這時候,老虎看到山腰的不遠處有一個人正蹣珊地走來,便猛撲過去,把那個人咬死,把他的肉吃光。但是老虎還不滿足,它抓住那個人的鬼魂不放,非讓它再找一個人供它享用不可,不然,它就不讓那人的鬼魂獲得自由。那個被老虎捉住的鬼魂居然同意了。
于是,他就給老虎當向導,找呀找的,終于遇到第二個人了。這時,那個鬼魂為了自己早日得到解脫,竟然幫助老虎行兇。他先過去迷惑新遇到的人,然后把那人的帶子解開,衣服脫掉,好讓老虎吃起來更方便。這個幫助老虎吃人的鬼魂,便叫做倀鬼。后人根據這一傳說,把幫助壞人做傷天害理的事情,稱“為虎作倀”。出處《正字通·聽雨記談》
三年級成語故事 篇9
守株待兔是一個大家都很熟悉的成語寓言故事,可是在農夫餓死前,神仙曾來過這里。
農夫快餓死之前,是非常后悔的,恨不得回到過去,將這件事的結果告訴好逸惡勞的自己,讓他繼續種莊稼,照顧好自己和家人,免得遭受饑餓。神仙看到農夫迷途知返,心軟了,決定再給農夫一次機會,于是下凡,給了農夫一家人一顆仙丹,讓農夫在春天來臨之際,去播撒種子,一定有一個好收成,說完之后,就消失的無影無蹤了。農夫非常的高興,自己可以得到重新獲救的機會。可是,農夫并沒有吸取之前的教訓,認為有了丹藥,自己的好運就會來了,于是又放棄了種莊稼,繼續在那棵樹下等兔子。回到家之后,妻子勸他,不能這樣下去了,好運是不會再來的,只要踏踏實實種地,才是正途,農夫仍然不聽勸說,一意孤行,并且大言不慚的說,有神仙保佑,不會餓死的,就算餓死,神仙會再一次來就我們的。妻子無奈,只有隨他去了。
結果可想而知,農夫在樹樁旁一天又一天的等下去,始終沒有等到兔子的到來。到了收莊稼的季節,別人都滿載而歸,而農夫只能眼巴巴的看著人家,后悔不已。
這個小故事告訴我們,不勞而獲的事情是不可能總降臨在你的身上,知道自己錯了,一定要及時改正,不要到了無法彌補的時候才后悔,這樣的話,你終究什么也得不到。
三年級成語故事 篇10
孫陽,春秋時秦國人,相傳是我國古代最著名的相馬專家,他一眼就能看出一匹馬的好壞。因為傳說伯樂是負責管理天上馬匹的神,因此人們都把孫陽叫做伯樂。
據說,伯樂把自已豐富的識馬經驗,編寫成一本《相馬經》,在書上,他寫了各種各樣的千里馬的特征,并畫了不少插圖,供人們作識馬的參考。
伯樂有個兒子,智質很差,他看了父親的《相馬經》,也很想出去找千里馬。他看到《相馬經》上說:“千里馬的主要特征是,高腦門,大眼睛,蹄子像摞起來的酒曲塊”,便拿看書,往外走去,想試試自己的眼力。
走了不遠,他看到一只大癩蛤蟆,忙捉回去告訴他父親說:“我找到了匹好馬,和你那本《相馬經》上說的差不多,只是蹄子不像摞起來的酒曲塊!”
伯樂看了看兒子手里的大癩蛤蟆,不由感到又好笑又好氣,幽默地說:“這‘馬’愛跳,沒辦法騎呀!”
