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幼兒園大班科學活動教案:會變色的紫甘藍
作為一名默默奉獻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進行細致的教案準備工作,教案是保證教學取得成功、提高教學質量的基本條件。如何把教案做到重點突出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幼兒園大班科學活動教案:會變色的紫甘藍,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幼兒園大班科學活動教案:會變色的紫甘藍 1
活動目標
1.知道不同物品的酸堿程度不同。
2.能夠認真動手操作實驗材料,將實驗結果用自己的方式進行記錄。
3.嘗試動手操作,感受實驗操作探索過程中的的樂趣。
重點難點
活動重點:知道不同物品的酸堿程度不同。
活動難點:能夠將實驗結果用自己的方式進行記錄。
活動準備
清水、紫甘藍汁,小蘇打水、白醋、記錄表、滴管
活動過程
【導入】今天老師給小朋友們帶來了一種食物是—紫甘藍。我還帶來了一杯紫甘藍汁和三杯“清水”。我想問小朋友們,如果老師用滴管將紫甘藍汁滴入這三杯清水中,會發生什么變化?對實驗結果進行大膽猜測,并用完整的語言表達自己的想法。
教師展示材料,通過生活中常見的一種食物激發幼兒的探究興趣,并且通過提問,以開放性的問題,啟發幼兒思考,猜測實驗結果,引起幼兒探索興趣。
【引發探究】到底會出現什么現象需要我們動手做一做。小朋友們可以先觀察一下,這三杯“清水”是一樣的嗎?對實驗材料進行猜想,比較、觀察實驗材料的不同。
幼兒通過語言表達描述自己所觀察到的現象,提升其細致的觀察能力與語言表達能力。
【引導幼兒觀察】教師為每組提供三杯“清水”(清水1號杯、白醋2號杯、小蘇打水3號杯),小朋友們,你們可以看一看、聞一聞這三杯水,你們發現了什么現象?
幼兒通過看、問等方式直接觀察三杯液體,比較三杯液體的不同,并大膽分享自己所發現的現象。
通過讓幼兒感知比較材料的不同,發現這三杯“清水”中有不同的成分,發現問題,引出材料白醋、清水、小蘇打水的差異。
【提供材料,幼兒操作】我們的紫甘藍水加入這三杯不同的水中會出現什么變化?我們一起動手操作一下。
提供紫甘藍水,滴管,用滴管分別將紫甘藍水加入三杯水中,觀察并指導幼兒進行操作,引導幼兒觀察、比較三種不同的液體出現的實驗結果。
幼兒對于實驗結果進行猜測記錄,然后幼兒操作實驗材料,用滴管分別將紫甘藍水加入到三杯水中,觀察實驗現象,并將實驗現象用自己的方式進行記錄,并分享自己的實驗結果,比較前期猜測與實驗結果的差異。
幼兒操作實驗材料,發現紫甘藍加入不同的水中所出現的顏色不同,體驗實驗操作過程中的樂趣。
幼兒通過觀察和記錄,進一步掌握探索事物的方法;通過分享、表達深化自己的實驗操作過程與實驗結果。
引發幼兒思考、討論、交流,為什么水會變成不同的顏色?在教師引導下,幫助其理解實驗現象出現的原因。
【提出疑問】為什么紫甘藍水加入不同的'水中會出現不同的顏色?
【教師小結】原來我們的紫甘藍中有一種花青素,花青素的顏色會因為酸堿程度不同而改變顏色,所以遇到酸性的物質,會變紅,遇到堿性的物質則會變藍或變綠。
幼兒通過比較觀察,發現問題,討論出現該現象的原因,嘗試解決問題。
【提問】我們今天做的實驗材料哪些是酸性的?哪些是堿性的?除了這些材料,生活中還有什么東西是酸性的或堿性的?
