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的文學常識

時間:2023-03-07 13:34:40 秀雯 文學常識 我要投稿

《詩經》的文學常識

  《詩經》,是中國古代詩歌開端,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前11世紀至前6世紀)的詩歌,共311篇,其中6篇為笙詩,即只有標題,沒有內容,下面小編給大家分享《詩經》的文學常識,希望能夠幫助大家,歡迎閱讀!

《詩經》的文學常識

  《詩經》的文學常識 篇1

  1、(《詩經》)是我國文學史上第一部詩歌總集,其收錄了自西周初期到春秋中葉五六百年間的(305)篇詩歌。

  2、中國文學史上往往將代表《詩經》的(國風)和代表《楚辭》的(《離騷》)并稱為“風”“騷”。

  3、唐代詩人(杜甫)的作品具有豐富的社會內容、強烈的政治傾向、崇高的愛國愛民精神,在文學史上素有“詩史”之稱。

  4、中唐詩人白居易大力提倡和寫作“惟歌生民病”的“新題樂府”,他和元稹等發起進行的(“新樂府運動”)是我國歷史上第一次有理論、有實踐的現實主義詩歌運動。

  5、魯迅先生在《漢文學史綱要》一書中贊譽屈原的(《離騷》)一詩“逸響偉辭,卓絕一世”、“其影響于后來之文章,乃甚或在三百篇以上”。這里的“三百篇”指的是(《詩經》)一書。

  6、漢代辭賦家(賈誼)繼承屈“騷”精神,創作了騷體賦《吊屈原賦》、《鵩鳥賦》,后人稱譽“騷人情境,于斯猶見”。

  7、建安詩人(曹植)的詩歌作品《白馬篇》等以及抒情賦《洛神賦》都具有比較突出的浪漫主義傾向。

  8、“思無邪”是(孔子)對《詩三百》的思想內容的評價,他還把《詩經》的政教功用概括為“興、觀、群、怨”。

  9、漢代傳習《詩經》的齊、魯、韓、毛四家詩中,魯詩創建最早,影響也最大,它的創始人是魯人(申培)。齊詩的創始人是齊人(轅固),他采用陰陽五行學說,以《詩》來解說《易》和律歷。韓詩的創始人是燕人(韓嬰)。毛詩是魯人(毛亨)和趙人(毛萇)所創,特點是以詩論史。四家詩中,被稱為“今文三家”或者“三家詩”的是(魯詩)、(齊詩)、(韓詩)。

  10、東漢末年,經學大師鄭玄所作的(《毛詩傳箋》)一書,集今古文經學研究之大成,主要為毛氏的《詩故訓傳》作注。三家詩自此漸漸衰亡。

  11、唐代孔穎達主持撰定70卷的(《毛詩正義》)集唐前漢學之大成,是唐代科舉考試的官定標準《詩經》教本,在《詩經》研究史上,是《毛傳》、《鄭箋》之后又一部具有里程碑意義的著作。

  12、南宋朱熹的(《詩集傳》)是宋代《詩經》學研究的重要成果。

  13、所謂的“六詩”之說出自《周禮·春官·大師》,指的是(風)、(雅)、(頌)、(賦)、(比)、(興)。

  14、“四始”說出自司馬遷的《史記·孔子世家》,他以(《關雎》)為國風之始,(《鹿鳴》)為小雅之始,(《文王》)為大雅之始,(《清廟》)為頌之始。

  15、“四詩”說也稱“二南獨立說”,由北宋蘇轍首倡,他在自己的著作《詩集傳》中提出《詩經》應分為(《風》)、(《雅》)、(《頌》)、(《南》)四類,即二南當從《詩經·國風》中獨立出來,單列一類。這里的.“二南”指的是(《周南》)、(《召南》)。

  16、唐代的孔穎達在《毛詩正義》中提出“六義”中的(風)、(雅)、(頌)三者指的是詩的內容體裁,(賦)、(比)、(興)三者指的是詩歌的表現方法。

  17、我們今天看到的《詩經》是按照風、雅、頌的體例編排的,其中包括十五國風,二雅(即(《大雅》)和(《小雅》))、三頌(即《周頌》、《魯頌》)和(《商頌》)。

  18、宋代的朱熹在《詩集傳》中指出風、雅、頌三者中(風)是里巷歌謠之作,而(雅)、(頌)則是朝廷郊廟樂歌之辭。

  19、“史詩”這個概念是亞里士多德在其文藝理論名著(《詩學》)中最先提出的,他將當時的文學作品分為史詩、抒情詩和戲劇。

  《詩經》的文學常識 篇2

  《詩經》名稱由來

  《詩經》約成書于春秋中期,起初叫做《詩》,孔子曾多次提及此稱,如:“《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3] 。“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于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 [4]

