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湖陰先生壁》的原文、翻譯及賞析

時間:2024-11-15 18:40:46 詩琳 古籍 我要投稿

《書湖陰先生壁》的原文、翻譯及賞析

  在學習中,大家對知識點應該都不陌生吧?知識點就是掌握某個問題/知識的學習要點。還在苦惱沒有知識點總結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書湖陰先生壁》原文、翻譯及賞析,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書湖陰先生壁

  宋代 王安石

  茅檐長掃凈無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護田將綠繞,兩山排闥送青來。

  桑條索漠楝花繁,風斂余香暗度垣。

  黃鳥數聲殘午夢,尚疑身屬半山園。

  譯文

  茅草房庭院經常打掃,潔凈得沒有一絲青苔。花草樹木成行成壟,都是主人親手栽種。

  庭院外一條小河保護著農田,并且環繞著農田;兩座大山打開門來為人們送去綠色。

  桑樹枝葉繁茂,楝花也十分繁盛。清風吹送楝花余香,悄悄地送過墻頭。

  黃鶯幾聲清脆的啼叫,驚醒了我的午覺。一夢醒來,我恍恍惚惚還覺得自己好像仍然在舊日所住的半山園中。

  注釋

  書:書寫,題詩。湖陰先生:本名楊德逢,隱居之士,是王安石晚年居住金陵紫金山(今江蘇南京)時的鄰居。

  茅檐:茅屋檐下,這里指庭院。無苔:沒有青苔。

  成畦(qí):成壟成行。畦:經過修整的一塊塊田地。

  護田:這里指護衛環繞著園田。⑸排闥(tà):開門。闥:小門。送青來:送來綠色。

  楝(liàn)花:“二十四番花信”里的楝花,指的就是北方常見的苦楝花。

  創作背景

  《書湖陰先生壁二首》是王安石題在楊德逢屋壁上的一組詩。楊德逢,別號湖陰先生,是王安石退居金陵時的鄰居和經常往來的朋友。

  別解

  首句的“長掃”,一直解釋為:經常打掃,“長”通“常”,“茅檐”是代指庭院,“靜”同“凈”。于是,首句就解釋成了:由于經常打掃,庭院干凈得一點兒青苔都沒有了。

  如果不問,這樣的解釋也可以說得通,因為這樣的解說已經通行了好幾百年。但是,若要是深究,若要聯系生活,就會發覺,這樣的解釋并不合乎事理。

  說“茅檐”是借代庭院,就已經很勉強。如果視“掃”為打掃,那么,被借代的應該也是可以打掃的;借代的也應該是被打掃的一部分。庭院是可以打掃的,可“茅檐”是不可以打掃的。請問一下,經常登梯子掃房檐,誰掃過請舉手!若是瓦檐,若是水泥房檐,有了雅興,打掃也無妨,但是,秋風尚能卷走屋上三重茅,茅草的檐是掃不得的,掃一回,那苫房的茅草就下來一些,掃它幾回屋子就漏了。以不可掃的“茅檐”代庭院是不妥的。

  即使是允許“茅檐”代“庭院”,那庭院中被掃的也不應該是“苔”。苔是長在潮濕的地方的,是緊附于其他物體上的,用掃帚是掃不去的。劉禹錫的陋室“苔痕上階綠”,并不能說明陋室衛生沒搞好。衛生檢查團從來不以苔的有無打分。以掃苔來說明院子干凈,也是不妥的。其實,有些青苔的庭院,倒是文人追求的雅、靜,也算是一種情趣。

  有這么多的不合事理,我們有理由重新看一下“茅檐長掃靜無苔”。

  “掃”的常用義是“清除”,是“用掃帚除去塵垢”,解釋“茅檐”為代指庭院,“長”為“常”,全是為了適應一個“打掃”,在其他場合并不容易找到例子。我們應該看到,“掃”還有一個意義,就是描、畫。張祜詩《集靈臺》“卻嫌脂粉污顏色,淡掃娥眉朝至尊。”這個“掃”就是描畫。司空圖《燈花》之二“明朝斗草多應喜,剪得燈花自掃眉。”這“掃”也是描畫。王建《寄蜀中薛濤校書》:“萬里橋邊女校書,枇杷花里閉門居。掃眉才子知多少,管領春風總不如。”這“掃”也是描畫。

