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數是一位數的除法》數學教學反思

時間:2022-11-22 09:10:11 教學反思 我要投稿

《除數是一位數的除法》數學教學反思(通用17篇)

  作為一位剛到崗的教師,我們需要很強的課堂教學能力,通過教學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課堂經驗,那么寫教學反思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除數是一位數的除法》數學教學反思,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除數是一位數的除法》數學教學反思(通用17篇)

  《除數是一位數的除法》數學教學反思 篇1

  除數是一位數的除法是學生學習了表內除法后進行學習的,教學后進行反思,我有以下幾方面的體會:

  成功之處:

  1.讓學生在動手操作中感知算理

  首先在探索兩三位數除以一位數的計算方法時,由于部分學生已能應用已有知識計算出結果,為讓每一位學生都能進一步理解算理,我主要通過讓學生擺小棒來理解。使學生通過動手操作,在操作過程中探討出新知。因為動手操作是一種主動學習活動,它具有具體形象,易于促進興趣,便于建立表象,有利于理解知識等特點。所以,通過組織學生動手操作學習新知識,正是適應這一認知特點,學生只有在一些實際操作中才能逐步體會、理解“形”和“數”之間的聯系,從而使學生在動手操作的愉快氛圍中獲取知識。其次是練習中的撲克牌和買獎品,引導學生用學到的知識去解決實際問題,體現計算的意義,使學生感到數學是有用的。

  2.口算、筆算相結合,鼓勵算法多樣化。

  在解決分小棒的問題時,強調解決問題的方法多樣化?梢岳脤W具直接操作得出結論,也可以用除法計算出來。計算又可以分為口算和筆算,我重點引導學生掌握筆算的方法。最后還可以用估算來驗證自己的筆算結果。這樣就使學生體會到解決問題的方法有很多,但也要從中選擇更為方便實用的一種。

  不足之處:

  課堂節奏較慢,遇到例題較多的課節,探究新知花費的時間過多,課上練習的時間較少。

  改進措施:

  1.教學語言和設計影響課堂節奏。每個教學環節應當更加有挑戰性,比如說每個小組第一輪的練習比賽正確率看哪個組對的最多,第二輪比賽比賽速度,看哪個組做的又對又快,老師計時兩分鐘。這也是一個形成習慣養成的過程。并且活躍了課堂,節奏緊湊讓孩子們有性質。

  2.在扎實教學內容上。課上多次進行了集體運算,讓孩子們自主練習的時間變少了,應該合理安排練習時間,減少在黑板上演示的過程,多多利用展臺,將孩子們的練習及時呈現和反饋,通過在展臺上學生自己的講解,也是一個練習表達和算理的一個過程。

  3.課上多一些鼓勵性的語言。孩子們被動的做題成為習慣,少了對數學探索的激情。應該多多注意自己每個環節的導入語,并時刻運用激勵法調動孩子們學習興趣。比如說:新的知識,你會嗎?老師不信。

  4.學會有效的小結。才能讓孩子們真正的懂得,數學是如此的簡單和有樂趣,真正的理解數學常常運用舊的知識解決了新的問題,對孩子提問要直指算理,培養學生的遷移思想。

  今后會更加努力,多多反思。讓自己的數學課堂變得生動有趣,激發孩子們的學習熱情。

  《除數是一位數的除法》數學教學反思 篇2

  這部分內容是建立在學生掌握了用乘法口訣求商的方法,學會了除法算式的寫法,并且學習了口算除法的基礎上的。它是學習除數是兩位數、除數是多位數除法的重要基礎。其內容是兩位數除以一位數,商是兩位數的筆算。打開教材,根據學生對二年級口訣求商的掌握情況,一開始我以為這部分的內容比較簡單,認為只要學生背得乘法口訣,就能夠掌握這部分內容,其實不然。通過教學下來感覺很糟糕。多數學生能正確進行確不能進行筆算?偨Y一下,主要存在的原因有二:

  一、照本宣科,忽視教具的輔助作用,豎式的算理對于學生還比較模糊

  數學源于生活,教學時不能脫離實際,要想方設法的創設數學情景,讓學生在情景中理解算理。如:計算42/2時,讓學生用42根小棒10根1捆,捆成4捆就是4個十,余下2根就是2個一。先讓學生將4個十平均分成2成,每份是2個十就是20,再將2個一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1,再把分得的結果合起來就是21。隨即根據分小棒的順序完成相應豎式的書寫。這樣學生就比較容易掌握豎式了。