三年級成語故事 篇11
謝靈運是中國古代著名的山水詩作家。他的詩多描寫垓下、永嘉、廬山等景點,善于描繪自然風光,從而開創了文學史上的山水詩派。他的詩很有藝術性,特別注重形式美,很受學者和學者的歡迎。詩一出,人們爭先恐后地去抄,廣為流傳。宋文帝很欣賞他的`文采,特地把他召回京都工作,稱他的詩和書法為“二寶”,還經常讓他在等酒席的時候寫詩寫作文。一向自命不凡的謝靈運,在受到這種禮遇后,變得更加囂張。有一次,他一邊喝酒,一邊夸口說:“魏晉以來,天下的文才都有一塊石頭(一個容量單位,一塊石頭等于十斗),其中曹子建(即曹植)獨占八斗,我得斗,天下其他人共享一斗。”從他的話里可以看出他很佩服曹植,但是別人的才華不在他眼里,他的自我評價很高。
“有才能的人”也被稱為“八斗之才”
三年級成語故事 篇12
戰國時期,秦國和趙國打仗,趙國敗了,趙國的平原君想挑選二十個門客與自己一同前往楚國求援,結果挑來挑去,還少一個。這是有個叫毛遂的門客向平原君推薦了自己,他說:“既然人數不夠,先生不如帶上我出發吧!”平原君經不住毛遂再三懇求,勉為其難的答應了。
到了楚國。平原君和楚王從上午談到中午,也沒有談妥派援兵結盟這件事,毛遂不耐煩地沖上殿去,楚王斥責他:“我和你的主人在說話,哪里輪得到你放肆?”毛遂拿著劍對楚王說:“十步之內,你的性命在我手中!”楚王見毛遂來真的,便不敢輕舉妄動,豎起耳朵聽他發表“高見”。于是毛遂把出兵援趙有利于楚國的道理,作了精辟的分析。毛遂憑著三寸不爛之舌,說得楚王心悅誠服,答應馬上出兵。不幾天,楚、魏等國聯合出兵援趙,秦軍終于撤退了。
三年級成語故事 篇13
東漢劉懿皇帝死后,中常侍(宦官名)孫程趁機聯絡了18個宦官,迎立濟陰王劉保做了皇帝,這就是漢順帝。
漢順帝18歲時,舉行京中會考,南鄭人李固在會考中名列第一,被漢順帝封為“議郎”。
李固為人正直,疾惡如仇,敢于直言,他看不慣宦官們政權奪利、貪贓枉法的丑惡行徑,多次上書漢順帝。由于李固說得有理有據,得到了皇后梁氏的支持,因此一百多名宦官被撤了職。
孫程等宦官對李固恨之入骨,必欲之至死地而后快。于是,他們在順帝的大舅子、大將軍梁冀的支持下,聯名向漢順帝告狀,說李固排斥皇上的親信大臣,使這些臣子不能盡心侍奉皇上,還說李固平時狂妄自大,依仗權勢,作威作福,罪該殺頭。
漢順帝知道后,征詢了梁皇后的意見,幸虧皇后很信任李固,才使他免遭災難.
三年級成語故事 篇14
湖廣襄陽府棗陽縣有個叫蔣興哥的男子,娶了本縣王公的女兒三巧兒,兩人婚后十分恩愛。有一回蔣興哥到外面去收賬,一年多沒有回家,三巧兒在家等啊等啊。心里很是焦急!于是就請算命先生算卦,算命先生說:“別急,你的丈夫過幾天就會回家了。”三巧兒聽了高興萬分。由于一心盼著丈夫回家,便每天出外翹首以盼,脖子都望酸了。
由于三巧兒長得漂亮,在外東張西望時惹來了一個叫陳生的外地人,他用銀子收買了賣珠子的薛婆,讓她幫忙引薦自己和三巧兒相識。薛婆收了陳生的銀子便不時在三巧兒面前說陳生的好話,最終,陳生硬是從中作梗,拆散了蔣興哥和三巧兒。一樁好姻緣就這么沒有了。后來人們便用“東張西望”這個成語,來形容心神不寧地到處看。
三年級成語故事 篇15
這個典故出自《尚書大傳.大戰》。殷商末代的紂王是個殘忍無道的昏君。當時的西部諸侯之頭領姬昌,因反對紂王被囚禁。出獄后,姬昌回到周的都城岐山,稱周文王,要推翻商朝。他聘請姜尚(姜太公)為軍師,開始擴軍備戰,并遷都豐邑(今陜西省)。不久,周文王去逝,其子姬發繼位,稱周武王。他聯絡幾個諸侯,出兵伐紂。大軍渡過黃河,直逼商朝京城朝歌。商紂王早已失盡人心,朝歌很快被攻克,紂王自殺。紂王雖死,敵人并未完全肅清。周武王召見姜太公,請教如何處置商朝遺留下來的權臣貴族、官宦將士,能否使局面安定下來。姜太公答道:"臣聞之也,愛人者,兼其之鳥;不愛人者,及其胥余。"就是說,如果喜愛那個人,就連他屋頂上的烏鴉也喜歡;如果不愛那個人,就連他住處的墻壁也討厭。姜太公的主張是要把敵對分子徹底消滅。
后來,這個典故常被人們用作描述因為深愛某人,連帶也喜愛他的親屬朋友等人這種現象。
三年級成語故事 篇16
一鳴驚人,一飛沖天。說的是春秋戰國時期楚莊王的故事。楚莊王登基后,為了觀察朝野的動態,也為了讓別國對他放松警惕,當政三年,沒有發布一項政令,每天不是出宮打獵游玩,就是在后宮里和妃子們喝酒取樂,并且不允許任何人勸諫,他通令全國:“有敢于勸諫者,以死罪論處!”