  司馬遷記載的也是這一名稱,如:“《詩》三百篇,大抵賢圣發憤之所為作也。” [5]

  因為后來傳世的版本中共記載有311首,為了敘述方便,就稱作“詩三百”。之所以改稱《詩經》,是由于漢武帝以《詩》《書》《禮》《易》《春秋》為五經的緣故。

  《詩經》產生年代

  《詩經》是中國第一部詩歌總集,最早的記錄為西周初年,最遲產生的作品為春秋時期,上下跨度約五六百年。產生地域以黃河流域為中心,南到長江北岸,分布在陜西、甘肅、山西、山東、河北、河南、安徽、湖北等地。

  經文史專家考定,《詩經》中的作品是在周武王滅商(前1066年)以后產生的。 [6]

  《周頌》時代最早,在西周初年產生,是貴族文人作品,以宗廟樂歌、頌神樂歌為主,也有部分描寫農業生產。

  《大雅》是周王朝盛隆時期的產物,是中國上古僅存的史詩。關于《大雅》這十八篇的創作年代,各家說法不同:鄭玄認為《文王之什》是文王、武王時代的詩,《生民之什》從《生民》至《卷阿》八篇為周公、成王之世詩。朱熹認為:“正《大雅》……多周公制作時所定也。”但均認為“正大雅”是西周初年之詩。

  《小雅》產生于西周晚年到東遷以后。

  《魯頌》和《商頌》都產生在周室東遷(前770年)以后。

  《詩經》創作背景

  周代的祖居之地周原宜于農業,“大雅”中的《生民》、《公劉》、《綿綿瓜瓞》等詩篇都表明周是依靠農業而興盛,農業的發展促進了社會的進步。周族在武王伐紂之后成為天下共主,家族宗法制度、土地、奴隸私有與貴族領主的統治成為這一歷史時期的`社會政治特征。 [9]

  西周取代殷商,除了商紂暴虐無道,主要與其實行奴隸制經濟制度有關。西周建立以后,為緩和生產關系與生產力的尖銳矛盾,緩和階級斗爭,變奴隸制為農奴制,正如王國維在《殷商制度論》中所言:“中國政治與文化之變革,莫劇于殷周之際……殷周間的三大變革,自其表而言之,不過一家一姓之興亡,與都邑之轉移。自其里言之,則舊制度廢而新制度興,舊文化廢而新文化興……”

  西周較之殷商,由于經濟制度的巨大變革,促使社會在精神文明方面產生飛躍性的進步,作為文學代表的《詩經》出現是時代進步的必然產物,而它反過來又促進了社會的文明進步。

  《詩經》傳承歷史

  據說春秋時期流傳下來的詩有3000首之多,后來只剩下311首(其中有六首笙詩有目無詩)。孔子編纂詩經之后,最早明確記錄的傳承人,是“孔門十哲”、七十二賢之一的子夏,他對詩的領悟力最強,所以由其傳詩。

  漢初,說詩的有魯人申培公,齊人轅固生和燕人韓嬰,合稱三家詩。齊詩亡于魏,魯詩亡于西晉,韓詩到唐時還在流傳,而今只剩外傳10卷。現今流傳的詩經,是毛公所傳的毛詩。

  《詩經》內容簡介

  《詩經》就整體而言,是周王朝由盛而衰五百年間中國社會生活面貌的形象反映,其中有先祖創業的頌歌,祭祀神鬼的樂章;也有貴族之間的宴飲交往,勞逸不均的怨憤;更有反映勞動、打獵、以及大量戀愛、婚姻、社會習俗方面的動人篇章。 [9]

  《詩經》現存305篇(此外有目無詩的6篇,共311篇),分《風》、《雅》、《頌》三部分。

  《風》出自各地的民歌,是《詩經》中的精華部分有對愛情、勞動等美好事物的吟唱,也有懷故土、思征人及反壓迫、反欺凌的怨嘆與憤怒,常用復沓的手法來反復詠嘆,一首詩中的各章往往只有幾個字不同,表現了民歌的特色。 [9]