  二、沒有將新舊知識進行對比

  二年級時學的筆算是直接應用表內除法計算的,商都是一位數,而現在所學的兩位數除以一位數(首位能整除)的除法則商是兩位數,不能直接應用表內除法進行計算,而要從十位開始算起。兩位數除以一位數,首位能整除與不能整除在算理、算法上也不盡相同,找出它們的共同點總結兩位數除以一位數的方法,找出它們的不同點,講清豎式的寫法,這樣才能突出重點突破難點。由于沒有讓學生進行新舊知識的對比,導致很多學生在筆算兩位數除以一位數的除法時,和以前的知識產生混淆,沒有突破豎式計算這個難點。在以后教學中要注意溫故而知新,將前面的舊知識與現在的新知識聯系起來,這樣便于學生對新知識的理解與掌握。

  《除數是一位數的除法》數學教學反思 篇3

  人教版三年級下冊第二單元“除數是一位數的除法”在小學數學教學體系中有承上啟下的作用:它是在表內乘法、表內除法、減法和一位數乘多位數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它為學生學習掌握除數是兩位數的除法,以及除數是多位數的除法奠定了扎實的算理知識和思維基礎。

  本單元主要教學內容有口算除法和筆算除法。在教學中發現兩個教學安排上的特點:一是本單元的例題與習題,真實、自然的體現了除法產生于解決一個個具體的現實生活問題。二是教材邏輯地設計了一個個逐級而上的知識臺階,便于學生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識很經驗,通過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學習過程去主動獲取所學的知識內容和應用能力。

  在教學中,我比較注重如下教學思想和教學措施:

  一是運用已知,探求新知。以動手操作為手段,以探究除法豎式的書寫格式和計算順序為線索,以達到自主理解算理為核心。如:教學“筆算除法”例1“三年級平均每班種多少棵?”時,根據題意列出算式:“42÷2=”時,引導學生運用操作的方法和口算方法進行計算,并借助這兩種方法自行探究筆算除法中每一步的計算含義,從而掌握新的知識。教學“商中間或末尾有0的除法”的例6時,考慮在此之前,學生對除數是一位數的筆算除法的方法、格式都比較熟悉了,所以在教學中,我主要讓學生采用嘗試、探究、討論的方法自己學習計算方法,通過交流、討論明白當除到被除數的某一位上不夠商1就商0占位。同時在用豎式書寫時,這個過程可以省略。課堂教學引導中繼續滲透利用舊知學新知的“遷移”能力,培養學生“會學數學”的能力和感悟學習數學的樂趣。

  二是勤于思考,有效學習。思考是學生學習數學認知的本質特點,是數學學習的本質特征。在教學中我注重將思考貫穿于教學全過程,將操作、觀察、敘述、思考有機的結合,讓學生在操作、觀察、敘述中思考,在思考中體驗、領悟。教師在適當的時間僅僅在關鍵處給予提示:說說,“2”為什么寫在商的十位上?“算式中8減6余2,這個2表示什么?接下去該怎么計算?”“比較這兩個算式,有什么區別與聯系?”……用問題促進學生思考,提高學生學習的效率。

  三是合理有效地創設問題情境,激發探究興趣,體會數學在生活中作用。課標實驗教材的特點盡量使所學的數學知識緊密地聯系生活實際,使學生覺得所學的知識就在身邊,很有用,但有些數學知識點并不容易“生活化”。所以就需要教師創設一個學生身邊的生活情境。因此在教學“筆算除法”例1時,我置換設計一個問題:“過新年時,家長把52元錢平均分給3位小朋友,每位小朋友得多少元零花錢?”使學生根據自己真實的生活情境進入課題的主題,并在解決問題中自然引入新課。

  《除數是一位數的除法》數學教學反思 篇4

  本節課是教學除數是一位數除法的起始課,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了表內乘法和相應的除法,掌握了用乘法口訣求商的方法基礎上學習除數是一位數的口算除法,口算除法不僅在實際中應用廣泛,而且它也是為學習筆算除法做鋪墊的。因此,本節課按照“理解——概括——提高”的思路組織教學,復習鋪墊選擇的數據和算式緊扣本節課例題,復習了本節課要用到的主要知識和方法,為學生學習新課內容,鋪平了道路。

  講授新課時,注意讓學生動手,以動手擺小棒和問答思考做思維主線,引導學生先講,教師補講,并做好必要的推理歸納,講清算理算法,對例題處理的重點教學例1(1),學生獨立完成例1(2),合作完成例1(3),在練習設計上采取分層練習和綜合練習相結合,整個教學過程體現以學生為主體,教師起主導作用的特點。

