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核心素養導向的課堂教學讀書心得
當我們經過反思,對生活有了新的看法時,可以通過寫心得體會的方式將其記錄下來,這樣能夠培養人思考的習慣。那么你知道心得體會如何寫嗎?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核心素養導向的課堂教學讀書心得,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核心素養導向的課堂教學讀書心得1
有好的教師,才有好的教育。而好的教師不但擁有深厚的知識底蘊,還要有豐厚的文化素養。素養和知識有什么區別呢?素養來自于知識技能,又高于知識技能,素養是智慧,是文化,是精神。而教師的核心素養包括學科素養和教育素養。
有學科素養的教師一定癡迷和深愛所教學科。有了這種癡迷與深愛,他會主動學習學科知識,鉆研教材,博覽群書,努力開拓知識面,深挖知識層,不斷把知識擴展和深化。他咀嚼吸收其中的精華,在課堂上深入淺出地教給學生。并且在不斷的教學實踐中積累智慧,迸發教育學靈感,形成教育素養。
我最開始從教時,覺得編寫教案的人很優秀,他們往往能夠抓住文本的核心問題,巧妙設問,層層深入,引導學生去解讀、探究文本,而我竟什么也看出來。隨著工作時日的增加,我也慢慢積累了經驗,當然這也得益于對教材反復研讀,積極吸取他人經驗,再結合自己的體悟日積月累而成。
譬如這學期我們學習選修教材《外國文學》這本書,這本書每一單元有一個主題,這些主題都是小說的基本要素,也是我們在做文學類文本閱讀中經常碰到的概念。第一單元的主題是“敘述”,包括敘述角度,敘述人稱,敘述腔調和速度控制幾個概念。如果在以前我總是著重講解本單元的第一課海明威的《橋邊的老人》,而讓學生自己讀讀《墻上的斑點》和有關話題“敘述”的理論性文字。但今年再去教這單元時,我把重心放在了主題“敘述”上,而把《橋邊的老人》《墻上的斑點》作為例子去解讀,這也符合編寫者的意圖。除此之外,我還選取了《伊索寓言》中《狐貍和烏鴉》的故事,讓學生分別從狐貍和烏鴉的角度采用第一人稱去敘述。學生對這個拓展的問題興致很高,演繹了不同版本的《狐貍和烏鴉》,有的甚至改變了敘述腔調,加入了網絡文學中“快穿”的手法,還讓烏鴉角色崩塌。學生們的表現令我驚異,而我也相信,通過這次訓練他們一定深刻的理解了什么是敘述角度,敘述角度的改變會帶來什么樣的效果。之所以前后教學的理念發生變化,我想這得益于這幾年不斷地學習新知識,聽教學名家的講座,知識視野開闊,對教材的把控上也更容易高屋建瓴,解讀教材也就更深入。
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建議》中說:“教師所知道的東西,就應當比他在課堂上要講的東西多十倍,以便能夠應付自如地掌握教材,到了課堂上,能從大量的事實中選出最重要的來講。”因此,作為一名教師應當博覽群書,廣泛吸取營養,才能厚積薄發,收到讓學生“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的奇效。
核心素養導向的課堂教學讀書心得2
在假期的第一天,選定了余文森老師的《核心素養導向的課堂教學》作為寒假閱讀的開端,余文森老師是教育學博士,也是教育部福建師范大學基礎教育課程研究中心主任,深耕課程改課領域,著有《有效教學十講》等多部專著。
核心素養是近幾年的非常熱門的教育詞匯,一線的教育工作者們幾乎耳熟能詳,多少能講出一些關于核心素養的內容來,但也僅僅只是些碎片化的認知和理解。余文森老師的這本書則詳盡地闡述了核心素養的概念、基本原理和形成機制,以及核心素養導向的教學觀、六大教學基本策略,從“是什么”、“為什么”、“怎么做”,多方位、深層次地剖析核心素養,一定程度上幫助了我構建起對“核心素養”的認知框架,受益匪淺。
筆者剛入職教師時,就時常在一些美術類講座上聽到“美術課堂要以培養學生的美術核心素養為目標展開教學”,后來通過查詢資料得知,美術的核心素養主要為圖像識讀、美術表現、審美判斷、創意實踐、文化理解。當時初為人師的我,知所云,卻不知其所以云。美術課上,紀律管理就已經是一件讓我頭疼的事情,更不要說圍繞核心素養的培養開展教學活動了。現今,不知不覺工作6年多,已經不再擔心曾經擔心的課堂紀律的問題,但每次看到高段的孩子對美術課的喜愛僅僅是因為美術課沒有做不完的練習、不像主科那樣有壓力時,我還是有點遺憾,在我心里,我希望他們愛上美術課,是因為美術本身的魅力。從這個側面也反映出,我這個美術老師沒有將富有美感的、極具吸引力的美術帶給他們。因此,閱讀《核心素養導向的課堂教學》正適時,讓我重新反思美術課堂。
