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海的盡頭是草原》觀后感通用
認真看完一部作品以后,能夠給我們不少啟示,這時候,最關鍵的觀后感怎么能落下!那么我們該怎么去寫觀后感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教師《海的盡頭是草原》觀后感通用,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周一,直到看完電影,我才得知,香港知名導演爾冬升的外婆竟然是蒙古族,我忍不住在想,他是帶著怎樣復雜的感情在外婆的故鄉把《海的盡頭是草原》拍的如此細膩感人。
時間回到1959年,全球各地發生著種種大事,蘇聯發射了第一個月球探測器,戴高樂就任法國總統,而在東方,突如其來的自然災害,猶如春日里的倒春寒,席卷了剛剛成立十周年的新中國。三個春秋,像黎明前的黑暗,朦朧中的中國人民在饑荒里匍匐前行。
南方各地洪水肆虐,沖散了無數家庭,饑寒交迫中的人們被迫拋子舍女,留下了成千上萬個孤兒。無依無靠、流離失所的幾萬個孩子稚嫩的慟哭聲,喧囂了全國上下。各省的民政局奔走求助,但上海、江蘇、浙江、安徽等地當時已是餓殍滿地,根本無力喂飽這幾萬個嗷嗷待哺的小生命。
在一次中央會議上,負責婦幼工作的同志遇見了時任內蒙古自治區主席烏蘭夫,請求他幫忙支援些奶粉。烏蘭夫回到內蒙古發現當地因自然災害連奶粉都難以生產,思忖再三,他提議把孩子們接到內蒙來,送給當地牧民收養。就這樣,1960年,來自南方各地保育院,前前后后幾千名孤兒坐上一列列北上的火車,跨越大半個中國來到了北疆草原。而同樣在饑餓邊緣游走的草原人民一見到孩子,就親切的收為己有視如己出,奉行了這片土地上最樸素且純粹的生命哲學——“接一個,活一個,壯一個”,即使在最艱難的時刻,也等待迎接新的黎明。
以上是“三千孤兒入蒙”的歷史,也是內蒙古在共和國的特殊時期飽含家國情懷的故事。而電影,則是以此為背景,述說了一個上海哥哥尋找當年被家人遺棄的妹妹的故事。男主人公杜思瀚幼年時,母親因無法養育兩個孩子把妹妹杜思珩遺棄在了保育院。60年后,在母親彌留之際,杜思瀚帶著母親一生的執念踏上了尋親之路。
妹妹杜思珩在1960年來到內蒙古后被善良的蒙古族牧民薩仁娜、伊德爾夫婦收養,在這里,遠離家鄉的孩子們試著融入新的環境和家庭,所有的不安與傷痛,都被感天動地的草原民族的大愛逐一化解。最終他們用幾十年的時間學會了敬畏生命,并堅韌成長,在蒙古高原落葉生根,這一刻的`他們,也有了新的名字---“國家的孩子”。
海的盡頭是草原,而生命的盡頭是廣闊的時間,在謳歌中華民族團結友愛的主題下,不同于其他主旋律電影略顯單薄的喊口號,故事更多的是在細節處捕捉溫情,以粗獷但富有哲理的情節闡釋了大愛與私心的平衡:領養家庭的哥哥那木汗為救妹妹杜思珩而犧牲后,她一夜長大,最終成為這個牧民家庭的“哥哥”---她是那木汗生命的延續,她終于不再因年幼時“被遺棄被領養”而糾結于身份認同,她開始真正接受自己并知曉了生命的意義;而當年為了不被媽媽拋棄,把自己弄成重感冒留在了上海的哥哥杜思瀚,在懦弱中逃避了一輩子,最后在找到妹妹后,坦誠并釋懷,重新成為了“哥哥”。此時此刻,所有的一切都有了最優解。
電影的最后,兩位陰陽相隔的母親以對話的方式完成了影片主題的升華。站在廣袤的草原上,已經百歲的薩仁娜額吉對著天空訴說:“姐妹啊,雖然我們未能見面,感謝你把這么可愛的女兒生下來,這樣我們才共同把她撫養成人!”牧民母親那雙粗糙的手掌,在天地間,用守望相助書寫了人間真情。個體生命有著數不盡的陰差陽錯,中間夾雜著奉獻、妥協和包容,所有的人與事,雖有缺憾但也圓滿了。鏡頭表達了蒙古族人民永遠堅信“騰格里”的意愿及命運的安排,是全片中主創團隊對蒙古族圖騰精神最深刻的詮釋。
草原啊,永遠不會消失,民族精神啊,也永遠不會荒蕪,在不同的時代里,她都會化成甘霖,流經之處,肥沃土壤,滋養大地,最后奔流入海。彼此搭著肩膀的手足們,就像波濤里的浪花,千千萬萬的同胞們,緊密連結著海與草原,在蒼茫的草原深處,永無盡頭,永垂不朽!
【教師《海的盡頭是草原》觀后感】相關文章:
《海的盡頭是草原》的觀后感(精選7篇)09-26
《海的盡頭是草原》觀后感范文(精選5篇)09-26
看《海的盡頭是草原》觀后感(精選5篇)09-26
看《海的盡頭是草原》的觀后感(精選6篇)09-26
觀《海的盡頭是草原》觀后感(精選6篇)09-26
看《海的盡頭是草原》觀后感(精選6篇)09-26
《海的盡頭是草原》觀后感(通用10篇)10-10
看《海的盡頭是草原》觀后感(通用6篇)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