  《除數是一位數的除法》數學教學反思 篇5

  提到反思,我既沒有高深的理論,更沒有高屋建瓴的見解。只想把講授《除數是一位數的除法估算》這節課中出現的讓自己最有感受的兩個小插曲再現給大家。

  插曲一:導入帶來的心慌。

  除數是一位的口算除法是學生能夠正確、快速估算的基礎。在復習帶新課這一環,我出示了除數是一位數的口算卡片,以開火車形式讓學生口算說得數,然后想通過出示124÷3這個算式,讓學生意識到這個題比較麻煩,不能馬上說出結果,引發學生解決問題的需要,進而進入新課的學習。這個自讓我認為水到渠成的設計,卻出現了小差錯。在學生兩輪開火車時,有幾個孩子答的不是很順暢,可當我出示那個較麻煩題124÷3時,一個孩子卻快速地說出了得數:“老師,這道題商41余3。缺乏教學機智的我,真有些茫然不之所措,心慌了,按套路很牽強的導入到例題的學習中。還記得課下,那個擾亂我思路的孩子興沖沖的來到了我的身邊問:“老師,我表現的好嗎?”我勉強的笑了笑:“好!”看著那天真的孩子,我不禁對出現的問題進行了再思考。我認為自己的教學機智短少是其一,更主要是自己在課的設計上還是有所欠缺。只是單線的考慮到除數是一位數的口算除法與估算的關系,而未考慮學生受思維定勢的影響。當學生遇到124÷3還是在努力快速的尋求答案,并未產生絲毫的估算意識。而我去想借此,讓學生去理解估算的現實意義,多牽強的想法。這是導致這一環節不盡人意的原因所在。還記得楊主任在以前導課的時候曾經說過:“好的課的開頭,要使學生自然而然的進入,所設計的環節能巧妙的溶為新知!痹趺磥眢w現這一點讓學生樂于接受呢,為此,我又對本課的開頭做了新的設計:

 。1)同學們,看我們班又多了老師同我們一起上課高興嗎?誰能說說教室里大約有多少人呢?

  (2)老師知道我們每個孩子都是讀書小博士,下面請同學們打開語文書第一頁,注意老師給你們30秒的時間,你能估算出這頁有多少個字嗎?想想用什么辦法。

  插曲二:爭辯帶來的興奮。

  孩子們真的是很容易滿足,也很容易進入情景。結合估算與生活聯系緊密這一特點,我設計了這一環節:同學們想到老師家作客嗎?老師有200元錢,為了招待大家,老師想給大家準備三元一聽的飲料,老師最多能買多少聽?學生馬上變的興奮起來。學生在這之前已經掌握了估算的多種方法。有的學生說,把200看成210÷3=70。還有的學生說200看成180,180÷3=60,見學生并沒有太留意題中的要求,出現了錯誤,我補問了一句:“兩種方法都可以嗎?”馬上引起了學生們的注意。有了爭議的聲音。粱彪說:“老師你不是說,估算有很多方法,我們欣賞哪種就用哪種嗎?”其他學生馬上隨聲附和。細心的楊紅彪馬上說:“不對,題目上說的是最多能買多少聽?所以我們就應該把數估的大一些!边@時大多孩子馬上頓悟:估算要結合不同的情景,要合理選用估算方法,有時要估大些,有時要估小些?粗鴮W生興奮的小臉,這時我仿佛悟出了課堂教學的真諦:惟有真正的尊重,營造和諧、民主的教學氛圍,使學生敢想、敢說,不唯書,不唯師,敢于交流爭辯,讓學生自己成為學習的主人,這時的課堂才是學生學習的樂園。

  《除數是一位數的除法》數學教學反思 篇6

  本單元的主要內容有:口算除法、筆算除法。教材是按照“先口算--再估算--再筆算”的順序進行編排的。這是因為:(1)口算是最常用的、最方便的計算方法,它是諸多運算方式中的一種最基本的運算。(2)估算和筆算的過程,是多次應用口算的過程。因此,把估算放在口算之后學習,順理成章。

  教學本單元,我主要在以下幾方面做了一些嘗試:

  1、在口算教學中,突出學生的自主活動。學生已有的與除數是一位數的口算除法相關聯的口算經驗有:表內除法和一位數乘整十、整百數的口算。這些口算是幫助學生解答除數是一位數的口算除法的基礎。因此,在教學中,我注意激活學生已有的經驗,喚起學生對舊知識的回憶,將它靈活運用在除數是一位數的口算除法這樣一個新的情境中。