  解釋“茅檐”的人多是沒有住過茅屋的,才弄出這些借代、通假,看得出,是為了迎合“打掃”的無奈與被迫。

  如果,我們跳出“掃”的常用義,選用“描畫”解釋“茅檐長掃靜無苔”,就可以解釋成:無苔的房檐,像大筆一樣長長的一畫。苫房用的草,多是梢朝下,以利水流;反之就“戧水”了,水就可能順草進入里面。多年不換的房草,朽爛含水,也就長出苔了。有苔的房子也就快不行了。新苫的房,檐上自然是“無苔”的了。新苫的房草,梢比較長,也比較軟,若是讓文人看了,就恰是毛筆。

  這樣的解釋,一是少了許多麻煩,“長”還是原來的“長”“茅檐”仍是原來“茅檐”。二是更有詩味了,無苔的房檐,像筆一樣長長的一畫,這多有詩意,這多有文氣,這才是讀書人的眼力。其實,“茅檐長掃靜無苔”說的是,房子是新苫過的;“花木成畦手字栽”說的是,主人勤于勞作。房子是新苫的,花木是親手栽的,就是說主人對生活充滿熱情。

  整個詩寫的是清新、嫻靜的生活。將一個“掃”字重新解釋,讓它成為“描畫”,成為富有動感與美感的比喻,較之掃院子,詩的張力就大多了。

  (中華工商聯合出版社張港先生著《經典古詩詞另類“悅”讀》)

  賞析

  這兩首詩是題寫在湖陰先生家屋壁上的,其中第一首很著名。這一首詩用典十分精妙,讀者不知典故內容,并不妨礙對詩歌大意的理解;而詩歌的深意妙趣,則需要明白典故的出處才能更深刻地體會。

  首二句贊美楊家庭院的清幽。“茅檐”代指庭院。“靜”即凈。怎樣寫凈呢?詩人摒絕一切平泛的描繪,而僅用“無苔”二字,舉重若輕,真可謂別具只眼。何以見得?江南地濕,又時值初夏多雨季節,這對青苔的生長比之其他時令都更為有利。況且,青苔性喜陰暗,總是生長在僻靜之處,較之其他雜草更難于掃除。而今庭院之內,連青苔也沒有,不正表明無處不凈、無時不凈嗎?在這里,平淡無奇的形象由于恰當的用字卻具有了異常豐富的表現力。“花木”是庭院內最引人注目的景物。因為品種繁多,所以要分畦栽種。這樣,“成畦”二字就并非僅僅交代花圃的整齊,也有力地暗示出花木的豐美,既整齊又不單調。

  這清幽環境令人陶醉,所以當詩人的目光從院內花木移向院外的山水時,他的思致才會那樣悠遠、飄逸,才會孕育出下面一聯的警句,門前的景物是一條河流,一片農田,兩座青山,在詩人眼里,山水對這位志趣高潔的主人也有情誼。詩人用擬人手法,將“一水”“兩山”寫成富有人情的親切形象。彎彎的河流環繞著蔥綠的農田,正像母親用雙手護著孩子一樣。“護”字,“繞”字顯得那么有情。門前的青山見到庭院這樣整潔,主人這樣愛美,也爭相前來為主人的院落增色添彩:推門而入,奉獻上一片青翠。詩人以神來之筆,留下千古傳誦的名句。

  “一水”“兩山”被轉化為富于生命感情的親切的形象,而為千古傳誦。但后二句所以廣泛傳誦,主要還在于這樣兩點:一、擬人和描寫渾然一體,交融無間。“一水護田”加以“繞”字,正見得那小溪曲折生姿,環繞著綠油油的農田,這不恰像一位母親雙手護著小孩的情景嗎?著一“護”字,“繞”的神情明確顯示。至于“送青”之前冠以“排闥”二字,更是神來之筆。它既寫出了山色不只是深翠欲滴,也不只是可掬,而竟似撲向庭院而來!這種描寫給予讀者的美感極為新鮮、生動。它還表明山的距離不遠,就在楊家庭院的門前,所以似乎伸手可及。尤其動人的,是寫出了山勢若奔,仿佛剛從遠方匆匆來到,興奮而熱烈。所有這些都把握住了景物的特征,而這種種描寫,又都和充分的擬人化結合起來那情調、那筆致,完全像在表現“有朋自遠方來”的情景:情急心切,竟顧不得敲門就闖進庭院送上禮物。二者融合無間,相映生色,既奇崛又自然,既經錘煉又無斧鑿之痕,清新雋永,韻味深長。二、這兩句詩也與楊德逢的形象吻合。在前聯里,已可看到一個人品高潔、富于生活情趣的湖陰先生。所居僅為“茅檐”,他不僅“掃”,而且“長掃”(即常掃),以至于“靜無苔”;“花木成畦”,非賴他人,而是親“手自栽”。可見他清靜脫俗,樸實勤勞。這樣一位高士,徜徉于山水之間,當然比別人更能欣賞到它們的美,更感到“一水”“兩山”的親近;詩人想象山水有情,和湖陰先生早已締結了深厚的交誼。詩以“書湖陰先生壁”為題,處處關合,處處照應,由此也可見出詩人思致的綿密。

