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形的認識教學片段數學教學反思
通源小學劉燕
1、出示4根小棒(10.6.5.4cm)師:任意選3根小棒能圍成一個三角形嗎?
師:任意選三根小棒,能圍成三角形嗎?學生猜測,并讓學生拿出一根吸管,隨意減成三斷圍一圍。
2、學生實驗,匯報結果。師:有沒有沒圍成功的同學?展示沒有圍成的“作品”。師:為什么沒有圍成三角形呢?結論:兩根小棒的長度和小于(等于)第三根小棒,不能圍成三角形。
3、師:那兩根小棒的長度和在什么情況下,能圍成三角形呢?猜測,比較,圍一圍。總結,三角形兩條邊長度的和大于第三條。
但是這樣的設計在實踐中卻出現了意外。
意外一:當我讓學生將一根吸管剪成了三段圍一圍時,所有的學生都圍成了三角形。當我問:“還有誰沒有圍成三角形?”每個孩子都不屑的四處尋找,狐疑頓刻顯現在臉上——老師是不是在開玩笑?!雖然在備課時我也設想到了這種情況,但是孩子們那種怕因不成功而被譏笑的表情去深深刺痛了我,孩子們是不是已習慣了認真聽講,師問生答的學習方式了呢?看來,生成的、互動的課堂教學,不但是對教師的.挑戰,也是對學生的一種挑戰。
意外二:好不容易,有個學生因一個玩笑而被大家“揭發”出沒有圍成三角形。原來他準備了兩根吸管,把其中的一根剪成3段,取2段與另一根吸管試著圍三角形。在成人看來肯定是圍不成的。但孩子們卻不是這樣想的。孩子們認為移動一下就是一個三角形。為什么會有如此觀點呢?細想還是在課的開始認識三角形時出現了問題。教師只注重了“三角形是有三條線段圍成的”而忽視了“三條線段是怎樣圍成三角形的”,也即是“首尾相連”的特征。
說實在的,這個設計是我參考了一位同行的設計片斷而試教的,在課堂實踐中卻感到了“痛”。為什么?可能是這位老師的文章給了我一種“誤導”,使我沒有深思熟慮就走進了課堂,但靜心品味,我又一次相信了任何思想都不是能生搬硬套的,再好的教學設計不在課堂中實踐也是紙上文章。經過“陣痛”的思想,才是屬于自己的思想。
【三角形的認識教學片段數學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數學教材章節《角的認識》教學片段與反思07-04
《角的認識》教學片段與反思10-15
角的認識教學片段與反思04-05
圓的認識教學片段及反思11-22
《認識角》教學片段與反思10-22
《三角形的認識》數學教學反思06-27
《認識三角形》數學教學反思07-04
數學三角形的認識教學反思02-24
《三角形的認識》數學教學反思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