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月高懸輝映時空教學設計
聽過很多課,也見過不少的有名或是沒有名氣的專家、老師點評課堂教學。但很少見過認真智慧的對課堂教學內容重新設計,成為經典課例,值得推廣學習的。余映潮老師無疑是個例外,說他仗劍行天下,憑此獨門秘笈行走在中學語文課堂教學之路,一點也不為過。有幸親耳聆聽了余老對《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一詩的課堂教學重置,糯香的荊州軟語,至今回響在耳際。和各位共享。
一節課時間用來教學一首七言絕句《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不管增加的內容再多,余老認為課堂容量還是很欠缺的。余老說,一定要讓學生的課堂豐厚起來。我們沒有辦法在中學課堂講授古典文學理論或是古詩文學批評的方法,那么,就在教學內容上增加廣度和厚度。余老做出了智慧而英明的抉擇。
余老的教學新創意在于引入李白的其它詩作 ,進行教學聯讀。他的選擇點有兩個,一是以月為意象,選擇李白的詠月詩;二是,選擇李白的送別詩。經過比較,余老認為后者更適于課堂教學。
余老選擇《送孟浩然之廣陵》、《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送友人》三首古詩來安排課堂教學內容。
第一板塊,教學《送孟浩然之廣陵》,以略讀體悟為主。主要活動是讀背古詩,課堂主問題是詩作的景物描寫,情景交融的寫法。在名城、名樓,陽春三月時節,名士送別,實在是“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樂事誰家院”。詩人把與友人離別的感傷,深深的隱藏在濃郁的景色描寫之中,這是典型的樂景悲情、藏情于景的寫法。
余老抓住抒情的方式來提點學生。詩仙抒發感情的方法與眾不同,詩人面對孤帆、江天一色的遠方默默矗立、長久凝望,把友人離去的感傷深深寄托在這一動作中,這是通過描寫自己的動作神態,來表達自己的心中惆悵。在人的活動中傳達感情,這一寫法影響了后來眾多的詩人,折柳送別、把盞留醉、執手淚眼無不如此。和此情此景高度一致的是岑參送別武判官的“山回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
第二板塊細讀《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分為以下幾個步驟:1.背景介紹。不但要介紹詩仙李白,還要介紹“風流天下聞”的孟夫子,介紹二人之間的深厚友誼,這有助于理解詩作。2.字詞解釋。楊花、子規、夜郎、五溪等事物都要交代清楚,通過讓學生讀注釋來完成。老師還要深入一步講他們意象背后隱藏的情感,需點撥提示。“龍標”在詩作里出現了二次,要區分二者的不同:一指地名,一個用官職指代人物,這是古代尊敬別人通行的禮儀稱呼。3.誦讀詩作。誦讀時,帶著節奏、重音,準確流暢而有感情的朗誦詩作。梯次要求,逐層提高目標,既是披“情”入詩,引導學生體悟情感,享受“美情”的熏陶、教育,又在無形中加強了學生的誦讀記憶,分解了學生的課業負擔。4.詩意描述。用自己的話描述詩意,并進行語言修飾、提升,達到詩意化的目的。這一要求,既幫助學生理解了詩作的內容,又對學生進行了口語表達訓練。5.多角度欣賞名句。可以從托物寄情、用典、以實襯虛、想象等多個角度引導學生欣賞名句。
第三板塊,教學《送友人》。通過讀詩作,理解詩意,重點把握青山、白水、浮云、落日等意象,理解詩人的“以景襯情”,并通過學習詩人描寫馬的動態,來表現自己對友人深厚的感情。
教學設計上嚴絲合縫,既有意義相關的送別主題貫穿(主問題),又有抒情方式不同的變化(同中有異):通過人物動作、情景交融、動物的表現類比詩人與友人的`感情。與老一直強調的課堂教學時間合理安排一致,三個板塊設計時間分別為八分鐘、二十分鐘、十分鐘。
整個設計,體現了余老一貫主張的提升學生素養與能力訓練并重的語文教學要求,細節處還為減輕學生課業負擔與時間負擔服務。雖然增添了學習的詩作篇數,但課堂高效,智慧明晰的教學思想減少了課堂冗余、拖沓的低效行為,從更高的起點上對學生進行了古典詩作的閱讀訓練。
最后,余老還說好的老師不只是把提升學生素養掛在嘴上,還要切實提高學生的成績。提高學生成績的方法從哪里來?余老明確認為,對學生的課堂教學要達到并超過中招考試的要求,這是目前學校教學的短板。他分析了河南省近三年來古詩考試的命題點,諄諄告誡語文老師要關注中高考的全局,“胸中有丘壑”,規范訓練,并在細節上培養學生正確的答題格式。
管中窺豹,一葉知秋。余老的古詩教學設計,以點帶面,給迷霧中語文老師指明了航向;余老智慧的語文教學思想,如皎皎空中孤月,輝映廣漠的語文教學青冥。
【孤月高懸輝映時空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馬蹄,孤月詩歌07-15
孤月淚散文07-12
日月輝映作文06-01
孤月高二詩歌08-19
夜之孤月作文10-23
高懸的海組詩08-06
黎明高懸的月遲遲不落愛情詩歌12-24
黎明,高懸的月遲遲不落愛情詩歌08-20
日月輝映優秀日記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