【延伸】老師在科學區準備了許多材料,小朋友們之后可以去探索驗證一下,看看我們的猜測對不對,并將我們的實驗結果記錄下來。
幼兒大膽猜測生活中的酸性堿性物品,如洗衣液,牙膏,鹽,糖,蘋果,牛奶等,進入科學區進行驗證,并將結果記錄下來。
幼兒通過討論交流,大膽猜測并進行自主探索,從而激發幼兒探索更多材料的樂趣,并且幫助幼兒對于物體的酸堿性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引導幼兒學習探究事物的方式及記錄方式。
活動總結
大班幼兒已經具備比較和觀察常見物理現象的能力,并且能夠用圖畫、數字或其他符號來表達自己的意圖,所以基于大班幼兒的已有經驗、《3到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以及幼兒四階段學習周期理論設計了本次活動。本次活動是一個通過幼兒不斷探索、操作,不斷地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認識身邊的科學現象,從而激發幼兒探究興趣,發展幼兒探究能力,體驗實驗探究為幼兒帶來的興趣。幼兒可以通過此次活動不斷地探究身邊事物的酸堿性,不斷驗證自己的猜想,同時,幼兒還可以探究究竟什么東西也具有花青素,可以和紫甘藍一樣,測試物品的酸堿性。就是在不斷地覺察、探索、研究和利用的一個往復的過程中,幼兒的探究意識、探究能力得以不斷地成長。
幼兒園大班科學活動教案:會變色的紫甘藍 2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幼兒能夠了解紫甘藍含有花青素,花青素遇酸、堿會發生顏色變化。
認識生活中一些常見的酸性和堿性物質。
(二)技能目標
通過實驗操作,培養幼兒的動手能力和觀察能力。
學會用簡單的方法記錄實驗結果。
(三)情感目標
激發幼兒對科學實驗的興趣和好奇心。
培養幼兒團隊合作精神,愿意與同伴交流分享實驗發現。
二、教學重難點
(一)教學重點
讓幼兒知道紫甘藍汁能使不同物質變色的現象。
引導幼兒認識常見的酸性和堿性物質的不同特征。
(二)教學難點
幫助幼兒理解花青素變色的原理。
培養幼兒在實驗中仔細觀察、準確記錄和清晰表達的能力。
三、教學方法
(一)實驗法
讓幼兒親自操作實驗,觀察紫甘藍汁與不同物質混合后的顏色變化,直觀感受科學現象。
(二)討論法
組織幼兒進行小組和集體討論,分享自己的觀察發現,促進思維碰撞和語言表達能力發展。
(三)直觀演示法
教師進行實驗演示,規范實驗操作步驟,展示正確的觀察方法,幫助幼兒更好地理解實驗過程。
四、教學準備
(一)材料準備
紫甘藍、榨汁機、杯子、勺子、滴管若干。
白醋、檸檬汁、蘇打水、肥皂水、食鹽水、糖水、雪碧、白開水、記錄紙、水彩筆。
相關的 PPT、科學實驗小視頻。
(二)經驗準備
幼兒對顏色有一定的認知,有過簡單的實驗操作經驗。
五、教學過程
(一)導入部分(5 分鐘)
播放一段神奇變色實驗的小視頻,激發幼兒興趣。
提問:小朋友們,你們在視頻里看到了什么神奇的`變化?想不想自己也來做一個神奇的實驗?
教師拿出一個紫甘藍,展示給幼兒看。
引導語:今天老師帶來了一個神秘的蔬菜朋友,它叫紫甘藍。它長得圓圓的、紫紫的,可漂亮啦!它還會變魔術哦,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二)實驗操作部分(15 分鐘)
制作紫甘藍汁
教師將紫甘藍切成小塊,放入榨汁機中榨汁,把榨好的紫甘藍汁倒入杯子中備用。
認識實驗材料
教師依次展示白醋、檸檬汁、蘇打水、肥皂水、食鹽水、糖水、雪碧、白開水等材料,讓幼兒觀察并說一說它們的特點。
分組實驗
將幼兒分成若干小組,每組幼兒都有一份實驗材料和裝有紫甘藍汁的滴管。
教師示范操作:用滴管吸取紫甘藍汁,滴入一種液體中,輕輕搖晃杯子,觀察顏色變化。
引導幼兒進行實驗操作,鼓勵他們邊操作邊觀察顏色變化,并在記錄紙上記錄下顏色變化情況(如變成紅色、藍色等)。
