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鴻門宴》教學反思范文
《鴻門宴》課文特別長,逐字逐個知識點落實,實在太枯燥了;我在給學生對譯了兩段之后,就忍受不了這種教學方式了;我看學生也犯困得厲害;再加上最近一直在看張必錕談文言文教學的方法,覺得深受觸動;于是從第三段開始,我改變了策略;給學生發了課文加點的預習卷,讓學生在課上以小組討論的方式,完成每個加點字的解釋;我再從學生的學案中找出錯誤或理解不了的部分;在講解這張學案的時候,我便只講這些重點;自我感覺很好,學生聽得認真,我講得盡興;現將具體內容整理如下:
1今者項莊拔劍舞;
前幾日,因為定語后置句,我罰學生抄寫過標志“者”;學生顯然依然不理解定語后置是什么鬼;學生將“今過生日項莊拔劍舞”里的“者”,標注為定語后置的標志;可見罰寫的路子走不通;我便想著,以后這類理論性特別強的知識,還是不講為妙;今天我只是告訴學生這個“者”不可能是定語置的標志;劃分了句子成分,發現整個句子都沒有定語;
2客何為者?
為了讓學生牢固樹立上下文聯系起來才能翻譯準確的觀念,我帶學生來了個腦洞翻譯法和聯系上下文翻譯法的對比;
這個句子有的'學生翻譯成:你要干什么;有的學生翻譯成:你是做什么的;我便設了情境:按照各自的翻譯內容,聯系上下文,想象一下,項羽問完這句后,接下來會發生什么?要聯系劉邦帶人來赴宴的目的進行想象;
腦洞版:宴會正在進行,忽然闖入一個持械大漢,怒瞪項羽,項羽吃了一驚,問:你要干什么?張良冷笑道:嘿嘿,他是劉邦的保鏢樊噲,你說他要干什么?項羽拔劍與樊噲戰作一團;劉邦卒;
正常版:項羽吃驚問:你是什么人?張良忙解釋:別誤會,別誤會,他是劉邦的參乘樊噲,自己人,自己人;項羽為找臺階,贊道:壯士!氣度不凡!賞他一杯酒;
學生應該會明白聯系上下文的重要性了吧;順便我講了動詞的賓語前置句式;
3懷王與諸將約曰
學生在譯“諸”的時候,意譯成了“其他”,其實也沒啥不對;不過我依然舉了現實生活中的例子,“在座的諸位來賓”,讓學生明白,如果給“諸”加點,最好解釋成“多,各”;
4毫毛不敢有所近
學生將“毫毛”譯成“一絲一毫”,他們似乎并沒有理解這個詞在這里的比喻義;我從語法的角度解釋了一下;“細小的物品”,是什么詞性的短語;“細小”是什么詞性的詞語;并比較下面兩種翻譯方式:財物,一絲一毫也不敢占有;劉邦先打敗秦國,攻入咸陽,一絲一毫也不敢占有;第一句是將中心詞提前了,第二句是將中心詞換成了一絲一毫;學生似乎明白了;
5故遣將守關者
學生將“故”譯作“特地”,其實也沒有不對,但是若聯系全文來看,這里的“故”應該譯成“原因”;我請學生從上下文相關的角度理解;第一,考慮劉邦是個有點文化,有官位的人,說話可能會文雅一些,樊噲是個屠狗者,文化程度應該不高,說話直來直去;第二,劉邦帶著一百多個騎兵來向項羽示弱,求和,事前肯定統一了口徑;你看,項伯勸項羽放過劉邦時說:沛公不先破關中,公豈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能擊之,不義也;不如因善遇之;樊噲闖帳后說:勞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賞,而聽細說,欲誅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續耳;是不是同一個意思?劉邦忽悠項伯的時候是不是也說過類似樊噲闖帳的這段“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陽……故遣將守關者,備他盜出入與非常也”;區別在于劉邦的話用了“所以,之”一類的書面語,而樊噲作為粗人,即便劉邦事先教了他,估計他也學不會原話;所以,我認為這里的“故”應該跟上文“所以”這個詞組的意思相同,翻譯成“……的原因”;
6何辭為
有學生將這里的“何……為”將“何為”詞組弄混了;我便將“客何為者”跟“何辭為”的句法結構進行了對比;“何……為”中間有個動詞,詞組中間沒有動詞,所以這里的“為”是句末的語氣詞;不知道我總結的是不是普遍規律,還需查資料進一步證實;
7四人持劍盾步走
提醒學生翻譯的時候不要忽略了句中的“步”;第三段說“沛公旦日從百余騎來見項王”,這里特意用了“步”,能看出些什么細節?學生笑稱:劉邦為了逃跑,故布疑陣,假裝溜達,然后逃跑;若是五人同去牽馬,很明顯是在告訴大家,劉邦要逃跑;
今日反思總結便是如此。
【《鴻門宴》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鴻門宴》教學反思04-06
《鴻門宴》教學反思06-19
《鴻門宴》教學反思怎么寫06-10
必修1《鴻門宴》教學反思12-16
高一上冊《鴻門宴》教學反思05-09
鴻門宴教學設計07-30
《鴻門宴》教學設計07-30
鴻門宴的教學課件04-10
《鴻門宴》 教學設計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