  2、加強估算的教學。估算對學生數感的培養具有重要意義,在教學中我盡量讓學生展示出不同策略的估算方法。讓學生體會到解決同一問題有不同策略,只要合理都可以采用。讓學生探討在估算除數是一位數的除法的一些普遍規律。放手讓學生交流后,引導學生歸納找被除數的近似數原則:一是接近被除數,二是便于口算。學生在探究的過程中,體會估算的意義和作用,從而培養了學生的估算意識。

  3、教學筆算除法的過程中,注意引導學生探索筆算除法的算理和計算規律。筆算除法的教學中,豎式的寫法是一個難點,學生已有的經驗在此時已經不夠用了。所以在教學當中,大部分時間都放在解決除的順序和豎式的寫法上。引導學生用數學語言表述筆算除法的過程。讓他們自言自語、輕聲地說出自己的思考過程。知道在做筆算除法時,一般應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最后做什么,有一個合理的演算順序。

  4、加強乘除法之間的聯系,提高學生簡單的推理能力。教學除法的驗算時,讓學生根據乘除法之間的互逆關系,引出用乘法驗算除法的方法。

  通過本單元的學習,大部分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比較牢固,但解決一些靈活性問題的能力還有待提高。

  《除數是一位數的除法》數學教學反思 篇7

  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是人教版第四冊除數是一位數的除法練習課。

  教學目標:

  1、通過練習使學生進一步練習口算除法,筆算除數是一位數的除法和除法驗算,提高學生的計算速度和準確性。

  2、通過錯例訂正,正反強化,突破商中間有0和商末尾有0的除數是一位數除法。

  教學難點:

  養成認真審題、計算和驗算的良好習慣。

  本節課我創設游數學樂園的教學情景,以活動為載體,共創設六個教學活動,分別是《開火車》、《猜猜我是誰》、《火眼金睛》、《我選擇我喜歡》、《逛歡樂島》和《總結收獲》。

  這六個環節以游數學樂園為主線,貫穿整個教學活動。情景的創設為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做鋪墊,使學生喜歡數學,愛學數學。

  活動一《開火車》即口算,設計除數是一位數的除法的口算題和平時學生在口算時常見的錯例,如56+7,檢驗學生除法口算的熟練程度和避免學生養成思維定勢;

  活動二《猜猜我是誰》即括號里最大能填幾,通過練習提高學生的試商能力,與利于提高筆算除法的正確率。其中2×()<103很多學生會填成2×(50)<103;

  活動三《火眼金睛》即錯例改例,呈現大部分學生在作業中最常見的錯例,集中體現在商中間或末尾有0的筆算除法計算,這個環節的設計主要是為下一個環節筆算除法做鋪墊。

  活動四《我選擇我喜歡》即豎式計算下列各題,是希望通過練習使學生達到熟練判斷商的位數和筆算除數是一位數的除法,熟練掌握除法驗算的方法通過驗算使學生養成良好的驗算習慣。

  活動五《逛歡樂島》即實踐運用,讓學生將所學的餓有關除數是一位數的除法的知識運用于生活當中,能舉一反三解決生活中的問題。落實數學來源于生活,生活中處處有數學的新課改理念。

  《除數是一位數的除法》數學教學反思 篇8

  1.第一課時的失誤從何而來?

  在沒有教學之前,我認為我自己是很有準備的,也認為自己為可能出現的問題進行了充分的預測。所以我為學生準備了學具,也強調了除法豎式的步驟及每一個步驟的意義。但是當我看到學生仍然在:答案口算,豎式照樣填空“后問自己,為什么學生不領情?其實很清楚,第一課時的情景根本就體現不出為什么要高位先除,使用乘法和減法的迫切性也不明顯。學生只是在老師的“教誨”下依次除,乘,減,沒有對豎式必要性的體驗,就不會認同這一方法,沒有認同,學生當然就挑自己方便的“答案口算,豎式照樣填空”來寫豎式了。

  2.學具操作的目的是什么?

  在這次的教學中,我認識到,一定要讓學生充分操作學具,深刻體驗兩位數怎么分,才能對后面的豎式教學產生正遷移效果。不到火候,等于白操作,后面的豎式仍然很難讓學生接受。第二課時的學具操作花去了20幾分鐘,看似費時但后面的豎式教學卻非常流暢,學生在前面深刻體驗的基礎上,對豎式的認可度就大大提高了。所以我認為學具操作時間要以學生的體驗為尺度,而不是僅僅以教師的教學時間為尺度,要讓操作起到輔助學習的作用,而不是唱花腔。

  3.豎式抽象的基礎在哪里?