朝野上下都為楚國的前途擔憂。當時主管軍政的右司馬以他的機智,委婉的用猜謎方式勸諫了莊王:“臣在南方時,見到一只鳥,它落在南方的土崗上,三年不展翅、不飛翔、不鳴叫,沉默無聲,這只鳥叫什么名啊?”楚莊王知道右司馬是在暗示自己,就說:“三年不展翅,是在生長羽翼;不飛翔、不鳴叫,是在觀察民眾的態度。這鳥雖然不飛,一飛必然沖天;雖然不鳴,一鳴必然驚人。你回去吧,我知道你的意思了”。此后,楚莊王整頓朝綱,重振君威,沒過多久把楚國治理得國富兵強。
三年級成語故事 篇17
西漢時,有個名叫牽秀的讀書人,年輕時就有些才氣,也能說會道。后來被權貴看中,任為司空從事中郎,當上了皇帝的侍從官。
牽秀好說大話,常把自己夸得了不起。有一次竟對人說,他如果能居于督察百官的地位,就一定像沖除臟水、浮上清水那樣除掉惡人,獎勵好人;如果能擔任軍事要職,就一定會建立將帥的功勛。但是,他不過是說說而已,實際上沒有照這樣去做。公元二九○年晉武帝司馬炎死后,他的兒子司馬衷繼位,史稱晉惠帝。司馬衷患有癡呆癥,第二年起,皇族之間為了爭奪政權,發生了長達十六年之久的“八王之亂”。
當時牽秀擔任尚書,但他對諸王專權、惠帝淪為傀儡,從不敢反對。相反,他見哪個有勢力,就去投靠哪個。他先是為長沙王司馬義效力,接著又投奔成都王司馬穎,后來再投靠河間王司馬。最后,牽秀在這場皇族大混戰中,被司馬颙的部下殺死,以致他根本就沒有做到自己說的,像沖除臟水、浮上清水那樣除掉惡人,獎勵好人。
三年級成語故事 篇18
古時候,有一個姓梁的女子,人稱梁姑,帶著自己的兩個孩子,跟她的哥哥一家人住在一起。
有一天,哥哥和嫂嫂下地干活去了,梁姑就在家獨自照看著哥哥的一個兒子和她的兩個孩子。當她在屋外的庭院里洗衣服的時候,屋里突然著起了熊熊大火,烈火將三個小孩子堵在屋子里,情況十分危急。
梁姑奮不顧身地沖進屋子里,想先把哥哥的孩子救出來,但是因為屋子里濃煙滾滾,根本分不清哪個孩子是自己的小侄兒,所以等她把孩子抱出來一看,卻發現得救的是自己的兒子。這時候,火勢越來越猛,再進去救孩子的話她自己都有生命危險。她急得如熱鍋上的螞蟻,捶胸大哭,心里想:這怎么得了啊!要是我不能把哥哥的孩子救出來,自己的孩子卻得救了,這樣一來,家家戶戶不都會知道我是一個自私自利的小人了嗎?那么我以后將再也沒有臉去面對我的哥哥和嫂嫂了啊!不行,即使沖進去被燒死,我也得把自己的侄兒救出來!于是,她冒著生命危險再一次沖進了已成火海的茅草屋,結果孩子沒有被救出來,她自己也被燒死了。
后來人們就用“家喻戶曉”來表示一些人物、故事或者事件每家每戶都明白,人人都知道的意思。
三年級成語故事 篇19
329年,石勒踏平了“前趙”,終于能縱情馳騁在大平原,悠閑欣賞北國風光了,然而遙遠的江南總是誘惑著他。
這一年他56歲了,來日無多的緊迫感,時時襲上心頭。他下定決心,要完成人生的最后一個夢想:飛越長江。
三次進攻建康都失敗
要進攻建康,一般都是從西邊動手,先拿下荊州、江州,或者歷陽,然后順流而下。但是這一帶的最高長官是陶侃,他橫刀立馬、威風凜凜站在長江邊的身影,以及到處傳播的英雄故事,讓石勒失去了渡江的勇氣。
江州曾經發生一次相互殘殺的大案。“流民帥”郭默殺死江州刺史后,遭到陶侃討伐,不戰而降,當場被殺。
郭默在南方就是個無名小卒,然而墻內開花墻外香。他在北方大名鼎鼎,驍勇善戰,千軍萬馬中取上將首級,如探囊取物。石勒軍隊見到他就抖豁,如同遇到“關羽、張飛”。
石勒聽說陶侃捉拿郭默,兵不血刃,像抓只小雞一樣簡單。石勒無限感慨:陶侃真是名不虛傳啊。
陶侃也不輕易向北方示兵,石勒對他如同當年對待祖逖一樣:尊重和敬畏。
既然從西邊毫無希望,只有改道從東邊。
三年級成語故事 篇20
“病入膏育”這則成語的膏肓是古以膏為心尖脂肪,肓為心臟與隔膜之間,膏肓之間是藥力不到之處。意指病已危重到了無法救治的地步。亦喻事情到了無可挽回的地步。