  此詩對于“一水”“兩山”的擬人化,既以自然景物的特征為基礎,又與具體的生活內容相吻合,所以氣足神完,渾化無跡,成為古今傳誦的名句。

  在修辭技巧上,“一水護田將綠繞,兩山排闥送青來”兩句也堪作范例。詩人運用了對偶的句式,又采用了擬人的手法,給山水賦予人的感情,化靜為動,顯得自然化境既生機勃勃又清靜幽雅。

  王安石

  熙寧元年(公元1068年),新即位的宋神宗問王安石:“當今治國之道,當以何為先?”王安石答:“以擇術為始。”熙寧二年,宋神宗問王安石:“不知卿所施設,以何為先?”王安石答:“變風俗,立法度,方今所急也。凡欲美風俗,在長君子,消小人,以禮義廉恥由君子出故也”。熙寧二年(1069)二月,王安石開始推行新法,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翰林學士范鎮認為實行“青苗法”是變富人之多取而少取之,然“少取與多取,猶五十步與百步”,七八月間范純仁上書皇上,公開指責安石“掊克財利”,舍“堯舜知人安民之道”,御史中丞呂誨上書劾王安石巧詐,說他:“置諸宰輔,天下必受其禍”。一次宋神宗和文彥博討論變法之事,神宗說:“更張法制,于士大夫誠多不悅,然與百姓何所不便?”文彥博說:“為與士大夫治天下,非與百姓治天下。”第二年,司馬光給王安石寫了三封長信——《與介甫書》責難王安石“財利不以委三司而自治之,更立制置三司條例司”,“又置提舉常平廣惠倉使者”,“今介甫為政,盡變更祖宗舊法,先者后之,上者下之,右者左之,成者毀滅之,棄者取之,矻矻焉窮日力,繼之以夜不得息”,“今介甫為政,首建制置條例司,大講財利之事,又命薛向行均輸法于江,淮,欲盡奪商賈之利,又分遣使者散青苗錢于天下而收其息,使人愁痛,你子不相見,兄弟妻子離散”。“或所見小異,微言新令之便者,介甫輒艴然加怒,或詬罵以辱之,或言于上而逐之,不待其辭之畢也。明主寬容如此,而介甫拒諫乃爾,無乃不足于恕乎!” ;列舉實施新法“侵官”、“生事”、“征利”、“拒諫”、“致怨”等弊端,要求王安石廢棄新法,恢復舊制。王安石則寫了《答司馬諫議書》回復:“如君實責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為,以膏澤斯民,則某知罪矣,如曰今日當一切不事事,守前所為而已,則非某之所敢知。”后司馬光向宋神宗辭職,隱居洛陽專心編纂《資治通鑒》。

  變法背景

  1、北宋初年,宋朝統治者由于對土地兼并采取“不抑兼并”態度,導致三分之一的自耕農淪為佃戶和豪強地主隱瞞土地,致使富者有田無稅、貧者負擔沉重,連年的自然災害加劇了農民苦難,因而造成各地農民暴動頻繁。

  2、北宋與西夏和遼國發生多次戰爭,土地不斷遭蠶食。

  3、宋朝內部改革派與守舊派斗爭激烈。

  “三冗”危機:

  1、冗官,北宋政府采用分化事權的方式,集中皇權,比如,宰相職位一般有很多人擔任,同時還設置了樞密使、參知政事、三司使,來分割宰相的軍、政、財權。官職也不斷增加,導致北宋機構臃腫;采用恩蔭制,一個官僚一生當中可以推薦數十個親屬當官;北宋大興科舉,科舉應試人數增加,取士人數也增加。