  《雅》分《大雅》、《小雅》,多為貴族祭祀之詩歌,祈豐年、頌祖德。《大雅》的作者是貴族文人,但對現實政治有所不滿,除了宴會樂歌、祭祀樂歌和史詩而外,也寫出了一些反映人民愿望的諷刺詩。《小雅》中也有部分民歌。

  《頌》則為宗廟祭祀之詩歌。《雅》、《頌》中的詩歌對于考察早期歷史、宗教與社會有很大價值。

  以上三部分,《頌》有40篇,《雅》有105篇(《小雅》中有6篇有目無詩,不計算在內),《風》的數量最多,共160篇,合起來是305篇。古人取其整數,常說“詩三百”。

  《詩經》歷史評價

  孔子:“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思無邪。”“不學詩,無以言”。

  孟子:“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也”。

  荀子:“始乎誦經,終乎讀禮”。

  司馬遷:“《禮》以節人,《樂》以發和,《書》以道事,《詩》以達意,《易》以道化,《春秋》以道義。撥亂世反之正,莫近于《春秋》。”

  董仲舒:“所聞‘詩無達詁,易無達占,春秋無達辭,從變從義,而一以奉人。’”

  何休:“男女有所怨恨,相從而歌,勞者歌其事,饑者歌其食”。

  朱熹:“凡詩之所謂風者,多出于里巷歌謠之作,所謂男女相與詠歌,各言其情者也。”朱熹第一次明確提出《詩經》是里巷歌謠(民歌)說;二是淫詩說。特別是在談及“鄭風”時,他認為“鄭風”基本都是淫詩。

  梁啟超:“現存先秦古籍,真贗雜糅,幾乎無一書無問題,其真金美玉,字字可信者,《詩經》其首也。”

  胡適:“《詩經》并不是一部經典,確實是一部古代歌謠的總集”。

  魯迅:“(《詩經》是)中國最古的詩選”,“以性質言,風者,閭巷之情詩;雅者,朝廷之樂歌;頌者,宗廟之樂歌也。”

  費德林:“《詩經》是中國古代的一部獨具一格的百科全書。”

  《詩經》的文學常識 篇3

  一、詞語

  氓 蚩蚩 愆期 將子無怒 垝垣

  爾卜爾筮 咎言 載笑載言于嗟鳩兮

  桑葚 猶可說也 其黃而隕 自我徂爾

  淇水湯湯 漸車帷裳 罔極 靡有朝矣

  咥笑 夙興夜寐 隰則有泮 玁狁

  不遑 靡盬 孔疚 骙骙 小人所腓

  象弭魚服 雨雪霏霏 信誓旦旦

  二、成語

  夙興夜寐:早起晚睡,形容勤勞。

  信誓旦旦:誓言誠懇可信。

  三、文學常識:

  1、《詩經》是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它收集了從西周初期到春秋中葉約500年間的`詩歌305篇。先秦稱為《詩》或《詩三百》,西漢時被尊為儒家經典,始稱《詩經》。

  2、《詩經》按樂曲分為風、雅、頌三部分。“風”指十五國風,絕大部分是民間歌謠;“雅”分大雅小雅,詩宮廷樂歌;“頌”有“周頌”“魯頌”“商頌”,是宗廟祭祀的樂歌。《詩經》的表現手法有:賦、比、興。

  3、《詩經》六義:風、雅、頌、賦、比、興。

  4、《詩經》開創了中國詩歌的優秀傳統,是我國現實主義文學的光輝起點。現實主義的《詩經》與屈原浪漫主義的騷體作品交相輝映,并稱“風騷”。

  《詩經》的文學常識 篇4

  (一) 通假字

  1.氓之蚩蚩,抱布貿絲(“蚩蚩”通“嗤嗤”,笑嘻嘻的樣子)

  2.匪來貿絲,來即我謀(“匪”通“非”,不是)

  3.將子無怒,秋以為期(“無”通“毋”,不要)

  4.于嗟鳩兮,無食桑葚(“于”通“吁”,表感嘆)

  5.士之耽兮,猶可說也(“說”通“脫”,解脫)

  6.淇則有岸,隰則有泮(“泮”通“畔”,邊岸)

  (二)古今異義詞

  1.泣涕漣漣(泣涕,古義:為眼淚|今義:鼻涕)

  2.總角之宴,言笑宴宴(宴,古義:為歡聚|今義:為酒席)

  3.不遑啟居(啟,古義:是跪|今義:指開啟。居,古義:指安坐|今義:指居住。)