這個成語來源于《左傳.成公十年》,疾不可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達至不及,藥不至焉,不可為也。
春秋時期,晉景公有一次得了重病,聽說秦國有一個醫術很高明的醫生,便專程派人去請來。
醫生還沒到。晉景公恍惚中做了個夢。夢見了兩個小孩,正悄悄地在他身旁說話。
一個說:“那個高明的醫生馬上就要來了,我看我們這回難逃了,我們躲到什么地方去呢?”另一個小孩說道:“這沒什么可怕的,我們躲到肓的上面,膏的下面,無論他怎樣用藥,都奈何我們不得。”
不一會兒,秦國的名醫到了,立刻被請進了晉景公的臥室替晉景公治病。診斷后,那醫生對晉景公說:“這病已沒辦法治了。疾病在肓之上,膏之下,用灸法攻治不行,扎針又達不到,吃湯藥,其效力也達不到。這病是實在沒法子治啦。”
晉景公聽了,心想醫生所說,果然驗證了自己夢見的兩個小孩的對話,便點了點頭說:“你的醫術真高明啊!”說畢,叫人送了一份厚禮給醫生,讓他回秦國去了。
三年級成語故事 篇21
有一年夏天,曹操率領部隊去討伐張繡,天氣熱得出奇,驕陽似火,天上一絲云彩也沒有,部隊在彎彎曲曲的山道上行走,兩邊密密的樹木和被陽光曬得滾燙的山石,讓人透但是氣來。到了中午時分,士兵的衣服都濕透了,行軍的速度也慢下來,有幾個體弱的士兵竟暈倒在路邊。
曹操看行軍的速度越來越慢,擔心貽誤戰機,心里很是著急。但是,眼下幾萬人馬連水都喝不上,又怎樣能加快速度呢?他立刻叫來向導,悄悄問他:“這附近可有水源?”向導搖搖頭說:“泉水在山谷的那一邊,要繞道過去還有很遠的路程。”曹操想了一下說,“不行,時光來不及。”他看了看前邊的樹林,沉思了一會兒,對向導說:“你什么也別說,我來想辦法。”他明白此刻即使下命令要求部隊加快速度也無濟于事。腦筋一轉,辦法來了,他一夾馬肚子,快速趕到隊伍前面,用馬鞭指著前方說:“士兵們,我明白前面有一大片梅林,那里的梅子又大又好吃,我們快點趕路,繞過這個山丘就到梅林了!”士兵們一聽,仿佛已經吃到嘴里,精神大振,步伐不由得加快了許多。
三年級成語故事 篇22
宋朝時候,有個叫孫山的讀書人,他愛說笑話,被稱為“滑稽才子”。有一年鄉試(舊時在省城舉行選舉人的考試)又到了,孫山整理好行裝,準備前去應考。臨行前,鄰村有人托孫山幫忙,帶上他的兒子一同去省城應考。孫山答應了他的請求。他們來到省城,報了名,一同參加了考試。
發榜那天,孫山趕到張榜的地點。他擠在人群中,瞪著大眼睛,從頭起一個一個名字往下看,可總是不見自己和鄉鄰那個孩子的名字。正當他灰心失望的時候,突然榜上最末的一個名字跳入眼簾,定睛細看正是“孫山”二字。他驚喜若狂,連連高呼:“我中了!我中了!”
孫山一時興奮,決定當天就動身回鄉,而鄰村那孩子卻無精打采,沒有同行。孫山到家后,遠親近鄰都趕來向他祝賀。鄰村那個人也趕來問他:“我的兒子考中了嗎?”孫山見他焦急的樣子,沒好直說,只是回贈了這樣兩句詩:“解名盡處是孫山,賢郎更在孫山外。”周圍的人乍一聽,有點莫名其妙,但一琢磨,也就明白了。原來這兩句詩是說,舉人的最末一名是我孫山,你兒子的大名還在我孫山后面哩。
后來,人們把孫山這兩句詩簡化成“名落孫山”這個成語,比喻榜上無名,沒被錄取。
【三年級成語故事】相關文章:
神話成語故事歷史成語故事06-07
三年級成語故事(精選17篇)03-09
經典成語故事06-07
經典成語故事精選06-07
成語故事精選09-01
經典的成語故事06-07
成語故事精選10-11
成語故事12-17
成語故事大全 成語故事:移風易俗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