  我們的課堂上,在學具操作時常常很熱鬧,可是操作結束了,學具一收,學具的作用似乎也一收,教師把操作的意義仍在一邊不在理會,轉而開始抽象。結果教師常常發現,自己已經注意了從具體到抽象的過程,學生卻仍然不理解。其實我們常常忽略的就是這么一點點撥。學生因為其心里特點,注定不可能像成人一樣會“由此及彼”抽象過程中如果不與具體事物緊密聯系,就不容易引起共鳴,學具操作的作用那個也失去了。就像我自己這節課講到豎式中“十位上的余數怎么辦”時,全班只有幾個人舉手。如果我此時注意聯系前面學具操作時的場景,相信還會有更多人舉手。

  《除數是一位數的除法》數學教學反思 篇9

  一、運用已知,探求新知。

  以動手操作為手段,以探究除法豎式的書寫格式和計算順序為線索,以達到自主理解算理為核心。引導學生運用操作的方法和口算方法進行計算,并借助這兩種方法自行探究筆算除法中每一步的計算含義,從而掌握新的知識,“商中間或末尾有0的除法”是這個單元的例7。在此之前,學生對除數是一位數的筆算除法的方法、格式都比較熟了。所以在教學中,主要讓學生采用嘗試、探究、討論的方法自己學習計算方法,通過交流、討論明白當除到被除數的某一位上不夠商1就商0。同時在用豎式書寫時,這個過程可以省略。力圖繼續滲透可以利用舊知引入新知的遷移能力,培養學生“會學”的能力。

  二、勤于思考,有效學習。

  思考是學生學習數學認知的本質特點,是數學學習的本質特征。在教學中注重將思考貫穿于教學全過程,將操作、觀察、敘述、思考有機的結合,讓學生在操作、觀察、敘述中思考,在思考中體驗、領悟。教師在適當的時間僅僅在關鍵處給予點撥。從而促進學生思考,提高學習的效率。

  《除數是一位數的除法》數學教學反思 篇10

  在本堂課的教學中,通過情景的創設,解決了數學問題,激活了學生的思維,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很高,課堂氣氛活躍。教學中,我努力給學生營造一種平等、合作的學習氣氛,鼓勵學生參與交往,引導學生一起去探索、去體驗,學生在課堂交往中將學習活動看作是自己主動參與、自我發展的活動,實現了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相互促進。教學中,我還特別注重引導學生學會傾聽。只有傾聽,才有交流,因此我指導學生帶著尊重和欣賞去傾聽別人的發言,要學會合理的評價別人的觀點和想法,要學會接受別人的優點,并要從中受到啟發,取人之長 ,補己之短,讓交流的過程成為大家共同發展的過程。培養學生數學交流的能力,我還做到關注學困生,讓學困生上臺“多唱戲”。在學習了除數是一位數除法的估算后,我請了一位知識接受比較慢的學生,鼓勵她完整的表述除數是一位數除法的估算方法,做到把陽光灑到每一個角落。相信這個學生通過訓練,發言的欲望會不斷增強,交流的能力也會提高。

  總之,數學教學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教師必須因勢利導,講求策略,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利用知識的.遷移原理,創設學生感興趣的情境,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從而在潛移默化中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

  《除數是一位數的除法》數學教學反思 篇11

  上計算課枯燥,課堂氣氛不活躍,過去自己教學只需幾分鐘時間,新課就結束了。這學期聽了鄭蔚、馮琳老師執教的乘法和除法的計算課,知道上好一節計算課確實不容易。在開學初的一次教研組活動中,教育專家曹培英老師對我校數學教師進行了一次培訓,特別是曹老師在分析三年級計算單元,他的教學設計、教學理念對自己的幫助頗大。聽了曹老師的分析后,使我的教學脈絡更清晰了。

  除數是一位數的除法是學生第二次學習除法知識。學生已經學習過表內除法(包括有余數和沒有余數),理解了除法的意義。依據教材意圖,本課要在原有基礎上實現從“表內除法”到“被除數是兩位數,除數是一位數,商是兩位數(被除數十位沒有余數或有余數)”的突破,以便學生加深對除法意義的認識,理解算理,掌握算法。在教學中重點體現讓學生經歷從“表內除法商是一位數”到“商是兩位數”的突破過程,突出問題解決的過程,理解算理,掌握算法,完善學生的認知結構。在教學設計上我找準學生的起點,從學生已有的知識水平出發。采用了講授和自主學習相結合的方法。

  課后有以下體會:

  1、利用口算經驗學習筆算。

  在教學本節課前,學生對除數是一位數的除法的口算方法熟練,筆算大多數學生有所遺忘,會寫的也寫錯。于是利用學生熟練的口算經驗學習筆算,將口算方法、筆算的算理理解與算法的掌握緊密結合,降低新知學習的難度。

  2、注重有序思考的方法。

  觀察平時的計算教學發現:有些學生機械模仿,有些學生會說不會做,言行不一致。除數是一位數的除法,在本節課中學生雖然看不出筆算的必要性,但它是后繼知識學習的基礎,學生有必要理解算理,方法掌握。所以在教學中,注重讓學生用簡潔的語言表達,說說先做什么,再做什么,展示思考過程。

  3、做、說、評、改相結合。

  計算課的教學,學生也應該“知其所以然。”課堂上,提供足夠的時間和空間,讓每位學生動筆試一試,說一說,對做法說法相互評一評,再把錯誤改一改,學生學得實在些,相關能力也得到培養。

  《除數是一位數的除法》數學教學反思 篇12

  這一內容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人教版)四年級上冊P78―79以及相應的“做一做”,是在學生學習了除數是一位數的口算除法基礎上繼續學習,重點和難點是學生通過自主探究學會口算、估算的方法,能正確的進行口算、估算。本人執教這課后,有以下感受:

  一。算用結合,更側重于算

  計算課教學的熱門策略是算用結合,“算”和“用”要有機地結合,并互相促進,但在教學中對這兩點要有一個側重,顯然在這節課中,我覺得要更側重于“算”,即算理的理解、算法的掌握和口算能力的培訓。為此,我在教學中,第一環節是進行傳統地復習準備,復習口算乘法,復習除數是一位數的口算除法,給這節課的教學鋪就了“基礎臺階”,減少學習新知識點帶來的“落差”,也營造了這是一節口算課的氛圍,給學生一個“口算就是要快”的意識。在算理的理解環節更是用大量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領悟“為什么”,以致于在練習鞏固環節式題訓練后,沒有時間來解決實際問題了,這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這節課的教學是側重于算的。

  二。創設情景,平淡變生動

  口算題的內容枯燥平淡,很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口算除法對于學生來說沒有興趣,但他已經半懂似懂的會了,大多數學生會算,所以在教學時既要讓學生學會算法,掌握算理,又要讓學生學的有趣,因此我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用布置教室這一情景與課堂的內容串起來。融入了一個大的情景中,大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習慣和參與意識。在練習的階段我采用多種形式練習,有摘蘋果、試一試、判斷、找家、和時間賽跑等形式。在計算訓練環節設計了一個活動:幫小兔子找家,這個活動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熱情;在檢測環節我設計了一個和時間賽跑的活動,讓學生在檢測的同時感到興奮和緊張。這些情景和活動的創設改變了過去學生學習時的平淡無味,提高了學生學習的效率。

  三。師生思維抨擊中收獲

  1.讓學生“說計算”

  在初學的階段,學生“說計算”的能力甚至比“做計算”更重要。因為一方面這考驗著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另一方面“說計算”對學生對算理的理解、反應的靈活性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罢f計算”要求學生根據題目迅速地作出比較與選擇,下一步應該怎么進行。教師不僅要注意讓學生說,而且要教學生說,教師在備課時就要選擇合適的、簡潔的語言把計算過程表述出來,在教學例題的時候就讓學生自言自語,然后再讓學生互相說。學生在“說計算”的過程中展現自己的思維過程,明確算理,掌握算法。

  2.讓學生沉浸在思考中學習

  在例1的教學中,我要求學生根據圖中信息提出一個數學問題,學生提了很多問題,我又要學生在這些問題中通過讀題選擇最合適的問題。問題確定后讓學生列出算式,并問學生為什么要用除法來計算呢,接下來再問學生如何口算,獨立思考口算方法,讓學生多去說一下自己算的方法。學生在思考自己的算法和別人的算法過程中掌握口算除法的方法。整個一節課都是在學生的思考中進行,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3.教學層次彰顯思維過程

  這節課的教學我是這樣安排的:例1(1)由教師扶著學生自主探索口算除法的方法,例1(1)后的練習學生要說方法和過程;例1(2)由學生自己獨立學習后匯報,例1(2)后面的練習學生直接匯報答案,有問題的再讓學生說過程和方法。教學分層次讓學生思維訓練成螺旋上升,也讓學生學的輕松。

  《除數是一位數的除法》數學教學反思 篇13

  根據教材的編寫特點,由具體的問題情境,引出教學的內容,精心組織學生根據問題情境,通過想一想、辯一辯、動手分一分、試一試等教學活動,讓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理解除數是一位數的除法算理,掌握計算法則。同時通過解決生活中的數學問題,使學生掌握數學與生活的聯系,學數學、用數學,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發展學生的思維。