  2、冗兵,政府為穩定社會秩序招收流民入軍,軍隊數量增加,軍費增加。

  3、冗費,冗官、冗兵導致政府財政支出增加,北宋政府還要給西夏和遼“歲幣”,與此同時由于土地兼并現象嚴重,富豪隱瞞土地,導致財政收入銳減,因而造成了北宋政府的財政危機。

  一大背景:軍隊渙散,指揮效率和戰斗力較低,導致北宋在與遼國和西夏的斗爭中常常失敗。

  1、北宋政府為了防范武將實行更戍法,頻繁調動武將,導致兵無常帥、帥無常師并設立不同機構管轄軍隊,調兵權與領兵權分離,削弱軍隊戰斗力。

  2、為了穩定社會秩序,北宋政府荒年募兵,招募流民當兵,軍隊戰斗力下降。

  3、北宋以步兵為主,與北方少數民族的騎兵作戰處于劣勢。

  4、武器生產管理混亂,影響軍隊戰斗力。

  王安石變法

  由于深得宋神宗賞識,熙寧二年(1069年),王安石出任參知政事,次年,又升任宰相,開始大力推行改革,進行變法。王安石闡釋了政事和理財的關系,并認為只有在發展生產的基礎上,才能解決好國家財政問題。執政以后,王安石繼續發揮了他的這一見解。在改革中,他把發展生產作為當務之急而擺在頭等重要的位置上。王安石雖然強調了政府在改革中的領導作用,但他并不贊成國家過多地干預社會生產和經濟生活,反對搞過多的專利征榷,提出和堅持“榷法不宜太多”的主張和做法。以“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推動改革變法,在王安石上述思想的指導下變法派制訂和實施了一系列新法,從農業到手工業、商業,從鄉村到城市,展開了廣泛的社會改革。與此同時,王安石為首的變法派改革軍事制度,以提高軍隊的素質和戰斗力,強化對廣大農村的控制;為培養更多的社會需要的人才,對科舉、學校教育制度也進行了改革。變法觸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兩宮太后、皇親國戚和保守派士大夫聯合起來,共同反對變法。因此,王安石在熙寧七年(1074年)第一次罷相。次年復拜相王安石復相后得不到更多支持,不能把改革繼續推行下去,于熙寧九年(1076年)第二次辭去宰相職務,從此閑居江寧府。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勢,此前的新法都被廢除。王安石不久便郁然病逝。

  變法內容

  北宋王安石于宋神宗熙寧年間進行的改革。治平四年(1067年)正月,宋神宗趙頊即位。神宗立志革新,熙寧元年(1068年)四月,召王安石入京,變法立制,富國強兵,改變積貧積弱的現狀。 王安石建立一個指導變法的新機構--制置三司條例司,條例司撤銷后,由司農寺主持變法的大部分事務。曾布、呂惠卿等人參與草擬新法。這些新法按照內容和作用大致可以分為理財、軍事、教育等措施,其具體內容如下:

  1.理財措施

  最重要的是“民不加賦而國用饒”。

  2.限制大商人

  供應國家需要和限制大商人的政策,主要是均輸法、市易法和免行法。

  3.均輸法

  熙寧二年七月,頒行淮、浙、江、湖六路均輸法。由發運使掌握六路的財賦情況,斟酌每年應該上供和京城每年所需物資的情況,然后按照“徙貴就賤,用近易遠”的原則,“從便變易蓄買”,貯存備用,借以節省價款和轉運的勞費。均輸法奪取了富商大賈的部分利益,同時也減輕了納稅戶的許多額外負擔。

  4.市易法

  熙寧五年三月,頒行市易法。在開封設置市易務。市易務根據市場情況,決定價格,收購滯銷貨物,待至市場上需要時出售,商販可以向市易務貸款,或賒購貨物。后又將開封市易務升為都提舉市易司,作為市易務的總機構。市易法在限制大商人壟斷市場方面發揮了作用,也增加了朝廷的財政收入。

  5.免行法

  熙寧六年七月,正式頒行免行法。免行法規定,各行商鋪依據贏利的多寡,每月向市易務交納免行錢,不再輪流以實物或人力供應官府。

  6.發展農業生產

  調整國家、地主和農民關系的政策以及發展農業生產的措施,有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稅法和農田水利法。