(三)討論交流部分(10 分鐘)
小組討論
組織幼兒在小組內交流自己的實驗發現,說一說哪些液體讓紫甘藍汁變了顏色,變成了什么顏色。
集體分享
請每個小組推選一名代表,向全班幼兒分享小組的實驗結果。
教師在黑板上記錄幼兒的發現,引導幼兒對比不同顏色變化,思考為什么會有這樣的變化。
(四)原理講解部分(8 分鐘)
教師通過 PPT 展示花青素的圖片,簡單介紹紫甘藍中含有花青素。
講解花青素遇酸變紅、遇堿變藍或綠的原理。舉例說明生活中一些常見的酸性和堿性物質,幫助幼兒理解。
再次回顧實驗中各種物質的變色情況,鞏固幼兒對酸性和堿性物質的認識。
(五)總結拓展部分(2 分鐘)
總結
教師和幼兒一起回顧今天的實驗過程和發現,強調科學實驗的有趣和神奇。
拓展
提問幼兒在生活中還有哪些地方可能會遇到酸性或堿性物質,鼓勵他們回家后和家長一起繼續探索。
六、教學延伸
在科學區投放更多的材料,如不同品牌的白醋、果汁、潔廁靈等,讓幼兒繼續進行實驗探索。
請幼兒回家后用紫甘藍汁測試家里的一些液體,如洗發水、沐浴露等,并記錄下顏色變化。
幼兒園大班科學活動教案:會變色的紫甘藍 3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目標
幼兒能夠了解紫甘藍汁可以作為酸堿指示劑,遇酸或堿會發生顏色變化。
認識生活中一些常見的酸性和堿性物質。
(二)過程與方法目標
通過觀察紫甘藍汁在不同液體中的顏色變化實驗,培養幼兒的觀察力和思考能力。
讓幼兒在實驗操作過程中,提高動手能力和小組合作能力。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激發幼兒對科學實驗的興趣和好奇心,培養幼兒的科學探索精神。
讓幼兒感受科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系,養成善于觀察生活中科學現象的習慣。
二、教學重難點
(一)教學重點
知道紫甘藍汁遇不同酸堿度的物質會變色這一特性。
能夠準確觀察并描述紫甘藍汁在不同液體中的顏色變化。
(二)教學難點
理解酸性和堿性物質的概念,能夠初步區分常見物質的酸堿性。
引導幼兒通過實驗現象思考背后的科學原理。
三、教學方法
(一)實驗法
讓幼兒親自操作實驗,觀察紫甘藍汁與不同液體混合后的顏色變化,直觀感受科學現象。
(二)觀察法
引導幼兒仔細觀察實驗過程中的各種變化,培養幼兒的.觀察力。
(三)討論法
組織幼兒進行小組討論,分享實驗中的發現和想法,促進幼兒之間的交流與合作。
四、教學準備
(一)材料準備
紫甘藍、榨汁機、紗布、杯子若干。
白醋、檸檬汁、蘇打水、肥皂水、食鹽水、糖水、白開水、滴管若干。
pH 試紙、比色卡。
記錄紙、彩筆。
(二)經驗準備
幼兒對顏色變化有一定的認知經驗,知道一些常見的液體。
五、教學過程
(一)導入(5 分鐘)
教師通過播放一段神奇的魔法變色 視頻,引起幼兒的興趣。
展示一個裝有紫甘藍汁的神秘瓶子,問幼兒:“你們覺得這個紫甘藍汁會像魔法一樣變色嗎?” 引出本節課的主題 —— 會變色的紫甘藍。
(二)認識紫甘藍(8 分鐘)
教師拿出一個紫甘藍,向幼兒介紹紫甘藍的外形、顏色、氣味等特征。
提問幼兒:“你們在哪里見過紫甘藍呢?” 鼓勵幼兒分享自己的生活經驗。
(三)制作紫甘藍汁(7 分鐘)
教師將紫甘藍切成小塊,放入榨汁機中榨汁。
用紗布過濾紫甘藍汁,將過濾后的汁液分別倒入小杯子中,每個小組分發一杯。
(四)實驗探究(15 分鐘)
教師介紹實驗材料:白醋、檸檬汁、蘇打水、肥皂水、食鹽水、糖水、白開水等。
幼兒分組進行實驗,用滴管吸取不同的液體滴入紫甘藍汁中,觀察顏色變化,并記錄在記錄紙上。
教師巡回指導,引導幼兒注意觀察實驗現象,提醒幼兒注意安全使用滴管。
(五)交流討論(8 分鐘)
每個小組派代表分享自己小組的實驗結果,說說紫甘藍汁在不同液體中變成了什么顏色。
教師引導幼兒思考:為什么紫甘藍汁會在不同的液體中發生顏色變化呢?
