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只小板凳》第一課時的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認讀生字,理解“糟糕”。
2、能理請課文第三自然段是怎樣按事情發展順序寫的;會讀不同語氣的句子。
3、初步感受愛因斯坦從小做事認真,肯花力氣,不怕失敗的精神。
教學準備:
1、三只小板凳頭飾
2、板凳自述材料(自編)
教學過程:
一、出示三只小板凳圖片,揭題,讀寫生字“凳”。
二、三只小板凳自述:
(大致內容:愛因斯坦做三只小板凳的經過。)
三、自由談體會。
(感受愛因斯坦做事認真、肯花力氣、不怕失敗。)
引出課文第2、3自然段:愛因斯坦交了板凳后會發生什么事?
四、學習第2、3自然段
1、自由讀,讀后說說愛因斯坦交了小板凳后發生的事情。
(鼓勵學生說后點出:這段話是按事情發展順序寫的。)
2、老師為什么從一大堆中作業中那出了愛因斯坦做的小板凳?
隨機出示:()的布娃娃
()的泥鴨子
()的蠟水果
3、愛因斯坦做的小板凳到底有多糟糕?
說說對“糟糕”的理解。
怎樣的板凳是糟糕的?(用筆畫一畫)
4、這么糟糕的小板凳怪不得老師要生氣。誰來讀讀老師的話?
出示句子:你們誰見過這么糟糕的板凳?
世界上還有比這更糟糕的板凳嗎?
給這兩句話換個說法后進行比較。
指導讀出不同的語氣。
(小結:以后我們在寫文章時要想表達更強烈的意思,就可以用第一組這樣的句子。)
5、這時同學們都在笑愛因斯坦。可后來,他們為什么不笑了?(概括地說一說)
6、分角色表演。
要求:追求逼真,反映當時的真實情況,如同學門的反映等。
7、老師當記者采訪。
采訪同學:為什么發笑?為什么不笑了?
采訪愛因斯坦:你想告訴大家什么?
五、拓展延伸:
收集有關愛因斯坦小時候的故事。
收獲與反思:
1、上課伊始,“三只小板凳”娓娓道來,學生饒有興致地聽著,不僅感受了做好一只小板凳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也體會到了愛因斯坦做事認真、不怕失敗的精神。為了使學生對這一體會更深刻,又在分角色表演的基礎上,老師當記者采訪“愛因斯坦”及“同學們”,把故事中人物的思想轉化為自己的切身體會。因此,課堂上的這兩個環節不是孤立的,在層層鋪開的基礎上加以深化、升華。課標中強調“應該重視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還應該重視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人格。”我想,這兩個環節就是課標精神的落實吧!
2、課標中指出要“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文,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在引導理解“老師為什么從一大堆作業中拿出了愛因斯坦做的小板凳?”時,隨即出示:()的布娃娃……根據學生的體會填寫詞語,并不局限于課文,豐富了語言的積累;在體會朗讀文中老師說的兩句反問句后,換個說法,進行比較。此舉培養了語感,提高了語言運用能力。但在具體操作中,一些提問的方法不夠恰當,如比較兩句話(反問句和改寫后的陳述句)哪句表達思想感情更強烈些。我這么一問,學生就感到困難。有的說是第一句,有的說是第二句,各持所見,如果我能換種問法,效果就會不一樣,如:請你讀一讀,哪句話的語氣更重一些?學生就會毫不猶豫地說是第一句。這時再適時點撥一下:語氣重的句子作者往往要想表達的感情更強烈。這樣,就能水到渠成了。這樣看來,老師在課堂上的提問方式多么重要,要在比較中選擇最恰當、最有效的一種方式。
3、在指導朗讀時,讀老師批評的話,幾個學生拍案而起:邊拍桌邊讀。看起來這“老師”是氣憤到了極點。學生的朗讀水平是提高了,可思想是否偏激了(原來,這就是他們眼中的“老師”)?在課堂上,我一時找不到“點子”來解決,只是說:“看來老師是真生氣了。”我想,我是錯過了一次教育的良機。
課堂上的遺憾真是太多了。但有了反思就會有提高,新課標精神在今后的課堂上定會落實得更充分。
【《三只小板凳》第一課時的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三只小板凳》第一課時教學設計12-04
三只小板凳的教學設計07-04
《三只小板凳》教學設計05-24
《三只小板凳》優秀教學設計06-29
《三只小板凳》的教學設計范文06-27
課文《三只小板凳》優秀教學設計07-02
《三只小板凳》優秀教學設計范文07-11
關于《三只小板凳》的教學設計范文07-10
《三只小板凳》優秀的教學設計方案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