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的《出師表》教學設計

時間:2021-07-11 10:27:30 教學設計 我要投稿

諸葛亮的《出師表》教學設計

  《出師表》是諸葛亮在227年出兵伐魏,臨行時寫給劉禪的奏章。文章總結了親賢臣,遠小人才能使蜀漢興盛的歷史經驗,表示作者北定中原,興復漢室的決心,表現了諸葛亮憂心國事、鞠躬盡瘁的忠忱。全文只624字,語言精煉,多以四字句行文,兼用一些工整的排比對偶句式,體現了東漢末年駢體文流行的時代風尚。有大量的合成詞,是出于諸葛亮的首創,不少詞經過他的提煉,后來成為富有生命力的成語,沿用至今,如妄自菲薄、感激涕零、不知所云等。

諸葛亮的《出師表》教學設計

  文章寓情于議,寓情于事,曉之以理,動之以情。不僅主張明確,析理透辟,而且殷切期望之情溢于言表。由于諸葛亮深感先帝知遇之恩和托付國家大事之責任,全篇為他的報先帝、忠陛下之情所貫穿。開篇論及形勢以警劉禪,繼之以進諫舉賢以正其治,轉而自述平生以動其情,結尾點明興漢之主旨以勵其志。全文以議論為主,融入敘事和抒情,以做到對劉禪曉之以理、動之以情而達到勸諫的目的。論述切中要害,分析透辟,針對性強,寓情于議,情理交融,言詞懇切,說服力強。寓情于事,委婉動人,感情真摯。所敘之事,如推薦賢才,講身世,談經歷,都是為議論服務,使對劉禪提的建議與要求,有理有據,更能使人信服。全篇曉之以理,動之以情,理至情濃,情理交融,使文章具有極強的感染力,從而成為千古至文,歷來為世人推崇和傳誦。

  報先帝、忠陛下的思想感情貫穿全篇,此情此意形成了率直、質樸、懇切的語言風格。他心之所想,筆之所寫,情之所注,理之所喻,皆醒目而感人。全文不用典,無比喻,去華麗,重真情實感,處處不失臣子的身份,又切合長輩的口吻。

  本文在教材中的地位應為議論體的杰作,抒情體的典范,古文中的精華。是每位學生必須熟讀成誦、牢記于心的篇目。

  教學本文時,應要求學生豐富文言詞匯,了解奏表的特點,了解諸葛亮的治國主張,背誦全文;疏通文句,培養學生自讀文言文的能力,學習融情于議、敘,以情動人的寫法方法;深切感受諸葛亮對蜀漢的忠誠,增強責任感、使命感,做社會的有用人才。教學重點為當堂成誦。教學難點為理解諸葛亮的政治主張,理解諸葛亮的忠。教學方法是朗讀法、討論法、探究法。課時為2課時。

  【過程方案】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三顧茅廬、火燒赤璧六出祁山等膾炙人口的故事在中國是家喻戶曉的。諸葛亮的文才韜略令人傾倒。他寫的《出師表》是漢末以來的第一流杰作,文章質樸誠摯,志盡文暢。陸游說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文天祥說或為出師,鬼神泣壯烈。我們今天就來學習這篇杰作。(板書課題)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師背誦課文。要求:認真聽讀,注意字的讀音。

  2、生各自放聲讀兩遍課文。要求:讀準字音,盡量讀好句中的停頓。

  3、生每人讀一段課文。教師隨時糾正學生的讀音錯誤。

  4、多媒體課件顯示語音:正音:

  陟罰臧否(zhìpǐ)恢弘(hóng)駑鈍(núdùn)疲弊(bì) 行陣和睦(háng)妄自菲薄(fěi)裨補闕(bìquē)崩殂(cú) 以彰其咎(jiù)夙夜憂嘆(sù)

  5、齊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和句中停頓,盡量讀得流利。

  三、疏通文意,理解課文基本內容

  1、默讀,結合注解疏通文意

  2、以學習小組為單位,逐句弄懂課文大意,將都不明白的語句畫下來,待集體解疑。

  3、集體解疑,教師適當講解,重在指導學生自己讀懂語句的意思。

  4、請學生一人講一段課文大意;教師提出語句里的重點詞語。如:

  ⑴ 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⑵ 引喻失義

  ⑶ 性行淑均

  ⑷ 察納雅言

  ⑸ 庶竭努鈍

  ⑹ 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

  ⑺ 深入不毛

  ⑻ 不效則治臣之罪。

  又如:詞義的古今義不同:

  ⑴ 此先漢所以興隆也;

  ⑵ 先帝不以臣卑鄙。再如詞的活用。

  5、讀閱讀提示,完成下列練習(課件顯示):

  ⑴ 諸葛亮就國內政治問題向劉禪提出了幾條建議?

  共3條:

  ① 廣開言路──開張圣聽;

  ② 嚴明賞罰──陟罰臧否,不宜異同;

  ③ 親賢遠佞──親賢臣,遠小人。

  ⑵ 他反復陳述的是哪一條?為什么?