  7.青苗法

  熙寧二年九月,頒布青苗法。規定以各路常平、廣惠倉所積存的錢谷為本,其存糧遇糧價貴,即較市價降低出售,遇價賤,即較市價增貴收購。其所積現錢,每年分兩期,即在需要播種和夏、秋未熟的正月和五月,按自愿原則,由農民向政府借貸錢物。收成后,隨夏、秋兩稅,加息十分之二或十分之三歸還谷物或現錢。青苗法使農民在新陳不接之際,不至受“兼并之家”高利貸的盤剝,使農民能夠“赴時趨事”,但具體實施中一些官吏強制借貸,借機敲詐盤剝。

  8.募役法

  熙寧四年頒布實施。募役法(免役法)規定由州、縣官府出錢雇人應役。各州、縣預計每年雇役所需經費,由民戶按戶等高下分攤。募役法使原來輪流充役的農村居民回鄉務農,原來享有免役特權的人戶不得不交納役錢,官府也因此增加了一宗收入。

  9.方田均稅法

  熙寧四年(1071年)八月由司農寺制定《方田均稅條約》,分“方田”與“均稅”兩個部分。“方田”是每年九月由縣長舉辦土地丈量,按土塙肥瘠定為五等,“均稅”是以“方田”丈量的結果為依據,制定稅數。方田均稅法清出豪強地主隱瞞的土地,增加了國家財政收入,也減輕了農民負擔,同時卻嚴重損害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遭到他們強烈反對。

  10.農田水利法

  熙寧二年頒布。條約獎勵各地開墾荒田,興修水利,修筑堤防圩岸,由受益人戶按戶等高下出資興修。在王安石的倡導下,一時形成“四方爭言農田水利”的熱潮。北方在治理黃、漳等河的同時,還在幾道河渠的沿岸淤灌成大批“淤田”,使貧瘠的土壤變成了良田。

  穩定國家秩序,這一方面屬于軍事措施。鞏固國家秩序和整頓、加強軍隊的措施,有將兵法、保甲法、保馬法以及建立軍器監等。

  11.將兵法

  作為“強兵”的措施,王安石一方面精簡軍隊,裁汰老弱,合并軍營,另一方面實行將兵法。自熙寧七年始,在北方挑選武藝較高、作戰經驗較多的武官專掌訓練。將兵法的實行,使兵知其將,將練其兵,提高了軍隊的戰斗力。

  12.保甲法

  熙寧三年頒行。各地農村住戶,不論主戶或客戶,每十家(后改為五家)組成一保,五保為一大保,十大保為一都保。凡家有兩丁以上的,出一人為保丁。農閑時集合保丁,進行軍訓;夜間輪差巡查,維持治安。保甲法既可以使各地壯丁接受軍訓,與正規軍相參為用,以節省國家的大量軍費,又可以建立嚴密的治安網,把各地人民按照保甲編制起來,以便穩定國家秩序。

  13.改革教育制度

  王安石等變法派還改革了科舉制,整頓了各級學校,為社會培養需要的人才。王安石在變法在教育上的措施主要有改革科舉制度、整頓太學和在州郡廣設學校。

  熙寧四年(1071年),頒布改革科舉制度,廢除以空洞的華而不實的詩賦詞章取士的舊制,恢復以《春秋》,三傳明經取士。即要求考生聯系當前實際采取參加經義策論的考試。這就把科舉的立足點放在選拔具有經綸濟世之志和真才實學的天平上,從而擴大了考選名額,使一大批新進之士取代反對改革的舊官。同年秋,實行分上、中、下三班不同程度進行教學的太學三舍法制度。

  王安石變法時改革科舉制度。廢除明經諸科,進士科不再考詩賦,專考經義和時務策。設明法科,專考律令、斷案等。舊有的科舉取士之不能滿足國家治理的需要,與社會實際脫節。王安石的這一改革,主要目的是糾正過去的缺陷,選拔一些通經術、明時務的人才為國家治理服務,以便由此選拔的人才能夠更好的為變法服務。