觀念是行動的指南,任何改革都是從觀念開始的,以核心素養為導向的教學改革也不例外。當我們真正理解了核心素養是什么,為什么要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那離指向核心素養的課堂就成功七八成了。余文森老師說,素養是一個人的“精神長相”,是一個人的“人格”,是一個人的“行為習慣”,是一個人的“思維方式”,一經習得,便與個體生活、生命不可剝離,具有較高的穩定性,有可能伴隨一生。愛因斯坦說:“當知識遺忘的時候,留下來的就是素養。”而核心素養,則是學生應具備的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是指個體在面對復雜的、不確定的現實生活情景時,能夠綜合運用特定的'學習方式所孕育出來的(跨)學科觀念、思維模式和探究技能,結構化的(跨)學科知識和技能,以及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在內的動力系統,進行分析情景、提出問題、解決問題、交流結果的綜合性品質。不同的學科,培養不同的學科核心素養。學科核心素養是核心素養在特定學科或學習領域的具體化,是學生學習一門學科或學習領域之后所形成的、具有學科特點的成就,是學科育人價值的集中體現。
核心素養和學科核心素養兩者是上位與下位,整體與部分,抽象與具體的關系,是目的、方向與手段、途徑的關系,是相互包含、融合和有機轉化、相互促進的關心,不是簡單機械的總和。學生的核心素養的培育也不是單靠學科教育就能完成的,還要依托很多非學科的教育和活動來共同完成,例如德育活動。學科核心素養是學科特性和教育內涵的有機融合。從三維目標到核心素養,是學科教育在高度、深度和內涵上的提升,是學科教育對人的真正的回歸。學科核心素養形成,要以學科知識為載體、以學科活動為路徑、以學科教師為條件、以學科考評為保障。
本書的第二篇章闡述核心素養導向的教學觀重建,首先要確定人是教學的對象和目的,人是教學的出發點和歸宿點,學科教學要體現和重視學科知識的特點、遵循學科發展的規律,但是,一定要以人的發展為本,服從和服務于人的個性自由和全面健康發展。語文教師不是教語文,而是用語文教人,數學教師也不是教數學,而是用數學教人,美術教師不是教美術,而是用美術教人。對教師而言,至關重要的是學會尊重和寬容。每個學生的潛能和素質不一樣,個性和興趣不一樣,知識和能力的基礎不一樣,追求和理想也不一樣,教師在鼓勵或要求每個學生都學好學科內容的同時,一定要尊重和寬容那些學得慢的,甚至根本學不好的、沒有興趣學的學生。教育是培養人的活動,知識、技能的傳授固然重要,但教育本質的內在性是養成學生強烈的價值感,讓他們成為有意義、有價值的人;要讓學生對未來充滿希望,要讓學生變成快樂人,具備尋找快樂的能力,成為富有生活情趣的快樂人。其次,教師應樹立基于核心素養的課程觀,真正落實以學定教,實現少教多學、教是為了不教、教學相長、先學后教,“先學”立足解決學生現有發展區問題,“后教”旨在解決學生最近發展區問題,讓學生帶著教材走向教師。以數學學科為例,基于數學本質的課程觀絕不只是要求學生掌握系統的數學知識,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形成數學思想和數學思維,達到會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現實世界、會用數學的思維思考現實世界、會用數學的語言表達現實世界的學習目的。
第三篇章闡述了核心素養導向的六大基本策略:整體化策略、情景化策略、深度化策略、活動化策略、自主化策略、意義化策略。在這些具體而生動的策略中,我們看到了許多熟悉的做法:搭建結構圖、繪制思維導圖、進行項目學習、情景化教學、問題導向教學、對分課堂等,每一種嘗試或應用都是課程改革在一線教學中的有力推動,引領風向標的同時,也總結了寶貴的經驗,值得我借鑒。學生的學習與發展是一個漸進生長和動態生成的過程,教學過程也應該是一個包含多種層次的活動系統,運用多種教學策略,讓枯燥乏味的知識產生豐富的附著點和切實的生長點,讓學生在理論知識與應用實踐的交互碰撞中真正理解知識、提升能力、養成核心素養。
假期的第一本書,是偏理論類的,平時這類書看得少,“缺什么,補什么”,因此特地將它作為寒假讀書會的首本書目,希望在質樸的教育理念的引領下,放平心態,始終保持初心,始終保持對課堂的敬畏,“任重而道遠,吾將上下而求索”。
【核心素養導向的課堂教學讀書心得】相關文章:
《核心素養導向的課堂教學》的讀書筆記12-13
《核心素養導向的課堂教學》讀書筆記范文(精選10篇)06-22
《核心素養導向的課堂教學》讀書筆記范文(精選14篇)07-26
《核心素養導向的課堂教學》讀書筆記范文(精選10篇)02-17
《核心素養導向的課堂教學》讀書筆記范文(通用6篇)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