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荊軻刺秦王讀后感《荊軻刺秦王》讀后感
讀完某一作品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東西,何不寫一篇讀后感記錄下呢?那么讀后感到底應該怎么寫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荊軻刺秦王讀后感《荊軻刺秦王》讀后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在悲涼的旋律中,我讀完了《荊軻刺秦王》這篇千古絕唱,在讀到荊軻告別太子丹,踏上刺秦的不歸路時,我與許多讀者一樣,心中未免有些感傷。試想一下當時的畫面,秦武陽的迷茫,襯托著荊軻的堅毅,殊不知其身后的蘆花,一定在寒風鐘輕揚,點到水面上,激起的漣漪,同悲鳴的淚滴,默默地送著荊軻遠去、遠去……
有人說,荊軻,是俠之大者,他慷慨赴死,只希完成太子丹和他自己的夙愿,哪怕是在最終刺殺失敗,身負重傷時,他仍在掙扎,仍在抗爭。荊軻的一生,也許為了這一刻,為了這一刻而點亮,但他失敗了。許許多多的人唏噓,唏噓這一場驚心動魄的刺殺。或許,如果他出手再快一些,中國的歷史就會因此而改變。無數的偶然交織與這一瞬間,無行之中,便匯成了歷史的必然。
荊軻的悲劇,許多人都嘆息,都同情。當我讀完此文時,也深有同感,以至于很久之后,這種思緒都為消散。我想象:如果荊軻刺秦成功,又會怎么樣呢?也許會引發天下再一次大亂,戰爭延續,民不聊生,戰國的硝煙不知過了幾世幾代方能停息;也許,秦國的強大會蓋過一時的動蕩,平天下之不過是一個時間的問題。但這一切,都只能停留于想象,荊軻,終究是失敗了。
結果呢?秦王嬴政保住了性命,并順應了歷史的潮流,一掃天下,結束了四百年的戰亂,使中國再次統一。
這難道不是最好的結局么?
電影《英雄》中曾有過這樣的臺詞:"一個人的痛苦,放到天下,不再是痛苦;兩國間的仇恨,放到天下,就不再是仇恨。"電影中的秦王,面對血紅的"劍"字悟出了劍法的三重境界:"第一層境界,手中有劍,心中有劍,即便是寸草,也是利器;第二層境界,手中無劍,心中有劍,手無寸鐵,卻依舊能以劍勢殺人;第三重境界,手中無劍,心中亦無劍,便是不殺,便是和平!"是啊,回想到荊軻的刺殺,或許這能解決個人的仇恨,或許能拖緩秦國進軍的步伐,但是,這勢必破壞了統一的大趨勢,帶來新的動蕩。
而這,到了近代得以印證:塞爾維亞青年普林西比出于個人民族主義,刺殺奧匈帝國的王位繼承人,這一事件,便成了世界大戰的導火線,造成了四年慘烈的戰亂。所以說,個人的民族主義行為是不符合天下所趨,民心之所向的,只有順應歷史的發展,才能實現真正的和平!
是的,得道者,方可得天下,荊軻之勇氣固然值得欽佩,但他的行為也證悟了天下興亡之由所在。順應歷史,追求和平,這才是真正的俠者!
【荊軻刺秦王讀后感《荊軻刺秦王》讀后感】相關文章:
荊軻刺秦王02-03
荊軻刺秦王的譯文06-11
《荊軻刺秦王》 的原文11-30
荊軻刺秦王原文06-14
荊軻刺秦王翻譯06-13
《荊軻刺秦王》的說課稿06-18
荊軻刺秦王臺詞06-11
《荊軻刺秦王》的教案07-04
《荊軻刺秦王》教案03-12
《荊軻刺秦王》教案0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