  新課標中,將學生數感的培養和估算提到一個很重要的位置。無論是哪種運算,教材中都十分注重學生的估算能力的培養。在估算中,除法的估算是最難把握的,也是學生最難掌握的。教學中,我努力給學生營造一種平等、合作的學習氣氛,鼓勵學生參與交往,引導學生一起去探索、去體驗、學生在課交往中將學習活動看作是自己主動參與、自我發展的活動,實現了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相互促進。教學中,我還特別注重引導學生學會傾聽。只有傾聽,才有交流,因此我指導學生帶著尊重和欣賞去傾聽別人的發言,要學會合理地評價評價別人的觀點和想法,要學會接受別人的優點,并要從中受到啟發,取人之長,補已之短,讓交流和過程成為大家共同發展的過程。在教學中,主要的目的不是如何去估算,而是要培養學生的估算意識,使不同的算法、算理和諧地統一在解決同一個問題的過程中,使學生在解決同一個問題時可先用不同的計算方法。

  《除數是一位數的除法》數學教學反思 篇14

  《除數是整十數的筆算除法》是本教材第五單元第二課時的內容,它是在學生學習了除數是一位數的除法和除數是整十數的口算除法的基礎上教學的。也是后面學習除數接近整十數及除數不接近整十數筆算除法的基礎。其實學生在前面學習除數是一位數的筆算除法時,已經掌握了筆算除法的計算方法,如除的過程要看被除數的前一位或者前兩位,商的書寫位置,余數必須比除數小等。本節課的教學內容學生完全可以自己嘗試解決。主要是讓學生在現實情境中經歷筆算除法的全過程,探索除數是整十數的一般方法。

  解決92÷30先口算,說說你是怎樣計算的,引導學生可以用筆算地方法計算,筆算時,在學生嘗試探索的基礎上,重點引導學生借助圈方格直觀圖解決商的書寫位置,根據直觀圖和口算,引導學生歸納3個30是90,商3,3寫在什么位置,并提問為什么寫在個位上,加深學生對筆算除法算里的理解。

  學生完成練習十四第二題我做了一些改變,使學生在改錯的過程中,進一步鞏固除數是整十數的豎式寫法。

  本節課的成功之處不多,但我認為有兩環節“錯的好”,也許有人認為錯了怎么會好了?其實,在教學過程這個環節,正是理解算理之時,先讓幾名學生上黑板板演,結果錯誤是我們都沒有預料的,這時候學生就議論紛紛,經學生爭論之后,糾正了學生們平時做題時的錯誤,并說出合理的解決辦法。還有一處“錯的好”就是在練習環節,叫了幾名學習比較困難的同學上黑板板演,其他同學在練習本上進行計算,結果板演的同學的計算又錯出跟先前同學不一樣的情形,這正暴露了我們學生平時計算時存在的問題,這時,我另叫了幾位同學進行板演糾錯,同桌互相糾錯,最后又做了集體訂正。對算理又一次的透析,問題解決了,算理也明朗了。

  《除數是一位數的除法》數學教學反思 篇15

  除數是一位數除法整理與復習是三年級下冊學生學習了除數是一位數除法后的一節復習課。本單元的知識點有口算、估算、筆算三大部分。在課的開始我通過讓學生用不同的方法解決三個數學問題簡單的對本節課的知識進行了整理。從而得出本單元我們學習了口算除法、估算除法、筆算除法三種計算方法,在解決問題時要根據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方法。然后重點復習除數是一位數除法筆算的計算方法,包括如何判斷商的位數,驗算。最后我安排了4個層次的練習對本單元的知識進行鞏固拓展。總的來說這節課我在復習時有效的抓住了本單元的重點和難點,學生學得比較扎實。但同時我也發現了問題就是學生在學習時的積極性不夠,興趣不濃。如何在復習課上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成了我們值得思考的問題。

  數學知識的復習整理過程,實際上就是學生在頭腦里對已學過的相關內容(主要是所要整理的內容),按照自己的理解方式進行重新編碼,從而形成他們自己的數學認知結構的過程,這個過程應該是一個主動建構的過程。因此,數學知識的整理和復習要特別強調學生的主動參與,教師應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到整理和復習的過程中。首先,啟發、引導學生在頭腦里全面激活所要要整理的知識內容;然后,鼓勵學生根據自己的認知特點和理解方式對已激活的知識內容進行重組,并在頭腦里形成自己的認知結構;最后,引導學生將重新組織的知識內容,廣泛應用于新的情境,并在這種情境中進一步發展數學能力,感受應用數學的樂趣。