  4.君子所依,小人所腓(君子,古義:文中指主帥|今義:指有品德的人。小人,古義:文中指士卒|今義:指品行差的'人。)

  (三)一詞多義

  1.言:

  ①句首助詞。如:言既遂矣。

  ②相當于“而”。如:靜言思之。

  2.以:

  ①把,介詞。如:秋以為期。

  ②而,連詞。如:以望復關。

  3.作:

  ①本義是起來起身,引申為興起,產生。如:薇亦作止。

  ②開始。如:天 下之難比作于易。

  ③創作,撰寫:自是指物做詩立就,又引申為著述,制造。

  如:常作二鐵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

  ④勞動,勞作。如: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

  ⑤為,成為,引申為充當,充作。如:君當作磐石,妾當作蒲葦。

  4.曰:

  ①動詞詞頭,無實意。如曰歸曰歸。

  ②叫做,稱作。如:明有奇巧人曰王叔遠。

  ③說。如:子曰:“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5.止:

  ①語尾助詞。如:歲亦莫止。

  ②腳,足。如:當斬左止者,笞五百。

  ③停止,停留,又引申為使動用法。如:止子路宿。

  ④制止,阻止。如:殘賊公行,莫或止之。

  ⑤容止,禮貌。如:人而無止,不死何候。

  6.載:

  ①記錄,記載。如:史載田橫事。

  ②年。如:自去舟職,五載復還。

  ③裝載。如:有好事者船載以入。引申為承擔,承受。

  如:載舟載舟,所宜深思。

  ④乘坐,乘車。如:直上載公子車。

  ⑤祝詞,起加強語氣作用,多用于動詞或形容詞詞頭,可譯為“且”“又”。如:“載欣載奔”。

  ⑥副詞,開始。如:春日載陽,有名倉庚。

  7.靡:

  ①浪費。如: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

  ②無,沒有。如:靡不有初,鮮克有終。引申為不。

  如:天高地迥,號呼靡窮。

  ③倒下,后退。如:左右皆靡。

  8.烈:

  ①火勢猛。如:夫火烈,民望而畏之。引申為放火燒,如:益烈山澤而焚之。又引申為猛烈。如:窮冬烈風。

  ②光明,顯赫。如:君有烈名。

  ③事業,功業。如:奮六世之余烈。

  ④厲害,嚴重。如文人畫士之禍之烈至此哉。

  9.陽:

  ①山的南面,水的北面。

  ②陽光,太陽。如:斜陽草樹,尋常巷陌。

  ③溫暖。如:春日載陽。

  ④表面上,假裝。如:則陽收其身,而實疏之。

  10.孔:

  ①小洞,窟窿,又引申為渠道。如:利出一孔者,其國無敵。

  ②很,甚。如:孔武有力。

  ③大。如:孔道之夷,何不遵乎。

  11.華:

  ①同“花”。如:桃之夭夭,爍爍其華。

  ②開花。如:始雨水,桃李華。

  ③美麗有光彩。如:華服麗人。

  ④繁華。如:其街市之繁華。

  ⑤精華。如:物華天寶。

  ⑥敬辭。如:華誕,華居。

  12.思:

  ①思考。如: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②思念,掛念。如:已行,弗不思也。

  ③心情,情思。如:慨當以慷,憂思難忘。

  ④助詞,無實義。如: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13.戒:

  ①防備,警戒。如:既和既戒,既備萬事。

  ②告誡,警告。如:觀往事以自戒。

  14.雨:

  ①眾多。如:齊子歸止,其從如雨。

  ②離散。如:一別如雨。

  ③動詞。下雨或雨一樣的落下來。如:是歲之春,雨麥岐山之陽。

  ④灌溉。如:水能自雨田。

  ⑤潤澤。如:吾不能以春風風人,吾不能以夏雨雨人。

【《詩經》的文學常識】相關文章:

《詩經》的文學常識06-20

關于《詩經》的文學常識03-24

文學常識之文學體裁常識11-07

文學常識:外國文學常識07-24

文學常識01-28

經典文學常識07-23

文學常識:宋代文學07-31

中國文學常識-文學體裁常識02-02

中考語文文學常識:宋代文學常識08-10

人人狠狠综合99综合久久,欧美日韩国产精品中文,极品精品国产超清自在线,人人澡欧美一区
亚洲激情在线视頻 | 午夜性刺激在线视频免费 | 性感少妇综合网 | 日本一区喷水精品视频 | 在线看亚洲视频免费观看 | 亚洲网久久美利坚合众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