  親賢遠佞這一條。因為劉禪是個昏君,容易受壞人蠱惑,如不親賢遠佞,就會出現妄自菲薄,引喻失義偏私,使內外異法等情況,再好的方針、政策也不能貫徹執行,而親賢更重要。開張圣聽,對賢臣親之信之,要咨諏善道,察納雅言等,都是開導劉禪要親賢。

  ⑶ 劃分全文結構,明確每一部分的意思。

  四、精讀課文,突破難點、重點

  1、再讀課文,完成下列練習:

  ⑴ 諸葛亮出師前給劉禪提出哪些建議?

  諸葛亮首先分析當時的政治形勢,說明先帝創業的艱辛,然后根據劉禪的弱點提出三項建議:

  ① 宜開張圣聽,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

  ② 提出賞罰嚴明,宮中府中俱當一體,賞罰不宜偏私。

  ③ 親賢臣、遠小人,既是歷史的教訓,也是復興漢室的必備條件。

  ⑵ 表是一種什么樣的文體?本篇具有什么特點?

  表是古代臣民向君主呈遞的公文的一種名稱。常見有疏表奏章幾種。表主要是用來陳情的。本篇是諸葛亮要出師北定中原前上給后主的表章,但在內容和表達方式上卻不同于一般疏表,它的特點是:

  ① 內容上沒有陳述出師的利弊得失,而是追念先帝殊遇之恩,點明此次出兵非同一般,既是為了完成先帝統一天下的未竟之業,又是為了扭轉危急處境。全文有理有據、合情合理。

  ② 表達方式運用議論、記敘,抒情相結合的手法使文章既有細致的`說明,又有感人至深的抒情。如勸戒劉禪說理深刻而充分,句句飽含著忠于先帝寄希望于后主的誠摯之情。

  3、讀課文,力爭當堂背誦。

  五、完成練習

  當堂完成書后練習二

  六、總結、擴展

  1、諸葛亮在這篇表文中,向劉撣提出了3條建議:開張圣聽,嚴明賞罰,親賢遠佞。這三條建議在內容上緊密關聯。諸葛亮以老臣的身份,諄諄告誡,表現了一片忠誠為國的心情,也說明了出師遠征之前,對宮中、府中都作了妥善安排,思慮精細。文章周密暢達,開門見山,直抒己見,感情真摯,質樸清新。文中諄諄勸誡劉禪尊賢納諫,嚴明法治,說明出師的目的和任務,披露自己的忠心,情辭懇切,肝膽照人。也難怪前人忠有《出師表》的說法。

  2、結合《隆中對》及本文,閱讀下列文章(印發給學生),討論,理解諸葛亮的忠。

  1)、老教授上書建議中學課本停用《出師表》

  西安市委黨校65歲的歷史學教授胡覺照日前寫給國家教育部教材司一封建議信,認為應將諸葛亮的《出師表》撤出中學語文課本,以華歆的《止戰疏》代之。

  信中說:在《止戰疏》中,華歆認為:戰爭是在不得已時才發動的,不可以輕啟戰端,要等待時機的成熟。(原文為:夫兵,不得已而為之,故戢(收藏、收殮、止息不用)而時動。)。諸葛亮的《出師表》發動北伐戰爭的原因是,劉備曾猥自枉屈,三顧臣于草廬之中,咨臣以當世之事,所以要報恩于劉禪。表現出的是一種愚忠。《止戰疏》中,華歆認識到三國鼎立已成定局,極力主張積蓄國力:陛下以圣德當成康之隆,宜弘一代之治,治二王之業。即以周成王、周康王作為榜樣,先治理好曹操、曹丕留下的基業,成就一個太平盛世。同時提出了當前亟須解決的問題:為國者以民為基,民以衣食為本。使中國無饑寒之患,百姓無離土之心,則天下幸甚。它強烈地反映了華歆民本思想和止戈為武的戰爭觀。談到用《止戰疏》替換《出師表》的實際意義,胡覺照認為,《出師表》作為范文被選入初中課本,對于沒有完全辨別能力的初中生來講,容易形成愚忠思想,不利于形成科學的軍事觀,甚至不利于形成止戰息兵的觀念。

  2)、《出師表》不可從教材中刪除

  日前,西安市委黨校歷史學教授胡覺照寫給教育部教材司一封建議信,認為應將諸葛亮的《出師表》撤出中學語文課本。胡覺照認為,諸葛亮《出師表》發動北伐戰爭的原因是,要報恩于劉禪,表現出的是一種愚忠。因此,《出師表》作為范文被選入初中課本,對沒有完全辨別能力的初中生來講,容易形成愚忠思想,不利于形成科學的軍事觀,甚至不利于形成止戰息兵的觀念。(《三秦都市報》4月13日)歷代選家必錄、教材必選的千載名文,諸葛亮之《出師表》,在胡教授眼里竟然成了愚忠的代名詞,并且不利于形成科學的軍事觀、止戰息兵的觀念。雖然胡教授有自由解讀《出師表》,并給予批評建議的權利,但此一聳人說辭,又確乎讓人莫名驚詫,難以茍同。不錯,從表面的歷史文本上看,當初諸葛亮所以上書《出師表》,力主北伐,確實有感恩于劉備父子的因素。但是,此一報恩情結,果真就是他決意鞠躬盡瘁,死而后已出師北伐的全部和根本動機?對此,諸葛亮在其前后《出師表》中其實已經說得很明白,非臣不自惜,顧王業不可偏安于蜀都,而目的在于攘除奸兇,興復漢室,還于舊都。當然,作為千年之后的現代人,對上述表白中王業、奸兇的具體內涵及其正當性,完全可以有不同看法。