  變法影響

  王安石變法以“富國強兵”為目標,從新法實施,到守舊派廢罷新法,前后將近15年時間。在此期間,每項新法在推行后,基本上收到了預期的效果,使豪強兼并和高利貸者的活動受到了一些限制,使中、上級官員、皇室減少了一些特權,而鄉村上戶地主和下戶自耕農則減輕了部分差役和賦稅負擔,國家也加強了對直接生產者的統治,增加了財政收入。各項新法或多或少地觸犯了中、上級官員、皇室、豪強和高利貸者的利益,司馬光當政時,最終新法被罷廢。不久,因為中央財政資金不足,經司馬光提議,荊公的變法條目部分得以恢復。

  王安石變法和20世紀30年代美國新政同為世界經濟史上影響巨大的事件。1000年來,對于王安石變法的巨大歷史意義,后人的認識越來越深刻,世界上對王安石進行積極評價的人也越來越多,不少人對王安石變法對當代的啟示意義給予全面評價。王安石變法和新政農業政策之間的聯系,,少有人給予像美國新政農業部長華萊士對之的關注。在華萊士看來,王安石變法所要解決的問題,是20世紀30年代美國同樣面臨的問題;王安石變法的措施,新政農業政策同樣可以借鑒。

  1944年,華萊士訪華期間,有關的報道寫道:“華氏研究中國歷史,對于吾國王安石之農政,備致推崇,迭次言論中皆有向往之詞。在迪化今烏魯木齊參觀新疆女子學院時,圖書室中適有一部《王臨川全集》。王世杰羅家倫兩氏,因示華氏以該書。華氏謂彼曾研究過王安石,但在全集中一定還有彼所不曾知道的文章。王氏因語此書中不畏天變、不畏祖宗之法等語,謂王安石整個精神,只是不畏任何阻力。華氏答稱:余于此頗悉。離院時向諸生演說,因即量諸生記取王荊公的話,不畏天災,不畏任何阻力,效法蔣委員長,克服一切困難。在與王主任世杰及盛主席夫婦、羅監察使家倫等閑談中,亦詢及我宋代政治家王安石之有關各節,華氏譽王安石中國歷史上推行“新政”之第一人;并請王主任可能搜集有關王安石之事跡,并訪得其后人。在沈部長歡宴席上,華氏重復提到王安石,并進而以現時代眼光與當時情形相較恒,發為一種樂觀的期待。”

  華萊士為什么對王安石評價如此高?在他看來,羅斯福時代的美國與王安石時代的中國經濟形勢非常相似,一方面出現農產品過剩,一方面由于美國農業信貸系統本身為壟斷集團所把持,一般農民無法取得貸款,土地被地主收回,生計日窘,只有通過政府向人民提供貸款,使農民們能夠盡快找到生計,才較好地解決這個問題。王安石的良好立法在古代皇權時期不能實現,但是在當代可以成為現實。1930年正值美國經濟大蕭條時期,時任農業部長的華萊士仿照王安石的青苗法,在美國建立常平倉(中國古代儲備糧荒平抑糧價的政府糧倉),一方面實施農業貸款,一方面收購多余的物資和糧食食品,免費發給城市人民,不但解決了糧荒問題 ,還保證了糧食物資價格的穩定,為美國度過經濟大蕭條起了重要的作用。某種程度上講,是王安石拯救了饑餓的美國農民。

  變法成果

  熙寧六年(1073),在王安石指揮下,熙河路經略安撫使王韶率軍進攻吐蕃,收復河(今甘肅臨夏)、岷(今甘肅岷縣)等五州的作戰。宋軍收復5州,拓地2000余里,受撫羌族30萬帳,建立起進攻西夏地區的有利戰線。

【《書湖陰先生壁》的原文、翻譯及賞析】相關文章:

《書湖陰先生壁》原文、翻譯及賞析10-28

書湖陰先生壁原文翻譯及賞析10-18

《書湖陰先生壁》的原文及翻譯賞析10-29

王安石《書湖陰先生壁》原文翻譯及賞析08-27

書湖陰先生壁原文、翻譯03-03

書湖陰先生壁原文及賞析02-16

《書湖陰先生壁》原文、翻譯及賞析(5篇)05-28

書湖陰先生壁原文翻譯及賞析[精品6篇]10-18

《書湖陰先生壁二首》原文、翻譯及賞析11-10

人人狠狠综合99综合久久,欧美日韩国产精品中文,极品精品国产超清自在线,人人澡欧美一区
日本最新一区二区三区免费看 | 午夜性色福利在线视频网 | 在线天堂网最新资源视频 | 亚洲一区二区视频 | 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四区在线综合网 | 亚洲熟女中文字幕少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