  《除數是一位數的除法》數學教學反思 篇16

  本課通過解答三個具體問題,對本單元所學知識進行回顧和整理。使學生形成除數是一位數除法的認知結構,掌握口算、估算、筆算的基本方法。同時能根據問題的需要,靈活選擇計算方法,提高計算的正確性、合理性以及熟練程度。

  在教學過程中,我讓學生自行解答三個具體問題,然后思考以下幾個問題:1、在解答以上問題的過程中,你使用了什么樣的計算方法?為什么選用這樣的方法計算?2、你用什么方法驗證自己的計算是正確的?3、用自己的話說一說225÷5的計算過程。

  在練習中,第一題讓學生判斷商的位數、估算近似值、筆算準確值等練習,進一步掌握除法的基本方法,掌握商中間、末尾有零的除法特點。通過剛才的教學,學生掌握的情況較好,初步完成我的預定目標。第二題是估算練習,四、五題是四則運算和四則混合運算練習,既鞏固筆算除法又為四年級具體學習四則混合運算起鋪墊作用。第三、六題是計算在解決問題中的應用。引導學生利用題中信息再提出一些數學問題進行解答,其中還有兩步計算才能解決的問題,逐步培養學生有條理的表述能力和解決生活中簡單的實際問題的能力。

  《除數是一位數的除法》數學教學反思 篇17

  《除數是一位數商是兩位數的筆算除法》課的開始,我先進行聽題口算,20多道題大約兩分鐘的時間,學生注意力非常的集中,大部分的同學把小手舉得高高的,課堂氣氛活躍,看來這一環節的教學設計達到了我訓練的目的,學生能聽、算結合提高了口算的能力,式的寫法。在探究新知,先出現例題:把48根小棒平均分給4個同學每個同學分幾根?學生讀題,理解題意,列出算式:48÷4=?老師問:猜一猜,結果是多少?你是怎樣想的?有的同學說是8,他回答不上來。有的同學說是12,因為9×4=3648-36=12。那到底應該怎樣算呢?我讓學生思考口算應該怎樣算?學生能回答:40÷4=108÷2=48+4=12學生用擺小棒的方法驗證,接著讓學生邊擺邊說,這一環節學生很順利,而且小組討論匯報時有幾個同學回答特別好,把4捆小棒也就是4個十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一個十,再把8根小棒也就是8個一,平均分成4份,每份2個一,合起來每份是12。

  我接著提問:你們能試著用豎式方法計算嗎?學生試做,我在下面看時,只有個別學生會算,一部分的同學看著題目發呆,5分鐘過后,我走到黑板前講解,剛才擺小棒時,先分的什么?(整捆的)寫豎式時,要先從什么位開始算起呢?接著請幾個會做的同學講解,說算理并板書,然后帶著做練習。最后獨立練習時,大部分學生還是不會,這時我的大腦一片空白,只好把算理又講了一遍,就下課了。反思這節課,我自認為前半節課的設計比較合理,只不過對學生放手不夠,有些牽著學生走,象有幾種方法計算時可以完全放手讓學生自己說,對于“學困生”可能只會用最直觀的方法,中等生可能會用兩種方法,尖子生會想到用豎式,而在講解豎式時,我又過高的估計了學生,覺得這部分知識很簡單,其實這部分知識才是教學的重難點,算理和書寫方法,學生很容易受到加、減、乘法豎式的干擾,主要是沒有講透,在練習時,重點多強調算理和書寫格式就好了。聽完教研員說課后,我恍然大悟,找到了自己的不足。

  總之,今后在備課時,我真的要在備教材的同時還更應該備學生。

【《除數是一位數的除法》數學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除數是一位數的除法》數學教學反思08-29

除數是一位數的除法教學反思03-28

《除數是一位數的除法》教學反思09-14

《除數是一位數的除法》教學反思09-14

《除數是一位數的除法》教學反思01-19

關于最新的數學《除數是一位數的除法》教學反思01-02

《除數是一位數筆算除法》教學反思02-23

《除數是一位數除法的估算》的教學反思06-15

《除數是一位數筆算除法》教學的反思07-13

人人狠狠综合99综合久久,欧美日韩国产精品中文,极品精品国产超清自在线,人人澡欧美一区
综合专区视频精品 | 香蕉国产精品偷在看视频 | 在线视频免费国产午夜 | 日本大乳高潮专区 | 婷婷色五月综合久久 | 日本乱色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