教師簡單介紹酸性和堿性物質的概念,幫助幼兒初步理解紫甘藍汁變色的原理。
(六)總結與拓展(2 分鐘)
教師總結本節課的重點內容,回顧紫甘藍汁變色的實驗現象和科學原理。
鼓勵幼兒回家后和家長一起用紫甘藍汁測試其他液體的酸堿性,探索更多的科學奧秘。
幼兒園大班科學活動教案:會變色的紫甘藍 4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幼兒明白紫甘藍含有一種天然的色素,這種色素會根據物質的酸堿度改變顏色。
知道常見的酸性物質如醋、檸檬汁等使紫甘藍汁變紅,堿性物質如肥皂水、蘇打水等使紫甘藍汁變藍或綠。
(二)能力目標
通過自主設計實驗步驟、操作實驗過程,鍛煉幼兒的動手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
培養幼兒觀察實驗現象、記錄實驗數據并能簡單分析實驗結果的能力。
(三)情感目標
激發幼兒對身邊科學現象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養幼兒熱愛科學的情感。
讓幼兒在小組合作實驗中體驗合作的樂趣,增強團隊協作意識。
二、教學重難點
(一)教學重點
掌握紫甘藍汁變色的規律以及與酸堿物質的關系。
能夠熟練進行實驗操作,準確觀察和記錄顏色變化。
(二)教學難點
引導幼兒嘗試用簡單的語言解釋紫甘藍汁變色的原理。
培養幼兒自主探究和創新實驗的能力。
三、教學方法
(一)啟發式教學法
通過提問、引導思考等方式,啟發幼兒積極參與實驗探究。
(二)探究式教學法
讓幼兒自己動手探究紫甘藍汁在不同物質中的顏色變化,發現其中的科學規律。
(三)直觀演示法
教師進行實驗演示,讓幼兒更清晰地了解實驗步驟和注意事項。
四、教學準備
(一)物質準備
新鮮紫甘藍若干、刀具、菜板、榨汁機、濾網、燒杯、滴管、小量杯。
白醋、蘋果醋、檸檬汁、橙子汁、潔廁靈、蘇打水、洗衣粉水、堿面水、食鹽水、白糖水、雪碧、礦泉水。
紅色、藍色、綠色彩紙若干,代表酸性、堿性、中性,用于分類實驗結果。
實驗記錄表格若干份、水彩筆。
(二)場地準備
科學實驗室或教室中設置實驗操作區,保證有足夠的空間和明亮的光線。
五、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5 分鐘)
教師頭戴魔法帽,手持紫甘藍走進教室,神秘地說:“小朋友們,今天老師要給你們表演一個魔法,這個魔法和紫甘藍有關哦。”
教師拿出一杯透明液體(白醋),將紫甘藍汁滴入,液體變成紅色,引發幼兒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二)實驗原理講解(5 分鐘)
教師通過簡單易懂的動畫視頻展示紫甘藍中色素的特點以及遇到酸堿物質時發生反應導致顏色變化的原理。
用簡單的比喻幫助幼兒理解,比如把紫甘藍的色素比作一個愛變色的小精靈,遇到酸和堿就會換上不同顏色的衣服。
(三)實驗操作示范(5 分鐘)
教師示范如何安全使用刀具切紫甘藍、榨汁、過濾等操作步驟。
演示用滴管吸取液體滴入紫甘藍汁中的.正確方法以及觀察顏色變化和記錄的方式。
(四)幼兒分組實驗(15 分鐘)
將幼兒分成若干小組,每組 4 - 5 人,每組發放實驗材料。
幼兒自主選擇不同的液體進行實驗,觀察紫甘藍汁的顏色變化,并將結果記錄在表格中。
教師巡回指導,及時糾正幼兒不正確的操作方法,鼓勵幼兒相互交流合作。
(五)實驗結果展示與討論(8 分鐘)
各小組將實驗記錄表格貼在黑板上,展示實驗結果。
教師引導幼兒觀察不同小組的實驗結果,討論為什么有些液體使紫甘藍汁變紅,有些變藍或綠等。
鼓勵幼兒大膽發言,分享自己在實驗過程中的發現和疑問。
(六)總結與拓展(2 分鐘)
教師總結本節課的主要內容,強調紫甘藍汁變色的科學知識和實驗中的注意事項。
讓幼兒思考在生活中還有哪些物質可能會使紫甘藍汁變色,鼓勵幼兒課后繼續探索。
【幼兒園大班科學活動教案:會變色的紫甘藍】相關文章:
(必備)紫甘藍實驗作文08-24
紫甘藍實驗作文(實用4篇)01-27
紫甘藍實驗作文(通用11篇)04-18
幼兒園小班科學活動教案《貪心的變色龍》03-28
科學活動教案大班03-03
幼兒中班科學教案評價《會變色的蔬果》03-24
幼兒園大班科學活動教案02-10
幼兒園大班科學活動教案11-08
大班語言《變色的房子》教案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