  但,對處于當時具體歷史情境下的古人的這份獎帥三軍,北定中原志向和情感的忠貞性和真摯性,顯然不容輕易懷疑,更不能簡單草率地視為愚忠。更何況,追求國家統一、民族完整,從來就是中華歷史的主旋律,是歷代仁人志士矢志不渝、念茲在茲的家國理想。這種歷史心理、民族情感背景下,即便《出師表》確實表現出的是一種愚忠,那也絕非僅僅針對個人之忠。事實上,正是因為《出師表》淋漓生動地體現了這樣一種家國之忠,所以,后世每當國家危亡之際,它才能如此強烈地感染和激勵著后人壯懷激烈的愛國情感和意志,有道是:前后出師遺表在,令人一覽淚沾襟(白居易),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陸游),或為出師表,鬼神泣壯烈(文天祥)。至于所謂不利于形成科學的軍事觀云云,在筆者看來,同樣也是偏頗之辭。出師當然意味著發動戰爭,但問題是,任何戰爭的發動都等于不科學的軍事觀嗎?或者,止戰息兵就意味著不講任何戰爭、戰備嗎?古人說得好:兵者,國之重器也。好戰者恒亡,而忘戰者必危。可見,科學的軍事觀從來都是不好戰與不忘戰的有機統一,絕不可偏廢于一端─好戰固然可怕,但忘戰諱戰同樣十分危險。所以,仁義圣德如孔子,也強調:以不教民戰,是謂棄之。(《論語·子路》)最后,必須指出的是,《出師表》之所以不可從教材中刪除,胡教授的建議之所以不可接受,還在于,《出師表》流芳千載的價值不止是思想上,也是文學文本上的。關于這一點,歷代文學家早已論述詳備,并已是文學史之公論:如南北朝文學評論大家劉勰就曾如是高度評價《出師表》:孔明之辭后主,志盡文暢;大文學家蘇東坡對之更是贊譽有加:孔明出師二表,簡而且盡,直而不肆,大哉言乎!,而同為宋代文學家的陸游甚至認為:凜然出師表,一字不可刪!如此文史皆有公論,并浸染了深厚民族傳統精神情感,志盡文暢、文質俱佳的杰出作品,豈容以愚忠論之,并建言刪之?所以,胡覺照教授當收回此議。

  3)、問題不在《出師表》

  日前,西安一名歷史學教授胡覺照建議,將華歆的《止戰疏》代替諸葛亮的《出師表》進入中學語文課本,理由是,《出師表》宣揚的是一種愚忠思想,不利于學生建立科學的軍事觀。而《止戰疏》則強烈地反映了華歆的民本思想和止戈為武的戰爭觀。(4月13日《三秦都市報》)以胡教授的觀點去觀照現行的中學語文教材,問題多多,尤其是古詩文,由于受時代局限,很多篇目都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可謂撤不勝撤。如因為《出師表》表達了愚忠思想,建議刪去,那么柳宗元的《愚溪詩序》宣示了一種屈原人格,蘇軾的《前赤壁賦》表現了人生無常的消極思想,李密的《陳情表》喪失了人性,韓愈的《祭十二郎文》則暴露了中國人情感失控,依賴感強的典型缺陷等等,照此說來,都得刪去。其實,就古文而言,重要的不是教材,而是怎樣教。如果能用現代人獨立不倚的批判眼光去分析解讀文本,不管教的是哪一篇,一樣能夠達到教育學生的目的。所以說,歸根結蒂是提高教師的素質和學養,讓他們從對教參的依賴中擺脫出來,形成自己確定的教育觀和審美觀,如此,即使像《出師表》、《陳情表》等這類有問題的課文都能上出新意來,變我注六經為六經注我,真正做到古為今用。

【諸葛亮的《出師表》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出師表》諸葛亮11-04

《出師表》的教學設計04-13

《出師表》教學設計10-23

出師表教學設計05-01

出師表教學設計07-29

《出師表》教學設計07-07

出師表教學設計07-22

《出師表》教學設計精選11-25

《出師表》優秀教學設計01-28

人人狠狠综合99综合久久,欧美日韩国产精品中文,极品精品国产超清自在线,人人澡欧美一区
亚洲国产激情电影综合在线观看 | 中文字幕在线免费专区 | 久久香蕉国产观看 | 在线观看午夜看片免费 | 亚洲曰韩欧美在线看片 | 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不卡 |